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单孔腹腔镜下“棒球缝合法”在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单孔腹腔镜下“棒球缝合法”在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肌瘤和宫体交界处于宫体注射垂体后叶素,单极电 钩呈梭形斜行切开肌瘤包膜,直达瘤体,用大抓钳牵 引子宫肌瘤,用弯钳将其从包膜与肌瘤间分离,完整 剔除肌瘤。采用棒球式缝合方法,方法同与对照组。
1.4观察指标①围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术中
岀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缝合创面时间、术 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②疼痛程度评估:两组术
4 h、12 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三孔腹腔镜
组,这说明经脐单孔腹腔镜下“棒球缝合法”在子宫 肌瘤剥除术中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本结果还发 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
月内出血、腹痛、盆腔感染等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4.0软件处 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士s)表示,采用方差 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
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缝合创面时 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
3.59
2.71
3.16
5.23± 2.43
观察组
89.03± 14.07
57.43± 8.39
20.25± 4.56
20.55 土 3.68
24.82 土 2.45
2.33土 1.23
t
10.981
3.152
5.134
5.787
3.943
2.928
P
<0.001 <0.001 <0.001 <0.0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
在本院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 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年 龄、体重指数(BMI)、肌瘤最大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而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

那么这两种手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时究竟有何不同?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便患者和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将手术器械引入腹腔,通过腹壁上的小孔进行子宫肌瘤的切除。

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则是传统的腹部开放手术,通过腹壁切口将子宫肌瘤切除。

两种手术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那么在临床效果上又有何不同呢?首先从手术创伤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较于传统的经腹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感较轻,恢复周期更短。

腹腔镜手术在手术中仅需在腹部开3-4个小孔,而经腹手术需要开较大的腹部切口。

腹腔镜手术减少了腹部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时间,这是腹腔镜手术相对于经腹手术的明显优势之一。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的效果是相似的。

两种手术都可以将子宫肌瘤切除,缓解患者的症状,恢复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且由于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腹腔镜手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各种大小和位置的子宫肌瘤,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手术需求。

从手术效果上来看,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经腹手术并无明显差异。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腹腔镜手术与经腹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技术难度有一定差异。

腹腔镜手术需借助显微镜进入腹腔进行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手术时间可能较长。

而传统的经腹手术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院设备和技术水平来进行判断。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4-03-19T10:55:24.467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刘琼花赵漫丽郭静金伟[导读] 子宫肌瘤剔除是保留子宫,保证患者有正常月经来潮或有正常生育能力的一种手术方式。

传统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

刘琼花赵漫丽郭静金伟(江苏张家港澳洋医院妇产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有手术指征、要求保留子宫的2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手术,并观察手术效果、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疼痛情况、住院天数等。

结果: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出血量150ml,手术平均时间60min,平均排气时间26 5h,平均住院天数5 4d。

无并发症及副损伤发生。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微创可行、效果好、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但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711 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02-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

子宫肌瘤剔除是保留子宫,保证患者有正常月经来潮或有正常生育能力的一种手术方式。

传统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

但这种手术方式损伤大、出血量多、恢复慢,而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特点,所以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1]。

现将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经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的25例患者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25例子宫肌瘤患者,有子宫肌瘤手术指征,临床有保留子宫的要求和可能,因月经过多、妇科检查子宫体积超过孕二个半月大小,肌瘤数目不超过3~5个,大小不超过10cm,除外宫颈部肌瘤或子宫峡部肌瘤,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中临床效果

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中临床效果

学术研讨CHINA RURAL HEALTH56中国农村卫生 . 2021年第09期2021.05子宫肌瘤为临床常见性妇科肿瘤,一般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临床症状主要有白带异常、腹部包块或疼痛、子宫出血、流产等。

子宫肌瘤不但会给患者的健康及生育功能造成影响,且有癌变风险,临床应早诊断早治疗篇[1]。

对于该病,药物保守治疗无法取得确切效果,临床上一般主张进行手术治疗。

为进一步对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患者,年龄为24~55岁,平均(36.71±2.19)岁;子宫肌瘤直径为3~8cm,平均(6.27±0.62)cm。

观察组46例患者,年龄为23~57岁,平均(35.48±2.07)岁;子宫肌瘤直径为3.5~8cm,平均(6.03±0.71)cm。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没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和肿瘤疾病;没有手术禁忌证;没有研究中用到的药物过敏史;患者病历资料可查,可接受护理人员随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不具备较强手术耐受和麻醉耐受能力;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患者;病历资料不全;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排斥本次研究,无法和医护人员正常交流[2]。

1.2 方法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常规硬膜外麻醉,于腹部正中做纵向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至腹腔,仔细观察肌瘤的大小及部位。

于肌瘤基底注入10U 缩宫素,经肌瘤外包膜将其切开,剔除肿瘤结节,对切口进行缝合,闭合瘤腔,关闭腹腔。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微创肌瘤剔除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建CO 2气腹,气压为12mmHg。

