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 逻辑判断篇组合摆列解题方法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优秀版)word资料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优秀版)word资料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排列组合题型解题技巧排列组合是组合学最基本的概念。
所谓排列,就是指从给定个数的元素中取出指定个数的元素进行排序。
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
排列组合问题是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必考题型,“16字方针”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规律,即: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一、试验:题中附加条件增多,直接解决困难时,用试验逐步寻找规律。
例、将数字1,2,3,4填入标号为1,2,3,4,的方格中,每方格填1个,方格标号与所填数字均不相同的填法种数有( )解析:第一方格内可填2或3或4,如第一填2,则第二方格可填1或3或4,若第二方格内填1,则后两方格只有一种方法;若第二方格填3或4,后两方格也只有一种填法。
一共有9种填法,故选B二、不相邻问题用“插空法”:对某几个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将其他元素排列好,然后再将不相邻接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的空隙之间插入。
三、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含有约束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按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按事情发生的连续过程分步,做到分类标准明确,分步层次清楚,不重不漏。
四、消序例、4个男生和3个女生,高矮不相等,现在将他们排成一行,要求从左到右女生从矮到高排列,有多少种排法。
解析:先在7个位置中任取4个给男生,有种排法,余下的3个位置给女生,只有一种排法,故有种排法。
五、顺序固定用“除法”:对于某几个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问题,可先把这几个元素与其他元素一同进行全排列,然后用总的排列数除于这几个元素的全排列数。
经验分享:虽然自己在这帖子里给大家发了很多感慨,但我更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
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排列组合问题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排列组合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是公务员考试当中必考题型,题量一般在一到两道,近年国考这部分题型的难度逐渐在加大,解题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原理的基础上,还要求我们熟悉主要解题思想。
那首先什么排列、组合呢?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种取出m个元素拼成一组,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是属于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或者属于排列与组合的混合问题,其次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和公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技巧。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有几种相对比较特殊的方法。
下面通过例题逐个掌握:一、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对于某几个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先将其他元素排好,再将不相邻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空隙中插入即可。
【例题1】一张节目表上原有3个节目,如果保持这3个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再添进去2个新节目,有多少种安排方法?A.20B.12C.6D.4【答案】A。
【解析】首先,从题中之3个节目固定,固有四个空。
所以一、两个新节目相邻的的时候:把它们捆在一起,看成一个节目,此时注意:捆在一起的这两个节目本身也有顺序,所以有:C(4,1)×2=4×2=8种方法。
二、两个节目不相邻的时候:此时将两个节目直接插空有:A(4,2)=12种方法。
综上所述,共有12+8=20种。
二、插板法一般解决相同元素分配问题,而且对被分成的元素限制很弱(一般只要求不等于零),只对分成的份数有要求。
【例题2】把20台电脑分给18个村,要求每村至少分一台,共有多少种分配方法?A.190B.171C.153D.19【答案】B。
(完整版)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四、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
对于没有确定条件的试题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对策?那就是假设法。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3)选项A“唐代古墓发现西汉文物”不能说明这里没有先秦文物。
(4)选项C“除了先秦用夔文,唐代也书写夔文”以及选项D“古墓文物是墓主生前之物”不能说明“墓中没有被冲刷而来的文物”,因此不应入选。
六、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要考查从前提最直接能推出什么、不能推出什么的证据确证度。由A推出A的证据确证度是100%,这种试题被称做“直观”题。“直观”题的特征是:从几个并列的条件中直接推出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如:雨亭学习好、身体好、事业心强。那么可以直接单独推出“雨亭事业心强”。亦可“重复式”地全部推出。这样的推理在普通逻辑中被称做“联言推理”。
公务员行测备考之逻辑判断解题方法.doc

公务员行测备考之逻辑判断解题方法纵观几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此部分试题的命题趋势,逻辑判断可能会体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①题目内容广泛;②题型以推断结论型为主,并兼顾其他题型;③突出能力考查(主要是分析和推理能力); ④更多的涉及或然性推理。
