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配合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护理配合一、麻醉方式:气管内全麻二、手术体位:仰卧位,术中头低足高位三、手术间布局四、物品准备1、常规器械敷料:无菌手术衣、布类、洞巾、治疗碗、、腹腔镜器械包、腹腔镜2、特殊器械:腔镜旋切器、腔镜持针器、双极电凝、长针、肌瘤钻、有齿抓钳3、常规一次性用物:各型手套、连接吸引管、30ml 注射器、伤口敷贴(小号)*4、纱条、腔镜保护套、11#刀片、7#丝线、Y形管、3L等渗冲洗液、纱布、纱球;4、特殊耗材:0#倒刺线、蛋白线、一次性穿刺器(10mm);五、仪器设备安全使用1、腹腔镜的安全使用2、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六、消毒范围及铺巾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上至乳头,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
七、简要手术步骤1. 常规消毒、铺巾,清点物品;2. 连接腹腔镜摄像系统、CO2气腹系统、冲洗吸引系统及电切割系统,递艾利斯*2、纱布*2,将气腹管、光纤、摄像头连线、吸引器皮条用纱布及艾利斯各一固定于切口上方,另一艾利斯将单双极电凝线固定于口下方,将镜头对准另一长条纱布对白,调焦距,使镜头处于备用状态;3.递弯盘,内盛有血管钳夹酒精纱球、巾钳*2,11#刀片,气腹针。
先递酒精纱球消毒皮肤,再递2把巾钳提起腹壁,11#刀片切开,同时递纱布块拭血;4. 递气腹针进入腹腔后连接气腹管,巡回护士调节调节压力至12-14mmHg,建立气腹后,关闭手术灯,将手术床调整为头低脚高位;5.取回气腹针,递10mm 金属Trocar 插入,建立观察孔(一般位于脐部周围),取回巾钳,碘伏纱布擦拭镜头后,置入腹腔进行探查,再依次置入另外5mm 金属 Trocar(副操作孔)及10mm Trocar(主操作孔);6.遵医嘱将装有垂体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针,排尽空气后递与手术医生将其注射于正常子宫体与瘤体交界处;7. 递单极电钩切开肌瘤表面浆膜层,递有齿大抓钳提夹肌瘤,分离肌瘤周围包膜,分离钳和吸引器钝性分离剥除瘤体;8. 递腔镜持针器,0#倒刺线连续交锁缝合子宫创面;9.退出一次性10mm穿刺器,同时取出缝针,递刀片,扩大穿刺孔,置入旋切器包内25mm金属Trocar,递有齿大抓钳、旋切刀及马达套管组装好的旋切器旋切肌瘤,依次取出标本;10.腔镜直视下彻底检查盆腔内有无脏器损伤或出血,双极电凝钳将子宫体的缝合创面电凝止血,冲洗盆腔及吸尽冲洗后的液体;11.清点手术用物,退出手术器械,先退出10mmTrocar,递两把血管钳在腔镜直视下夹10mmTrocar孔的腹膜,递圆针7#丝线缝合腹膜,腔镜下确认缝合,退出腹腔镜,排出体内CO2余体,退出剩余3个Trocar,酒精纱布消毒皮肤,有齿镊0#倒刺线缝合皮肤,敷贴覆盖切口。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护理配合

者多饮开水 , 每天 200 300mL 保持尿液 2 0 L以上 。 0 ~ 0 , 0m 0
4 总结
血压患者应联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 根据血压高低调节剂量 。 32 体位护理 . 术后 2 4 h内以平 卧位为主 ,双下肢可适 当活动 , 如屈 曲、 伸腿 , 可缓解长 时间体位受 限出现 的不舒适 ; 术后 2 4h内生命体征平稳后 鼓励患者早期 下床活动 ,促进 肠
感染 的机会 。
手术 6h 后应鼓励 患者多饮水 , 天 每
保 持尿量 大于 20 0mL 以利于残存结 石的排 出 , 0 , 并减 少尿路
3 . 留置导尿 管的护理1 术后导 尿管妥善 固定 , 5 3 ] 引流管 固定位 置不得 高于尿道 口, 保持通畅。 每天更换一次性引流袋 ,
激素受体 的甾体激素依赖性 良性肿 瘤 , 由平滑肌 和结缔组织 常 构成 【 l 1 。流行病学调 查表 明我国妇女 中子宫肌瘤 患病率可 达 2 %~ 0 2 目前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手术仍是首选方案 , 随着 0 3 %t 1 , 但
社会 的发展 以及 医学模式 的转 变 , 开腹手术不再是惟一 治疗 子
规律有 了正确 的认识 。 术前 、 术中、 术后采 取系统全面的护理措
施, 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 , 发现 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 的护理措施 ,
可 以避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同时能缩短 患者的住 院时 间和减少费用 , 创造 良好 的社会效 益。
参考文献
3 预防结石 复发 . 4
行, 以减少设备搬动 , 术前 3 i 0mn启动空气层 流系统 , 室内温度 控制在 2 ~ 5C, 2 2  ̄ 湿度控 制在 4 % 0 并播放轻松 愉悦 的音 0 6 %, 乐 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配合

病 因 病 理
子宫 肌瘤分类(与子宫肌壁关系) 1.肌壁间肌瘤 2.浆膜下肌瘤 3.内膜下肌瘤 分类(所在部位) 1.宫体肌瘤 2.宫颈肌瘤
病理及肌瘤变性
病理
实质性球结节,白色, 呈漩涡状
肌瘤变性 玻璃样变 囊性变
镜检
①肌瘤由皱纹状排列的 平滑肌纤维交叉组成。
红色变 肉瘤变 钙化
②细胞大小均匀,呈卵 圆形或杆状,核染色较 深
红色样变
临床表现
1. 症状: 症状出现与肌瘤部位、生长速度及肌瘤变性关系 密切,与肌瘤大小、数目多少关系不大。 (1)月经改变 (2)腹块 (3)白带增多 (4)腰酸、下腹坠胀、腹痛 (5)压迫症状 (6)不孕 (7)继发性贫血
2. 体征
