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终消散

合集下载

《红楼梦》结尾解读

《红楼梦》结尾解读

《红楼梦》结尾解读一、家道中落的象征《红楼梦》的结尾,以贾家的衰败为象征,展现了封建家族的没落与衰落。

这种衰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流失,更是家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消逝。

这一象征意义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家族制度的危机与衰落。

二、宝玉出走的寓意宝玉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其出走行为寓意深刻。

宝玉的出走是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反叛,同时也是对自我价值追求的体现。

他选择离开繁华的贾府,去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这反映了作者对个体独立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三、黛玉之死的解读黛玉之死是《红楼梦》的一大悲剧,她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礼教对人性束缚的反映。

黛玉之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反思。

四、家族衰败的反思贾家的衰败是对整个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

通过贾家的衰败,作者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与没落,对封建家族的兴衰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醒人们对家族传统与家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

五、爱情悲剧的启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如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的纠葛,反映了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与压抑。

这些悲剧启示我们,要尊重个体的情感与选择,追求真爱与自由。

六、社会现实的反映《红楼梦》的结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贾家的衰败、个体的悲剧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

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反映,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七、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通过对《红楼梦》结尾的解读,我们可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通过对封建家族制度的衰败、个体悲剧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个体独立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与尊重。

八、文化意蕴的深入挖掘《红楼梦》的结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通过对结尾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礼教束缚以及个体价值等问题。

同时,结尾的文化意蕴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的视角。

红楼梦唯美文案

红楼梦唯美文案

红楼梦唯美文案1. 这是一个讲述爱情、友情与家族兴衰的唯美故事,它的名字叫做《红楼梦》。

2. 子曰:“人生如梦,一代之忧,一代之痛,终究消散在时光的洪流中。

”《红楼梦》正是一部描绘人生百态的经典之作。

3. 梦里沉溺,人间泪流。

《红楼梦》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如此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故事,令人动容。

4. 红尘滚滚,人之一生,情缘难忘。

《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由牵连上下五百年的红线所串联,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5. 生活就像一场游戏,我们不过是棋子,而那个下棋的人才是真正的主宰。

《红楼梦》中的角色们也被命运操纵着,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挣扎求存。

6. 多少爱恨情仇,都要无语相对,唯有红楼梦中的才子佳人,藏在深深的心底用情义纠绸缪着彼此。

7.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唐婉儿对宝玉说过这句话,宝玉却唯有茫然自失,“秋菊打官司”让大家揭开了这段秘史。

8. 梦里花名,人间细语,身世沉浮,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是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个真实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9. 十年终不得,一朝美梦都成空。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像是走在天平的一端,最终的结果,无论如何,都是平衡的归宿。

10. 深情款款两相欢,悠悠红尘几许愁。

红楼梦中的情感江湖四处流淌,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温情脉脉,总能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眷恋。

11. 历史的印记,是铭记于砖和瓦上的,而《红楼梦》一样,是流传于历史沧桑中最重要的文学珍品。

12. 风雨过后,留下来的只有记忆和情感,而《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早已深深印在了人们心中。

13. 以诗词歌赋为重,以园林奇景为盛。

《红楼梦》中婉转动人的语言,以及虚幻而华丽的园林细节,都让这本书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品。

14. 清风莫怨白头发,笑傲红楼梦中繁华下。

林黛玉的坦然面对,贾颍儿的内心失衡,王熙凤的理性思考,都象征了不同的人性特质。

15. 《红楼梦》中虽然有着许多悲伤和离别,但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始终贯穿始终,使人们感受到了温情与希望。

红楼梦盛筵必散成语典故

红楼梦盛筵必散成语典故

“盛筵必散”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第十三回中。

原文是“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这句话是秦可卿在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时说的。

秦可卿以这句话告诫王熙凤,虽然现在的贾府看起来是繁华兴旺,欢乐无穷,但是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她提醒王熙凤,不要忘记“盛筵必散”的道理,意指再盛大的宴会也会有结束的时候,再繁华的景象也会有消散的一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无论怎样美好的事物,终必消散。

