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秒杀必备 图表题解题方法
高考政治 冲击高考高三解题策略(图表题)课件 新人教

(2)针对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 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幅、增大了农民生活消费压力
①继续贯彻富民优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1.读懂材料,找准信息――关键
审设问 审材料(标题、内容、注释) 审联系
审联系 常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见
的 一分为二的联系
四
种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联
系 前后相继的联系
提炼两图的中心信息:
图一
粮食产量
图二
消费价格
供给 影响
价格
夏粮供给少
秋粮上市 供给增多
粮价上涨 粮价下跌
物价上涨 物价下降
一、解题思路和方法 1.读懂材料,找准信息――关键
环境污染程度曲线
时间 请结合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这种曲线关系作何解释? (2)上述曲线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1)你对这种曲线关系作何解释?
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经济规 模扩大,资源消耗增加,伴随着经济的 增长,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从而 使得环境污染加重。
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伴随 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 拐点出现,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年份 GDP增长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4年
11.6%
4.2%
2005年
13.5%
4.1%
2006年
14.9%
3.9%
注:我省2007年要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促进25万名下岗失 业人员实现再就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进一 步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
高中政治图表类试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图表类试题解题方法与技巧1.题型特点:(1)从图表试题的内容来看:图表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是经济生活,具体内容可能是用数据、图片、文字等表现的不同时间或不同经济个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济现象。
但设问考查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甚至是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
(2)从图表试题的结构来看:一般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图表构成,每个图表一般包含标题、图表数据内容和附注三个部分,也有部分图标题有图表和文字材料组合而成。
2.解题技巧:“三看”: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三看图表图例和注解等。
“三比”:一是横向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三是图表与图表之间比较。
先分后总,先量后速,先现象后本质。
3.不同类型的图表呈现的主要经济信息是不同的,提取这些信息的方法也不同。
4.常见错误、失分表现(1)信息描述不准确。
①数据变化趋势处理不当,用词不科学。
②数据的比较:高于、低于的结论不确切。
③照抄数据,对图、表只进行现象性描述,而没有概括性结论。
(2)信息描述不完整。
特别容易遗漏注解。
(3)信息描述混乱,缺少逻辑性、层次性。
“东一榔头西一锤”,缺少同类整合。
答案层次性不强。
关于图表信息题的深层次答案深层次答案的常见角度:①通过经济信息暴露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②通过经济信息体现国家、政府或企业等主体在某一问题上的态度。
③寻找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果联系等。
特别提醒:①引用图表标题,指明话题中心。
②准确、完整描述信息,妥善处理数据,突出趋势描述,概括比较结果。
③整合相似答案,言简意赅,增强逻辑性、层次性。
材料一反映了2009-2013年S市土地农户个人经营逐年减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经营逐年增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S市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影响生产效率,说明S 市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材料二反映了S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机械化率逐年提高,农业产值也逐年增加,但农业机械化旅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S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政治图表题解题技巧

图表题一般有表格题、柱状图题、饼状图题等类型, 材料的构成一般包括图表标题、图表,有的后面还有 注。解这一类题最关键的步骤是审题。 1、首先看标题,搞清楚图表反映的核心问题; 2、其次是审图表,要纵向、横向比较,同类的内容 合并、不同类的保留,使概括的内容简约而全面,如 果是坐标图还要注意曲线升降的坡度变化; 3、最后审读图表后面的注,注是对图表的文字补充 说明。
8.(1)以上图表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时间 主语
答:以上图表主要反映了2007年以来,某校初 中生拥有QQ号的人数籍的学生却越来越少。
设问通常是由2个或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方式是: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 决材料中的问题。 设问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办”。 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 料和原理脱节。
高考政治图表题的解题方法

图表题的解题方法图表分析题作为主观试题在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山东省的高考中几乎是逢考必考。
图表分析题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是无论是在平时练习中还是在高考中都能发现学生对图表题的解答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表达术语不规范,对图表信息把握不完整,信息分析不到位,图表之间建立不起联系,也有存在答的过多以致淹没重点。
下面就针对图表题的解答做出几点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1总体认识图表一般来讲,相对完整的图表由表头信息、图表本身内容和“注”三部分构成。
图表本身内容是最突出的,也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往往容易忽视“注”尤其是表头中的有效信息。
有的图表没有注,甚至有的图表的表头信息说的很简单。
无论怎样,只要是存在的部分,我们就应该仔细分析,关注里面是否有有价值的信息以及是否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2正确利用表头信息正确利用表头信息是规范化解答图表题的要求。
表头信息说明了图表所展示的问题是什么,这里也可能蕴含着问题的角度。
图表题中经常出现的一问:”描述图表的变化” 或“说明图表表现的经济信息”,往往这时首先用到的就是表头信息。
以2009年28题第一问为例:⑴描述图9表明的变化。
变化:2005 -2008年我国税收入总量不断增加,2005 - 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速不断提高, 2008增速下降。
这里我们都够看出答案中的有些内容就是表头信息,所以巧妙地合理地运用表头信息有利于增强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度。
3全面分析图表内容本身图表内容本身隐藏着大量的信息,所以分析好图表内容本身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从一般到个别以柱状(含曲线)图居多,用来表示发展的量的变化。
先总体上看变化的总趋势是增长还是下降,然后再对特殊的变化加以说明。
(可参考上图9的第一问的答案设置)其次找出不同主体,不同主体之间作对比图表内容本身常常会体现着一个主体以上的变化情况,要找出图表所设计的不同主体并加以对比,对比时既要找共性又要找各自的特点,而各自的特点恰恰会体现差距,而差距的出现则是问题的所在。
高考政治图表题答题技巧