会阴部手术的体位,可采取膀胱截石位
病人手术体位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舒适及安全 按手术要求,充分暴露术野,减少不必要的
裸露 肢体不能悬空,须托垫稳妥 要保证呼吸道和血液循环通畅,避免神经血
管受压 防止身体各部肌肉扭伤
摆放体位时应注意
对身体状况差的病人,在身体 的各重力点(如骶尾部、足跟、 肩胛部、肘部等)加海绵垫
4 、术前迎接 术前由巡回护士到病房将病 人用平车接入手术室,途中注意保暖,避 免碰撞。器械护士在手术室门前迎接并自 我介绍。查对病人信息防止差错事故。
2.手术中的配合
(1)巡回护士配合
1.再次查对病人信息及医嘱,确认无误后检查静 脉通路是否通畅,接三通管,必要时接静脉延长 管,约束病人,以防坠床。
2.协助麻醉,并监测病人血压、脉搏、心率、 血氧饱和度。
3.协助摆好手术体位,注意患者卧位的舒适与 安全,肢体不能接触金属,防止电灼伤。
4.置手术监视器于手术床尾,冲洗装置、吸引 装置、碎瘤机系统放于手术床右侧。连接 摄像头、光纤、气腹管、电凝线等线路管 道并设定参数。根据手术进程调节CO2气压 与速度,与器械护士清点缝针、敷料、器 械,填写护理记录单。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配合

以免互相缠绕 影 响操作 ; 好碘 伏纱 布 , 备
中 国社 区 医师 ・ 医学专业 2 1 0 0年第 9 期 ( 2 总 第24 ) 5 第1卷 3期 1 5
伤 。 器 械 护 士 熟 悉 手 术 器 械 及 步 骤 : 台 对
数 5— 8天 。术后 均得 到 电话 随访 , 身体
状 况 均 良好 , 治 疗 和 护 理 满 意 。 对
肩部垫海绵 垫用肩托 固定 , 以防头低脚 高 位 时身体下 滑。常规 消毒铺 巾后 将仪 器
的线 路 与仪 器相 连 , 开 显 示 器及 摄 像 机 打
> 0 盘好备用 ; 留标本及时送检 。 9。 保
讨 论
理 配合 要 点 , 械 设 备 的 保 护 和 保 养 及 配 器
相对 固定术组人员 : 专职 的护士熟悉 各阶段 手术医生 的 习惯 做法 、 求信 号 、 需 所需 器械和仪器 , 掌握腹腔镜器械的性能 和安装 使用方 法 , 立经验 丰 富、 合默 建 配 契 、 对 固定 的协 作 团 队 是 手 术 顺 利 及 成 相
功 的重 要 条件 。 做 好 术 前 准 备 工 作 : 前 1天 必 须 认 术
合 注意事项 , 充分估 计可 能发 生的 意外。
结 果 : 术 配 合 到 位 , 术 医生 、 手 手 患者 均 满
意 。 结论 : 业 的 妇 科 腹 腔 镜 手 术 护 理 配 专
等 ) 除 了一 次性 物 品 外 , 腹腔 镜 手术 , 将 器械及 特殊 器械放置在专用容器 内, 经高
以 能 容 下 1指 为 宜 , 免 影 响 血 液 循 环 ; 以
5 m 。患者均 治愈 , 严重 并发 症发 生 。 0l 无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告知术前禁食 、 禁水 、 备皮对手术治疗 的重要性 。争取患者家属 的配合 , 调 动患者积极 配合的主观能动性。 2 . 2 手术用物准备 腹腔镜下子 宫切除术 是 Ⅱ类切 口的手术 , 手术 可安排在万
子宫肌瘤切除术 以其创伤小 、 恢 复快 、 腹部无切 口、 美观等优势 ,
・
9 0・
T O D A Y N U R S E , M a r c h , 2 0 1 ,  ̄ N o . 3
腹 腔镜 下子 宫肌 瘤 切 除 术 的手 术 配合
孙 宏 艳
摘要 总结 了 1 0 0例 腹腔镜 下子宫切除手术的配合经验 , 主要 包括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护理 配合要 点 , 器械设备
硅胶负压球 。 2 . 3 巡 回 摆放 膀胱截 石位 。建 立人 工气腹 , 在1 5 m mH g 左 右 的压 力下放 置 1个 1 0 a r m T r o c a r , 2个 5 m m T r o c a r 。在腹腔镜监 视下 , 利 用穿 刺针 于子 宫底 部肌 层注 射2 0 U缩宫素 , 切 开覆盖 肌瘤 的子 宫表 层 , 分离 、 暴 露 瘤体 , 钝
子宫 肌 瘤 是 妇 科 最 常见 的 良性 肿 瘤 , 发生率为 2 0 % ~ 3 0 %, 在4 0~ 5 O岁 的女性 中更是 高达 5 0 %一 6 0 %l 1 J 。腹腔镜
镜下切除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的优点, 同时及时解答患
者的问题, 使患者减轻紧张、 焦虑。向患者讲解手术成功案例,
2 . 3 . 1 术前准备 手术开始前再次 检查 器械及 仪器设 备 , 核 对患者 后接患 者 进入 手术 间 。置 1 8 G留置针 , 开通 静脉 通路。麻醉 开始 前 , 先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 7.注射宫缩剂。 • 8.切开肌瘤表面、 浆肌层及包膜:用 单极电凝勾切开肌 瘤表面浆膜层和包 膜深达瘤体。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 9.剥离瘤体:以大 抓钳钳夹瘤体并向 外牵拉,再以另一 弯钳贴近肌瘤组织 分离假包膜,可以 将肌瘤完整剥除, 肌瘤剥除后放置于 子宫直肠窝或右髂 窝,待缝合修复子 宫并止血后用肌瘤 粉碎仪取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 1.核对患者信息,建立静脉通道。摆仰卧 位或截石位。 • 2.常规消毒铺巾。 • 3.连接摄像系统、光源,调节好冷光源亮 度,连接气腹通气管,电能止血系统,电 刀,吸引器及腹腔冲洗系统。 • 4.用11#尖刀在脐下或脐上切开皮肤、皮 下组织,2把巾钳在切口两侧提起腹壁, 刺入气腹针,用20ml空针针筒连接气腹针 做悬滴试验证实进入腹腔后打开气腹机, 向腹腔内注入CO2气体,形成人工气腹。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 5.在脐切口刺入10mm套管针进入腹腔, 拔除锥芯。将气腹通气管连接穿刺器侧 孔。将腹腔镜镜头放入套管针内,进腹 腔探查,在镜头透光试验协助下取左、 右下腹麦氏点附近无血管区,分别切开、 穿刺进入2-3个5mm或10mm的套管针。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 6.根据肌瘤位置采用不同方法剔除,如肌 壁间肌瘤。