一、基本解题方法True True True 解答逻辑判断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质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试题中所给的陈述有的合乎常理,有的可能不太合乎常理。
但必须明确,这段陈述在此次考试中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不能自作聪明地以自己具备的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推理,而完全忽视试题中所陈述的事实。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逻辑判断题中,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的联系,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所界定的范围。
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
(3)当某个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能从短文陈述中直接推导出来时,就应排除。
(4)注意区别提问用语,如支持或反驳判断观点的正确与错误以哪项为真或为前提、依据等,只有弄清题干中这些用语的含义,才能选出合适的选项。
二、快速解题技巧1.排除法排除法在本质上就是要通过排除题干中已经涉及的选项进而找到题干中未涉及的选项为答案,或者通过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的选项进而找到与题干一致的选项作为答案,实际上解答每一道逻辑判断(演绎推理)试题时都可以试着运用排除法。
2.代入法代人法是指当错误选项不容易排除,而正确选项又难以选择时,就应该运用代人法试一试。
这种方法是说,先假设某一个备选项是成立的,然后代入题干,看是否导致矛盾,如果出现矛盾就说明该选项是不成立的。
3.计算法有些逻辑判断试题,需要应试者首先进行必要的数字计算,尤其是当题干或备选项中出现了数据或者与数据有关的文字的时候。
行测答题技巧:巧解排列组合题

行测答题技巧:巧解排列组合题排列:排列的字母表示是A(m,n),表达的意思是从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进行全排列(对m个元素进行排序)。
组合:组合的字母表示是C(m,n),表达的意思是从n个元素中取m个元素,不进行排列(对m个元素不进行排序)。
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如231与213是两个排列,2+3+1的和与2+1+3的和是一个组合。
一、捆绑法与插空法【例1】某人射击8枪,命中4枪,恰好有三枪连续命中,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分析】连续命中的三枪与单独命中的一枪不能相邻,因而这是一个插空问题。
另外没有命中的之间没有区别,不必计数。
即在四发空枪之间形成的5个空中选出2个的排列,即A(5,2)。
【例2】马路上有编号为l,2,3,……10 十个路灯,为节约用电又看清路面,可以把其中的三只灯关掉,但不能同时关掉相邻的两只或三只,在两端的灯也不能关掉的情况下,求满足条件的关灯方法共有多少种?【分析】即关掉的灯不能相邻,也不能在两端。
又因为灯与灯之间没有区别,因而问题为在7盏亮着的灯形成的不包含两端的6个空中选出3个空放置熄灭的灯。
共C(3,6)=20种方法。
二、特殊优先法特殊元素,优先处理;特殊位置,优先考虑。
【例】六人站成一排,求:(1)甲不在排头,乙不在排尾的排列数;(2)甲不在排头,乙不在排尾,且甲乙不相邻的排法数。
【分析】(1)先考虑排头,排尾,但这两个要求相互有影响,因而考虑分类。
第一类:乙在排头,有A(5,5)种站法;第二类:乙不在排头,当然他也不能在排尾,有44A(4,4)种站法;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行政能力测验技巧系列之逻辑判断篇组合排列解题方法(二)

卓丽沙在《行政能力测验技巧系列之逻辑判断篇组合排列解题方法(一)》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逻辑判断中组合排列题型的首选解题方法,即排除法,对于这种题型,各位考生一定谨记这个解题思路:读完题干之后一定要观察选项,看看能否排除,不要读完题干之后盲目的进行信息的一一匹配,之前已经提到,有些题干当中给出的信息不足以让我们进行一一对应,因此,一定首选排除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组合排列型题目都能够用排除法的,在本篇中,我们给大家介绍当排除不了时,应该如何解题。
对于组合排列型题目,如果不能通过排除选项选择答案时,我们在解题时应该遵循几条优先原则:即最大信息优先、确定信息优先。
下面,我们用真题来给大家做说明:例1.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湖北人年龄最小D.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组合排列型题目,经过对选项的观察,发现无法排除,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几点优先原则。
首先是最大信息优先,所谓最大信息,即指在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词,然后从那个词出发去进行推理。
在本题中,读到次数最多的是河南人,因此,我们推理就从河南人入手。
先找跟河南人有关的信息,即“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确定信息:河南人是丙,之后就从河南人是丙这个确定信息出发去推理,再找跟丙有关的信息,即“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得出以下不等式:湖北人<丙(河南人)<乙则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例2:在某高速公路的一段,一字相逢地搭列着五个小镇,已知:(1)落霞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临着荷花镇;(2)浣溪镇既不临着紫微镇,也不临着荷花镇;(3)紫微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临着荷花镇;(4)落霞镇没有木塔;(5)有木塔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由此可见,排在第二的小镇是()A.落霞镇B.荷花镇C.浣溪镇D.紫微镇[答案]A[解析]本题依然属于无法排除的组合排列型题目,那么,我们可以先找最大信息,即荷花镇,经整理,跟荷花镇有关信息有“荷花不临着浣溪、不临着紫薇、不临着落霞”,因此得到,荷花临着古井;接下来从古井这个确定信息出发,跟古井有关的信息有“古井不临着落霞、不临着紫薇”,由此得到古井临着浣溪;接下来跟浣溪有关的是“浣溪不临着紫薇”,所以,浣溪临着落霞;最后,五个镇依次相邻的顺序为:荷花、古井、浣溪、落霞、紫薇,排到这之后,谁在第一谁在最后无法确定,题中另外的信息是“排第一和第四的是有木他的小镇,落霞没有木塔”,因此,我们知道落霞不能排在第四位,最后,五个镇的先后顺序应该为:紫薇、落霞、浣溪、古井、荷花。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解题技巧详解一、引言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中,判断推理部分一直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部分。