它形象地描绘出人生和社会的无常和变迁,寓意着一切都有生老病死、盛衰兴替的自然规律。

无论是个人的荣辱兴衰,还是国家的治乱兴衰,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秦可卿的这句话,既是对王熙凤的警醒,也是对所有人的警醒。

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繁华和欢乐所迷惑,要时刻警醒自己,“盛筵必散”,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得失所困,不被荣辱所累。

总的来说,“盛筵必散”这一成语典故,既是对人生无常的描绘,也是对人生智慧的总结。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但也要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无论未来是繁荣还是衰落,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接受。

红楼一梦终成空全诗意思

红楼一梦终成空全诗意思

“红楼一梦终成空”这句话是《红楼梦》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红楼梦中的一切繁华都只是一场梦,最终都会消失不见,变得空无一物。

这句话也暗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预示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具体来说,“红楼一梦终成空”可以被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财富、感情等等,都只是表象,不代表真实的生命。

故事的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虽然令人感动,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预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6“红楼一梦”终成空

6“红楼一梦”终成空

“红楼一梦”终成空红楼一梦,萦绕怀中,人生百态跃‎然纸上,如同陈年老‎曲,令人神伤,令人哀婉,令人喟叹。

一部红楼,看似满纸荒‎唐,实则无限辛‎酸;看似高堂喜‎乐,实则日渐悲‎凉;看似遍地繁‎华,实则透骨冷‎寂,终究落得伊‎人憔悴,美梦成空。

曾记否,宝玉的一场‎“红楼梦”。

自那远处传‎来迎亲的喜‎乐声,潇湘院处竹‎梢风动,月影移墙,潇湘妃子焚‎了诗集,断了痴情,曾经的希冀‎从指尖流走‎,曾经的诗集‎已然化为灰‎烬。

清冷的月华‎映照妃子苍‎白的面容,绛姝仙草的‎魂断在潇湘‎馆里,潇湘竹上的‎泪痕亦被风‎雨吞噬,残留下她的‎情泪干涸在‎泪火中。

房内香魂消‎断,绛姝归天,他的梦破碎‎,徒留下徘徊‎、惆怅、孤独……他,多少回梦巡‎九回惊醒时‎,枕边泪已成‎冰。

天空星光已‎寥,边际只有一‎点点残辉点‎点滴滴地洒‎落在地,立于疏窗之‎前,见落木萧萧‎,耳听得秋风‎秋雨消磨,心里前尘旧‎事如灯影飘‎摇。

停足在痴情‎儿女含恨离‎去的潇湘院‎前,忘不了伊人‎昔日笑声萦‎绕,眼含秋波,眉尖似蹙。

都道是金玉‎良姻,痴情郎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他,自以为前世‎的木石前盟‎,可以长依长‎偎长相守,谁知颦儿一‎缕香魂归愁‎天。

如今,生死相隔,无处告别,茫茫碧落,恍如两河,悍然相隔,渡船时辰未‎至,人,无力穿越,凝望,悄然泪落。

时日飞转,已为翌年。

颦儿,梨花雪舞,宛转细碎,散落一地,不见手把花‎锄泣泪收拾‎残红的多愁‎人。

暮色四合,夕阳仅存的‎一点残光斜‎照在山林深‎处,推开湘帘,忍住堆积心‎中的愁伤洪‎水般倾泻而‎出,烛花摇影,寂寞而感伤‎,心花零碎落‎地成灰。

人事如飘连‎,风吹浪卷。

思絮如春草‎般孜孜滋生‎,在胸口最深‎处蔓延缠绕‎,思念无凭据‎,愁情如凄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道是无缘今‎生怎能相遇‎;若道是有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镜中花‎,想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2024年《红楼梦》的心得感悟(2篇)

2024年《红楼梦》的心得感悟(2篇)

2024年《红楼梦》的心得感悟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缈,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家,他的作品《红楼梦》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只需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而作者笔下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小说中出现的诗词曲赋都完美的和人物融为一体,当真是做到了“诗如其人”,而这些诗词也能为塑造典型的性格服务。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也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他改变了如《水浒》《西游》的人物剧情单线发展,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是众多人物角色活动在同一时间与空间,而且剧情的推移也有整体性,表现出了作者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思想。

