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19一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面》

整体 勾勒
相同: 瘦 不同: 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 三次写脸。
由远而进,由粗到细,由整体 到局部
当我走进书店,向里面望了一下—— 正当我踌躇时,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此时的他就在我的面前,真瘦啊!他用——
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我抬头惊异地望着他——
他就是鲁迅先生啊!—— 当我费力地从里衫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 放到他手里,我深深地感叹道——
•为同学或老师“画”像
1.抓住最重要的外貌特征和最鲜明的人物特 点。 2.入题要快,收尾要干脆。 3.100字左右。
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 间、地点的词句,按事情的起 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弄清事情的六要素
时间: 1932年秋天 地点: 内山书店 人物: 我、鲁迅、内山书店老板 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 店躲雨、看书。 经过:受到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 与鲁迅先生见面、交谈,并且接受 赠书。 结果: 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 响。
远景 描 写
特 征 写 法中景来自近景他的面孔黄里带白,黄里带白的脸瘦得 叫人担心,头发直 瘦得叫人担心,精 瘦瘦的, 竖着,牙黄雨纱长 神很好,头发约莫 五十岁 衫,隶书“一”字 一寸长,直竖着, 上下。 胡须打眼,像隶书 胡须,黄色烟嘴, 已熏黑 “一”字 瘦 瘦,但精神好, 头发直竖,胡 须打眼 局部细微描写 瘦,头发直竖,胡 须“一”字,长期 抽烟 特写镜头
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因 内山书店 避雨,有幸与 为我到___________ 一面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见了_______ 推荐书 并_______ 送书 给 热情地向我_______ 我,使我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1.在文中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 子并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 2.试着填写下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 异同。 远景 描写 特征 写法 中景 进景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一面》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九课课文,课文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着重赏析哪些句子呢? 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句子赏析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
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
“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
“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
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
“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
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课文原文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
语文六年级上册学习方法指导丛书19课一面答案。

语文六年级上册学习方法指导丛书19课一面答案积累:踌躇不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思量再三、彷徨失措、左右为难、一筹莫展、优柔寡断、黄里带白、身材瘦削、脸色苍白、大病新愈、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一、对下列字注音。
jiào xūn nvèsuōjiǒng
二、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热情后悔鲁莽窘迫抚摸忽然
反义词
振作果断确信热爱疑惑软弱(懦弱)
三、照样在写词语。
一三近:惊天动地呼风唤雨欢天喜地
一三反:月缺花残千变万化眼疾手快
二四近:七上八下积少成多天南地北
一三反:左冲右撞横七竖八大同小异
四、修改病句。
1、这份试卷我全都做完了。
2、你们穿起这两件新衣服真好看。
3、吃着喷香的大包子,喝着滑溜的豆浆,大伙儿高兴极了。
五、阅读语段、按要求回答。
1、外貌瘦
2、略
六、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1、缘故借此先前譬如
2、厌恶通俗
3、见图。
4、读书的人读过书得到收获读同一类(同一本)的书
5、读出了鲁迅先生具有对来信者的尊重,他给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回信了;读出了他对青年一代的关怀;读出了他的认真,踏实的态度——他在信中一一解答了颜黎明的问题,没有半点敷衍。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YHN--编辑。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一面》

挑
tiǎo(挑战)
词语积累
地窖: 赫然: 储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 或地下室。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 中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 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 鲁莽。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 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 用手抚摩。 颓唐: 精神不振作。 打眼: 引人注目。 憎恶: 憎恨,厌恶。 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 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 杂文集 《坟》、《二心集》等。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 联文学, 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鲁 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拉菲摩维奇的 《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的战斗生活。 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 虽然粗制, 却并 非滥造,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 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 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 ‘美文’, 在这面前淡到 毫无踪影。” 鲁迅甚至说, 他爱《毁灭》,“就像亲生 儿子一般”, 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 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 品看作是战斗的无阶级渴望的精神粮食。因此他一方面鼓 励曹靖华翻译《铁流》, 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 翻译《毁灭》, 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特征
瘦,头发直竖,胡须 “一”字,长期抽烟
写法
特写镜头
远景 描写
瘦瘦的,五十 上下,穿牙黄 长衫,咬着烟 嘴。
中景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带 白,瘦得教人担心,精 神很好;头发约莫一寸 长,直竖着;胡须很打 眼,隶体“一”字;正 直而慈祥的眼光;竹枝 似的手指。
一面的主要内容 《一面》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优秀3篇)

一面的主要内容《一面》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优秀3篇)《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为了让您对于一面的主要内容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3篇《一面》课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面篇一教学目的:1.弄清记叙顺序;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1.鲁迅的肖像描写;2.鲁迅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法:讲读讨论教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检查)三、研习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
简介作者二、检查预习(幻灯片)给下列加黑字注音:jiào hè qiàn jiǒng tuí xūn zēng wù nüè kāi zì地窖赫然嵌着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情mó sǒu suō sháo抚摩抖擞摩挲脑勺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一名同学简介事件)。
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5单元第19课 一面

