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行测逻辑判断之真假话

合集下载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如何看穿那些“真真假假”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如何看穿那些“真真假假”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如何看穿那些“真真假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向我们挥手走来,备考之事已须提上日程。

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中公教育对历年国考考情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路保驾护航!敬请关注》》》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想提高判断推理部分分数是相对容易的,只要掌握推理规则即可,其中考生首先要攻克的是直言命题部分。

直言命题的提问方式常见的有:以下正确的是、以下错误的是、以下一定为真的是、以下一定为假的是,除了上述常见的提问方式之外,也有这样一种特殊问法的:以下不能确定真假的是、以下能确定真假的是,例如:品学兼优的学生不都读研究生。

如果以上论述为真,则下列命题能判断真假的有几个?(1)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读研究生(2)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读研究生(3)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读研究生(4)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不读研究生A.1个B.2个C.3个D.4个这种题型主要考查的是直言命题间的两种关系——矛盾关系和推出关系。

如果选项中的命题和题干是矛盾关系,那么题干为真,此选项为假;如果题干的命题可以推出选项中的命题,那么题干的命题为真,选项的命题也为真,除此之外的命题的真假性都是无法确定的。

下面,我们就以上面这道例题为例来具体说明一下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题干“品学兼优的学生不都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有些……非(1)“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有些……是,它和题干既不是矛盾关系也不是推出关系,所以这一项的真假性无法确定。

(2)“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有些……非,它和题干的命题形式一样,所以题干为真,此项也为真,此项的真假性可以判断。

(3)“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所有……是,它和题干是矛盾命题关系,所以题干为真,此项为假,这一项的真假性也可以判断。

(4)“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不读研究生”的命题形式是:所有……非,它和题干不是矛盾关系,由题干也推不出这一项,所以这一项和题干既不是矛盾关系也不是推出关系,所以这一项的真假性无法确定。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做题时候有一种真假话问题,题干给出若干个人,每个人都说了两句话,并且每个人的只有一句成立,然后让我们判断真假,如:三人在一起猜测晚会节目的顺序。

甲说:「一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

」乙说:「三班第一个出场,四班第四个出场。

」丙说:「四班第二个出场,一班第三个出场。

」结果公布后,发现他们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在三个人的六句话中找到一句比较特殊的话,这一句话跟某一个人的两句话都有一定的联系,在这道题目中这句特殊的话是丙所说的第二句话,即“一班第三个出场”,这句话与甲的两句话都有关系。

当我们找到这句话之后重点是可以断定这句话一定是假的,因为如果这句话是真的,甲的两句话都是假的,所以这句话不可能是真的也就是它一定是假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确定:四班第二个出场、三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一班第四个出场。

对于这种题目只要我们能够快速找到这句比较特殊的话,那么相对来说做题速度会快很多。

【例题精练】某次生物实践课上,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出五种鲜花的图片,并依次编号为①~⑤号,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其中任意两种花名。

小春说:③号是茉莉花,②号是月季花。

小华说:④号是水仙花,②号是玉兰花。

小秋说:①号是水仙花,⑤号是杜鹃花。

小实说:④号是杜鹃花,③号是玉兰花。

小夏说:②号是茉莉花,⑤号是月季花。

结果是他们每人只对了一半,根据以上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①号是水仙花,②号是茉莉花B.②号是玉兰花,③号是杜鹃花C.③号是茉莉花,④号是杜鹃花D.④号是月季花,⑤号是杜鹃花【参考解析】C。

首先我们去找到那句比较特殊的话,应该是小夏的第一句话“②号是茉莉花”这句话跟小春的两句话都有关系这句话一定为假,接下来可以断定⑤为月季花,④号是杜鹃花,③号是茉莉花,②号是玉兰花,①号是水仙花。

故答案为C。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逻辑判断应试三技巧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逻辑判断应试三技巧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逻辑判断应试三
技巧
一、学习相关知识——运用知识解题
逻辑判断考查的内容涉及分析、综合、理解、概括、判断、推理、论证、类比等思维能力,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基本概念,熟悉联言、选言、假言推理,熟悉掌握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才能快速有效的解题。

这部分内容是大多数考生普遍反映的难点所在,所谓难的原因有二:一是知识点较多;二是有些知识与我们日常理解有偏差。

那么,针对难点原因进行复习:一是结合给出的例子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在学习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时可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帮助记忆。

二是对于与日常理解有偏差的知识点,要重点记忆。

二、熟悉解题方法——寻找最优技巧
做好逻辑判断类题型,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因此首先要掌握以下几个解题方法,即找突破口法、假设法、代入排除法、图表法。

很多同学在做此类题型时都能得出答案,但是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在时间紧张的考试情况下,更容易放弃。

