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置省的意义

合集下载

介绍一下贵州省

介绍一下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中国23个省之一,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平均气温在15℃左右。

截至2022年,贵州省下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9个地级行政区,省
会贵阳市。

贵州省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遗产数量全国第一。

此外,贵州还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

贵州省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等。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著名的瀑布之一,以其惊人的落差和秀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

荔波小七孔则是一处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有着清澈的河水和独特的石灰岩地貌。

西江千户苗寨则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梵净山则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的来说,贵州省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省份,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值得一游。

贵州概况介绍讲解词

贵州概况介绍讲解词

贵州概况介绍讲解词贵州,简称“黔”,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

下面将从地理、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对贵州进行概况介绍。

一、地理概况贵州地势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交错分布。

整个贵州省地势逐步由东南向西北递降,地势起伏较大。

贵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珠江和乌江等,形成了众多的峡谷和瀑布景观,使得贵州成为了自然风光的宝库。

二、人文概况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56个民族。

各民族之间保留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

贵州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黔东南的侗族“大歌”、遵义的红色文化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为贵州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三、经济概况贵州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铜、铝、锌等。

此外,贵州还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之一。

贵州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蔗糖、油菜等。

近年来,贵州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对旅游、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四、旅游概况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贵阳市的青岩古镇、黔灵山、花溪公园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黔西南的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自然景观壮丽宏伟;黔东南的凤凰古城、雷公山、镇远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也深受游客青睐。

此外,贵州还有众多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如镇远侗寨、西江苗寨等,让游客能够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

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人文景观的省份。

其地理特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经济以及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贵州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前往贵州旅游,不仅能够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贵州精神名词解释

贵州精神名词解释

贵州精神是指在贵州省这一特定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品质。

它是由贵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努力奋斗、创造积累所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贵州精神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是顽强拼搏的精神,贵州人民在地理环境复杂、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其次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贵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贵州文化和贵州智慧。

最后是团结协作的精神,贵州人民注重团结协作,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实践中,贵州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

在经济发展中,贵州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文化传承中,贵州人民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文化品牌。

在社会建设中,贵州人民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贵州精神是贵州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贵州精神,使其在新时代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对贵州的意义

高质量发展对贵州的意义

高质量发展对贵州的意义
高质量发展对于贵州来说意义重大。

首先,高质量发展可以促进贵州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提高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贵州将能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其次,高质量发展可以改善贵州人民的生活质量。

贵州是资源型
省份,通过高质量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
动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高质量发展也将为贵州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
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再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贵州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贵州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高质量发展,可以
加强与其他省份、企业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贵州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贵州在全国乃至
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高质量发展对于贵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推动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贵州与其他地区
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贵州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贵州省情精简知识点

贵州省情精简知识点

贵州省情精简知识点第一篇:贵州省情精简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的影响:有利:(1)大气降水比较丰富(2)光、热、水基本同季(3)立体气候明显(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温暖湿润不利:(1)山高坡陡,降水流失较快,利用十分困难(2)“倒春寒”“秋绵雨”等自然灾害“地无三里平”对贵州的影响:有利:(1)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类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2)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3)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不利:(1)自然生态比较脆弱(2)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3)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贵州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贵州的优势是资源优势。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坚持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原则,避免掠夺开发和过度开发,以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应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以保持喀斯特地貌的生态平衡,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由于封闭,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能转化为商品,因此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财富。

封闭原因:(1)“地无三里平”的山区自然条件(2)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2008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333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88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96.9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8.76元。

贵州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贵州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贵州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贵州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多重重要性:
1.能源基地:贵州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尤其是水电和煤炭资源丰富。

它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大,为东部及中部地区提供重要的电力供应支持。

2.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贵州被赋予
“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这表明其将在深化改革、创新政策、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生态屏障与环境保护:贵州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关键作用。

国家重视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其生态环境资源。

4.旅游经济与文化传承: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文化是不可复制的
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区域交通枢纽: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升级,如高速铁路、高速公
路网络的建设,贵州正在逐渐成为连接华南、华中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对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互联互通有着积极作用。

6.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贵州也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
突破,如贵阳市已成为中国的“大数据之都”,这对推动全国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战略性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贵州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扮演着能源保障、深化改革先行者、生态保护、旅游经济推动者、区域协同纽带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等多种角色。