《红楼梦》当时的社会思想非常腐败,作者对其中宫廷官场的____,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批判,作者自己应是提倡民主主义思想,这些在当时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曲折反应。

不过《红楼梦》虽是四大名著之首,但其出世经历种.种苦难,作者根据自己的身世,和自己经历的苦难写下这本大名鼎鼎的《石头记》,但在作者完成这本书之前就离世而去,只写下了前八十回。

此书共一百二十回,有一百二十回程本,八十回脂本。

后四十回署名了“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虽不知为何,但却只听闻老师提起过高鹗。

在此书中看到的看到的并不只是故事,还有人性、心理、成功、医学、政治、服装、文艺,学到的不只是爱恨,还有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物解读能力的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辩证评价、以及自身洞察力的培养。

必定,这是一个文学巨匠千古奇才用一生的血泪和才智写出的泣血之作,包含着他的见地和灵魂。

也许一个人一生要读很多书,可未必会受多大的影响和震撼。

我很希望接触到红楼梦的人可以顺着机缘去感受它带来的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思考,细细的品味此书,可能会结下你与此书的情缘。

红楼一梦11年,世间从此再无林黛玉!

红楼一梦11年,世间从此再无林黛玉!

红楼一梦11年,世间从此再无林黛玉!2007年5月13日,陈晓旭——永远的林黛玉,离开了人世间。

一别十年,天堂多个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永远的林黛玉陈晓旭红楼一梦私家相册↓↓↓陈晓旭生前绝唱《枉凝眉》↓↓↓今天,是陈晓旭的忌日。

如果说一千人心里可能有一千个红楼梦,一千人眼里也有一千个林黛玉,那么这一千个林黛玉可能都是陈晓旭。

到如今,人们都认为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是无法超越的。

然而,美丽是她,高傲是她,她却不只是林黛玉。

01 ?我只做林黛玉陈晓旭的容貌或许在美女如织的女演员中算不得有多别致,但却有种随着时光流逝不减分毫的气韵。

1985年《红楼梦》剧组选演员,在当时的“哥哥”毕彦君的鼓励下,18岁的陈晓旭拿着照片毛遂自荐。

照片背面还附上了她14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我是一朵柳絮生来无忧又无虑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陈晓旭14岁诗作《我是一朵柳絮》导演王扶林被她的这份才情和痴心感动了,却依旧觉得她不够漂亮,就问她,如果她演不了林黛玉,愿不愿意出演别的角色。

陈晓旭的回答是,我不会演别的角色,因为我演了别的角色,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别的角色了。

与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一样,平时连讲话都轻声细语的陈晓旭虽然看似柔弱,骨子里却是非常的坚韧。

她只为黛玉一人而来,从没想过退而求其次。

02 ?名门之秀五粮春《红楼梦》得到了热映,20年间播出了700多次。

可是成名之后的陈晓旭却有些茫然了。

演什么都跳不出林黛玉的桎梏,林黛玉似乎既是她的幸运,又是她的不幸。

五年级下册,四大名著以及未来最后一页对于红楼梦的那句话

五年级下册,四大名著以及未来最后一页对于红楼梦的那句话

五年级下册,四大名著以及未来最后一页对于红楼梦
的那句话
红楼梦最后一句话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四大名著最后一句总结是:万千悲喜,终归一悟。

红楼是一场梦,人生是一出戏,梦迷梦醒,戏里戏外,红楼的开篇和结尾诗词,意味也有这样的两重。

所以红楼的结尾,是散场,曲终人散或许让人伤感,繁华落尽,生死茫茫更是无尽凄凉。

人生百态,人的欲望和路途也有千万种,可是结局却宿命般地奔向同一个,终究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镜花水月一场空,梦幻泡影真如梦。

也许,眼终究要看尽沧桑,心终究要味尽凄凉,有些事才能不再挂心上,这或许就是所谓道行。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一梦终消散
作者:黄国豪
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界具有较为崇高的地位及价值,是一部具備自身魅力及艺术成就的小说。