其中,逻辑判断作为判断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本文将详细解析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深入讲解。
二、逻辑判断概述逻辑判断是一种基于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的思维方式,它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找出给定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中,逻辑判断题通常包括形式逻辑判断、论证逻辑判断等类型,考察考生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解题技巧详解(一)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
不同类型的逻辑判断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因此,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和考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解题技巧进行解答。
(二)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是解答逻辑判断题的关键步骤。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目中的各个概念、关系、条件等,然后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正确无误。
(三)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在理解并分析题干信息后,考生需要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逻辑规则包括直言命题推理、假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推理等,考生需要根据题目类型和考点,选择合适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要注意逻辑规则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避免因为逻辑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四)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在解答逻辑判断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推理过程中的陷阱。
这些陷阱可能包括偷换概念、错误推理、过度推断等。
考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避免被陷阱所迷惑。
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反例法等方法来检验推理的正确性。
(五)加强练习和总结加强练习和总结是提高逻辑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排列组合问题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方法之排列组合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是公务员考试当中必考题型,题量一般在一到两道,近年国考这部分题型的难度逐渐在加大,解题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原理的基础上,还要求我们熟悉主要解题思想。
那首先什么排列、组合呢?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种取出m个元素拼成一组,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是属于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或者属于排列与组合的混合问题,其次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和公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技巧。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有几种相对比较特殊的方法。
下面通过例题逐个掌握:一、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对于某几个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先将其他元素排好,再将不相邻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空隙中插入即可。
【例题1】一张节目表上原有3个节目,如果保持这3个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再添进去2个新节目,有多少种安排方法?A.20B.12C.6D.4【答案】A。
【解析】首先,从题中之3个节目固定,固有四个空。
所以一、两个新节目相邻的的时候:把它们捆在一起,看成一个节目,此时注意:捆在一起的这两个节目本身也有顺序,所以有:C(4,1)×2=4×2=8种方法。
二、两个节目不相邻的时候:此时将两个节目直接插空有:A(4,2)=12种方法。
综上所述,共有12+8=20种。
来源:二、插板法一般解决相同元素分配问题,而且对被分成的元素限制很弱(一般只要求不等于零),只对分成的份数有要求。
【例题2】把20台电脑分给18个村,要求每村至少分一台,共有多少种分配方法?A.190B.171C.153D.19【答案】B。
【解析】此题的想法即是插板思想:在20电脑内部所形成的19个空中任意插入17个板,这样即把其分成18份,那么共有: C(19,17)=C(19,2)=171 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能力测验技巧系列之逻辑判断篇组合排列解题方法卓丽沙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分为五大模块,判断推理作为五大模块之一,近年来一直稳定在图形推理、逻辑判断(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这四种题型,共35道题。
