2019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语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和特点;3.了解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比较。
教学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意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分类;-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
3.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球系统的差异性,如气候、地形、植被等;-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如高山、河流、湖泊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实例分析:选取一个典型地区,如地中海地区或黄土高原,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或巴西,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探究该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让学生提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具体分类。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地区进行研究,如阿拉斯加、撒哈拉沙漠等,进行资料收集,了解该地区的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和特点。
4.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选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不同要素对该地区的影响。
第三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球系统的差异性,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地球系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3.群体讨论:以全球气候带为例,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带特点,探究气候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总结: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
教学资源:1.地图和地球仪;2.图片和视频资料;3.书籍和参考资料。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题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分析教材承接地理环境差异性探讨,从整体性的角度探讨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材的第一目,首先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接着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分析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最后安排了一个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典型事例说明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目以大气圈和水圈为例分析了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第三目先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分析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然后指出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都是圈层间物质运动的体现。
最后安排了一个知识窗“碳循环”,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材第一目的呈现的有些突兀,学生不容易接受。
笔者尝试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打破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首先复习并深化第二单元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知识,认识生物圈,根据复习总结的规律衍生出生物圈的地理意义,同时提取出每个圈层蕴含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五个要素。
然后,分析各圈层的意义和实例,得出圈层的内部和不同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传输,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后,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分析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并以黄土高原为例加深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表现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地理规律、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地学习方法。
但是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仍有一些学生基础很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因此,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1、能通实例分析,说出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归纳地环境的整体性。
3、说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的表现来解释、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5、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还击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陆地地貌、水文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学生综合学习地理学知识、认识和探索地球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认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的动态变化;2.掌握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理解水文地貌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4.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5.了解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2.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水文地貌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水的重要性4.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5.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等内容;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水文地貌的实验,观察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过程,并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4.观察法: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观察生物地理中的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30分钟)1.讲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2.讲解地壳的动态变化,包括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漂移和地震、火山的形成等内容。
第二步: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0分钟)1.讲解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2.给学生展示地貌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图形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
第三步:水文地貌的实验与讨论(4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水文地貌的实验,模拟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过程;2.分组讨论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是要想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透彻,单从课本提供的知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学时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一个科学严谨、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课前布置实验、搜集资料等;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发动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等等。
让学生度过一个紧张、有趣、充实的地理课堂。
2、通过案例进行教学。
选用生物这一要素来学习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让学生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所学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电脑动画,演示生物循环的过程,演示湖泊演变陆地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某一地区森林的变化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
学会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原理。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热带雨林的破坏等,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山川、河流、森林等,提问学生:“这幅图片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气候与地貌为例,讲解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湿润地区的流水地貌等;同时讲解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气候的差异。
3、案例分析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包括其含义和表现。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2)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原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表现。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问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以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为例,讲解气候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影响,如湿润的气候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干旱的气候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范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课程标准及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课程标准解读:在人们所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紧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为例(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
2、教材分析这一课时是结合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感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通过探究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进而揭示地理环境的另一内在规律——整体性。
第一目“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第二目第三目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说明圈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将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能力提升,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在学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后,这一节内容不难理解,为了降低难度,舍弃了课本中的案例厄尔尼诺现象,选用黄土高原前期和后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作为案例分析整体性的3个表现,贴近学生实际,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讲授某个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不同区域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早期和后期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能够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陇川一中一、教学内容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3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在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本质”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所谓“本质”就是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表现”就是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教材结构顺序做了调整,先讲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原因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本质体现了地理环境五大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本质2、通过案例来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学生能灵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解决问题。
其中第二点是本节的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
教材运用较多的示意图和事例加以说明,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尽量用一些简单的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是本节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前后的连接。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
针对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来突破。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案制作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导入新课→精讲点拨→例题讲解→当堂检测→课堂小结→完成课后作业(一)预习检查、内容介绍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导入新课,用课件的形式将图片呈现(三)“思”[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66—67段落和下图“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完成下列要求:一、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一)、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问题一: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点拨]: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
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
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
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
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问题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如何体现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的?(二)、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点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
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
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
由于地球的四大圈层在不断的进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得地理环境中的五大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及其表现问题三: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问题四: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读图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气候——生物土壤——生物水文——地貌结论: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问题五: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实例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总体特征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干旱)植被特征:草原、荒漠植被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结论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实例2.举例课本65页知识窗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结论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结论3: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实例3: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精讲点拨]: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
众多气候异常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
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并结合幻灯片理解厄尔尼诺的成因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
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
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
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
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
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
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
结论:同样也能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自主学习2]如果巴西热带雨林遭大量伐……请同学们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背景资料(热带雨林是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重要条件。
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点拨]:如果巴西热带雨林遭到大量砍伐,将会导致:生物的变化影响了气候的变化影响了水文的变化,一个要素的变化影响了整体,一个地区的变化也影响了另一个地区的变化也是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经典例题1(2019·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整体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练习1: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都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答案:(1)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增大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3)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设计意图:设计这个题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深入浅出,打好基础。
七、课堂检测(限时4分钟完成)一、选择题(2019·济宁高一模块测试)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B)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基地,由于对地下煤炭无计划地暴采,造成生态严重破坏,于2019年初引发面积达2 940平方公里地陷、严重威胁人们安全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据此完成3~4题。
3.上述现象说明(C)A.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是正确的合理的B.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与环境的保护相统一D.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可能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4.山西地陷说明了(C)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