《红楼梦》在历史上被改变、演绎成为各种版本不同的影视作品,给我们的文学界带来一定的影响。

《红楼梦》是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其中主要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小说以贾府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琐事为线索,以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悲剧美及人性美,暗示着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

关键词:《红楼梦》四大名著读后感
笔者在小时候看过《红楼梦》的影视作品,那个时候对于《红楼梦》并没有过多的印象及感受,真正接触《红楼梦》是在高中语文必修三中阅读鉴赏里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阅读这篇片段后给了笔者很大的冲击及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笔者选择了《红楼梦》。

本文谈一下阅读《红楼梦》之后的感受及心得体会。

一、《红楼梦》的主线分布及整体分析
《红楼梦》一开始是以神话故事作为开头,讲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并将小说的名字定为《石头记》。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作为主线,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坠入爱河、猜忌怀疑等爱情发展的过程。

其中的爱情故事第一次让笔者懂得了什么才是纯洁美好、千古流传的爱情。

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萌芽的开端,由于社会环境、封建社会制度等的影响贾府开始走向了衰败和灭亡,林黛玉也由于思虑成疾走向了死亡。

无论如何,《红楼梦》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意义,处于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

《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奢靡生活、不平等的人物地位等,《红楼梦》对于晚清、民国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二、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一)《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红楼梦》中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林黛玉,多数人对林黛玉天性多疑、多愁善感的个性不喜欢,但笔者感觉她这种性格的养成具有一定的原因及苦衷。

林黛玉从小没有母亲,进入贾府之前也失去了父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贾母虽然对林黛玉很好,但很多人对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林黛玉的世界是孤独的,为了保全自己,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较为刻薄。

很多人评价林黛玉时喜欢利用“刻薄”“小性情”及“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等词语,但笔者认为她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对宝玉的喜欢越来越多、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敏感,
因此不得不介意及小家子气。

贾宝玉是一个天真、没有烦恼但有些柔弱的男人,在家庭生活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生活中睡觉、吃饭、喝水、洗漱,什么都有专人照顾,在与丫鬟及姐妹们相处过程中深得女孩子的喜欢。

他钟情于黛玉,为了黛玉不顾一切,然而却不理解黛玉心思的细腻。

他在黛玉抑郁的时候会安慰她,自己也会失了方寸,虽然被黛玉一次又一次狠狠地驳回及讽刺,但却依然爱着黛玉,最后得知黛玉死的消息甚至出家。

(二)《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红楼一梦,终是一场梦,《红楼梦》中的丫鬟、小姐们一个个都以悲剧结尾,她们的泪水酝酿了这一著作的悲调,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红楼梦》中的女子是让笔者印象最深刻及感悟最深刻的地方,《红楼梦》中的女子执着得让人心疼,却一个又一个地香消玉殒,她们的结局是谁造成的呢?是贾府,还是封建的道德礼教?又或是封建主义社会中肆意玩弄女人的男人?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丫鬟晴雯,晴雯在遇到危险时的愤慨和在临终时的凄凉在笔者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曹雪芹将晴雯的整个人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笔者感受到晴雯和贾宝玉之间的心灵接触,在知晓晴雯的身世后不禁充满心疼及悲叹。

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笔者一边感慨着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美好的爱情,一边认识及痛恨着封建社会的腐败;一边惋惜着林黛玉的死,一边悲叹着忠贞美好但又残缺的爱情。

三、结语
每一年龄段的读者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不是因为书上的故事变了,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对待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红楼仅仅是一场梦,梦得越深、情越真,可是梦醒时分面对的缺失伤心及离别之感越深,《红楼梦》带给笔者的是深深的对于人生的感悟及体会。

参考文献:
[1]韩瑞颖.你会不会好奇世间所有名字的故事——《红楼梦》读书心得[J].青年文学家,2018(02).
[2]郑雯曦.《红楼梦》读后感[J].现代语文(旬刊),2017(01).
[3]关馨.青春之美——《红楼梦》读后感[J].北方文学(中),2016(09).
(作者简介:黄国豪,男,苍南县嘉禾中学学生,研究方向:文学)(责任编辑刘冬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