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C2%A0 %C2%A0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 北师大版

曹操 20多万
奠定了三败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大 军
曹操进军路线 刘备败退路线 孙权进军路线 孙刘联军进军路线
时间
孙刘联军追击路线
公元208年 曹操败退路线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曹操VS孙刘联军5万联军 以少胜多刘备 刘备
孙权
结果
胜 曹操失败
公元208年
孙权
问题一: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以少胜多
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原因)
客观: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人民渴望统一。
政治上:( 侯1”),控取制得汉政献治帝上,的“优挟势天子以令诸
(2)招贤纳士
主 观 经济上:(3)实行屯田
军事上:(4)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你觉得曹操更大的志向是什么?
统一全国
看图说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 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问题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 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同样是 曹操,两次战役中取得的却是两种截 然不同的结局,为什么?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1、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误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略战术;(火攻) 4、根本原因:统一条件尚未成熟;
曹决操定在战两争次胜战负争的中因不素同:结政局治,、给经我济们、的军启事示实: 决力定,战正争确胜的负战的略因战素术是多···方···面;的,兵力的多少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东汉末年社会
(1)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 败,农民起义爆发 (2) 军事上:军阀割据混战 (3)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出现什么局面 呢? 谁能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 这种战乱局面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 17 从三国鼎立导南北朝对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导南北朝对峙【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一些基本史实。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能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自主学习】二、三国鼎立的形成【启导精思】一、小组交流1、请根据成语或典故、诗词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一位即可)(1)“挟天子以令诸侯”:(2)三顾茅庐:(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2、根据相关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地点。
(1)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地方:(2)孙X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地方:(3)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领一万多官兵到达的地方:(今)3、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战役。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2)孙X联军以少胜多,火烧曹军战船的战役:(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战役:二、展示分享三、拓展提升三国经济的发展:①魏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②蜀国经济的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③吴国经济的发展: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某某地区的联系。
四、小结1、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X备联军与曹操孙X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3、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某某;221年X备建立蜀国,都城:某某;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城:建业【课堂检测】:选择题:1.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X联军 C孙权和X备 D袁绍和孙X联军2.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3.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是()A孙权 B诸葛亮 CX备 D曹操4.东汉结束的标志是()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CX备某某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5.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最新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导学案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1.背景:占据江南地区的孙权实力不断发展,活动在荆州一带的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有所增强。
2.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
(2)交战双方:孙刘联军与曹军。
(3)结果:孙刘联军大获全胜。
3.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问题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
探究: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1)“挟天子以令诸侯”;(2)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3)能用谋士计策。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4)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问题2】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探究: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到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很快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三、西晋的兴亡1.阅读教材,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在西晋初年就爆发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当堂练习1.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政局混乱B.经济发展C.国富民强D.中央集权2.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4.图文结合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示意图与哪一战役有关()。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5参考答案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ppt课件2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渚上
浪花淘尽英雄
惯看秋月春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
几度夕阳红
都付笑谈中
吕曹刘孙张袁貂周黄关赵汉郭司许徐杨甄华诸马布蒙操备权角绍术蝉坚策瑜盖羽云忠献丕植嘉马攸庶修宓佗禅葛谡超、帝懿亮张飞
夫将兵者为,不人苍 凡 献仿战美天 此 生髴则姿已 诸 不兮守颜死 将 辰若,司 欲 堪 佗轻好不徒 诛 笑 方吕黄 皆 身云守笑天 江 播妙 董 南 术布有之则语士 百当 表 国算 卓 阳 实有才蔽走,别立 之 屯关 本余托 安 一 工虓而月云,大 舜红 天 许性三虎 。羽 是步不昔不裙下攸人阔丈 、老惟才食鞠言之日岁臣终同箭能飘从达走,命勇在我夫禹骥贤策之躬过代用张根不飖先则听甲孙四不为欲所,终之伏惟谋无尽其汉虚亲既身此飞生兮帝逃受更子氏百用首凭悬发而闻皆不事,枥德略味瘁实者射生在间若,,待之称与相干长胸无善虎瑜曹乐流功不老吾戈沙次宜善刮天所永万煎志能世弃死英而当应,营风积逃不太傲加于兵知在服之而可奇目下厚作人何涂弦看心既用则守王全之大待虞同千於奇可后高相能太孙生在思落回著死人吉也宾兵来侯宥略待纳列矣里士惜已用郎亮汉蜀敌急水雪。。 ————罗—司诸刘吕曹刘苏张陈袁关范杨荀贯马葛禅蒙操备轼角寿术羽晔丕植修彧禅中懿亮
第二回合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
刘备 221年
成都
蜀
曹丕 220年
魏
洛阳 建业
吴
孙权 222年
第三回合 西晋统一
西晋统一示意图
268360年
魏
晋 洛阳
成都
建业
蜀吴
主公:汉献帝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忠臣:刘备 反贼1:曹操\曹丕 反贼2:孙权 内奸:司马炎
