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行测逻辑推理题通关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题通关技巧

判断推理部分解题技巧(一)图形推理1、对于图形拆分与重组题:运用实物找关键特征2、对于多组图形题:找变化规律(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形状关系)。

3、基本思路:(1)简单图形看笔画多少、构成要素的增减、交点线段数目变化、图形种类数变化。

(2)复杂图形看大小变化、曲直情况、旋转方向、组合顺序、叠加状况(求同、去同)及对成性。

(3)上述方法无法判断时看路径状况、受力情况、或看半边。

(4)有多个选择时,选择自己最确定的,不可多选(二)定义判断解题技巧1、先看选项再看题干,对照选项看题干中对应内容。

注意:是否要一一对应关系。

2、抓住提干定义中的关键词,尤其是要抓住与选项相关的关键词。

3、常见的关键词:“主体”、“内容”、“时间”、“地点”、“对象”等。

(三)类比推理题解答“九字”技巧1、记常识。

如各省市简称、称谓、作品、节日等。

2、想词性。

通过词语的本质词性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1-2个选项,甚至直接选出答案。

这种方法是可以在5秒内做出一道题。

3、造句子。

造的句子必须是有效的,句子需要蕴含一定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句子包括几种。

(1)……和……是一个……例如:家父:父亲A老妪:老伴 B鼻祖:祖宗 C鄙人:自己答案C。

(2)……(不)是……的一种例如:冠心病:传染病A、熊猫:哺乳动物B、鲤鱼:两栖动物C、京剧:豫剧D、细菌:病毒答案B。

(3)……是……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树:树梢A、手:手指B、玻璃:窗户C、海洋:岛屿D、帽子:头答案A。

(4)……和……都是……例如:山川:河流A地球:太阳 B森林:沙漠C战争:和平 D污染:浪费答案B。

造句子“山川和河流都是地理形态”,“森林和沙漠都是地理形态”(5)……不是……就是……例如:男人:女人A黑:白 B左:右 C高:矮 D生:死答案D。

造句子“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人不是生就是死”。

(6)有的……是……,有的……是……例如:运动员:大学生A植物:种植 B专家:青年 C四季:春天 D纸张:书法答案B。

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行测判断推理做题技巧:
1. 哎呀,判断推理里的图形推理可不能瞎猜呀!比如说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图形,你得学会找规律呀!像有的图形可能是在考旋转、对称啥的,你得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呀!别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比如说那道题,几个图形的位置明显有变化,你还看不出来是旋转规律吗?
2. 嘿,定义判断可别死脑筋呀!别一字一句死磕,要抓住关键信息懂不懂!有时候就像在大海里捞针,得把那根关键的针找出来!比如那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判断,你就找核心的几个点呀,别啥都往脑子里塞!那不是白费力气嘛!
3. 哇塞,在做类比推理的时候,一定要脑洞大开呀!想想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要局限于表面呀!就像找朋友一样,得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看那道“苹果和水果”,这不是很明显的种属关系吗?还不赶紧选出来!
4. 注意啦,逻辑判断可没那么容易!别掉以轻心哦!要像侦探一样去分析!特别是那些推理题,得一环扣一环地去思考呀!比如说那道谁是罪犯的题,你得从各种条件里抽丝剥茧呀,难道还能随便猜吗?
5. 嘿嘿,加强削弱题可不能瞎蒙呀!得看清论点论据呀!就像打仗一样,得找到敌人的弱点去攻击或者防守!比如那道说某个政策好的题,你就得考虑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呀,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呀!
6. 告诉你哦,做判断推理速度也很重要呀!别磨蹭半天还没个结果!有些题一看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想,就别浪费时间啦!就像跑步比赛,你慢悠悠的能拿第一名吗?比如说那道特别明显的排除法就能做的题,赶紧选了往下走呀!
7. 记住哈,平时要多练习判断推理呀!不然考试的时候手忙脚乱可不行呀!把那些题型都摸熟了,就像老朋友一样,还怕它考你吗?就像学骑自行车,多骑几次就熟练啦!
8. 总之呀,判断推理有技巧。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口诀秒杀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口诀秒杀

【判断推理知识点】
1、逻辑真假推理口诀
特征:每人两句话,只猜对1半;
Eg:张是教师、李是医生
张是医生、李是律师
张是律师、陈是教师
以上每句话错一半对一半
秒杀口诀:描述对象“321”或“2211”,
秒杀“1”次主体
2、三段论秒杀口诀
特征:三段论,保证论述成立
原理:有的A是B,有的A是C,补充
所有A是B
秒杀口诀:①两个有的一个所有;
②去同存异;
③前在前后在后
【判断推理知识点】
3、假言命题选人秒杀口诀
Eg:如果李和张没考上,则陈考上。

