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两弹元勋”邓稼先》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合集下载

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
先进水平.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元勋"。
3.关于杨振宁
电子教案设计
课题
邓稼先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积累生字词。2.能顺畅朗读课文。
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1。掌握积累生字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新课讲授
一、背景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气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晓
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相同
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形容名声很大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四、听写词语,积累字词
学生识记15分钟,教师听写
复习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字词识记
1、读一读,写一写
元勋奠基 选聘谣言筹划昼夜 昆仑挚友殷红殷切署名 诞生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邓稼先》名师教案1(第1课时)

《邓稼先》名师教案1(第1课时)

《邓稼先》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览全篇,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主要成就。

2.勾画、批注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3.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镜头激情,歌词促疑1.两个镜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2.两个人物。

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

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 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即:中华男儿中华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3.朗读这首歌词,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设计的目的即为深入教学做铺垫:两个镜头非常精练地概括了邓设计稼先的历史功勋,能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两个人物意图的介绍形成内在勾连,下文教学将做进一步探讨;歌词朗读是一种阅读初体验,下文将逐渐推进。

二、潜入文字,走近人物杨振宁为何称赞邓稼先为“奇丈夫”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单;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概括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作者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概括主要成就。

功勋之奇,人品之奇,民族气节之奇,拼搏精神之奇,人生价值之奇……人是生活在一群人之中的,也是生活在一个时代之中的,因此要结合文中国力衰弱、科研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大背景,才能真正读懂人物之“奇”。

小学语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22《“两弹元勋”邓稼先》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22《“两弹元勋”邓稼先》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五年级上册22《“两弹元勋”邓稼先》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在习作中,学会运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作者巧妙组材的方品读课文,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法。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邓稼先是一个普通的人,坐公交车,回国给父亲带尼龙袜;他又是一个不普通的人,他是“两弹元勋”和“原子弹之父
”,从他的身上让学生感受作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无所畏惧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
1.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学习作者巧妙组材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讲了邓稼先的什么事迹?
生答,师总结
——邓稼先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还坚持在国庆节坐公共汽车,去天安门看过期,期间回忆他在美国留学时的经历以及研究原子弹的过程。

二、知识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导学案中的问题。

(小组交流,时间5分钟)
问题探究一回忆往事(8-14段)
师:课文讲述了邓稼先求学中的哪些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畅谈对新中国的向往;取得学位第九天就回国;给祖国。

8 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 教案1

8 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  教案1
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
氢弹——核武器的一种,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原料,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起爆炸的装置。当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产生聚合反应,形成氦核子,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起爆炸。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也叫热核武器。
奔走相告:急走,跑着互相转告。(造句)
欢呼雀跃:欢乐地呼喊,高兴的像雀儿一样跳跃。(造句)
代替——替身——身体——体育
爆炸——炸弹——弹弓——弓箭
不眠之夜——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机不可失
欢呼雀跃——跃跃欲试——拭目以待——待机而动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教师范读课文
(六)学生仿读课文
作业
1、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查找时代背景资料、邓稼先生平事迹等。
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与世长辞:人去世。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造句)
2)这几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几个字的音、形相近?(找形近字、同音字)
形近字:
爆()炮()炸()衬()
瀑()跑()作(需()励()
3)着样子写词语:
天壤之别——别有用心——心安理得——得寸进尺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归纳学生发言:
1两弹指什么?
2什么叫元勋?
3邓稼先是谁?他有什么事迹?为什么称他为两弹元勋?
师:有了问题谁来解决?怎样解决?
引导学生感到: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解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优秀课件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优秀课件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

生字学习
点击
邓 dèng 邓州 稼 jià 尿 niào 尿液 陌 mò 厢 xiāng 车厢 勾 gōu 袜 wà 袜子 辈 bèi
庄稼 陌生 勾引 长辈
生字学习
点击
献 xiàn 奉献 奴 nú 隶 lì 奴隶 勋 xūn 萍 píng 浮萍 撕 sī 帜 zhì 旗帜
奴才 功勋 撕毁
词语学习
协的信念。
谢谢观看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初读感知
跟着课文朗读默读课文,思考:邓稼 先为祖国两弹事业做了哪些卓越贡献?
参考《“两弹元勋”邓稼先》课 文朗读
课后作业
1、会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 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 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
小学复习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优 秀课件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一课时)
学习导航
初读感知 生字学习 词语学习 人物介绍 课后作业
初读感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 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 内容。
洋溢 陌生 虚弱 相濡以沫 奴隶
人物介绍
邓稼先(1924— 1986), 安徽省怀宁县 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 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 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 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 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 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休息时间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

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2、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四、初步感知全文1.概括文章内容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六、小结归纳: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2、学习文章的结构方式和多变的句式特点。

3、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学习步骤】这是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这样学:〖读〗1、读《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为何如此深沉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2、积累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材料事迹。

3、关于“两弹一星”:4、词语积累:邓稼先元勋至死不懈鞠躬尽瘁选聘无垠殷红殷切鲜为人知新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面式阅读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全文用“横式结构板块”拼接的方法,巧立六个主题式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豪迈,伟大而崇高。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篇1[课标要求]1、理解写人的文章中大事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点悟]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乐观争辩,理清文章内容,品尝感情,领悟主旨。

[整体感知]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讲的是中国原子弹主要的理论设计者,被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争论的,叙述了有关他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质疑:文章是由哪些内容组成?解惑: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

引子,从20世纪40年月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受。

“要放一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

“艰苦创业的年月”是其次部分。

“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

质疑: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争论工作的?解惑: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争论院开头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寒冷、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

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特殊的艰苦困难。

质疑:如何理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

”解惑:邓稼先“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突出了他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语言揣摩]1、“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是邓稼先把调动工作的事告知妻子时所说的话。

质朴的语言,特殊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

宁静中透露着无限的喜悦。

2、戈壁滩上风沙咆哮,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乏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峻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这些人物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宏大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元勋”邓稼先》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及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扎实掌握“勋、蓦、桓、怯”等生字的读音和“暂露头角、销声匿迹”等词语,掌握使用小标题写作的好处。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深入把握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3.感受并学习邓稼先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做学习的主人。

二、学习过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陨.落()陨.灭()鬓.发()蓦.地()马鬃.()豁.口()远涉.()模.型()寮.寮无几()阻挠.()和.你( ) 欺凌.()抑制.()含辛茹.苦()
2.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填空,利用工具书将不明白含义的成语查出来,整理到题后空白处。

(1)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在公共场合便了。

(2)那时,所谓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还只是一片庄稼地。

而科技人员呢,也。

(3)在研制氢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观者,他是立下了
的。

3.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4.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初这篇课文的感情。

三、学生活动
下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研制过程中的事例及发射成功的场景。

使用“手机”录像。

分享给全班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