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一定时期内当地社会经济的反应,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以下分享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民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中国民俗文化

2、生产节日
牛王节--牛是民间的保护神 。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广西瑶族凌云沙里“牛王节”
“牛王”争霸赛
选出来的“牛后”与“牛王”
3、纪念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 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举例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百越民族图腾祭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依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划分:
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
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的大融合。
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分,辽宁、河北、
陕西三省的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俗。
信仰民俗
(一)
种类:
农事节日 祭祀节日 纪念节日 庆贺节日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的由来
社交、游乐节日
春节
端午 清明
冬至
元宵 中秋
重阳
七夕
传统节日的寓意
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1、新年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 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 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 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是历史上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在这些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礼仪和传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 农历和节日中国人在古代使用的是农历,这一传统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遵循。
而在农历中,每年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时刻,更是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舞狮、放烟火、赏花、吃饺子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团结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婚嫁礼俗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等人来策划和安排的。
在新郎和新娘步入婚礼现场之前,双方家庭会准备一些象征意义的礼品,如吉祥物、红包、玉器等,以表达对彼此的尊敬和祝福。
同时,亲友们也会来到婚礼现场,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和祷告。
此外,在婚礼中,还有许多特定的习俗,例如敬茶、跨门槛、洞房花烛夜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婚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的对象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和食物的品质。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此外,在饮食礼仪方面,人们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如瓷器和餐具的选择、礼仪的行为和接待客人的方法等等。
5. 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不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服饰文化通常分为官服、士服和民族服饰等几个方面。
什么是民俗

1.什么是民俗,具有哪些特点?你的理解是什么?民俗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文化遗留说。
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2、精神文化说。
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
3、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
在原苏联时期,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造。
4、传统文化说这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
广义地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1、集体性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如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如龙的崇拜。
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连续体。
如过春节的习惯体现了民俗的传承性。
如过端午节的民俗体现了民俗的扩布性,从古代南方中原地区慢慢扩展至整个中国。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特定地区、民族或社群所共同遵循和传承的传统习俗、风俗和仪式。
它包括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婚姻、葬礼、祭祀、节日、舞蹈、音乐、戏剧、服饰、饮食等等。
民俗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是社会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群团结、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习语与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语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喻指、象征等手段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固定短语。
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和信仰体系,包括节日庆典、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
习语和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习语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价值观的体现。
习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语与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内涵1. 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是一种具有固定形式、流行范围广泛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通过简练、形象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态度等。
习语具有言简意赅、易记易懂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
习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劳动的结果。
习语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风俗习惯、传统仪式、宗教信仰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形式的文化表达。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包括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习俗以及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等。
3. 习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习语与民俗文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概念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一种短语,具有言简意赅、流传广泛等特点。
而民俗文化则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不仅包括语言交流中的习俗风俗,还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习语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在探讨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一定的界定和解释。
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都是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文化的不同层面和面向。
人文风情一词强调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它包括了这个地方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人文风情的形成是受到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的。
例如,巴黎的人文风情体现在其浪漫主义的文化氛围、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艺术家和文化名流的聚集。
而民俗文化则是指社会中广泛流传的、以群体行为为主体的、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包括了民间艺术、节日庆典、习俗礼仪、口头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文化的产生和演化是由于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形成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痕迹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例如,中国春节、美国感恩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可以看出,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人文风情更加关注的是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地域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而民俗文化则强调的是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群众性的文化表现形式,更加注重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
此外,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
人文风情往往以城市或者地区为单位,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魅力。
比如,某个城市的建筑风格、街道的文化氛围、餐饮和艺术形式等都是人文风情的表现。
而民俗文化则更注重的是群体行为和传统活动,其范围更加广泛。
民俗文化往往与节日、庆典、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密切相关,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来传承和展示。
在总结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区别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人文风情强调的是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而民俗文化强调的是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群体行为为主体的文化表现形式。
2. 人文风情更注重地域性、人文性和艺术性,而民俗文化更加注重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
中国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颜然汉
色,。
深
《它制 周。式 礼深,
才来们据 第抵是史
衣 的
一挡头书 起
》 有 专 门 的 记 载 。
衣 在 周 代 便 已 定 型 , 于 古 籍
后 世 的 汉 服 样 式 基 本 上 来 自 于
深 衣 是 中 国 最 古 典 的 一 种 服 装
次 制 作 衣 裳 , 并 推 行 於 天 下 。
严 寒 的 。 到 了 黄 帝 掌 管 天 下 後 ,
实际起源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 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 石器时代后,创造了原始服装。 •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产生了原
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 • 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贰 民俗文化服饰篇
短
丝腰下及襦 带部着初裙
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 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最后形成十二生肖的顺序。
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 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壹 十二生肖的来历
昼夜角度解说
① 日落以后天地混沌一片,鼠在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所以子属鼠。 ② 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牛耕田,所以以丑属牛。 ③ 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④ 卯时,要日出,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太阴即月亮之精玉兔,卯便属兔了。 ⑤ 辰,三月的卦 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属了龙。 ⑥ 巳 ,四月的卦象,正是蛇的好日子,另外,巳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 ⑦ 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 ⑧ 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 ⑨ 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 ⑩ 酉为月亮出现之时,酉属鸡。 ⑪ 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 ⑫ 接着亥时到, 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又被称为民间文化,主要是指是一个民族或者一部分社会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逐步形成的文化事项,并且这些文化事项具有稳定性传承的特征。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在民间具有广泛流传性的风俗、习俗和风尚。
对于民俗的主要释意,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人民的风俗习惯。
第二,民众的生活、生产以及风尚习俗等。
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民俗文化具有流动性、发展性特征。
在社会发展面临重要变革期时候,民俗文化也会相应的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不是大众主观上的改变,而是在社会变化影响下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自然性的变化。
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渗透着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中,对大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也具有一定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