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12-27T01:50:35.38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8期作者:熊琳[导读] 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名产妇的护理情况,根据产妇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护理成效进行分析。
熊琳四川省江安县中医医院四川宜宾 644200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8名产妇的护理情况,根据产妇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对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护理成效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对两组产妇围产期的观察可以发现相对于A组,B组产妇出现下肢DVT的例数明显更少,并且产妇整体满意度也较高(P<0.05)。
结论:研究发现出于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健康以及持续康复的考虑,可以对其实行围产期护理干预,在推动其功能恢复的同时减少下肢DVT的发生,保障后续治疗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围产期护理;剖宫产;下肢DVTDVT的致病因素相对较多,包括C蛋白基因突变和S蛋白缺乏等都可能成为DVT的病因,此外肥胖以及长期卧床是DVT重要的诱发因素。
长期以来产妇剖宫产后的一段时间是DVT防治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产妇自身生理因素以及护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DVT的发病率依然较高,在影响产妇后续康复的同时也加大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1]。
我国目前的剖宫产率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DVT 都是危害产妇产后健康的一个主要病症。
随着近年来“二孩”、“三孩”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人们对于产科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出于对产妇产后健康的考虑,势必要开展专业、系统的护理工作。
因此以下就将结合我院一段时间内收治的产妇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68名产妇根据入院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
剖宫产术后患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对产妇及其家庭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备受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本文来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一、深静脉血栓概述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深静脉系统发生血栓形成,常见于下肢。
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Virchow三联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异常、血管壁损伤。
剖宫产术后产妇容易发生DVT的原因包括:剖宫产术后产妇有3~5倍的DVT危险,剖宫产术后产生的骨骼肌活动降低、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全身性抗凝预防性治疗效果差等。
二、围产期护理干预的概念围产期指孕产妇从妊娠开始直至产后42天。
围产期护理干预是指在围产期内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身心健康护理,包括了孕期保健、分娩期护理以及产褥期护理。
三、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DVT的作用1. 术前评估围产期护理干预从剖宫产术前开始,通过对孕产妇患有高风险的评估,可有效筛选出高危产妇,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2. 术中预防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通过将产妇的下肢抬高,采用外科手术及麻醉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对下肢静脉血液循环的影响,减少产妇术中腿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 术后康复剖宫产术后,通过及时下床活动,加速产妇康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还可以采用下肢加压袜、活动护理等手段来帮助产妇恢复下肢的血液循环。
4. 运动锻炼在剖宫产后的康复期间,运动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5.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产妇,可以在术后进行药物预防,如使用抗凝药物等,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Oct 31(20)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血管病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还直接影响患者下肢功能,严重时可引起患者肺栓塞,并遗留下肢水肿、皮炎、色素沉着、静脉曲张、淤滞性溃疡等,影响患者预后。
目前我国二胎政策开放,剖腹产发生率明显升高,而剖腹产创伤较大,产妇产后卧床时间较长,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1]。
且研究发现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妊娠期[2],积极预防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产科研究的重点问题。
护理干预是预防产后并发症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明确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本研究对我院产二科48例剖腹产产妇围产期运用了围产期护理干预。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产二科收治的96例剖腹产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8例。
常规组年龄21~39(29.3±8.1)岁;孕周37~41(39.5±1.1);初产妇29例、经产妇19例。
干预组年龄21~40(29.4±8.1)岁;孕周37~41(39.6±1.1)周;初产妇30例、经产妇18例。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一般资料完整者;(2)剖腹产产妇;(3)意识清晰者;(4)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产妇。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产科并发症者;(2)相关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产妇;(3)原发性血液系统疾病及下肢病变者;(4)精神障碍者;(5)言语沟通障碍者。
1.3方法1.2.1常规组行常规剖腹产护理,术前耐心向产妇介绍剖腹产的相关知识,做好分娩期间心理疏导,减轻产妇分娩期负面情绪,引导产妇配合分娩过程;分娩前做好相关手术准备,并为产妇创设温馨的分娩环境;术后6h 内使产妇保持去枕平卧,并加强心电监护,了解产妇体征变化状况,术后24h 指导产妇坐起,并指导产妇及早实施下床活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目的研究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
方法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实行剖宫产的产妇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对照组实行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展开围产期护理干预。
统计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结果对照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病发率为4.30%,并未出现肺栓塞的情况,对照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拴18例,病发率39.10%,肺栓塞3例,病发率6.60%,两组产妇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产妇和观察组产妇症状积分差异明显,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妇选择剖宫产进行分娩期间,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模式,将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还能够改善产妇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标签:围产期;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进行剖宫产分娩后,需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而在此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而下肢深静脉血拴是剖宫产术后一种病发率较高,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在剖宫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在随之上升[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会对下肢功能产生影响,并且还可能造成肺栓塞。