高考政治图表题答题技巧(1)图表题的类型和特点。
图表题常见类型有表格式、坐标式和图饼式三种。
图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把热点同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具有抽象性,要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思维性、比较性。
(2)图表题的审题策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审图表a.审标题。
标题名称蕴含着试题的中心思想,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可以让我们有的放矢的阅读图表。
b.审读图表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
这是图表的主要信息源,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全面准确的图表信息,辩证的看待图表信息。
c.审读备注。
这也是图表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d.文字材料。
与图表同等重要,要理解其意图,提取重要信息。
e.不同图表及材料间的关系。
把握内在联系。
2.审设问。
试题的设问规定了答题方向和答题要求,要搞清以下五个要素。
a.主体——本体要研究什么主题或那类问题。
b.角度。
——主题,是从“为什么”,还是从一个或两个角度分析。
c.知识范围。
——那一部分知识作答。
d.答题条件。
——这类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限制性的条件。
如:“从……角度,”结合(联系……)”等e.时政背景——是否与国家大政方针有关。
(3)图表题的答题策略根据不同设问区别回答。
1.对于“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等设问方式,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现象,还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
当然,如果后面设问单独考察则另当别论。
2.“图表(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也应在概括显性信息的同时上升到本质或制度的高度。
3.“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要从原因意义两方面来思考。
原因包括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意义要从设问中的不同主题不同层次来思考。
4.“怎么办“要从不同主体来思考,从答题条件、材料信息等方面具体分析。
(大致就这么多了,虽然看起来是些条条框框,但如果可以在做题过程中刻意运用,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哦~)。
【政治】图表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图表题”解题方法与技巧近九年的高考,两个论述题中必定有一个图表题,所限定的知识要求一般都是经济常识的内容,所以特别要注意这一题型。
一、试题特点1、反映当年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关注的重点问题2、题型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一是设问。
材料一般由“表题,2~3个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图饼式三种)、注释”三部分组成。
3、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
第(1)问是: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第(2)问是:表一和表二有何内在联系?第(3)问要求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的其他问题。
二、解题思路与技巧(解答图表题应做到三个“三”)1、三读:①读图表。
图表一般是表格、饼状图和柱状图,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以及小字注等构成。
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经济状态。
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
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②读注文。
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
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文还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③读设问。
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是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读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
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1997年就联想到党的十五大。
2002年应联系到党的十六大。
)2、三比①纵向比较。
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
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横向比较。
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③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
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着一定联系。
经过细心的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
前几年的表格论述题基本上是一个表反映成绩,另一个表明存在问题,两个表是互补关系。
高中政治图表类大题技巧

高中政治图表类大题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图表类大题审题
标题。
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就是该图表式材料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B、向与纵向两方面审读图表。
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C、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设问,通过对各图表式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D、附注或注释。
附注或注释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提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E、设问和审读材料相结合。
根据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式材料,使审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
F、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
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须准确理解。
高中政治图表类大题答题技巧
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由图表式材料概括归纳出其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理论知识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提示其所体现的本质。
二、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三、运用理论知识,紧扣材料,分层论述,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论证观点。
避免观点材料相脱节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题目提供的材料抛在一边,漫天撒网,一味地堆砌理论观点;二是一味地照搬材料。
高中政治解题技巧:图表题解答技巧

