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辅导

合集下载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专题辅导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考点剖析: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点拨:①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同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是相乘的关系,不同种元素相对质量是相加的关系。

②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

③化学式中原子团(或根)右下角的数字表示的是原子团(或根)的个数。

计算时先求一个原子团或根的总相对原子质量,再乘以原子团(或根)的个数,即得出几个原子团的总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公式: 点拨:①利用上述公式计算时,某元素的原子个数应写在该元素符号前面,不能写在右下角。

②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用"百分数"表示;习惯上常用百分数表示。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即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点拨:①计算时一定要写清楚各元素质量比顺序,因顺序不同,比值也不同。

②计算时的结果约成最简整数比。

4、已知化合物(或元素)质量,计算某元素(或化合物)质量 化合物里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已知元素的质量分数 5、求物质的化学式 点拨:求物质化学式的主要类型: ①由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化学式。

②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③已知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确定化学式。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

6、计算不纯物中某元素(或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计算公式: ②不纯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纯物中纯净物的质量分数×该纯净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

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

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化学竞赛作为一项高校选拔优秀化学学子的重要途径,对参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要求颇高。

在备战化学竞赛的过程中,专题辅导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竞赛成绩。

一、基础知识梳理在准备化学竞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扎实掌握。

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逐一进行系统复习和强化。

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基础概念、化学方程式、反应机理等内容,是竞赛中常考的知识点,因此要特别重视。

二、实验技能训练化学竞赛中的实验环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才能有效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因此,专题辅导中应当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实验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的操作步骤,为竞赛实验做好准备。

三、解题技巧培养化学竞赛中的解题技巧至关重要,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在专题辅导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包括化学题型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的拓展、答题技巧的提升等。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才能更好地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四、模拟竞赛演练为了更好地适应竞赛的紧张氛围和题型要求,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模拟竞赛演练。

在专题辅导中,可以安排定期的模拟竞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竞赛的氛围,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模拟竞赛的演练,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地提高和改进。

五、总结反思与备考调整在专题辅导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及时总结每次学习和模拟竞赛的经验教训,发现弱点并加以改进。

同时,根据总结的结果和教师的指导建议,调整备考策略和学习计划,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只有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调整备考方向,才能最终取得好成绩。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竞赛专题辅导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化学竞赛专题辅导-《酸碱理论1》

化学竞赛专题辅导-《酸碱理论1》
一,酸碱理论
了解酸碱概念的变迁; 1. 了解酸碱概念的变迁; 2. 理解路易斯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 理解路易斯酸碱理论的意义和要点; 3.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路易斯酸. 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路易斯酸. 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路易斯酸
阿仑尼乌斯的"电离说"
★ 酸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 酸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 H2SO4 = HSO4 + H+ 碱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 碱指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 NaOH = Na+ + OH★ 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4 有代表性的路易斯酸
(1) 硼的卤化物 )
B和 Al的卤化物是最常见的 ★ B和 Al的卤化物是最常见的 Lewis 酸.平面结构的 BX3 和 AlX3 分子未完成四面体,垂直于分子平面的 分子未完成四面体, 碱的孤电子对: 空的 p 轨道能接受 Lewis 碱的孤电子对:
平面结构的分子形成配合物后变成锥体. 平面结构的分子形成配合物后变成锥体.
酸碱反应指质子由给予体向接受体的转移过程 气相中 溶剂中
水 是 两 性
HF(g) + H2O(l) →H3O+(aq) + F–(aq) HF(aq) + NH3(aq) → NH4+(aq) + F– (aq)
H2O(l) + NH3(aq) →OH –(aq) + NH4+(aq) H2S(aq) + H2O (l) →H 3O+ (aq) + HS-(aq)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化学家
酸碱质子理论

高中化学铜元素考点知识集粹专题辅导

高中化学铜元素考点知识集粹专题辅导

实蹲市安分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铜元素考点知识集粹
刘建
一. 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1. Cu 不能置换酸中氢,但可以和浓H 2SO 4、浓HNO 3、稀HNO 3反。