为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优的、更容易运用的解题方法。

三、分析论证关系——掌握解题思维
可能性推理题型是政法干警考试的重点题型,同学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确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然后分析各个选项,需要比较的则依据教材所给原则进行比较,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更多公务员考试免费资料请访问“新东方在线公务员频道”。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问题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问题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问题朴素逻辑公考中逻辑判断中必然性的一个知识点。

这个板块按照题干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题干所给条件信息均为真;另一类是题干也给出多个条件信息,但是有真也有假,即真假话问题。

真假话相对难度会另一类的要大些,所以很多同学在做这类型题目时往往思路不清晰,不知如何下手,也不之明确该如何运用题干的条件而一筹莫展。

那么接下来就以一些题目为例,带大家一探真假话之究竟。

真假话题干看似每句话、每个条件都不确定,无从下手。

所以一定要对题干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去寻找比较容易入手的条件然后依照题干要求推理。

这个过程中假设法即假设题干某条件为真或假,往下推理,若推出与已知相矛盾,则假设为假,反之为真是最常见的方法。

熟练掌握假设法对于解决真假话题目是非常有益处的。

(例1)一位哲学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正值深夜,他欲到智慧酒店去住宿。

当他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他知道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智慧酒店,但是没有发现任何路标,却只有三个木牌,他仔细辨认木牌上的字。

第一条路边的木牌写着:此路通向智慧酒店。

第二条路边上写着:此路不通向智慧酒店。

第三条路边的木牌写着:另外两块木牌上,有一块是真话,另一块是假话,我保证我上述话绝对不会错。

如果哲学家以第三块牌子写的话为依据,他能走到智慧酒店吗,如果能应该走那条路:A.能走第一条路B.能走第二条路C.能走第三条路D.不能(解析)C.题干确定以第三块木牌上的话为依据,即第一块木牌和第二块木牌一真一假,但是没法确定谁真谁假,可以采取假设法。

假设第一块木牌为真,可以得出一木牌上的话为真,即第一条路通向智慧酒店;那么第二块木牌为假,即木牌上的话为假,第二条路通向智慧酒店。

这时两条路都通与题干只有一条路相通相矛盾,所以假设为假,反之为真。

即第一块木牌为假话,可以得出第一条路不通;第二块木牌为真话,那么第二块也不通。

所以第三条路通。

故答案选C。

(例2)有个地方只有君子和小人两种人,君子只说真话,小人只说假话,但是外表上看不出来区别。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方法一:矛盾法。

矛盾关系是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的考点,这需要大家能够了解每种命题的矛盾关系及矛盾定义。

知识点:所有非与有些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例题:某公司发生一起贪污案,在对所有可能涉案人员进行排查后,四位审计人员各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人都没有贪污。

乙:张经理没有贪污。

丙: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

丁:有的人没有贪污。

如果四位审计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那么下列哪项是真的?A.甲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B.丙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C.丙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D.丁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答案】C。

解析:甲的话“所有人都没有贪污”和丙的话“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即“有些人贪污了”之间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所以,真话必在甲和丙之间,则乙的话和丁的话都是假话。

由乙的话假,可知张经理贪污了;由丁的话假,可知所有人都贪污了。

所以,丙的话一定真,而甲的话一定假。

故答案选C。

方法二:反对法。

反对关系是直言命题的考点。

知识点:所有是和所有非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例题: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答案】D。

解析:(1)和(2)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已知结论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3)一定为真,进而可以推知(2)为假,(1)为真。

由此可推知D项为真。

方法三:代入排除法在解决真假话问题时,如果题干中没有矛盾关系及反对关系,但是题干限定了真话或者假话的个数;同时选项对应信息全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把选项带入题干的形式进行解题。

例题:宋江、林冲和武松各自买了一辆汽车,分别是宝马、奥迪和陆虎。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为了让大家在行测备考中能够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判断推理题型的做题方法——真假话题型的做题方法,真假话题型有如下特点:题干中有几个人说了几句话,但是不确定真假,我们需要根据要求选择正确选项。

下面带大家来看一个题目。

【试题再现】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甲:是乙作的案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丙:丁是案犯丁:不是我作的案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如果以上为真,则以下()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丙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乙和丁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解析】:这就是典型的一道真假话的题目,甲乙丙丁四个人说了四句话,题干告诉我们其中一句是假话,也就是是说有三句是真话,即使这样,我们也不确定说假话的是谁,这个时候,可能很多同学就开始犯愁了,或者开始从头开始假设了。

其实,做这种题是有一定方法的,能帮助大家快速进行选择。

我们先来把题干四个人说的话进行整理:甲:乙作案乙:乙和丁一起作案丙:丁作案丁:不是丁作案观察他们说话的内容,会发现丙和丁说的是相反的,也就是相互矛盾,矛盾的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永远一真一假,所以丙和丁说的话一真一假,根据题干告诉我们的已知信息: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说明说假话的人只可能是丙或者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甲和乙,既然假话在丁和丙之间,说明甲和乙说真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确实是乙和丁一起作的案。