1.整体感知课文思路。
2.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
(重点)3.领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重点)4.掌握叙议结合的方法,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难点):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
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憎恶(zēng zèng) 虐待(nüè nuè)••√√糊hú(糊涂)hù(糊弄)殷yīn (殷勤)yān (殷红)恶è(凶恶)wù(可恶)ě(恶心)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这“一面”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我”到内山书店去避雨,在书店时“我”想买《毁灭》但钱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向我推荐《铁流》一书,并把《毁灭》这本书送给了“我”。
赫然:殷勤: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在文中有鲜明、明显的意思。
造句:一行粗体黑字大标题赫然映入人们的眼帘。
热情而周到。
造句:我刚走进店门,老板就殷勤的赢了过来。
莽撞:窘相:鲁莽冒失。
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在文中指“我”没有考虑太多就问了书的价格。
造句:你以后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这么莽撞了。
为难、尴尬的样子。
在文中指“我”想买书钱却不够的为难样子。
造句:他在为自己当时窘相感到不好意思。
踌躇:摩挲:①犹豫,拿不定主意。
在文中指“我”拿不定主意买不买这本书。
(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一面

(出示鲁迅的图片)同学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要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的了解。
3、师:是啊!“一面”给人的力量又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1936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了,这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亲朋好友,学生,或者就是一位鲁迅先生的仰慕者,这时,让你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先生,你会怎么写?
一面
教学内容:《一面》
教材分析:《一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自读自悟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讨论交流
1、师:你读了课文,鲁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
2、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共几次写到他的“瘦”?
3、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一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一面》教案教学目的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
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
”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加黑字板书,下同)二、指导预习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 )待摩suō()jiǒng()相抖擞( ) 颓()唐chóuchú()不能自yǐ()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窖 莽撞 摩挲 抚摩 奖励
赫然 窘相 颓唐 惊异 陡然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词语积累
地窖: 储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 或地下室。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 中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 里自恨不该这样。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莽撞: 鲁莽。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 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 用手抚摩。 颓唐: 精神不振作。 打眼: 引人注目。 憎恶: 憎恨,厌恶。 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总结:
本文详细地叙 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 的一次会面经过,并 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迅 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 写,突出了鲁迅先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 神。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拓展阅读
☆ 选肖贞国的《灯》与原文进行异同比较
我读初中时,晚自习还一律都点煤油灯。那些家庭较富的,就点马灯, 一般人都点玻璃灯,像我们这些家庭较贫寒的,则只能点用墨水瓶、破布条 自制的敞灯。晚自习钟声一响,我就拿着那盏简陋的小灯,知趣地走到教室 后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默默地看书。我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不和人逗笑、 说话,甚至连招呼也懒得打。灯,给了我一个内向而孤僻的性格。当然,每 天晚上,班主任总会如期来到身边,就着如豆的小灯,给我指正每一个哪怕 是极其微小的错误。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进背景林
日本帝国主义继占领东三省后,又进攻上海,而 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 抗日民众的反革命政策。同时,还进行反革命文化 围剿。禁进步书报、封书店、迫害进步作家。鲁迅 先生也遭反动派通缉,但仍然坚持斗争,不屈不挠, 翻译和介绍了不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外国作品。 《毁灭》即在那时自费付印。鲁迅先生热情关心培 养文艺工作者,赠书阿累仅为其中一例。四年后,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于上海病逝。鲁迅 先生的逝世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巨大悲痛,人们用 各种方式悼念鲁迅,怀念先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英勇奋斗一生。
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自起 汉名邬其山。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 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 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内山完造夫妇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关于《毁灭》和《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 斗生活,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可 望的精神食粮。 联系到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 文化“围剿”,鲁迅在当时翻译出版《毁灭》 《铁流》等作品,其深刻的用意也就可以想见了。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读课文找出下列生词,并给下列红 色的字注音。
地窖 ( jiào )
窘相 (jiŏng ) 摩挲 ( suō ) 抖擞 (dŏu sŏu )
赫然 ( hè ) 捻 (niăn ) 颓唐 ( tuí) 憎恶 ( wù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我会读
牛毛细雨 模糊 翻译 殷勤 懊悔 捻着 清晰 踌躇 精神抖擞 打眼 捏着 熏黑 憎恶 虐待 结实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课堂练习:
1、先在文中找出三次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 并标上序号,然后朗读一遍。
2、试填写下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
远景
描写
中景
近景
特征 写法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描写
远景
瘦瘦的,五 十上下的中 国人。
特征
瘦