于肚脐周围做1cm切口,置入腹腔镜,于左、右下腹麦氏点行0.5cm切口,于左腹直肌外缘与耻骨连接处行2cm 穿刺口,置入手术器械,对盆腔及肌瘤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妇产科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临床论文

妇产科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临床论文

妇产科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70例子宫肌瘤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过程,评价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

结果70例患者经过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均成功剔除了子宫肌瘤。

手术平均时间60.4±34.2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5.3±40.7ml、患者在术后6-12h即可下床活动,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20.3±9.7h。

1例患者在术后有皮下气肿,经针对性治疗后,症状消失。

除皮下气肿患者外,其余69例患者住院时间3-7d,平均5.3d。

随访3-6个月,患者无发热、感染、出血等不良症状。

伤口愈合情况良好。

b超结果显示平滑肌瘤,无肌瘤残留或者产生新的肌瘤。

未见积血存在。

结论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妇科;子宫肌瘤;腹腔镜借助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的特点[1-2]。

我院近年来使用腹腔镜剔除子宫肌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70例。

年龄25-53岁,平均37.2岁。

其中:单发肌瘤48例,多发肌瘤22例。

浆膜下肌瘤35例,壁间肌瘤32例,阔韧带肌瘤3例。

肌瘤最少1个,最多7个。

肌瘤直径0.7-8cm,平均为4.9cm。

1.2方法术前询问有关病史。

对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患者,采取针对治疗后,再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手术取平卧位,在全麻状态下进行。

先在脐轮上缘行约1.2cm环形小切口,然后推进气腹针,注入co2气体,一直到腹压达到12mmhg时,拔除气腹针。

经切口置入10mmtrocar,使用腹腔镜检查子宫。

左右下腹部相当于麦氏点处在腹腔镜指引下做第2、3点穿刺,置手术器械[3]。

根据肌瘤生长部位采取不同术式。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h s iaiai n tme wa no sg fca bewe n wo r u s Co l i s:Co o pt l to —i s z t ini nt i t e t g o p . ncuson mpae wih a a o c pi my m e tm y,l p r s o i rd t lp r s o c o eo a aoc pc a sse o e t my i u po e o be a mo e c n e i n n fe tv e hn q e. s it d my m co ss p s d t r o v n e ta d efc ie tc i u
s n c nl s p r r otoe i lp rso i m o e t ru ( <0 0 ,ep c v l ) T e p s p rt e it t a rcv r a d i i a t u ei s a aoc pc y m c my go p P gf i y ot h n o . 5 rs e t e . h o t eai ne i l eo e n i y o v sn y
[ src] 0bet e T xl e tecii lapi t n fl aocpc as td m o et y f r t eto yt o yma Abtat jci : o epo h l c p lai s o a rso i s s ym c m o t am n fh s rm o . v r na c o p ie o r e e
r mo a i e f snge e v ltm o i l my ma,p so e ai e n e tn l e o ey n ho pi lz to tme o o t p r tv it si a r c v r a d s t ia in—i we e omp r d a r c a e bewe n h t g o ps t e t e wo r u .

腹腔镜辅助子宫壁间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辅助子宫壁间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

r c ve y ncu e na e au t po t p r tv a a g sa, o bi iy, ho pia sa e o r i l d a l xh s , s-o e a i e n l e i m r dt s t l t y, rc r n e nd O n. Re u t Th e ure c a S o s ls e
f r nta ur l o i r m a hyse o yo a. M eho TW O trm m t ds hun e sxt dr d i y-s v n e e pae n s ti t w ih hy tr m y t se o om a r fom J n. 2 0 t a 06 o
i r o r tv he o r g m o bi t nt a pe a i e m r ha e, r diy, po t p r tve n l e i s -o e a i a a g sa, h s ia s a a l x u t f o p t l t y, na e ha s o pa e t f o t is r m LM a nd
8m。 组患者术 前均 行官腔 镜检查 及宫 颈脱落 细胞学 检查 , c 三 以 深达 肌瘤 , 可见肌瘤 核呈 白色 , 经耻骨联 合上正 中辅 助穿刺套筒
AM( d mia met my) 9 c ss wee rae wi M( p rso i o co ) 19 ae wee rae t Ab o n l co . 6 ae r te td t L 1 aoc pc my metmy . 2 css h a r te td wih L AM( p r so i sitd wih s l icso y trmy metmy .To n lz h df rn e o aens fo t re 1 ao cpc s e t mal n i n h seo o co ) a a s i a ay e t e i ee cs fp tit r m h e f