贵州八条叫法

贵州八条叫法

贵州八条叫法摘要:1.贵州简介2.贵州八条叫法的背景3.贵州八条叫法的内容3.1 贵阳3.2 六盘水3.3 遵义3.4 铜仁3.5 毕节3.6 黔南州3.7 黔东南州3.8 黔西南州4.贵州八条叫法的特点与意义正文: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贵州,有八条具有代表性的叫法,它们不仅反映了贵州各地的特色,还承载了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贵州八条叫法源于贵州省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这八条叫法分别为贵阳、六盘水、遵义、铜仁、毕节、黔南州、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

这些地名各有来历,有的以地理特征命名,有的以民族特色命名,有的则以历史事件为背景。

1.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

这里气候宜人,被誉为“中国避暑之都”。

贵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甲秀楼、阳明祠等人文景观。

2.六盘水:因地处六盘山脉而得名。

六盘水是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遵义:遵义这个名字源于红色革命历史。

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遵义市内有许多红色旅游景点,如遵义会议会址。

4.铜仁:铜仁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

铜仁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九龙洞、梵净山等。

5.毕节:毕节地区因古代彝族部落毕节部而得名。

这里拥有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彝族火把节、苗族芦笙节等。

6.黔南州:黔南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这里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荔波小七孔、龙里龙宫等。

7.黔东南州: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这里是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8.黔西南州: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如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等。

贵州八条叫法各具特色,它们反映了贵州省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贵州简介概况介绍

贵州简介概况介绍

贵州简介概况介绍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下是贵州的简要概况介绍:
地理位置: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邻湖南和广东,南接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

地形地貌:贵州地形复杂多样,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拥
有众多的山脉、峡谷、溶洞和地下河流。

贵州素有"中国山
水甲天下"的美誉,风景秀丽,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气候: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相对
凉爽,冬季较温暖。

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

贵州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被誉为"中国的水塔"。

人口和民族: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常住人口约为3895万人。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如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壮族等,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贵州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经济发展:贵州是中国的贫困地区之一,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贵州以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和旅游业兴盛而闻名。

主要的经济支柱包括煤炭、金属矿产、化工、农业产品等。

旅游资源:贵州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镇远古镇、黔东南苗族侗族风情园等。

贵州的独特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特色小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以上是对贵州省的简要概况介绍,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经济特点而备受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贵州建省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是贵州的战略地位所决定。

贵州建省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对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贵州省元代分全国为腹里及十一行中书省,今贵州之地,当时分属于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实为三省毗连的极边之地。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始为一省,成为明代十三布政使司之一。

有明一代,除北京、南京而外,建立省一级行政区的只有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广(包括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而东北三省、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均未有省区建置。

贵州建省之初,幅员狭小,仅有1宣慰司、8府、3州,即贵州宣慰司并思州、镇远、铜仁、乌罗(后并入铜仁)、思南、石阡、黎平、新化(后并入黎平)八府及安顺、镇宁、永宁三州,大致相当于今贵州省境的三分之一。

建省63年即成化十二年(1476年)始增设程番府(后改贵阳府),弘治七年(1494年)开设都匀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分播州地置平越民府,次年升安顺州为安顺府。

终明之世,贵州有10府、9州、14县,约相当于今贵州面积的2/3。

是时,乌撒和遵义二军民府尚属四川,荔波县及黔西南部分地区属广西,天柱县及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五开六卫属湖广,直到清雍正三年至五年间才拨属贵州。

“地广人稀”是明代贵州的一个显著特点,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贵州都司所辖18卫2所有“军户七万二千二百七十三户,二十六万一千八百六十九丁口”,贵州布政司所属各司府有“民户六万六千六百八十四户,二十五万四百二十丁口”,军民合计不过51万多丁口。

由于地狭民稀,经济不发达,“纳粮不多,军卫屯田所贮,不支半年”,因而财政窘逼。

据查,全省每年所征军卫屯科粮及府州田赋,通共不足20万石,入不敷出,不得不仰给川、湖、云南协济。

湖广每年坐派解纳贵州粮米12.24万石,四川解纳10.97万石,另由播州、乌撒、乌蒙、镇雄、东川诸府交纳3.17万石,通计为25.91万石,约占贵州财政收入的60%。

故明代志书说:“贵州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处”,“全省赋税不如中州一大郡”,“诸所应用,大半仰给川湖”。

若按土地、人口和赋税条件,贵州本不足以建省,然终究列为13布政司之一,而且在此后500余年相沿不改,其中有极深刻的原因。

贵州建省的历史原因,最根本的是它的战略地位,尽管历代省区累有分合,而贵州依然不变。

自贵州建省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极为深远。

本文拟从建省原因和建省后贵州的发展两方面来阐明贵州建省的历史意义。

一综观全国形势,自唐宋以来,江南经济迅速赶上北方,西南地区也有较大进步。

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两湖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誉,云南则是南诏、大理崛起,广西亦为边防重地。