2. Cl 2能将Cu 氧化成+2价,而单质S 、I 2弱氧化剂只能将其氧化成+1价。

3. Cu 能被Fe 3+、Ag +离子氧化成Cu 2+。

4. Cu 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反中作为催化剂,其催化过程为:
5. Cu 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发生吸氧腐蚀表面生成一层绿色铜锈。

6. CuO 能被H 2还原为Cu 单质。

其方程式为:CuO H Cu H O ++22∆
7. 制Cu OH ()2的浊液作弱氧化剂可氧化醛及含醛基的其他烃的衍生物。

例:CH CHO Cu OH CH COOH Cu O H O 32322222+−→−+↓+()∆
8. 制的Cu OH ()2浊液遇多羟基化合物(甘油、葡萄糖)生成绛蓝色物质。

9. CuSO H O 425⋅受热分解:
10. CuSO 4溶液中通入H 2S 气体,生成不溶于H 2SO 4的黑色沉淀。

方程式为:CuSO H S CuS H SO 4224+=↓+ 二. 单质及化合物的用途 1. 铜单质导电性良好可用来做导线。

2. 利用Cu 2+为重金属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特点,用胆矾、生石灰、水可制农药波尔多液。

3. 可用CuSO 4固体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水。

4. 还可用制的Cu(OH)2浊液来检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初中化学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小结 专题辅导

初中化学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小结 专题辅导

初中化学 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小结 专题辅导宋瑞金一、化学式1. 概念: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注意: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 表示的意义: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2CO ,表示的意义有:(1)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宏观意义);(2)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3)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意义);(4)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微观意义)。

注意:(1)若化学式前有数字,就只表示微观意义。

如2CO 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

如2CO 2中前面的“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氧元素符号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二、书写化学式应遵循的原则1. “一大二小”原则: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因此在书写各元素符号时要符合“一大二小”原则:元素符号若只有一个字母,则用大写;若有两个字母,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先后”原则: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这不同种元素在组成化合物时,其书写有着先后关系,通常是: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具体对各类物质来说,氧化物:另一种元素写在前,氧元素写在后;酸:氢元素写在前,酸根写在后;碱:金属元素写在前,氢氧根写在后;盐:金属元素写在前,酸根离子写在后。

3. “右下角”原则:在书写化学式时,表示组成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要写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即右下角原则。

在书写时要注意:(1)不含原子团时,右下角直接写原子数目;(2)含原子团时,要先将原子团用小括号括起来,然后再在右下角写上原子团的数目;(3)当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为“1”时,“1”省略不写,原子团也不用括号括起。

4. “符合实际”原则:任何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元素的种类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而得出的。

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是客观存在的,书写化学式时要符合实际,不能主观臆造化学式。