笔 记
• 腹腔镜概况 1.腹腔镜手术多采用2~4孔操作法,腹腔 部位留有1~3个0.5~1厘米的线状疤痕, 其创面小,痛楚小。 2.腹腔镜手术的原理是用二氧化碳气体造 成人工气腹作为观察和操作空间。 3.腹腔镜主要部件:腹腔镜、内镜电视摄 像系统、冷光源系统、二氧化碳气腹系统。
笔 记
• 子宫肌瘤概述 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 性肿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和宫 颈肌瘤;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 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1.适应症 单发或多发的浆膜下肌瘤,瘤 体最大直径≤10cm,带蒂肌瘤最为适宜。 2.禁忌症 粘膜下肌瘤;以小肌瘤为主的 多发肌瘤,为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忌。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2016-9-5邓丽伟一、知识拓展: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0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率在20%~30%。
至今为止,尚缺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标准术式。
随着内镜手术的迅猛发展,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toctomy,LM)更加趋于微创。
LM作为微创手术的经典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它在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势,深受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二、学习目标:1、掌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护理。
2、掌握腹腔镜类手术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职责。
3、了解子宫肌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
4、了解腹腔镜类手术的基本器械及用物。
三、学习内容:(一):病情介绍及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uterine mom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
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
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
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病因: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各方面有关。
1、雌激素:可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子宫增大。
2、孕激素:可刺激子宫肌瘤细胞核分裂,促进肌瘤生长。
3、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可影响卵巢功能及激素代谢,从而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和生长。
疾病分类: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92%)和宫颈肌瘤(8%)。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均为肌层包绕,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数的60%~70%。
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子宫表面,由浆膜层覆盖,约占总数20%。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配合目的:就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其进行熟练地手术配合。
结果:8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经过熟练手术配合之后手术效果满意。
[1]结论:熟练的手术配合对于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效果明显较好,值得在基层医院大量采用。
标签: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手术配合子宫肌瘤很容易出现在30-50岁中青年妇女人群中,患病率为20%~30%,恶变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子宫肌瘤的生长、发生、发展都与患者长时间服用雌激素有关。
