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者乃为识者·食之有道者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1.·论语中的读书名言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2.《论语》中的名句关于读书的句子有那些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3.《论语》中的读书名言学而篇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民众;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译】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今译】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今译】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主动询问别人而得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今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译】孔子说:“不怕别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 为政篇第二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今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译】孔子说:“[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这样去了解,] 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译】孔子说:“君子能[ 在道义上] 团结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结;小人蒃于拢勾结而不[ 在道义上] 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今译】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随园食单三字经(一)

随园食单三字经(一)作者:白常继来源:《烹调知识》 2018年第1期随园食单序三字经说饮食不一般美周公笾豆践恶凡伯往下看颇斯稗曰鼎煎日盐梅繁琐言乡党论实不堪孟亚圣乃大贤远庖厨雅清廉现实中尽穷酸腹内饥哪顾脸争抢食亦不堪清雅论瞎捣乱人皆食中庸言知味者极少见古圣云仔细观居长者知冷暖三辈官懂吃穿古吃鱼进脊鳍啖牛肉要离肺办宴席皆有法要认真不苛且昔孔子与人歌人家好必反之然后学再和之孔圣师皆如此吾凡夫更须做取人长补己短袁子才慕此旨每饭饱必吃好有好菜记下来让家厨记心怀当弟子学能耐苦修学四十载求方略问食材集成册存起来虽不全亦明白【原文】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
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
《乡党》《内则》琐琐言之。
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
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古人进■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四十年来,颇集众美。
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
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
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
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
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旧章,终无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
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
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
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
【释文】诗人赞美周公治国有方,就说:“碗盘杯碟,排列成行。
”厌恶凡伯无能,就说:“别人吃粗粮,自己吃细粮。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就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下面小编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译文,欢迎来参考!《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就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
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就是相同的。
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
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就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就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就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就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第一章(5篇)

《中庸》第一章(5篇)第一篇:《中庸》第一章《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第一章内容,进而熟读、背诵本章。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的意思。
(3)积累文言文的知识,理解第一章的意思,初步了解中庸之道。
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师给出的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本章节的大概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反复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文的魅力,从读中进一步释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慎其独”,再进一步引申“中”、“和”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精神。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题思想。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修养身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学们,你们所了解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呢?生各抒己见。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部国学经典——《中庸》,一起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简介《中庸》,浅知其意1、《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
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赏析李白的《梁甫吟》

赏析李白的《梁甫吟》赏析李白的《梁甫吟》长啸梁甫吟1,何时见阳春2。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3,八十西来钓渭滨4。
宁羞白发照清水5,逢时壮气思经纶6。
广张三千六百钓7,风期暗与文王亲8。
大贤虎变愚不测9,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10,长揖山东隆准公11。
入门不拜骋雄辩12,两女辍洗来趋风13。
东下齐城七十二14,指麾楚汉如旋蓬15。
狂客落魄尚如此16,何况壮士当群雄17。
我欲攀龙见明主18,雷公砰訇震天鼓19,帝傍投壶多玉女20。
三时大笑开电光21,倏烁晦冥起风雨22。
阊阖九门不可通23,以额扣关阍者怒24。
白日不照吾精诚25,杞国无事忧天倾26。
猰貐磨牙竞人肉27,驺虞不折生草茎28。
手接飞猱搏雕虎29,侧足焦原未言苦30。
智者可卷愚者豪31,世人见我轻鸿毛32。
力排南山三壮士33,齐相杀之费二桃34。
吴楚弄兵无剧孟35,亚夫咍尔为徒劳36。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37,神物合有时38。
风云感会起屠钓39,大人(山兒)屼当安之40。
【注释】1.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山名,喻小人。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古辞今已不传。
2.阳春:阳光明媚的春天。
春至一阳生,故称春天为阳春。
《楚辞?九辩》“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
3. 朝歌:殷都,在今河南淇县。
屠叟:指姜太公,即周文王时人吕尚,又称太公望。
棘津:古渡名,即今河南延津,在今滑县西南古黄河上。
4.渭滨:渭水之滨。
相传吕尚五十岁时在棘津卖食,七十岁时在朝歌屠牛,八十岁时在渭水垂钓,九十岁时遇到文王被重用,辅佐周文王,成就一代功业。
5.宁羞:能羞?6.壮气:振奋的样子。
经纶:原指整理丝线,喻指治理国家。
7.广张:指每天设置钓具。
三千六百钓:指垂钓达十年之久。
8.风期:期遇。
暗: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此二句是说吕尚有“一举钓六合”、志在天下之心,命中注定要与周文王有所遇合。
9.大贤:指吕尚。
虎变:虎秋后换皮毛后换发光彩。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原文: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①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②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
其为鸟也,翂翂翐翐③,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④。
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⑤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昔吾闻之大成⑥之人曰:‘自伐⑦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⑧,乃比于狂;削迹⑨捐势,不为功名。
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⑩,食杼栗⑪;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吊——慰问。
②恶——害怕。
③翂翂翐翐——飞行缓慢迟钝的样子。
④绪——剩余。
⑤揭——举。
⑥大成——庄子称老子为大成之人。
后泛称大有成就的人。
⑦伐——夸耀。
⑧纯纯常常——唐·成玄英疏:“纯纯者材素,常常者混物。
”⑨削迹——指削除车迹或消踪匿迹。
⑩裘褐——粗陋衣服。
⑪杼栗——栎属的子实。
译文: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
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
”太公任又问:“你怕死吗?”孔子回答:“怕呀。
”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
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
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
“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枯竭。
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关于吃的名言名句

关于吃的名言名句吃,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也是一种享受和交流的方式。
在各个时代和文化中,人们留下了许多与吃相关的名言和名句,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经典的吃的名言名句。
第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句话出自《离骚》一文,引用了古代长者屈原对自己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他通过“苦中苦”的挣扎和磨难,告诉人们只有在经历了困难和痛苦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成功。
第二句,“食以民为天。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名言,意味着食物对于人民来说极其重要。
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只有确保人民的食物安全,才能拥有一个有力的国家。
第三句,“一日三餐,须得定时。
”这是一句普遍适用于每个人的名言。
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按时进食,平衡营养摄入,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机能和健康状态。
第四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的名句。
虽然与吃直接相关的词语不多,但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与朋友们在一起共享美食,增进友谊和互动,使人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第五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价值观。
它强调对于待客之道的重视,无论是供自家食用还是款待客人,都要精心准备,追求细致完美,注重细节。
只有这样,才能展示主人的好客和美德。
第六句,“家常便饭。
”这句话非常常见,意味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饭菜。
它强调了家庭温馨,亲情的重要性。
有时候,简单的家常饭菜也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幸福。
第七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意味着只有经历了艰辛和磨难之后,才能成为真正强大和有成就的人。
这句话也告诉人们,仅仅依赖于吃,是远远不足以让人变得出色和突出的。
以上是几个关于吃的名言名句,它们传达了不同的信息和价值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的健康和均衡,也要理解吃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无论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美食,还是在和朋友家人共享饭食时,都应该珍惜和享受这一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五味适口者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膳之言,善也”称为“食圣”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随园食单·须知单》)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
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
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
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