写法 粗线条整体勾勒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中景
描写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 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精神很好;头发约莫 一寸长,直竖着;胡 须很打眼,隶体“一” 字;正直而慈祥的眼 光;竹枝似的手指
抓住特征 由远到近 由略到详
选好角度 表现性格 由粗到细 由整体到局部
三次描写外貌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以“看书——买书——赠书”为线索而串联起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学习作者的 表达方法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用 “多面”的艺术手法,具体描写 “1.反一复面。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鲁迅先生可敬可亲
的形象,作者对此很有层次地反复地进行刻画, 写鲁迅先生之“瘦”共达六处之多,突出鲁迅先生 的外貌特征和崇高精神。 2衬托。它紧紧配合着“反复” 。作者在刻画鲁迅先 生的形象时,是紧跟着用他的内心活动去映衬和烘托 的。作者一步步把他对先生的深切感受自白出来,也 就使读者对先生形象的认识,一层层加深。“我”是 《一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以“我”的心理描 写来衬托鲁迅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精神。
体现出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做出了极大的自 我牺牲。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 感动的心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此由衷的感谢和崇敬。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知识链接 ☆关于鲁迅的健康状况
1932年前后,正是国民党反动派为配合军事“围 剿”而对革命文化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时候。在 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以不倦的战斗精神积极领导 左翼文艺运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 剿”……正是这些“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的身体,使他瘦弱不堪。因此朋友们都很关心他 的健康,觉得他脸上缺乏血色,希望他转地治 疗。……宋庆龄等也一再挂念他出国疗养。但是, 鲁迅却婉言谢绝“……等我觉得实在支持不下去的 时候,再说转地治疗吧!”鲁迅就是这样为中国人 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 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 1932年秋天的一天,“我”到内山 书店去避雨,在书店时“我”想买 《毁灭》但钱不够。在这种情况下, 鲁迅先生向我推荐《铁流》一书, 并把《毁灭》这本书送给了“我”。 “我”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给了 “我”巨大的鼓舞,使“我”获得 了生命的支柱。
“父亲”——表示崇敬热爱。 “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 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 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课堂练习
阅读对鲁迅先生的三次肖像描写的段落,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段都是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但由于距离、光线明 暗,状貌也就不一样。第一次作者是站在_远_处,光线 _ , 而暗人物形象模糊,作者只作了__轮的廓描写,这是鲁迅先生
特征 瘦
瘦但精神好,头 发直竖,胡须打 眼。
写法 粗线条整体勾勒 局部细微描写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瘦,头发直竖, 胡须“一”字, 长期抽烟。
特写镜头
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 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 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 品质和顽强意志。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外貌的?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4伏笔。这是本文结构上的一个特点,文中作 者巧设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为后面 见到鲁迅激动却又匆匆离开做下伏笔, 突出了“一面”的偶然与短暂,使 “一面 ”的回忆更有意义。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5 记叙、议论相结合。全文以叙为 主,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摩挲”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舍不得”,写出 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3、正是他!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 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战士则是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 志。
4、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 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 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描写
瘦瘦的, 五十上下, 穿牙黄长 衫,咬着 烟嘴。
中景
近景
咬着烟嘴,面孔 面孔黄里带白,瘦 黄里带白,瘦得 得教人担心,精神 教人担心,精神 很好;头上直竖着 很好;头发约莫 寸把长的头发;牙 一寸长,直竖着; 黄羽纱的长衫;隶 胡须很打眼,隶 体“一”字似的胡 体“一”字;正 须;黄色烟嘴,熏 直而慈祥的眼光; 黑了;微笑;点头。 竹枝似的手指。
特征 瘦但精神好,头发直
竖,胡须打眼
写法
局部细微描写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近景
描写
面孔黄里带白,瘦 得教人担心,精神 很好;头上直竖着 寸把长的头发;牙 黄羽纱的长衫;隶 体“一”字似的胡 须;黄色烟嘴,熏 黑了;微笑;点头。
特征
瘦,头发直竖, 胡须“一”字, 长期抽烟
写法
特写镜头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远景
外貌的__远景。第二次作者站在__处近,光线__,亮因而人
物形象刻画得__清、晰细致,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近(中景)。
2.这三次描写都抓住了鲁迅先生外貌的最突出的特点:_瘦但 __是_精__神__很__好 。
3.第二次有两处突出的细节描写:一是_头_发_直_竖;一是_胡须_ 打眼 。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_刚_毅性格和_顽_强_的精神。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进背景林---内山书店
由内山美喜、内山完造创办,内山书店发行 当时被禁售的鲁迅著作《伪自由书》、《南 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并代售鲁迅 自费出版的《铁流》等6种文学读物。鲁迅 先生常来店买书、会客,并一度在此躲避国 民党追捕, 1981年内山书店被上海市人民 政府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一面
阿累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走近作者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 江苏涟水人。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 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 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 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判刑, 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 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 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 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 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 离休。
我的感受 “不平常的人”
“惊异地 望”
“结结巴” “欢喜得快 要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