其中,逻辑判断往往是很多考生认为比较难做的。
作为一名培训师,笔者将针在对历年真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之上,为考生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逻辑判断也叫演绎推理,共十题,其中,有一类型我们可称其为组合排列。
所谓组合排列,就是题中给出一组对象(如甲、乙、丙、丁),再给出两种以上信息(如年龄、性别、身高、职业、专业等),最后需要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一一匹配。
例1:有三个小孩分别叫蓝蓝(女),红红(女)和虎虎。
孩子妈妈是卫国珍、姜家英、申仁丽。
邻居李奶奶说:冯一中和姜家英的孩子都参加了少年女子舞蹈队,陈二国的女儿不是红红,楚三仁、申仁丽不是一家人。
因此可以推断出下列为一家人的是: A.陈二国姜家英和红红,楚三仁卫国珍和蓝蓝B.楚三仁卫国珍和虎虎,冯一中申仁丽和红红C.陈二国申仁丽和红红,楚三仁姜家英和虎虎D.楚三仁申仁丽和红红,冯一中卫国珍和虎虎上面试一道典型的组合排列题,对于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都无从下手,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考生只是将题中给出的信息一一罗列出来,之后完全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
事实上,根据对真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做组合排列型题目,首选的方法应该是排除法,有一些组合排列型的题目只看题干是没有办法选出答案的,因为一些题干中给出的信息较少,无法完成一一对应。
下面我们具体解答一下这道题目:[答案]B[解析]本题采用的是排除法,题中说到“陈二国的女儿不是红红”,因此,可以排除选项A、C;又因为“楚三仁、申仁丽不是一家人”,可排除选项D,因此,正确答案为B。
例2: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
另外,(1)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2)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3)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4)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5)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6)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下列陈述哪项是真的()A.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B.乙毕业于数学系C.甲毕业于数学系D.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答案]A[解析]本题采用的也是排除法,题中说到“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说明中文系毕业者不是作家,排除选项D;“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说明乙不是数学系毕业,排除选项B,最后,“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说明物理系毕业者是甲,排除选项C,因此,正确答案为A。
以上两道均属于比较典型的组合排列型题目,第一道题目中题干给出的信息不足以完成匹配,只有排除才能选出正确答案;第二道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过多,排列起来比较复杂,采用排除法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排列组合型题目都是可以采用排除法得到正确答案的。
因此,对于考生而言,做排列组合型题目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即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排除法。
在此,笔者也建议各位考生,在使用排除法时,最好读到一个条件之后马上看选项进行排除,不要把所有条件都读完之后再读选项,这样很有可能无法准确的记住全部条件,还要回头重看,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对于不能排除的题目,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给大家介绍有效的解题方法。
真题演练:1、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1)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了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2)画家曾为乙和作家两个人画过肖像。
(3)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传记是畅销书。
(4)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A.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舞蹈家B.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C.甲是画家,乙是作家,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D.甲是作家,乙是画家,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根据(2)可以知道作家不是乙,根绝(3)可以知道,作家不是甲,不是丁。
因此,作家是丙。
2、某城市有5个公园,甲、乙、丙、丁、戊,它们由南至北基本在一条条直线上,同时:(1)乙与丁相邻并且在丁的北边;(2)戊和甲相邻;(3)丙在乙的北边根据以上线索,可以推断五个岛由北至南的顺序可以是:A.甲,丙,戊,乙,丁B.乙,丁,戊,甲,丙C.丙,甲,戊,乙,丁D.丙,丁,乙,甲,戊[答案]C[解析]本题也是用排除法。
根据(1)排除D,根据(2)排除A,根据(3)排除B。
3、在一个大学生宿舍有3个同学,他们的名字是:小梅、小红和小利。
一个学法语,一个学德语,一个学英语;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上海,一个来自重庆。
北京的不是学英语的。
小红不学法语。
小利来自上海。
来自重庆的学法语。
由此可知:A.小红来自北京,学英语B.小梅来自重庆,学法语C.小利来自上海,学德语D.小利来自上海,学法语[答案]B[解析]本题用排除法。
