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安代舞的由来

合集下载

浅谈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与民族特色

浅谈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与民族特色
一、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一)蒙古族舞蹈的总体特点 综合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来说,蒙古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才多艺 的民族,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传承下来了很多舞蹈种类,比如筷子 舞、摔跤舞等。这些舞蹈都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身体部 位的相互配合,特别是脚部、膝盖和腰部在舞蹈过程中的协调与沟 通,同时也会在舞蹈动作中加入肩部、手部的运动。在很多蒙古舞 蹈中,肩部动作非常频繁,并且具体动作类型也比较多变,会随着 具体的音乐韵律而变得柔软、坚硬。事实上,蒙古族的舞蹈特点也 着重体现在他们的舞蹈情感蕴涵方面。蒙古民族长期一直生活在大 草原上,因此也更容易形成勇猛、爽朗的性格特征。而在很多蒙古 舞蹈中,蒙古民族人民都会将这些性格特征而带来情感变化融入到 舞蹈动作中,从而使得蒙古族舞蹈有了另一番韵味[1]。 在很多蒙古族舞蹈中,都会加入经典的马步动作,并将马的体 态演绎的惟妙惟肖。在具体动作特点上,蒙古族舞蹈非常侧重圆形 的表述,并且融入了柔刚并济的情感。从蒙古族舞蹈的具体内容和 舞蹈主题来看,很多舞蹈都跟蒙古族人民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 且舞蹈音乐风格也比较豪放,让人感觉非常热情。在音乐节奏上, 蒙古族舞蹈表现的也非常轻快,并且也有多重表现形式,没有过多 的拘束。 (二)单个舞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种类有非常多,并且每一种舞蹈也表现出了不同 的风格。下面以安代舞和摔跤舞为例,阐述蒙古族舞蹈的特点。首 先,安代舞在最早的时候主要是用于祈福和驱魔,经过多年演变以 后,安代舞的舞蹈动作也不超过三十个,但却拥有非常多的音乐调 子,唱歌的成分要高于舞蹈。其次,摔跤舞则是利用摔跤的方式来 表述舞蹈动作和内部情感,一般都是由两个人跟随音乐节拍来做出 摔打动作,从而诠释舞蹈的内涵[2]。 二、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 (一)蒙古族舞蹈的表演特色 蒙古族的民族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并且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很多民俗文化,最终使得蒙古族舞蹈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2024年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2024年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库伦旗安代舞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安代舞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库伦旗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二、库伦旗安代舞概述库伦旗安代舞,起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集歌舞、音乐、宗教、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其舞蹈动作富有韵律感,音乐旋律悠扬动听,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代舞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坚韧和乐观精神,还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三、安代舞的传承现状与挑战(一)传承现状安代舞的传承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安代舞在库伦旗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文化观念的转变,安代舞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二)挑战分析1.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如何将安代舞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具现代审美价值。

2. 传承人的缺失: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安代舞的认知和兴趣逐渐减弱。

3. 资金和资源短缺:安代舞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目前这一领域仍面临资金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保护与传承策略(一)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安代舞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民间组织参与保护工作等。

同时,加强安代舞相关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教育与培训在中小学及高校开设安代舞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安代舞的兴趣和认知。