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腹腔镜下手术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等特点,现在临床广泛采用腔镜手术,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平均年龄为40岁,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60岁。
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手术时间为2-3小时。
2. 术前准备(1)心理护理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去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人病情,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以取得理解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有关的手术注意事项,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2](2)器械和物品准备普通手术器械,腹腔镜手术器械,肌瘤切割机,电视摄像系统,光源系统,CO2气腹系统,电刀系统,吸引冲洗系统,手术床等。
[3]手术器械能用高温灭菌的器械用高压蒸汽灭菌,不耐受高温的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在手术开始前,护士应检查CO2钢瓶的余气是否充足,将手术所需要的各种仪器都摆放并调试妥当。
(3)环境准备术前对手术间进行消毒,禁止与手术无关人员随意进出手术间。
对病人注意保暖术前调节手术间室温在22-25℃,湿度在50-60%。
3. 手术配合(1)巡回护士配合1.巡回护士到病房查对病人信息并将病人接入手术室,途中注意保暖、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一、选题原因: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30岁以上的妇女发生率在20%~30%。
至今为止,尚缺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标准术式。
随着内镜手术的迅猛发展,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toctomy,LM)更加趋于微创。
LM作为微创手术的经典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它在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方面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势,深受广大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二、学习目标:1、掌握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护理。
2、掌握腹腔镜类手术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职责。
3、了解子宫肌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
4、了解腹腔镜类手术的基本器械及用物。
三、学习内容:(一):病情介绍患者刘美君,42岁,已婚中年女性,孕1产1,1998年顺产一次,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4岁,7/28,色暗红,无痛经,有血块。
患者自诉7年前发现右侧附件区囊性肿块,约黄豆样大,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7月23日,本院彩超提示子宫后壁肌层见一实性低回声团,大小约31x21x26mm,子宫右前上方见一囊性肿块,大小约94x83x65mm,为进一步治疗,拟“子宫肌瘤,右侧附件囊肿”收入院。
专科检查:正常外阴发育,阴道畅,未见异常分泌物,宫颈光滑质软,无接触性出血,子宫增大,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二):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uterine mom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
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
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0.4~0.8%。
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病因: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各方面有关。
1、雌激素:可使子宫肌细胞增生肥大,肌层变厚,子宫增大。
2、孕激素:可刺激子宫肌瘤细胞核分裂,促进肌瘤生长。
3、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可影响卵巢功能及激素代谢,从而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和生长。
疾病分类: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92%)和宫颈肌瘤(8%)。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层内,周围均为肌层包绕,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数的60%~70%。