化学竞赛专题辅导:铁及几种常见的金属

化学竞赛专题辅导:铁及几种常见的金属

竞赛专题辅导:铁及几种常见的金属【内容综述】1.对"铁三角中铁的不同化合价的转化关系的初步认识2.对铁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转化关系的知识3.铜及铜锈.铜盐等常识.【要点讲解】1.由生活中铁.铜及其化合物的种种表现入手,联系体现的性质解题2.由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带色,转化等特性为解题突破口.例1.下列有关铁的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A.纯净的铁是银白色的,铁粉是黑色的;一般见到的铁器表面发红,铁的特性是有磁性.B.铁桶不能盛稀硫酸,硫酸铜溶液;但可以盛冷的浓硫酸.C.钢铁都是含碳的铁合金,练钢练钢练铁都是氧化一还原反应的原理D.铁的的去锈剂是稀酸,铁的氧化物中,凡含+2价的称为氧化亚铁.解析:铁在生活中各种表现都体现其性质,它具有金属通性,有磁性,它的细小颗粒发黑是光学方面的结果,在潮湿空所职易生成红色铁锈,可用稀盐酸.稀硫酸除去.Fe与稀反应,溶解并生成,Fe与溶液反应,本身溶解置换出Cu;Fe和冷浓生成致密氧化膜把自己包围,保护起来;所以A.B都对,生铁是用CO把Fe从铁矿石中还原的冶练出来,再用氧化剂降低含碳量使性能更优越成为钢.C也对.HNO3不是去锈剂,四氧化三铁()中有二,价铁,则答案为 D .例2(1)生锈的铁片a克,在足量b克盐酸中浸泡,看到的现象有_________;若完全反应完溶液量a+b-c克,则铁体上的铁锈有______克;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写化学式)_________(2)将铁粉与氧化铜混合物溶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向溶液中插入一铁片,铁片无变化,此时固体一定有_________(物质名称),溶液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_(符号,除H)解析:(1)依据:Fe+,反应,观察到:锈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为棕黄色),继而有气体产生,直至铁片全消失.引起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是跑走的H.用关系找到没生锈的Fe则生锈部分为溶液中含(2)依据的反应,当插入铁片无变化时,肯定溶液中没能,也没有了,含有的阳离子为固体中一定有铜.例3.已知为化合物,甲乙为单质,有下列化学反应发生①甲+乙乙+B ②A+D C+B ③E+C F ④F A+B则依此判断,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有(写代号)______,写化学式:A为_____D为______分析:实破口为为F,对热不稳定分解为,和水,由①,②看出A为,B 为顺序推出.答案:乙,A,C,F.,HCl例4铜器在潮湿空气中会生成绿色的锈,其成份是碱式盐,写出铜锈生成的化合反应的方程式:_____又知铜锈受热会分解为三种氧化物,当把带有斑斑锈迹的铜杯扔进炭火盆时,开始铜杯会变黑,经过一段灼烧,铜杯变成亮红色,将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写出来.解析:将有关铜的学过知识与题中信息联系起来,铜锈生成:分解:【能力训练】1.下列化学反应可以一步实现的______(1)(2)(3)(4)(5) (6)(7)(8)(9)A.⑴⑵⑶⑷⑸⑻B.都可以C.除了⑼D.⑴⑶⑸⑹⑼2硫酸最早的生产方法是给绿矾加强热,流出一种油状液体,放出刺激味气体()反应器中固体变为红色,试写出这一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某同学将CuO与稀反应,混合物放热,当反应体系不再显强酸性时,他将反应停止.(1)用观察法,粗略判断的方法是_____ (3)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氧化,非氧化)(2)用简单化学实验,操作是_________ (4)混和体系变热原因为______________4.氧化物组成可以写成FeO,写成盐的形式为铅的化合价有+2,+4,将写成两种氧化物的式子为______写成盐的形式为___________5. (1)在高温条件下,用金属铝块与四氧化三铁搬一定比例混合,点燃后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热使铁单质以熔融态流出,可以焊接铁轨,以Q表示热量,写出反应热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用新制滴入NaoH浓溶液立刻得到白色沉淀,随这,白色沉淀在空气中被氧化,颜化加深,变绿墨绿红褐.写出这一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方程式不同的,只是标出式中各物质状态,在最后用+Q表示放热-Q表示反应吸热,各项系数允许用分数表示)6.A,B,C,D都为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依据下列各物质间转化关系,判断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E_________ F_________ G_______ H_________ [答案和提示]1.⑴.⑵.⑸.⑹.⑺.⑻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从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条件判定;(9)由复分解反应判定 (3),(4)由氧化物互水的反应判定,答案 D2.3. (1)边反应边振荡,有少量固体不再溶解时(2)将PH试纸撕放白瓷盘内,取反应液滴在度纸上,试纸不变深红时(3)非氧化(4)反应放热4.5. (1)3Fe(2)6. A. B. C.CaO D.E. F.HCl G.H.。