因此,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实行剖宫产的产妇92例。
经诊断,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的适应标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
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8.6±2.8)岁,孕周37~42 w,平均孕周(39.2±1.3)w,初产妇30例,经产妇16例。
对照组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为(26.4±2.3)岁,孕周38~41 w,平均孕周(38.6±1.2)w,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
围产期实施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产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围产期实施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产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围产期实施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产妇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方法:研究对象是自2013年5月初至2014年5月初在我院接受剖腹产术后的围产期产妇112例。
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围产期产后护理,试验组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护理。
对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观察并比较。
结果:试验组即护理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较对照组即常规护理组(32.14%)小,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试验组即护理干预组预防剖腹产围产期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较对照组好,临床效果好、其产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减少了产后住院时间。
【关键词】剖腹产产妇;围产期;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83-01围产期指的是妊娠28 周到胎儿分娩后一周前的这段时间,这段时期孕妇及胎儿抵抗力最差,容易受到外界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产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威胁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剖腹产术后对产妇的要求较高,为了防止术后刀口出血等问题必须要求产妇去枕仰卧6-24 小时后才可轻微活动,由于产后运动不便带来严重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1]。
为了促进围产期产妇尽快恢复到正常情况,保证产妇及婴儿的健康,是产科护理的重中之重,根据上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我院对围产期产妇实行了护理干预,其主要护理方面包括在术前、术中、术后对产妇精神上的护理、心理疏导、饮食指导、产后锻炼等。
实行护理干预后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13年5 月初至2014 年5 月初在我院接受剖腹产术后的围产期产妇112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56 例)和对照组(56 例),试验组产妇年龄在23-33 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在(26±3.05)岁,其中初次生产的产妇有42 例,再生产的产妇有1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2-34 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在(27±4.85)岁,其中初次生产的产妇有45 例,再生产的产妇有11例。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
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未及时干预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等。
如何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发生下肢DVT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患者下肢DVT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围产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策略,降低剖宫产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其机制。
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在手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研究旨在通过围产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以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通过深入研究围产期护理干预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围产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为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前分娩方式,但其术后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通过围产期护理干预来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围产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提高预防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产妇的生活质量。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发布时间:2021-07-01T11:52:34.1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5期作者:魏永芳[导读]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围产期的价值魏永芳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云南省普洱市 665600【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围产期的价值。
方法:2019年5月-2021年4月本科接诊剖宫产产妇100名,随机均分2组。
研究组采取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对比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针对住院时间,研究组(6.98±1.19)d,比对照组(13.68±3.05)d短,P<0.05。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2.0%,比对照组16.0%低,P<0.05。
结论:于剖宫产围产期中用护理干预,利于住院时间的缩短,及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关键词】剖宫产;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女性在剖宫产后,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本病以下肢疼痛、皮温改变与行走困难等为主症,若栓子脱落,将会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健康[1]。
为此,医院有必要加强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干预的力度,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本文选取100名剖宫产产妇(2019年5月-2021年4月),旨在分析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围产期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9年5月-2021年4月本科接诊剖宫产产妇100名,随机均分2组。
研究组年纪在20-37岁之间,平均(26.95±2.58)岁;孕周在37-41w之间,平均(38.96±0.92)w。
对照组年纪在20-38岁之间,平均(27.14±2.69)岁;孕周在37-42w之间,平均(39.03±0.96)w。
排除严重心脑血管损伤者、严重贫血者、精神病者、妊娠期高血压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与凝血机制障碍者。
2组孕周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评价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评价发布时间:2022-07-26T05:41:34.96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韩萍[导读]韩萍(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上海200940)【摘要】目的:探究围产期护理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