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子宫表面,由浆膜层覆盖,约占总数20%。
粘膜下肌瘤:肌瘤向宫腔方向突出,表面由子宫粘膜层覆盖,约占总数10%~15%。
多个或多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于同一子宫,称为多发子宫肌瘤。
病理生理:子宫肌瘤表现为实性球形包块,表面光滑,质地较子宫肌层硬,与周围肌组织有明显界限。
肌瘤压迫周围肌壁纤维形成假包膜,肌瘤与假包膜间有一层疏松网状间隙,切开假包膜后肌瘤可自行突出。
肌瘤切面常呈白色,可见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
肌瘤颜色和硬度与纤维组织多少有关。
临床表现:大多数子宫肌瘤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有症状者与肌瘤位置、大小、有无变性等有关。
常见症状有:(1)、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多见于大的肌壁间肌瘤及粘膜下肌瘤,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月经期子宫收缩止血,此外肌瘤可能使肿瘤附近的静脉受挤压,导致子宫内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2)、下腹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质硬的包块,清晨平卧时更加明显。
巨大的粘膜下肌瘤可脱出于宫颈外甚至阴道外,患者可因外阴脱出肿物就诊。
(3)、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分泌增加,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子宫粘膜下肌瘤一旦感染,可有大量脓性白带。
若肌瘤发生溃疡、坏死、出血时,可有血性或脓血性、有恶臭的阴道分泌物。
(4)、压迫症状:子宫前壁的肌瘤如压迫膀胱可引起患者尿频、尿急;宫颈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可引起下腹坠胀不适,便秘等症状。
(5)、其他症状:常见的有轻微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等,经期可加重。
可引起不孕或流产。
肌瘤红色变性时有急性下腹痛,伴呕吐、发热及瘤体局部压痛等;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可有急性腹痛;子宫粘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阵发性下腹痛等。
遵医嘱合理运用止血药,如止血敏。
(三)、围手术期护理:诊断、措施、评价。
术前:P:焦虑与恐惧与罹患疾病,接受麻醉和手术及担心预后有关。
I:1、解释术前处理的程序及意义,手术治疗的目的及一些可能的不适。
2、讲述麻醉方式,麻醉后的一些不良反应急注意事项。
3、介绍术后可能留置的引流管的目的及意义。
4、介绍术前、术后一些相关护理。
O:患者焦虑恐惧明显缓解,情绪稳定。
术后:P:疼痛与手术切口、术后麻醉失效、自身耐受力下降有关。
I:1、及时向病人说明伤口疼痛的原因,可能持续时间,让病人做好心理准备。
2、注意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3、加强心理安慰,设法分散注意力。
4、鼓励病人以毅力战胜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O:患者疼痛减轻,可耐受,无疼痛表情。
P:潜在并发症:感染。
I:1、加强观察:定时测量体温及观察伤口处的变化情况,如出现伤口处肿胀、搏动性疼痛,体温升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正确处理。
2、加强伤口的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切口及引流管处的敷料。
3、加强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避免管道扭曲、折叠、受压,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
4、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时清洁、消毒尿道口,及时更换引流袋。
O:病人未出现感染。
P:潜在并发症:出血。
I:1、尽量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减少出血机会。
2、伤口加压包扎,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遵医嘱合理运用止血药,如止血敏。
3、注意观察尿液、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的变化。
O:病人未出现出血现象。
P:知识缺乏缺乏术后相关护理知识。
I:1、全麻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直至病人完全清醒,防止吸入性肺炎。
2、24小时病情稳定后,宜采取半坐卧位,以减轻伤口张力,利于局部引流。
3、保持外阴清洁卫生,每天用0.1%新洁尔灭棉球做会阴抹洗1次,直至尿管拔出。
4、留置尿引流袋,每天更换一次。
5、术后禁饮禁食6h,恢复后半流质饮食,但禁止牛奶,含糖多的食物,肠蠕动恢复后可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
O:病人能进行相关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四)、健康指导。
1、休息与活动: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增加负压的运动,如搬重物。