高中化学烯烃和炔烃性质的异同专题辅导

高中化学烯烃和炔烃性质的异同专题辅导

烯烃和炔烃性质的异同一、加成反应烯烃与炔烃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烯烃中含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炔烃中含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其中的π键易发生断裂而可以与卤素单质、卤化氢、2H 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1. 将乙烯或乙炔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的溶液逐渐褪色:22222222CHBr CHBr Br 2CH CH Br CH Br CH Br CH CH −→−+≡−→−+、,但是,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

这是因为乙炔分子中π键的数目多于乙烯,其中π键的数目多于乙烯,从而使得乙炔与2Br 的加成速率较慢。

此反应可用于烯烃与烷烃或炔烃与烷烃的鉴别。

2. 可利用乙炔和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来制备氯乙烯。

HCl CH CH +≡CHCl CH 2二、氧化反应1. 因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都较易断裂,故烯烃与炔烃都可被酸性4KMnO 溶液氧化。

烯烃被酸性4KMnO 溶液氧化后所得的产物与和双键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个数有关,一般来说,“2CH ”被氧化的产物是2CO ,“CH R ”被氧化的产物是,被氧化的产物是。

例如:COOH CH COOH HOOC CO KMnO CH CH CH CH CH 32432++溶液 因此,欲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时,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因为氧化产物中会含有2CO 等杂质气体。

2. 烯烃、炔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臭氧氧化。

例如:HCHO CHO OHCCH COOH CH CH CH CH CH CH CH 23O 2233++−→− HCOOHCOOH CH HOOC COOH CH CH C CH C C CH 23O 233++−→−≡≡三、加聚反应烯烃或炔烃中不饱和键中的π键断裂时,相互联结,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例如:−→−22CH nCH−→−≡CH nCH由乙炔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苯:CH CH 3≡。

四、燃烧反应 烯烃燃烧的通式为O nH nCO O 2n 3H C 222n 2n ++点燃,产物中2CO 与O H 2的物质的量相等;炔烃燃烧的通式为O H )1n (nCO O 21n 3H C 2222n 2n -+-+-点燃,产物中O H 2的物质的量比2CO 的物质的量少m ol 1。

高二化学解读“反应热”专题辅导

高二化学解读“反应热”专题辅导

解读“反应热”山东刘春亮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 化学反应中产生热效应的原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例如,在化学反应2H2+O2=2H2O 中,断裂H2、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热量,而形成H2O中的化学键,要放出热量。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就是反映这种由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2. 反应热的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热等于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H)。

反应吸热时,△H 为正值;反应放热时,△H为负值。

(2)生成物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温度要相同。

这是为了避免将生成物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所引起的热量变化混入到反应热中,只有这样,反应热才真正是化学反应引起的热量变化。

(3)反应热如不特别注明,都是指等压条件下的热效应。

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 焓(H)焓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H,焓的绝对值无法求得,但可用它的变化来描述与反应热有关的能量变化。

2. 焓变(△H)(1)恒温恒压下,△H等于生成物的总焓值与反应物的总焓值之差。

(2)焓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有关,其具有加和性,△H的数值大小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

三、化学反应中焓变的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源于反应过程中断裂旧化学键和形成新化学键时的能量变化。

通常人们把标准状况下断开1mol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看做该化学键的键能。

键能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焓变。

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专题辅导七学科综合(理、化、生)考点剖析:跨学科综合类化学试题是近年中考化学命题中的新题型。

这类试题打破学科界线,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能全面考查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中考命题的一大趋势。

化学与物理中的浮力、压强、杠杆和电学等关系密切。

会用物质的沉浮条件(F浮=G物),浮力公式(F浮=ρV排g),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及电流公式()等解答化学问题。

化学与生物学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和煤气中毒关系切。

会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原理及煤气中毒的生理现象(CO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动物体内的血液中氧气不能正常运输而出现缺氧症状)等解答化学题。

例题精析例1、如右图所示,分别表示用等质量的锌和镁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的情况,其中t表示反应时间,m为生成氢气的质量,则由图分析可知,A是金属,从该图你能推断出的结论是。