同时,开展针对传承人的培训项目,提高其传承能力和水平。

(三)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安代舞走出国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 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 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 红透大江南北。 • 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 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 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 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 指的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用石 头堆起的圆形堆。《中华全国风俗志· 卷九》云:"鄂博随 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 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阮葵生 《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 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 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
民间舞蹈?安代舞?圆舞?马拉特走马舞?筷子舞?盅碗舞?育呼尔舞?鞭鼓舞?太平鼓舞?倒喇舞?好德格沁?鄂尔多斯舞?牛斗虎?跳鹿舞?查干林德舞?乐舞白沙细乐安代舞?是流传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民间歌舞是蒙古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花异葩
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广袤草原蒙古包
•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 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 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 族”。
• "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即"娱乐、游戏"之意"。作为蒙古族的传统娱乐活动, "那达慕"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区特点。 • "那达慕"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虽无"那达慕"的直接记载, 但从诗中关于西征、祝捷的描写,已可略见"那达慕"的雏形。据《蒙古秘史》 有关记载,这一活动最晚当形成于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不久。 • 最初的"那达慕",其主要内容是祈祷神灵的保佑,即"祭敖包",又叫作"敖包 塔克勒根"。游牧射猎的生活方式和世代征战的社会环境,使蒙古族养成一种 尚武精神。因此,每年一度的"敖包塔克勒根"在浓厚的宗教色彩之外,又有 了赛马、摔跤、射箭三项竞技的内容,以充分展示蒙古族男子的阳刚之气。 后来又因歌舞的介入,"敖包塔克勒根"娱乐、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逐渐演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蒙古族舞蹈】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蒙古族舞蹈】

摔跤舞
摔跤舞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 两个人摔跤的拼搏场面。舞蹈动作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 身背一长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缝制两个木偶形象的摔跤手,两者身着 各色官服,头戴雁翎缨帽,两只假臂相互紧抱,各做摔跤状;木架下 遮布幔,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脚,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饰者 随鼓乐节奏,摔打起舞。表演动作主要有抱、踢、钩、蹁等。
筷子舞
筷子舞 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 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 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 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 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 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 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牛斗虎舞
牛斗虎舞 流行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 旗一带,距今已有200年历史。 舞蹈由四个人表演,一人顶牛头, 一个顶牛尾,一人扮虎形,一人 扮樵夫。全套舞蹈分四段表演。 先由牛、虎、樵出场亮相,牛虎 相搏,牛虎卧场小憩,牛虎樵混 舞激战等。动作凶猛激烈,生动 逼真。整套舞蹈将牛的倔犟,虎 的凶猛和樵夫的机智表演的淋漓 尽致。
育呼尔舞
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 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 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 律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 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灯 舞
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 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 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 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 斑。

安代舞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传承

安代舞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传承

安代舞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传承安代歌舞的传承对于专业的学生或者演员来说更直接的方法则是将其结合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当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安代歌舞传承价值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安代舞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地区南端的库伦旗。

安代舞蹈艺术是蒙古族劳动人民用集体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在长期的艺术积淀中,它凝结着人们许多心理情感因素,凝结着大量优美动情的曲调、唱词和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舞蹈语汇。

安代舞起源众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以及不孕症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后来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或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从而人们给这种舞蹈起名叫做“安代”。

这种情感释放与强身健体的功能对生活贫乏对百姓起到了一定的娱乐作用。

在早期的蒙古族部落,人们踏跺而舞,绕树而舞以及战阵歌舞、祭祀歌舞、庆典歌舞以及宴会歌舞的形成使蒙古族舞蹈丰富多彩,安代舞作为萨满舞蹈起源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自然属性,无论是在生活还是经济文化当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情感上的喜悦与精神上的慰藉,其独特的曲调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歌手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赞美或嘲讽、嬉笑或怒骂,而今它依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点,续写着蒙古族人民新的精神面貌,演绎着绚丽多踩的草原风情。

(1)素材和教材。

各民族舞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应感受它的淳朴与它自身所存在的价值魅力。

安代舞那种原有的那种宗教魅力同样具有社会种种的局限性,除了精华也包含有糟粕的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原封不动的就将其动作搬到课堂上来,这样只会把鲜活的艺术变成僵死的教条,也就失去了其训练的目的从而使之动作缺少灵感与灵动。

在选取素材时不仅要考虑它的情节事件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人物情感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本身是灵活多变的,素材不能等同于教材,素材即使在丰富也只是教材的原材料,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况下必须保留素材自身的风格特色,经过分析、、规划提炼从而达到系统话的科学要求和审美价值,从而素材更加美化、准确、集中,在这期间不能经过一番的规整反而原来的“味”失去了原本的风格,“神”失去了原本的神态。