2、合理饮食:患者应当调整饮食结构,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五谷杂粮,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高脂、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子宫肌瘤的发生。
3、饮水与清洁:多饮水,勤解小便,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
4、积极避孕,注意月经期保健:人工流产可能损伤子宫颈或子宫,增加女性患子宫肌瘤的风险。
因此,女性应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避孕措施,减少人流的次数,从而降低子宫肌瘤的发病率。
注意经期保健,有助于缓解子宫肌瘤患者月经血量过多现象,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五)、手术步骤。
1、用物准备:仪器:超声刀主机、腹腔镜、吸引装置、子宫肌瘤粉碎机主机。
体位用物:支腿架一对、护垫巾、肩托一对、软枕。
器械包:腹腔镜包、7#腹腔镜一套(5~10mm Trocar、气腹针、转换器、分离钳、抓钳、持针器、剥棒、电凝钩、电凝球、弯钳、组织剪、吸引器、腹腔镜镜头)、子宫肌瘤粉碎机一套、骨布、加布、术衣、消毒盅。
无菌物品:纱布、纱块、21#刀片、1#泰丝线、2-0可吸收缝线、角针、圆针、20ml注射器、输血管、吸引管、保温杯、无菌手套、敷贴、粘停宁、海明胶、石蜡油、III型安尔碘、70℃蒸馏水、普通镜套。
装置检查:检查摄像系统是否完好,CO₂气腹系统通畅,电切割系统功率的正常,冲洗吸引装置的功能。
2、巡回护士:术前:①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慰问,核对病人信息(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既往病史、术中带药等)、填写术前准备核对单等;②协助患者转移到手术床,摆好手术体位,盖棉被;③在病人一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并连接延长管和三通管,一端接静脉输液,一端接麻醉用药;④在麻醉医师对病人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后摆截石位,用肩托托住双肩,连接好电烧的负极于右大腿,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用中单固定;⑤手术开始前,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手术用品,填好护理记录单;⑥调节和连接好腹腔镜各系统并随时调整;⑦气腹开始时调整手术床,取头低臀高位,使肠管自动移至上腹,以利于暴露盆腔器官;⑧备好冲洗的生理盐水,保持输液通畅;⑨手术开始,关闭无影灯,以利于手术操作。
术中及术后:①及时补充手术所用物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②准备标本袋,留病理标本;③统计出入量:术中出血、总尿量、补液总量;④协同麻醉师、医生送病人到缓冲区,做好交班;⑤整理手术间,物品归位,补充物品,收费记账,做好登记。
3、洗手护士:术前:①检查手术器械,提前15min洗手,穿好无菌手术衣,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用物,将灭菌的器械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安装备用;②配合手术医生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后,与巡回护士一起连接各种管道、导线。
术中:①递气腹针由医师在脐轮上做穿刺进入腹腔,冲入CO₂气体建立气腹,使腹内压达到12~14mmHg;②拔出气腹针后递10mmTrocar在原气腹针穿刺处再做穿刺,放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情况;③取左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避开血管处各做0.5cm切口,插入5mmTrocar,用来放置无损伤的抓钳、分离钳、电凝钩、持针器、剪刀、吸引器;④术中密切注视电视屏幕,准备及时准确传递器械;⑤子宫肌瘤剔除后递1#可吸收缝线缝合子宫壁;⑥检查无出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⑦取下Trocar,用皮针4#丝线缝合切口,用3L敷贴贴敷。
术后:整理手术用物,送供应室消毒灭菌以及病理标本送检。
(五)、术中用药:垂体后叶素:6U+20ml生理盐水,主要是促进子宫收缩。
悉复欢0.4g:用于敏感菌引起的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株所致者)。
2.呼吸道感染,3.胃肠道感染,伤寒等全身性感染。
(六)、子宫解剖图、术中实物图:输卵管子宫底子宫腔子宫体子宫颈管子宫圆韧带子宫颈阴道子宫口四、总结与体会:总结:子宫肌瘤切除术有腹式、阴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指征:肌壁间或粘膜下肌瘤导致月经过多、肌瘤引起宫腔变形导致不孕或流产以及胎位异常等产科并发症、肌瘤导致疼痛以及邻近器官压迫症状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目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首选方法,其切口小、易愈合;经腹优点是技术操作较经阴道简单、出血少,肌瘤大、附件粘连也能较好处理,不足之处为如有直肠膀胱膨出,阴道壁松弛者,需另行阴道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