分析:等质量的锌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若金属完全反应,其生成的氢气则不同,镁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于锌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若酸完全反应,则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从图像中可知,A与酸反应的速率比B快,即A的金属活动性比B强。

答案:A是金属镁;A的金属活动性比B强,或硫酸完全反应。

2、右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钟罩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把钟罩内水面上的体积分为五等分。

在燃烧匙内盛有过量的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请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原因及结论。

分析:由于磷在燃烧的过程中消耗了氧气,生成了固体五氧化二磷,因此钟罩内压强变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钟罩内气压,水被压入钟罩内,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反应中消耗的气体体积,可观察到水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结论。

答案: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水面上升到刻度1处,原因和结论见分析。

例3、如右图所示,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入盛水的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回答下列问题:(1)若向杯中逐渐加入食盐晶体直到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2)若向杯中逐渐滴加浓盐酸,鸡蛋壳表面将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分析:该题是理化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道综合题。

(1)食盐溶于水后,溶液密度变大,鸡蛋上浮。

(2)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逐渐滴加浓盐酸,则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以气泡的形式粘附在鸡蛋壳上,从而使鸡蛋上浮到液面上,另外反应后鸡蛋的质量减轻,重力减小,有利于上浮。

鸡蛋露出液面后,一部分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气泡给它的浮力减小鸡蛋又沉入杯底。

答案:(1)鸡蛋上浮,因加入食盐后,溶液密度变大,排开液体体积基本不变,受到的浮力增加,所以上浮。

(2)鸡蛋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鸡蛋自动上浮,浮出水面后,鸡蛋随即下沉,如此不断重复。

CaCO3+2HCl=CaCl2+H2O+CO2例4、将一个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将几枚洁净的小铁钉投入烧杯中,当不再有气泡逸出时(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小球的位置与开始时比较,将()A、上浮一些B、不变C、下沉一些D、无法判断分析:根据化学反应Fe+2HCl=FeCl2+H2↑可知,每56g质量的铁与盐酸反应进入溶液中,就会置换出2g质量的氢气,则溶液就会增重54g质量,在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的情况下,溶液的密度增大了,小球就会上浮。

答案:A例5、右图所示,R2=R3=6,电源电压U=12V并保持不变,烧杯内盛有9.8%的稀硫酸10g,闭合开关S,再逐渐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钡17.1g,待反应完全后,求:(1)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2)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是多少?分析:酸、碱、盐由于在水中能发生电离,其溶液均能导电。

稀硫酸、氢氧化钡分别属于酸和碱,因此二者的水溶液均导电,当二者发生化学反应时,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因此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就会因为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能导电,因此,解答第一问必须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确定氢氧化钡能否与稀硫酸完全反应。

答案:设完全中和烧杯中的硫酸需要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xBa(OH)2+H2SO4=Ba SO4↓+2 H2O171 9810%x 10g×9.8%(1)加入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使烧杯中的溶液不导电,则R3所在支路为开路,由R1与R2并联,总电阻变大,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小。

(2)根据P=U2/R得:P1=P2=122÷6=24(W)P总=24W+24W=48W答:(略)例6、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1)装置B内的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可进行作用,将转化为。

(2)把D处扎紧,E处打开,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可用方法检验绿色植物产生的气体。

(3)若要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在A装置内加入和稀盐酸(此时把D处打开)。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若用黑纸将B装置罩上一昼夜(D处扎紧),绿色植物主要进行作用,若把F通入C瓶中的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到现象。

分析:(1)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变为有机物和氧气。

(2)打开E处,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进入C瓶,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C瓶,木条复燃,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3)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发生,所以可在A瓶加入碳酸盐,如石灰石:CaCO3+2HCl=CaCl2+CO2↑+H2O(4)在黑暗处,植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即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答案:见分析。

中考热身:(一)选择题1、右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下列物质,右侧U形管液面未发生改变,该物质是()A、浓硫酸B、烧碱C、生石灰D、蔗糖2、向稀盐酸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与PH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