如保证张一定考上的前提是李和陈都没考上秒杀口诀:秒杀口诀阴暗——别人挂了
4、逻辑混合多少秒杀口诀
特征:题干中有多少比较
Eg:考试不及格多余及格,男生多余女生则可推出考试不及格男生多余及格女生
秒杀口诀:多多>少少
5、逻辑混合最多、最少口诀
特征:人群多类多维度,问最多和最少秒杀口诀:维度加和为最多,维度最大
为最小
【判断推理知识点】
6、以下哪项为真秒杀口诀
特征:
题干假言命题,以下哪项为真
Eg:如果A那么B
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故此出现两真两假
则A可能为真,B不可能为假
秒杀口诀:前不为真,后不为假
7、矛盾命题秒杀口诀
特征:
有的是A,有的不是A—必有一真所有的是A,所有不是A—必有一假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判断。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六、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直观”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雨亭事业心强”。亦可“重复式”地全部推出。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联言推理”。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一、引言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中,判断推理部分一直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部分。

其中,逻辑判断作为判断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本文将详细解析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深入讲解。

二、逻辑判断概述逻辑判断是一种基于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的思维方式,它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出给定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中,逻辑判断题通常包括形式逻辑判断、论证逻辑判断等类型,考察考生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解题技巧详解(一)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

不同类型的逻辑判断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因此,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进行解答。

(二)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是解答逻辑判断题的关键步骤。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目中的各个概念、关系、条件等,然后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正确无误。

(三)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在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后,考生需要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逻辑规则包括直言命题推理、假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等,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类型和考点,选择合适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要注意逻辑规则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避免因为逻辑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四)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

这些陷阱可能包括偷换概念、错误推理、过度推断等。

考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避免被陷阱所迷惑。

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反例法等方法来检验推理的正确性。

(五)加强练习和总结加强练习和总结是提高逻辑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行测逻辑判断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行测逻辑判断题。

1. 理解问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确保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时候题目设置比较复杂,可能会包含多个条件和前提,考生需要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和条件,确保不会漏掉任何信息。

2. 提炼关键信息:在理解题目后,考生需要提取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解题的依据。

关键信息可能包括条件、前提、目的等。

将这些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清思路。

3. 推理逻辑关系:行测逻辑判断题一般考查的是关系推理,考生需要分析各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关系、充分必要关系、逆否关系等。

通过分析逻辑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或答案。

4. 注意排除法:在解题过程中,有时候可以通过排除错误选项来得出正确答案。

对于行测逻辑判断题来说,选项之间通常会存在逻辑矛盾或者违背题意的情况,考生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些选项进行排除,缩小答案的范围。

5. 多练习:行测逻辑判断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多做逻辑判断题,可以帮助考生熟悉题型,熟练运用解题技巧。

同时,通过做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

6. 注意时间管理: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考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

对于逻辑判断题来说,有些题目可能会耗费较长时间,考生可以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分值来决定解答的顺序。

如果遇到困难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待其他题目解答完毕后再回过头来解答困难题目。

7. 查漏补缺:在解题过程中,考生可能会漏掉一些信息或者条件,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解题完毕后需要仔细检查答案,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信息。

如果发现错误,可以重新分析题目并寻找正确答案。

总的来说,行测逻辑判断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通过理解题目、提炼关键信息、分析逻辑关系、排除错误选项、多练习、注意时间管理和查漏补缺等解题技巧,考生可以在行测逻辑判断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行测逻辑判断: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则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判断: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则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判断: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那么解题技巧1、明确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那么的规那么要点:当相容选言命题为真时,否认其中一个支命题,另一个支命题必然为真。

要正确理解该规那么要点,并通过屡次做题纯熟运用该理论。

【例1】假设“李宁能考上北大,或者王路能考上北大。

”为真,且李宁没考上北大,那么下面哪项判断为真?A.王路考上了北大B.王路没有考上北大C.两人都没考上D.不能确定【答案】A项。

解析:首先看到题干阐述出现标志关联词“或”,并且题干当中还给我们否认了相容选言命题中的一个支命题,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考虑应用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那么。

结合题干“李宁能考上北大,或者王路能考上北大”为真,且第二个条件否认了“李宁能考上北大”这一支命题,那么另外一个支命题“王路能考上北大”为真,因此此题选择A项。

2、综合型题目指的就是将联言命题选言命题等综合在一起出题的时候,那么我门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将每一个命题进展标准形式的转化,然后根据不同形式命题不同的推理规那么解决问题,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2】假如国民消费总值进步了并且民众消费心理变化了,那么蔬菜的供给将大幅增加;假如国民消费总值没有进步,或者蔬菜供给将大幅增加,那么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将没有保障;假如蔬菜供给大幅增加,那么或者农民增收,或者社会福利增加。

而事实上,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获得了保障。

由此可见:A.农民增收了B.社会福利增加了C.民众的消费心理可能没有发生变化D.民众的消费心理变化了【答案】C项。

解析:此题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相结合的题目,难度较大。

但是大家不要慌,我们就是按部就班一句话一句话的翻译即可。

第一个句可写成标准形式:国民消费总值进步且民众消费心理变化→蔬菜供给增加;第二句为国民消费总值没有进步或蔬菜供给大幅增加→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没有保障;第三句:蔬菜供给大幅增加→农民增收或社会福利增加;除此之外还有第四个独立条件“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获得保障”,可利用第四句带入第二句,再结合着我们根据假言命题推理规那么,可得出“国民消费总值进步且蔬菜供给未大幅增加”,再根据得出的结论结合第一句,利用假言命题推理规那么得出“国民消费总值未进步或民众消费心理未发生变化”为真;根据得出的两个结论及相容选言命题推理规那么。