腹腔镜在常见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450-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腹腔镜在常见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450-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450-腹腔镜在常见妇科
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宫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肌瘤所致不孕的现状与
评价
1、关于子宫肌瘤导致不孕的解剖学因素,描述错误的是()
A、宫腔变形
B、阻塞输卵管开口
C、黏膜下肌瘤影响着床
D、输卵管被拉长扭曲
E、贫血[正确答案]
2、关于肌壁间肌瘤腹腔镜术后预防粘连的措施,描述错误的是()
A、确切冲洗
B、创面可覆盖防粘连产品
C、圆韧带悬吊
D、术后口服药物[正确答案]
E、圆韧带缩短
3、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中,肌瘤直径()
A、<2cm
B、<3cm
C、<4cm
D、<5cm[正确答案]
E、<6cm
4、最常见的子宫肌瘤类型是()
A、黏膜下肌瘤
B、肌壁间肌瘤[正确答案]
C、浆膜下肌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于春玲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4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经验及应用。

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因子宫肌瘤行肌瘤剔除术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40例。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

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病率较少。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选择恰当的病例,术者操作熟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既往对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患者多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TAM)[1],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兴起,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myomectomy,LM)[2]在临床上逐渐应用。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应用LM治疗子宫肌瘤40例,并与同期行TAM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因子宫肌瘤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80例,均已婚,年龄25~50岁,平均(32.5±6.8)岁。

纳入标准:(1)术前行超声检查明确肌瘤大小、数目、部位,手术指征明确,无手术禁忌证;(2)肌瘤数目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腔镜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低足高体位,在脐轮下缘切口1cm,建立气腹,置入镜体,选择脐轮、右下腹麦氏点、左下腹对称右麦氏点为穿刺点。

在肌瘤周围注入垂体后叶素6U,电刀切开子宫浆膜层及肌层达瘤体,大抓钳抓住瘤体,剔除肌瘤,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剔除的瘤体由旋切器旋碎后取出。

开腹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常规开腹,进入腹腔,探查后于肌瘤突出处纵行切开子宫浆膜层及肌层,深达瘤体,剔除肌瘤,缝合关腹[3]。

1.3 指标检测及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术中出血量:腔镜组以吸出液总量-冲洗液总量,开腹组以吸出总量+浸透纱布总数×纱布浸透前后质量差,以1.05g血换算为1mL。

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计时。

排气时间:手术结束至患者第一次排气的时间。

术后病率:术后24h连续2次间隔4h体温超过38℃,但无明显感染依据。

手术并发症:术中脏器损伤、术后尿潴留、感染。

术后每月均定期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6个月。

术后残留: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2次或2次以上发现肌瘤;术后复发:术后3个月超声检查未发现肌瘤,而术后6个月超声检查发现肌瘤。

2 结果
2.1 术中、术后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

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病率较少。

2.2 随访情况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无一例术后残留、术后复发。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30%,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及各种检查手段的普及运用,其检出率越来越高[4]。

子宫肌瘤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肌瘤较小、无明显症状时多采取观察处理,但当有明显症状且肌瘤增大时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标准疗法。

肌瘤剔除术不仅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保持了盆底的解剖结构,还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影响较小[5]。

相比传统的开腹术式,LM具有切口隐蔽且较小、术后排气早、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本研究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排气时间较短,术后病率较少。

但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其原因与LM镜下缝合、钻取子宫肌瘤较费时,以及医疗器械的配置、术者的熟练程度有关,相信随着医疗器械的改进及术者操作的熟练,手术时间将有会缩短。

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其原因与术前仔细超声检查、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术中对超声情况进行仔细核对有关。

笔者所在科室LM适应证为肌瘤数目小于3个,位于浆膜下及肌壁间,直径均小于6cm,术者操作娴熟时可适当放宽适应证。

是否中转开腹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术者的经验,中转开腹并不是手术的失败,只是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欠妥当,是对患者负责的必要手段,切忌腹腔镜下勉强行肌瘤剔除术而造成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表明,LM具有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开腹手术不可比拟的优点。

但是传统的TAM亦有其应用价值。

选择恰当的适应证,术者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能是LM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信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改进及术者经验的提高,LM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MukhopadhayaN,DeSilvaC,
ManyondaIT.Conventionalmyomectomy[J].BestPractResClinObstetGynaecol,2008,22(4):677-705.
LeeCL,paroscopicmyomectomy[J].TaiwanJObstetGynecol,2009,48(4):335-341.
McIlveenM,LiTC.Myomectomy:areviewofsurgicaltechnique[J].HumFertil(Camb),2005,8(1):27-33.
paroscopicmyomectomyandabdominalmyomectomy[J].ClinObstetGynecol,2006,49(4):789-797.
FrishmanGN,JuremaMW.Myomasandmyomectomy[J].JMinimInvasiveGynecol,2005,12(5):443-456.
HurstBS,MatthewsML,
paroscopicmyomectomyforsymptomaticuterinemyomas[J].FertilSteril,2005,83(1):1-23.
LucianoAA.Myomectomy[J].ClinObstetGynecol,2009,52(3):362-371.
李孟慧,冷金花,史精華,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9):669-6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