“北京的不学英语”排除A,再根据“重庆的学法语”可知,北京的不学法语,因此,北京的学德语,进而可知上海的学英语,排除C和D。
4、在同一侧的房号为1、2、3、4的四间房里,分别住着来自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
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1.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邻居交流”;2.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却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3.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只可以和一个邻居交流”;4.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
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到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 C )A.英国德国韩国法国B.法国英国德国韩国C.德国英国法国韩国D.德国英国韩国法国[答案]C[解析]本题用排除法。
根据1和4可知,韩国人和德国人不挨着,排除A和B,根据3可知英国人和韩国人不挨着,排除D。
在《行政能力测验技巧系列之逻辑判断篇组合排列解题方法(一)》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逻辑判断中组合排列题型的首选解题方法,即排除法,对于这种题型,各位考生一定谨记这个解题思路:读完题干之后一定要观察选项,看看能否排除,不要读完题干之后盲目的进行信息的一一匹配,之前已经提到,有些题干当中给出的信息不足以让我们进行一一对应,因此,一定首选排除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组合排列型题目都能够用排除法的,在本篇中,我们给大家介绍当排除不了时,应该如何解题。
对于组合排列型题目,如果不能通过排除选项选择答案时,我们在解题时应该遵循几条优先原则:即最大信息优先、确定信息优先。
下面,我们用真题来给大家做说明:例1.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A.甲不是湖北人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湖北人年龄最小D.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组合排列型题目,经过对选项的观察,发现无法排除,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几点优先原则。
首先是最大信息优先,所谓最大信息,即指在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词,然后从那个词出发去进行推理。
在本题中,读到次数最多的是河南人,因此,我们推理就从河南人入手。
先找跟河南人有关的信息,即“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确定信息:河南人是丙,之后就从河南人是丙这个确定信息出发去推理,再找跟丙有关的信息,即“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得出以下不等式:湖北人<丙(河南人)<乙则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例2:在某高速公路的一段,一字相逢地搭列着五个小镇,已知:(1)落霞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临着荷花镇;(2)浣溪镇既不临着紫微镇,也不临着荷花镇;(3)紫微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临着荷花镇;(4)落霞镇没有木塔;(5)有木塔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的小镇。
由此可见,排在第二的小镇是()A.落霞镇B.荷花镇C.浣溪镇D.紫微镇[答案]A[解析]本题依然属于无法排除的组合排列型题目,那么,我们可以先找最大信息,即荷花镇,经整理,跟荷花镇有关信息有“荷花不临着浣溪、不临着紫薇、不临着落霞”,因此得到,荷花临着古井;接下来从古井这个确定信息出发,跟古井有关的信息有“古井不临着落霞、不临着紫薇”,由此得到古井临着浣溪;接下来跟浣溪有关的是“浣溪不临着紫薇”,所以,浣溪临着落霞;最后,五个镇依次相邻的顺序为:荷花、古井、浣溪、落霞、紫薇,排到这之后,谁在第一谁在最后无法确定,题中另外的信息是“排第一和第四的是有木他的小镇,落霞没有木塔”,因此,我们知道落霞不能排在第四位,最后,五个镇的先后顺序应该为:紫薇、落霞、浣溪、古井、荷花。
所以选在答案A。
通过这两道题目,我们再给大家整理一下当组合排列型题目不能排除时,我们的解题思路:首先找到最大信息(即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把跟最大信息有关的条件列出来,通过最大信息得到一个确定信息,再从每一步推理中得出的确定信息出发进行后续推理。
真题演练:1、在某城市,有一家银行被盗,警方通过侦查,拘捕了1 号、2号、3号、4号、5号、6号六个重大嫌疑人,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1 号、5 号、6 号三人中只有两个作案,1 号、2 号两人最少有一个作案,2 号和 3 号两人要么都作案,要么都没有作案,1 号和4号两人中只有一人作案,3号和4号两人中也只有一人作案,据此,可以推出全部案犯人数是A.3B.4C.5D.6[答案]B[解析]用信息量大的原则。
1号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定1号作案,可以知道4号不作案,则3号作案,因此,2号作案,1、5、6号有两个作案,那么,再需要一个就可以了。
所以,作案人数应该是4个。
2、1.乐队演练厅有四个乐手在排练。
他们分别是意大利人、法国人、奥地利人、俄罗斯人。
四人能熟练演奏的乐器分别是小号、小提琴、单簧管。
其中:Ⅰ. 俄罗斯人单独拉小提琴。
Ⅱ. 法国人不和意大利人演奏同一种乐器。
Ⅲ.意大利人和另外某人演奏同一种乐器。
Ⅳ.奥地利人不吹小号。
Ⅴ.每人只演奏一种乐器。
从以上条件可以断定意大利人演奏的乐器是:A.小号。
B.小提琴。
C.单簧管。
D.和奥地利人不演奏同一种乐器。
[答案]C[解析]条件中,意大利人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意大利人不和法国人演奏同一种乐器,而俄罗斯人单独演奏,因此,意大利人跟奥地利演奏同一种乐器。
俄罗斯人单独演奏小提琴,奥地利人不吹小号,因此奥地利人演奏单簧管。
3、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
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
”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