元代武功极盛,势力达于西南边疆,在西南设置行省和推行土司制度,但元朝仅存80余年,统治未能深入。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国势日强,自然要着手经营西南,谋图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云南边防的巩固,于是看重贵州的战略地位,把它视为连接湖广、四川、云南、广西纽带,使西南结成一个整体。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耸于四川盆地、两湖丘陵和广西丘陵之间,境内山岭重叠,形势十分险要。

从地理位置上看,贵州东临荆楚,西接云南,北倚四川,南濒广西,南来北往,东出西进,莫不以贵州为冲要,实为“西南之奥区”。

明初在元代大兴“站赤”(驿道)的基础上,大力修整湘黔、滇黔、川黔、黔桂及川黔滇诸驿道,四条驿道干线在贵州形成十字交叉,致使贵州成为西南交通的重要枢纽,在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序》说:“常考贵州之地,虽偏隅逼窄,然驿道所经,自平溪、清浪而西,回环于西北凡千六百余里,贵阳犹人之胸腹也,东西诸府卫犹人之两臂然。

守偏桥、铜鼓,以当沅、靖之冲,则沅、靖未敢争也;踞普安、乌撒,以临滇、粤之郊,则滇、粤不能难也;扼平越,永宁,以扼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所谓以守则固也。

命一军出沾益,以压云南之口,而以一军东指辰、沅,声言下湖南而卷甲以趋湖北,武陵、澧阳不知其所守。

膺击荆南,垂头襄阳,而天下之腰膂已为吾所制矣!一军北出思、黔,下重庆,敌疑我之有意成都,而不疑我之飘驰葭萌也。

问途沔北,顾盼长安,而天下之噤吭且为我所益矣!所谓以攻则疆矣!如是而曰贵州蕞尔之地也,其然乎哉!”对此,田雯在《黔书》中特别强调:“无黔则粤、蜀之臂可把,而滇、楚之吭可扼。

国家数十年来,亦知荒落之壤无可供天府之藏,犹且日仰济于他省,縻金钱而不惜,怀柔之道固如是也。

”可见,明清两代在贵州设省,主要是从战略形势着眼。

贵州对于云南,尤其重要。

云南远在西南边陲,自爨氏称霸以来,长期自雄一隅,唐有南诏,宋有大理,元朝虽有行省之设,但情况复杂,边防并未巩固。

明朝建立以后,云南仍在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统治之下,自恃地险路遥,不肯投降。

朱元璋为使全国统一,从洪武二年(1369年)起,七次遣使往云南招谕,但均无功而还,竟至杀害使者。

针对梁王的顽固态度,待全国形势稳定以后,便决定用武力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朱元璋谕文武大臣;“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

今元之遗孳把匝刺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诏谕辄为所害,负置隐匿,在所必讨。

”然其用兵,无论取道湖广或巴蜀,势必都以贵州为喉襟,于是确定“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方针。

经过一番精心劈划,九月初一日,朱元璋在奉天门谕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石副将军西平侯沭英等:“云南僻在遐荒,行师之际,当知其山川形势。

朕尝览舆图,咨询于众,得其阨塞。

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先遣骁将军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

曲靖,云南之喉襟,彼必并力于此以拒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

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劲旅趋乌撒,应永宁之师。

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彼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官兵径趋大理,先声已震,势将瓦解。

”为了稳定后方,孤立梁王,朱元璋首先遣人诏谕贵州土司,争取他们的支持。

就在九月初一日,遣使赍敕符谕播州宣慰使杨铿:“今大将南征,多用战骑,尔当以马二千,率酋兵二万为先锋,以表尔诚。

”又谕金筑安抚司长官密定:“尔密定首献马五百匹以助征战,甚诚可嘉,故特遣使往谕。

侯班师之日,重劳尔功。

”贵州各土司深明大义,或献马,或纳粮,或出兵,以播州宣慰司2万士兵为开路先锋,往征云南。

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兵至湖广,先遣平凉侯费聚领兵直奔普定,分据要害,堵住云南出口。

继又分遣都督胡海洋帅偏师5万由永宁(今四川叙永)趋乌撒(今贵州威宁),与主力于曲靖会合。

十二月二十一日,傅友德等率大军自辰、沅进入贵州,过偏桥(今施秉),据贵阳,克普定(今安顺),下普安(今盘县),云南震恐。

梁王闻讯,即刻派司徒平章达里麻将兵10万驻防曲靖。

十二月二十六日,傅友德军至曲靖城下,逼梁王决战,败达里麻于白右江,乘胜入昆明,占大理,云南一举平定。

由此可见,夺取云南,必重贵州。

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十四日,攻克云南的捷报至京,朱元璋遣使谕傅友德等:“比得报,知云南已克。