方法:平均将84例剖宫产产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比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下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对于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剖宫产手术之后由于疼痛,产妇长时间无法下床,且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产妇摄入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会导致剖宫产产妇体内血液容易凝固,引起下肢出现水肿等疼痛的症状,严重时肺部可能会发生急性的栓塞[1]。
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针对剖宫产产妇行围产期护理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选时间及例数:2020年4月-2021年6月,共84例,抽选样本:于我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平均年龄(29.1±3.2)岁,平均孕周(38.8±0.7)周,初产妇45例,经产妇39例,根据手术时间平均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相关研究。
数据资料经组间相比后差值不大,P>0.05,1.2 护理方法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手术指标监测、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配合要点等。
实验组采取围产期护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产前了解产妇实际情况及既往病史,评估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可能性并制定合适护理方案,为产妇详细讲解剖宫产手术流程、注意事项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使产妇了解手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之间联系,提高其认知水平。
②叮嘱产妇于产前适当活动下肢踝、膝关节,并定时测量产妇小腿、大腿围,若超出正常范围需协助产妇穿弹力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护理 •
193
围生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邵倩男
(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手术室,辽宁 丹东 1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围生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围生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及下肢DVT 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PT 为(28.04±5.44)s 、TT 为(15.27±5.09)s 、APTT 为(13.47±3.47)s ;对照组分别为(29.96±8.58)s 、(14.14±3.58)s 、(13.84±2.18)s ,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
观察组下肢DVT 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P <0.05)。
结论 做好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 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围生期护理干预;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21-0193-01
静脉血栓在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到25%左右[1]。
剖宫产产妇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下肢血液循环减慢,故而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而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如何预防下肢DVT 的发生即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生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DVT 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产妇,纳入标准:①成功完成剖宫产产妇;②入组前无下肢DVT 史;③无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症;④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44±1.6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为指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及遵医使用抗凝药物等。
观察组接受围生期护理干预,具体为:①术前向产妇强调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介绍可能诱发DVT 的高危因素,以帮助产妇做好心理准备,提高依从性。
②事先对患者进行评估,对于高血脂、血液高黏的患者要采取相关的预防性措施,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的情绪;③正确选择食物有助于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指导产妇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新鲜水果,不吃维生素K 丰富的食物,同时戒烟,以避免香烟中的尼古丁引起血管痉挛[2],并注意多饮水;④术后卧床时要多变换体位,抬高患侧下肢20°~30°,早期指导产妇进行下肢功能锻炼,进行膝、踝关节的主被动锻炼,同时多对腿部肌肉进行按摩,有促进提高腓肠肌泵的作用;⑤注意观察产妇皮肤的温度、色泽以及有无憋胀、疼痛感,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最好是进行床边检查,避免引起栓子脱落而出现肺栓塞:⑥当产妇被诊断为DVT 后,应绝对卧床并抬高患肢制动,不可对患肢进行按摩,同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及进行相关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检查两组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②记录两组产妇的下肢DVT 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t 或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PT 为(28.04±5.44)s 、TT 为(15.27±5.09)s 、APTT 为(1
3.47±3.47)s ;对照组PT 为(29.96±8.58)s 、TT 为(1
4.14±3.58)s 、APTT 为(13.84±2.18)s ,比较无
明显差异(P >0.05)。
2.2 两组下肢DVT 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下肢DVT 0例,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下肢DVT 5例,发生率为16.7%;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
3 讨 论
血流减慢、血管内膜损害、血液高凝是诱发DVT 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手术创伤是引起DVT 的一大继发因素[3]。
近些年,随着我国剖宫产指证的放大,目前剖宫产率已为世界之最,剖宫产率达到46.2%[4]。
初产妇由于对剖宫产知识的认知不知,可能认为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容易,但殊不知道剖宫产的危害远远超过自然分娩。
剖宫产产妇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血流变得滞缓,加上手术、麻醉的影响,术后容易出现下肢DVT 形成。
术后护理不到位会增加下肢DVT 的发生风险。
预防下肢DVT 可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术后早期活动、病情观察等。
围生期护理干预始于入院后即刻,终于出院,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全面、精细、有针对性的护理,始终围绕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这个主旨,以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人文化的关怀,减少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无1例发生下肢DVT ,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7%,说明围生期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术后下肢DVT 的预防是确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做好围生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 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8):510-510.
[2] 李洁萍,苏庆红,易翠兰,等.剖宫产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
分析及围产期护理干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3):110-115.
[3] 罗少霞,陈峰,罗少梅,等.综合浅析母婴床旁护理在改善剖宫产产
妇焦虑抑郁情绪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1(60):210-210.
[4] 胡素雷,韩均红.手术室安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护理风
险、术后疼痛及母婴安全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