那么丙和丁到底谁说假话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刚才推出的已知信息——乙和丁一起作案,带入丙和丁中进行验证,发现丁说假话。

所以这道题我们选择C。

是不是非常简单呢,我们来一起进行一下这类题型做题步骤的总结:在真假话中找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之间一真一假;绕考矛盾判断其他信息的真假性,得出确定信息;将确定信息带回到矛盾关系中得出正确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真假推理题解题技巧 2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真假推理题解题技巧 2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真假推理题解题技巧逻辑判断的形式推理“有真有假”类题目与其他逻辑判断题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的题目类型很多样,其中最大的特点是题目所给出的条件真假不定,考生必须先判断条件的真伪,而后才能根据相应的规则做出答案。

那么考生该如何在有限甚至是短暂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完成有真有假的题目呢?给大家的一个建议是,在解题的时候不必全部判断真假,划定范围很重要。

许多考生在做有真有假题的时候执着于将全部题设条件的真假判定清楚,之后才着手答题。

其实在很多题目中,并不需要判定真假,而是给真假划定个范围。

【例1】: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案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 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 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 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解析】:在这道题中,题目中说只有一个假的,那就是除了假的其他的都是真的。

通过读题:乙说是丁作案,丁说不是丁作案;相信大家都可以判断出乙和丁中间一定有人说了假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假话得范围划定在乙和丁中间,从而我们知道甲和丙说的是真话,根据甲的话,可以得出丙作案,而根据丙的话,可知丁作案。

故选B。

在这道题中,我们没有最开始就判断究竟谁假,而是通过划定假的范围,通过真实的信息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

那么解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将真假的范围划定呢?一、注重条件中的矛盾关系在例1中,我们之所以判定假话在乙和丁之间,就是因为乙和丁不可能同时为真也不可能同时为假,这种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情况就是逻辑中的矛盾。

由于矛盾的存在,所以必须一真一假,由此就可以判断其余为真,从而可以利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解析题目。

矛盾关系在有真有假类的题目中非常的好用。

【例2】: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解答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解答技巧
【例题】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①O从来不说谎;
②P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③Q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根据以上条件,今天是星期几?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天
【解析】将A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一,那么P说假话,而昨天是周日,P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但Q今天说真话,昨天也说真话,不符合题意,排除。同理,将B项代入也不符合题意,排除。将C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四,P今天说真话,昨天说假话,Q今天说假话,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故选C
【例题】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对在这些作坊工作的手工艺人,考古学家在论断时做的假设是( )。
A.他们住在作坊附近
B.他们不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C.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富有的中等阶级的成员
D.他们的产品原料与供贵族享用的珠宝所用的原料不同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因此得出结论”,其前后分别为题干论证的论据和论点。题干论证为:“作坊所在地离贵族居住地有一定的距离”→“作坊制作的珠宝是供给一些中等阶级而不是供给贵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答题技巧:在陕西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种涉及到真假话的问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在题中给你设定了很多的条件,但真假未知,最后让你推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我们直接去假设条件的真假去推理,显然在考场中必将浪费很多的时间。

本文为大家提供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2015京考行测逻辑判断之真假话。

一、矛盾关系
首先来看矛盾关系。

如果A和B是矛盾关系,那么A和B构成了全集,而且A和B不相交,简单说就是非此即彼。

常考的矛盾关系主要有三组:第一组,某个A是B与某个A非B;第二组,所有A是B与有的A非B;第三组,所有A非B与有的A是B。

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下面我们用一道例题来具体演练一下。

【例1】甲、乙、丙、丁四个嫌疑犯口供如下:
甲:肯定是乙干的,他有前科。

乙:是丁干的。

丙:那天我在上班,根本不可能去盗窃,不是我干的。

丁:乙诬陷我。

结果显示四人口中只有一人是真的,而且罪犯只有一人,那么谁是罪犯呢?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中公解析:这道题的答案选C。

首先,乙和丁构成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那唯一的真话就在乙和丁之间。

剩下的甲和丙说的就都是假话了。

丙说不是他干的是假话,那丙就是罪犯。

二、反对关系
我们再来看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简单地说就是除了二者之外还有其他情况的存在。

常考的反对关系有两组:第一组,所有A是B与所有A非B,它们的意义是两个至少有一假,可以同假。

第二组,有的A是B与有的A非B,它们的意义是两个至少有一真,可以同真。

我们来看到例题。

【例2】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这三个命题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以下哪个为真?
A. 12个都会用
B. 12个人都不会用
C. 仅有1人会用
D. 不能确定
中公解析:这道题的答案选A。

首先,①和②构成反对关系,并且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所以唯一的真话就在①和②之间。

所以剩下的③说的就是假话,即所长会使用计算机,由此可推出①正确,②错误,而由②为假可以推出12个人都会用。

通过上面的例题,考生应该认识到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在真假推理题中的重要作用,希望考生多加练习,只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