然其区处布置,尚烦计虑”,最使他感到忧虑的是,“霭翠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当时,霭翠为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在贵州土司中势力最大,且因其为彝族,与乌蒙,乌撒、东川、芒部、普定、普安土司声息相通,若霭翠不尽服,势必造成中梗。

一旦贵州发生变乱,即令占领了云南,而粮道中断,后援不继,明军在云南必然势孤,“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所以,要巩固其在云南的统治,必须全力稳住贵州,首先取得霭翠等的支持,解除后顾之忧。

正是因为镇守云南、巩固边防必须以贵州为后盾,所以在云南平定后31年即建立贵州布政司。

建贵州布政司的目的,是为了“开一线以通云南,郭子章《黔记》说:“我朝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

”在这里,驿道具有特殊意义,发号施令,通达边情,调兵遣将、运输粮秣、接送官员、进京朝觐及运送滇铜,均以驿道畅通为先决条件。

贵州为:“驿道所经”,控扼云南的进出,由湖广通往云南和由四川进入云南的驿道都必须经过贵州。

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实际上是由湘黔驿道和滇黔驿道组成,在平溪(今玉屏)入境西行,中经镇远、偏桥(今施秉)、兴隆(今黄平)、清平(今凯里)、新添(今贵定)、龙里、贵阳、威清(今清镇)、平坝、普定(今安顺)、安庄(今镇宁)、关岭、尾酒(今晴隆)、新兴(今兴仁),在亦资孔(今盘县边境)入云南境。

川滇黔驿道,自四川永宁(今叙永)开始,西南经赤水(今毕节赤水河)、层台、毕节、乌撒(今威宁)、黑张(今赫章)入云南境。

在贵州的各驿道中,以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为大动脉,运输最为繁忙,而川黔滇驿道亦是重要路径。

万历间,贵州巡抚王缉、巡按马呈图在《移云南协济议》中写道:“查得贵州驿站,万历七年正月起至十二月终止,应付过云南马二千八十八匹,夫二千七百三十一名,本省止用过马一千三百三十七匹,夫一千三百一十九名,以十分为率,在云南用过七分,在贵州只及三分。

至于上六卫、西四卫各驿站不过数千,尽皆云南过客,本省之用则十无一二。

”可见,驿道对于云南,事关重大。

为了确立云南道路的畅通,在驿道沿线设立卫所,派兵保护,这可从卫所的布置上明显看出。

贵州卫和贵州前卫设在贵阳,拱卫都司,控扼四条驿道。

贵阳以西的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定六卫,史称“上六卫”,驻守黔滇驿道。

贵阳以东龙里、新添、平越、清平、兴隆、都匀六卫,史称“下六卫”,除都匀卫在黔桂驿道上而外,其余均在湘黔驿道上。

平溪、清浪、镇远、偏桥、铜鼓、五开六卫,史称“边六卫”,分布在湘黔边境以扼入黔孔道。

西北一线乌撒、毕节、赤水、永宁四卫,史称“西四卫”,驻守川黔滇驿道。

鉴于贵州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卫所最为密集,全省共24卫,当时,地面辽阔的四川,总共只设立17卫、23所,云南地处边陲,亦不过20卫、20所。

广西的卫所远不如贵州之多,仅10卫、22所。

至于地跨两湖的湖广,虽有27卫,而其中平溪等6卫却设在贵州。

如此布置,在于关系西南全局和云南边防。

由于战略上的需要,稳固贵州,势在必行,为此,朱元璋在贵州采取了以下几个重要措施:第一、大兴屯田,令卫所官兵“屯田自赡”以足军粮,又令商人召民垦种以粮换取盐引,还以“移民实边”的办法招徕民户,于是,军屯、商屯、民屯勃兴起来,为贵州建省奠定经济基础。

第二、贵州是土司集中的区域,要安定贵州必须安抚土司,于是将元朝所置300余处蛮夷长官司加以归并、改置,设立贵州、播州、思州、思南4宣慰司及9安抚司、94长官司,“以土官治土民”,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行改土归流。

因此,永乐年间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的改流便成为贵州建省的开端。

第三、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朱元璋制定了“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为之先”的“安边”政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辅以佛、道,目的在于“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使少数民族“归顺朝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