其中正确的是( )3、某学生在家里做了如下实验:一粒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在盛有盐酸的玻璃杯中,小球漂浮于液面(位置如右下图所示),然后将废旧电池外壳收集起来的锌片(过量)投入杯中,到不再有气泡产生为止(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与开始相比,小球所处的位置将A、往上浮B、保持不变C、略下沉D、沉到杯底4、在右图中,电源的电压保持不变,但向烧杯中连续不断的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则小灯泡的亮度会( )A、变亮B、变暗C、先变亮,后变暗D、先变暗,后变亮5、如右下图,在烧瓶里收集到某种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事先已绑好一个气球)的橡皮塞塞紧,当打开a处的活塞,加入浓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a,振荡,观察到气球迅速胀大,瓶中的气体可能是( )A、H2B、SO2C、O2D、CO26、下图所示,桌面上放有一个烧杯,杯中盛有10ml稀盐酸,在这只烧杯口上方悬挂一块质量为50g的石灰石,此时桌面受到压强为P1,如果将石灰石投入盐酸溶液中,反应停止后,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为P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1= P2B、P1<P2 第6题图C、P1>P2D、无法比较7、容器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间悬浮着一物块,当向溶液中投入一金属块,完全反应后,发现物块(不参加化学反应)下沉到了容器底部,则金属块可能是( )A、锌B、铁C、铜D、银8、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

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多种化学事实。

下列化学变化与诗意无关的是( )。

A、 B、CaO+H2O==Ca(OH)2B、C a(OH)2+CO2==CaCO3↓+H2OD、CaCO3+2HCl==CaCl2+H2O+CO2↑9、在一只盛有一定量盐酸的圆底烧瓶中,用一细铜丝悬挂着一小块石灰石,现将圆底烧瓶放入一只水槽中,烧瓶浸入水中的情况如右图所示,当把石灰石连同细铜丝一起放入盐酸中,烧瓶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与原来相比( )A、增大了B、不变C、减小了D、无法判断10、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中盛有硫酸铜溶液,通电时灯泡发亮,若不断加入某物质,发现灯泡逐渐变暗直到熄灭,再继续加入该物质,灯泡又发亮,则加入的物质是( )A、KOH溶液B、BaCl2溶液C、Ba (OH) 2溶液D、锌粒11、如下图,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锌球,这时杠杆平衡。

然后将两球分别浸没在稀H2SO4和CuSO4溶液中片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左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B、只有右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加C、两边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都增加D、取掉烧杯后,杠杆仍然保持平衡12、如右图所示,在一密闭容器中放着一盆新鲜的绿色植物,它的一边放着一杯清水,清水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将容器放在黑暗处,过数天后,小球将会( )A、漂浮B、下沉C、悬浮D、无法判断13、如右图是验证水生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图,锥形瓶中放入天然水和新鲜水草,瓶口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一段时间后,U形管左侧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和锥形瓶中液体的PH变化分别是( )A、升高、升高B、升高、降低C、降低、升高D、降低、降低14、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如右图所示,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面三句话来解释( )甲: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乙: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丙:钻木头时克服磨擦做功这三句话正确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丙甲乙C、乙丙甲15、根据下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型管A、B两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二)填空题1、右图所示装置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水滴入锥形瓶中,可以看到锥形瓶中出现、现象,同时U形管中。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

2、如下图是测定溶液导电性的装置,其中放入氢氧化钡溶液,关闭电键后,可观察到灯泡,当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时,可观察到溶液,灯泡,在通二氧化碳后,电流表的示数变,电压表的示数变。

3、某学生用下图装置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

先将甲、乙两个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一起放到阳光下。

几小时后检验:甲装置中植物的叶片有淀粉生成,而乙装置中植物的叶片没有淀粉生成。

(1)乙装置中绿色植物在阳光下(填“有”或“没有”) 进行光合作用。

(2)乙装置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由以上实验可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

4、某同学可用下图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