安代传说与治疗仪式_乌日古木勒

安代传说与治疗仪式_乌日古木勒

安代分传统安代和新安代(或安代舞),传统安代与新安代的概念不同。

安代研究界以1956为界线把安代划分为传统安代和新安代(或安代舞),把1956年前由科尔沁萨满主持、歌手带领众人演唱的民间安代划分为传统安代,把1956年后由专业或业余文艺工作者以传统安代为素材创作的舞台和广场安代称为新安代或安代舞。

①传统安代与新安代的功能和内容不同。

传统安代属于民间信仰仪式和治疗仪式。

本文中的安代指传统安代。

传统安代指由萨满主持的流传于民间的治病仪式。

安代病患者主要是刚过门的年轻媳妇和到婚嫁年龄的妙龄少女,其次是婚后不孕的女人。

病症通常是长期心情不舒畅引起的抑郁症或精神病。

安代是萨满教治病仪式和音乐舞蹈结合的民间治疗形式。

依据安代的演唱地点和规模,把安代演唱分为小安代和大安代。

小安代通常在患者家里举行,参与的人只有主持仪式的萨满、经验丰富的两位歌手和能唱的动作敏捷的几个年轻帮手。

大安代通常在室外准备安代场,全村或几百个人参与的规模较大的安代演唱仪式。

根据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决定安代演唱的规模。

安代文化研究者把安代的演唱程序分为,最古老的安代———唱鸢、中期安代———“驱鬼安代”、近期安代———“阿达安代”及“乌茹嘎安代”和“求雨安代”四个类型。

②其中“求雨安代”流传不广,不介绍演唱程序。

唱鸢安代、驱鬼安代和“阿达安代”及“乌茹嘎安代”的演唱是治疗仪式,演唱程序基本相同。

演唱程序如下:1、准备安代场。

患者家人依照萨满的嘱咐,商定安代演唱的日期和规模。

首先准备安代演唱场地。

通常选择村边平坦宽敞的地方,把土翻好,铺上半尺厚的杂草和马粪,上面加盖湿土踩实,这样跳起来很富有弹性。

安代场正中竖立一根车轴或车轮。

这叫立“奈基玛”或立金柱。

这时主持仪式的萨满给安代病患详细地介绍安代演唱仪式从头到尾的全部过程,并耐心指导和训练病人如何回答萨满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进入安代场跑步的规则。

2、引发安代演唱仪式。

把患者的头发洗干净后,把头发披散开遮住脸部,让她坐在椅子上,手持三炷佛香祈祷。

蒙古族舞蹈代表作品简单赏析

蒙古族舞蹈代表作品简单赏析

蒙古族舞蹈代表作品简单赏析姓名:江南才子学号:班级:摘要:草原游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彪悍,勇敢,直爽,奔放的性格,蒙古族人也将这些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舞蹈里,塑造了蒙古族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蒙古族人将他们多彩的生活融入舞蹈中,使其舞蹈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舞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独具风格的舞蹈艺术形式。

关键词:蒙古族安代舞筷子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有着丰富文化色彩的古老民族,蒙古族至今仍被视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典范。

而我虽然不是蒙古族,却来自有着神奇色彩的内蒙古自治区,所以我希望也有必要对蒙古族引以为傲的舞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蒙古舞蹈丰富多彩,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安代舞,摔跤舞,筷子舞,盅碗舞等等。

下面我们就几种典型的加以介绍。

一安代舞由来: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

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

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特点:安代舞的一个特点是手的动作突出。

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

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

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

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

场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车轴,轴顶用布盖紧。

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

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

从而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

"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

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是什么呢?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那么,下面就由店铺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吧。

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1、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

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2、蒙古舞的种类2。

1、是经堂查玛。

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

2。

2、米拉查玛。

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

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

3、藏族舞的基本动作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舞网
蒙古族安代舞的由来
辽阔无垠、绿草茵茵的大草原,养育了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

牧民们热爱大草原,他们骑着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也创造了感人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民族,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

相传很早以前,在中国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

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

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

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

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

这样唱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唱着,舞着。

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

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中舞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