高中政治解题技巧:图表题解答技巧横看纵看加注脚就是要学生答题时看全图表中的相关信息,对于表格式的图表题要看横格中的内容:数字,标题等。
标题是对整个表格内容的概括,往往对表格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仔细“看”标题很有价值。
纵看是看表格中纵向相互关联的内容,对于其他图表题则指全面地看所给的信息即可。
注脚不能以规范的形式放在表格中,但又是解答此类题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解答题目有补充的提示作用,切不可忽略。
比较分析是关键“比较分析”是对材料进行整合,整合的前提是读取图表中的信息,信息对于比较分析非常重要。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
对于多个图表构成的图表题还要找到两个或多个图表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相关知识不可少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呈现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已一目了然了,这时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把分析的结果上升到所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上,弄清材料所能联系到的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知识是什么。
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答题时要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设问的方式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
提问的不同答案的要求也不同,需要的知识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
弄清问题后大致建构一下,让自己有一个答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再组织语言。
看:看什么——看设问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文化生活四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图表题的特点
图表题是用图和数据表格作为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其中以主观性试题为主,较多考查经济常识。
以图表为载体,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图表题,已成为高考政治命题的常用形式。
与非图表题相比,图表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直观明了,便于考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
2.图表之间联系紧密,可比性强。
图表式论述题通常由2~3个图表组成,有的还加注解。
表格之间有联系,图表与材料有联系,图表与注释有联系。
分析图表需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做好此类题的必要条件。
3.图表形式灵活多样。
图表题可分图式和表格式两种,图式有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等;表格式的又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之别。
4.贴近实际,突出热点。
图表题把时政热点和教材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当年国内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试题与党和国家当年的政策重点相一致,强烈反映国家的意志,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5.连环设问,注重能力考查。
图表题往往是一题多问,步步深入,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整合处理信息,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设问的方法新颖、灵活,具有隐蔽性,问题全部从材料本身引出,设问之间形成锁链式,环环相扣,一环比一环要求高,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考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高考试题的区分度。
二、解答思路和方法
1.读懂材料,找准信息
(1)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
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在做题时,最好是先审设问,带着设问看图表,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读题的目的性,而且也能节约时间,特别是在图表和材料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图表题的设问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①“是什么”,通常要求考生回答所列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侧重考查考生把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能力;②“为什么”,要求考生回答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或者回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要求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揭示原因,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③“怎么办”,一般要求考生回答怎样
解决图表中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侧重考查考生迁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
(2)审图表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主要包括:阅读标题即看表格的名称、阅读内容、理解表格内容等。
一审标题。
任何图表都离不了标题。
图表标题即表头,它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是图表的中心内容,表明了一定的主体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是什么内容。
同时,标题也为考生答题起到了提示语的作用。
考生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以便于全面理解图表。
二审内容,对图表逐项分析。
图表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
审内容就是要看在图表标题统领下的各个项目,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数据状态。
图表的最大特点是纵与横的统一,审内容时不仅要纵着(竖着)看,还要注意横着看。
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此外,还要注意比较,遵循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解题规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找出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或共同点,直接得出“图表之间的共同点、不同点、相互关系、内在联系、问题的原因”之类的答案要点。
三审附注。
附注是对图表不能直接罗列或体现的内容所作的文字补充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附注可以使图表的本意得到更全面、更彻底的表达,所以图表如果有附注,在审题时一定不能忽视。
如果忽略了附注,则不能全面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影响对图表的分析和理解,在作答时容易丢失要点,影响得分。
(3)审联系。
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要根据设问、结合各图表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把握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材料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道理。
综观近年高考政治图表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能把图表间的联系分为四种情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2.多方联系,规范答题
从近年的高考政治题来看,完整的答案大体是三种语言的结合,一是教材语言即观点原理,二是材料语言,三是时政语言即党的方针政策。
答案没有教材语言就缺乏理论依据,没有背景材料语言就会脱离实际,没有时政语言就显示不出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品质。
有的考生看懂了题目,基本把握了题目要求,却写不出答案或写不全面,主要原因就在于基
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不会提炼材料以及时事政治知识薄弱。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政治理论和重要政策的积淀,以及个人政治素养的提高。
这样,在根据设问答题时,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材料,较好地联系时事知识,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包括基本原理、观点和时政语言组织答案,提高答案的准确度。
所谓规范答题,主要是指答题步骤化和答案语言的规范性,它包括:按设问的先后顺序作答;理论与事实相结合,不能脱离图表,空发议论,堆砌教材原理观点,也不能照抄照搬图表的数据或材料而无理论分析,务必运用教材观点作答,不可像写作文那样随意发挥;要注意辨证分析,有些图表题所列项目,往往是成绩与问题同在,考生作答时必须一分为二;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注意综合概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知识的贯通性,学会综合运用几种原理或几本书的知识,如果不能灵活调遣知识、整合信息、综合运用知识,就不可能得到优异的成绩。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许多考生解答政治图表题,往往多现象性描述,就“表”论“表”,缺少理论的分析。
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高考政治图表题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当前经济生活或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要求考生从图表的数字变化中找出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解答时,必须做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强化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深化定量分析,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