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

合集下载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就是不讲信用;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
方入门不顾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 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贤弟
敬词有
谦词有
品头论足
•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挑选其中 一个,评价一番:
友人是个__________的人,从 ___________可以看出。 元方是个__________的小孩,从 _________可以看出。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 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学后寄语:
• 做一个有礼貌、守信用的人,做一个 知错就改的人,做一个在是非面前据 理力争的人,你的人生会更有质量。 在与别人交往时注意言谈措辞,你会 结交更多的好朋友。
“你爸爸在吗?”
元方答道:
君久不至,已去。”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
友人便发起脾气来, 骂道:“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您正午不到,
翻译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称谓
“君” 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对于“友人惭,下车 引之”的举动,“元方却 ‘入门不顾’”,是否失 礼呢?
失礼: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 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 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不失礼:客人“无礼”“无信”在 先,元方据理力争,维护家父的尊严 “入门不顾”,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也不 应如此求全责备,不失礼,照理来说是 失礼的,但元方勇于指出他人错误。可 以看出他是个懂理识义、直率、正直不 阿的孩子。
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期行》 的主要内容。 2、《期行》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
1、本文叙述陈元方反驳友人无信 无礼而致友人理屈词穷、十分惭 愧的故事。 2、《期行》告诉我们诚信是立世 之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找出文中描绘陈元方和友人的言 行语句,谈谈它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元方 友人
守信识理、正直不阿 聪明机灵、直率正派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 但知错能改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一同出行, (它们)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约 定时间友人没到,太丘便离开了, (他)走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 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 元方:“你父亲在吗?” (元方) 回答说:“他等您很久您不到,已 经走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 去。”
•期:约定,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日中: 正午。至:动词,到达。舍:丢下。去:离开,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跟来相对。乃:才。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 亲。不:fǒu,同“否”( 课文注释)。君: 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一起感悟人生。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原文译文赏析《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4儿女古意:子侄辈今意:儿子女儿【赏析】《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注释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则:就是信(则是无信):信用。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原文、注释、译文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原文、注释、译文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原文、注释、译文作品简介:《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突出了守信、讲礼貌的做人准则。

陈太丘年仅七岁的儿子元方,与友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的怒骂针锋相对,据理驳诉,指出“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让友人惭愧难当,无地自容。

最后,“元方入门不顾” 的举动,更是对失信、无礼的友人的藐视。

这则故事,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了年仅七岁的陈元方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去后乃至(3)。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4)。

客问元方:“尊君(5)在不(6)?”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7)。

”友人便怒:“非人哉(8)!与人期行,相委而去(9)。

”元方曰:“君与家君(10)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11)是无信(12);对子(13)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14)之(15),元方入门不顾(16)。

注释:(1)〔期行〕相约同行。

期,相约,约定。

(2)〔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3)〔乃至〕(友人)才到。

(4)〔戏〕玩耍。

(5)〔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6)〔不〕通“否”,表疑问。

(7)〔去〕离开。

(8)〔非人哉〕不是人啊。

(9)〔相委而去〕丢下我就走了。

相,指一方,无“相互”之意。

(10)〔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则〕就。

(12)〔信〕守信,讲信用。

(13)〔对子〕对着儿子的面。

(14)〔引〕拉。

(15)〔之〕他,代元方。

(16)〔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译文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赏析】《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译文篇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篇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

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注释1、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长,长官。

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3、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4、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5、过中:过了正午。

6、至:到7、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去,离开8、乃至:(友人)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袭封临川王, 爱好文学,招贤纳士,《世说新语》由他组织 一批文人编写。 《世说新语》, 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 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shě fǒu xiānɡ
通假字,“否”
相委而去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书 名、官名可以保留,直接翻译即可。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 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1、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复述要领: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逻辑清晰,口吃清楚,声音洪亮。 2、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元方:聪敏善辩,品性正直, 明白事理。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研究提升——对话作者
最后一个场面耐人寻味:“友人惭,下 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是如人的语言应该采用怎样的语气朗 读? 2、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
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懂 得了什么道理? 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讲礼仪, 明礼诚信。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知识大闯关
一、解释划线的字。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约定) ②相委而去 (丢下 ,舍弃 ) ③下车引之 ( 拉 ) ④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 ⑤去后乃至 ( 才 ) ⑥太丘舍去( ) 舍弃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二.通假字
不 通 “否” 尊君在不 三.古今异义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古义: 离开 去 今义:到,往。
四:课文中“尊君” “君”“家君”称 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 君
您 您的父亲 我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有礼貌地(谦称,对别 称呼对方, 人称自己的 一种尊称) 是尊称) 父亲)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五、补全句中省略的人物称谓,并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人 ) 过中不至,太丘舍( 友 人 )去,( ) 友 人 太丘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 2、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元 方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君 3、( 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你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 )元方入 门不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