行测逻辑判断:前提型题目的解题要点

行测逻辑判断:前提型题目的解题要点

行测逻辑判断:前提型题目的解题要点一、问法形式一般情况下,前提型题目的问法常表现为“为使上述论证成立,还需要以下哪项作为前提?”或“上述论证基于哪项假设?”等。

也就是说,这类题目在前提中欠缺了一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欠缺的一环找到补充进去。

二、解题方法(1)搭桥法:适用于前提与结论间存在明显概念跳跃的题目,此时,我们只需要建立前提与结论关于跳跃概念的联络就可以了。

例如:酸雨通常是指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

它对人体安康、生态环境、建筑设施都有很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可以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于水的种酸。

科研人员研究指出,减少煤和石油的使用是防治酸雨的治本之策。

思路点拨:题干根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得出结论“减少煤和石油的使用是防治酸雨的治本之策”,很明显,前提与结论讨论的不是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就需要建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和“煤和石油”之间的关系,需要保证“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石油排放的”。

(2)反向验证法:适用于前提与结论间不存在明显概念跳跃的题目,此时我们要想确定选项是否是我们必备的前提,那么就需要用到反向验证。

即否认选项,将之带入题干,假设此时结论不成立,那么该选项为必备的前提;否那么该选项不是必备的前期。

例: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通过对木料的检测来确定树木被砍伐的年份。

因此,通过古建筑中幸存的木料,就可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

上述阐述基于的假设是( )1、 古建筑中的木料在使用前没有闲置很长时间2、一栋古建筑的建造通常只使用一种木料思路点拨:题干结论是“通过古建筑中幸存的木料,就可以确定古建筑的建造年份”,要想得到此结论,必须保证木料在使用前没有闲置很久时间煤,否那么结论就不成立了,而古建筑使用木料的数量多少不会影响题干结论,故1 是必备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

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

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

具体技巧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

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

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假设的条件未确定)上海人不是医生。

(否定的条件未确定)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

A. 甲不是湖北人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 湖北人年龄最小答案: D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

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

如图: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甲)(河南人)(山东人)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

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二、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丙说:乙不会游泳;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根据: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

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

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

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

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三、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

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

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

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关于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见下文实例讲解。

例1. 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A.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B.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C.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D.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答案: B考点:排除法解析: (1)根据条件①“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

(2)根据条件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

答案为B。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

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

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

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例1. 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

由此推出( )。

A. 是甲做的好事B. 是乙做的好事C. 是丙做的好事D. 是丁做的好事答案: B考点:假设【解一】 (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

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

推出是乙做的好事。

答案为B。

【解二】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

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

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

答案为B。

提示: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总结: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

(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五、阅读要分清论据和论点。

所谓论据,就是得到结论的根据,也称前提、例证、证据、假设、支持句、加强句等,统称为分句。

分句对结论或观点具有说明、支持和加强的作用。

所谓论点,也就是在论述中要表述的观点,也称论题、结论、看法等,具有结论性、概括性的作用。

统称为主句。

通俗地说,论据(分句)是“前提”,或称“原因”,是论述的依据;论点(主句)是“结论观点”,或称“结果”。

在“必考”的论证类试题中,通常要求找前提或求结论,这个原因或结论都是作为答案混杂在选项中的,阅读的重要任务是分清论点和论据,也就是分清主句和分句。

分句和主句的关系:分句是支持证明主句的理由,具有前提性、条件性;主句是叙述的中心和主旨,具有结论性。

在阅读试题中,一段并列关系的论述,其实是有主句和分句层次的。

阅读中,分清主句和分句,是快速、正确解析逻辑论证试题的关键。

例1.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陶片。

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 )A. 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B. 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C. 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D. 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答案:B考点:削弱主句解析:(1)整合题干:主句:专家观点,由于雨水冲刷,将先秦陶片冲入唐代古墓;分句:唐代古墓中发现先秦夔文陶片。

提问要求:削弱“专家观点”,即主句。

(2)选项B“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直接反驳专家观点“雨水冲刷带入陶片”。

答案为B。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六、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

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

“直观”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

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

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雨亭事业心强”。

亦可“重复式”地全部推出。

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联言推理”。

例1. 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以上论述,可以推导出的是( )。

[2009年福建省春季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3]A.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申请行政复议B.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只能提起行政诉讼C.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D.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提起行政诉讼答案: D考点:联言推理解析: (1)整合题干:①公民等可以申请行政复议;②不服复议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诉。

(2)根据②“不服复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直接推出D,“对行政复议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选项A、B都不全面,和题干条件“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不符,排除。

(4)选项C“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与题干“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矛盾,排除。

例2.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

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又难以自然降解,于是形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