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如热带雨林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深对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理现象背后的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绘图法让学生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强化学生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雪山、森林、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校本课题课例分析【课标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情感态度代价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看法。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纪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和能力。

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引入新课[活动]读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资交换示意图,考虑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是若何转换?①大气降水使泥土、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陆地地貌、水文地貌、气候气象、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学生综合学习地理学知识、认识和探索地球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认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的动态变化;2.掌握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理解水文地貌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4.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5.了解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2.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水文地貌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水的重要性4.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5.生物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等内容;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水文地貌的实验,观察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过程,并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气候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4.观察法: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观察生物地理中的生物区系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地壳的动态变化(30分钟)1.讲解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2.讲解地壳的动态变化,包括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漂移和地震、火山的形成等内容。

第二步: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30分钟)1.讲解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2.给学生展示地貌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图形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

第三步:水文地貌的实验与讨论(4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水文地貌的实验,模拟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过程;2.分组讨论水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土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蕴含着乡土特有的文化特色。

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导对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

【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常用的语言中有不少是关于土壤的词语,请同学们说出几个例子?(风土人情、土生土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里土气……)由此可以看出,土壤是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体现。

那么土壤和地理环境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主要话题。

今天我们用探究的方式学习这一内容。

二、认知探究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环境出发,通过对不同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的剖析,逐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规律。

1.从本地(地处长江三角洲)环境特征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自然地理环境中除了土壤因素外,还有哪些要素?生:气候、地形、水文(河流和湖泊)、生物(植物和动物)等。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本地自然要素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整理成下图:过渡:我们从小尺度区域考察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全球区域范围内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出示投影:《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师: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些要素?土壤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并画出示意图。

师生共同活动,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整理成下图:小结: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过渡:如果某个区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那么对其它要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完整版)5.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完整版)5.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1.5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五种自然带图片【自学导读】: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那些方面?思考讨论:(1)(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情景创设与多媒体演示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演示山地景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妙,引发他们对整体性原理的思考。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
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和能力。

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引入新课
[活动]读5.2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
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②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环境中去。

4、该例子说明了什么?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相互渗透和相互相互作用的整体。

小结:整体性的含义: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过渡]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产生新的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活动:地理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的关系?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
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1、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各要素在景观上与干旱的环境相协调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热带雨林的砍伐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
案例教学
进一步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A、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使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C、具有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D、某些地理要素的生产能力
2、有关水土流失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会导致地貌的变化
C、水土流失会导致植被的退化
D、水土流失会导致地方气候的变化
3、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4、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
A、水的分解
B、细菌的分解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例分析:
1.改变了教材观,变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

达到课标的要求。

2.以活动为主线,疑问为主轴。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4.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容量
5.应进一步体现了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施,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
6.采用学案辅助教学
7.讲练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