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试题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三、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三层意思。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四、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试题】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五、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3.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

初中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

初中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1《观沧海》曹操(汉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

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表现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运用想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逐渐繁茂的景象。

“没”写出了草刚刚遮盖马蹄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课标34首古诗词中考试题集锦(一)

课标34首古诗词中考试题集锦(一)

03 《钱塘湖春行》中考题集锦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 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 形.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03 《钱塘湖春行》中考题集锦
7、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 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 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 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早莺争春(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 9、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 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 , 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 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02、《次北固山下》中考题集锦
10.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 得好:“潮平”, ;“风正”, 。(2 分) 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态势 11.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 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示例一:诗人想到(诗句)要代号雁足来给他传递家 书(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 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1分), 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1分)。(2分)

初三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三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三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基础知识1. 诗歌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山水田园、边塞戍楼、咏物言志等。

2. 诗歌的形式: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二、诗歌鉴赏方法1.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韵律等。

3.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试题示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请简述这首诗的主题。

(3)这首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哪位著名诗人?(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这首诗的韵律特点是什么?四、答案示例1. 《静夜思》(1)李白。

(2)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3)诗中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地上的霜,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2. 《望岳》(1)杜甫。

(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俯瞰群山的豪迈情怀。

(3)这首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五言律诗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试题及答案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鉴赏不仅需要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还需要对诗歌形式和表达手法的细致分析。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汇总练习(共45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汇总练习(共45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这首词巧妙设置了词人与天帝的对话,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妙处。

二、古诗词赏析,回答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_____________”字,把敌军来势凶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三、古诗词赏析,回答后面小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5.词中最能体现词人豪放风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6.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野望王绩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下列对《野望》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欲何依”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C.“猎马带禽归”写诗人和朋友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8.下列对《饮酒(其五)》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初中诗歌阅读】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初中诗歌阅读】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初中诗歌阅读】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中考 34 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1. 望岳 2. 钱塘湖春行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使至塞上 5. 江城子密州出猎 6. 破阵子 7. 天净沙秋思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赤壁 10. 己亥杂诗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1.望岳 2.钱塘湖春行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使至塞上 5.江城子·密州出猎6.破阵子7.天净沙·秋思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赤壁10.己亥杂诗11.行路难12.观沧海13.春望 14.过零丁洋15.饮酒16.次北固山下17.渔家傲18.山坡羊·潼关怀古19.水调歌头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_。

初中中考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_

初中中考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_

初中中考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_初中语文34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汇总1《观沧海》曹操(汉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

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表现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运用想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逐渐繁茂的景象。

'没“写出了草刚刚遮盖马蹄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初中生必背的34首古诗词赏析训练卷

初中生必背的34首古诗词赏析训练卷

初中生必背的34首古诗词赏析训练卷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有“诗仙”之称。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二)理解词语。

左迁:降职。

子规:杜鹃鸟。

寄:托付。

与:给予。

(三)理解句意。

1、漂泊不定的杨花落尽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惊闻你被贬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2、我把对朋友的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四)欣赏词语和句子。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中没有单纯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感伤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1-2句)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叙事中点题。

“五溪”:暗示路途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3-4句):抒情,运用拟人手法,奇特的想像,抒发了对朋友的真挚关切之情。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

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二、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1.望岳2. 钱塘湖春行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 使至塞上5. 江城子·密州出猎6.破阵子7. 天净沙·秋思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9.赤壁10. 己亥杂诗11.行路难12.观沧海13.春望 14.过零丁洋15.饮酒16. 次北固山下17. 渔家傲18. 山坡羊·潼关怀古19. 水调歌头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文▲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_。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全文▲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早莺_、新燕_、浅草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

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

鬓间虽已染白霜,那又有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手持符节前往云中,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会挽雕弓如满月,(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背景。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

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

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

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说说“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