七年级历史上册17《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及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原因。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识读历史低谷,能够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主客观条件。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单元的第一课,在进入新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段电视剧的插曲片段(播放《三国演义》插曲)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插曲呢?生:《三国演义》。
师:对,这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我们有多少同学看过呢?生:(举手表示)师:那小说中的故事是否完全属实呢?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相信能帮大家找到部分答案。
现在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8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讲授新课(一)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农民起义的发生,也使东汉政权的瓦解。
一些官吏和好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师:(投影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经过多年的混战,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的军阀割据势力,他们是:北方的袁绍、控制中原心腹地区的曹操以及占据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袁绍和曹操。
在混战中,袁绍势力发展最快,那么,曹操又是如何扩大势力的呢?生:挟天子以令诸侯。
生:还有官渡之战的胜利。
师:对。
在混战中,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有利的地位,并且加上他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军粮问题,招纳贤才,势力大规模的增长,形成了和袁绍隔黄河对峙的局面,最终爆发了对战。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学设计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设计第第1717课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史实。
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西晋在兴亡。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视频来营造氛围。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ppt课件(2)

江卷乱三故千大 山起石国垒古江 如千穿周西风东 画堆空郎边流去 ,雪,赤,人, 一。惊壁人物浪 时 涛。道。淘 多 拍 是 尽 少 岸 : , 豪 , 杰 。
歌谣小结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东吴西蜀归孙刘,曹操曹丕把汉谋。 司马代曹晋统一,八王之乱东晋留。 宋齐梁陈居建康,三魏周齐是北朝。 隋篡北周并陈疆,历史大潮永向前。
263年 266 280
成都
晋
魏
洛阳
建业
蜀
吴
主公:汉献帝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忠臣:刘备 反贼1:曹操\曹丕 反贼2:孙权 内奸:司马炎
评价三国鼎立
历史的大趋势是分裂还是统一?如何评价三 国鼎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晋
公元280年
历史的大趋势不是分裂,而是统一。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为西 晋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所以,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第二回合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示意图
20万
5万
时间 公元208年 双方 孙刘联军、曹操 兵力 孙刘联军5万,曹操20万 经过 火烧赤壁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赤壁赤壁之战中 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 败?
为什么 呢?
(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水 土不服
1.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2.经过: 3.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第一回合 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示意图 官渡
乌巢
10万
3、 4万
时间 200年 双方 袁绍、曹操 兵力 袁绍10万;曹操3、4万 经过 许攸投曹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
(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北师大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起止时间: 公元(gōngyuán)220—— 阶段(jiēduàn)特征政:权分5立89与年民族汇聚
(在大分裂中,西晋是唯一实现统一的王朝)
第一页,共21页。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并立(bìnglì)
第二页,共21页。
第十七页,共21页。
北 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Dōng
隋 (BěiWèi)(W西 (Xè魏īi) 北周
黄河) Wèi)
南 朝朝
(宋齐梁陈)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十八页,共21页。
• 列举原来(yuánlái)学过的历代王朝:
夏
商
西周(Xī
东周(DōngZZhhōōuu))(春
秦秋战国汉)(西汉、东汉)
第十一页,共21页。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jìnbù)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
判断(p态àn?duàn是) 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标准: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 一安定(āndìng)、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 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统一是历史的必 然趋势。
三国
南北朝
两晋(西晋、东晋)
北朝: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南朝: 宋、齐、梁、陈
第十九页,共21页。
北齐 北周
东
袁绍
汉
末
年 (m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统一北方)
òni
án)
军 阀
曹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衰亡
教师讲述: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设计意图:交代本课的第一条线索——“曹操奋斗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跟随曹操“亲历”历史,以实现统一为最终目标。
增加课程的情节性、趣味性,为官渡之战的讲述做好铺垫。
2.官渡之战
教师讲述: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错误。
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二、三国鼎立
1. 赤壁之战
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即赤壁之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拓展史料,启发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曹军的弱点,即曹操之后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并利用幻灯片动画来演示具体情节,纠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错误认识(如诸葛亮指挥、草船借箭等);分小组合作,探究“赤壁之战对当时中国的割据局面有什么影响”,即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北方大局已定,曹操为实现统一,下一步该怎么做?认识到三方势力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点,知道赤壁之战的背景。
阅读史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过程,分析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以史论史,论从史出,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趋势。
2.三国鼎立
师:介绍三国的政权建立和局部发展的状况。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带着问题,学习三国在政治、经济、边疆开发等方面的举措,主要讲授诸葛亮治蜀、孙权开发江南。
学生思考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的原因,了解三国在局部发展方面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地方发展和民族交融,为西晋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联系前面所学,理解三国表面上是分裂割据,实际上是局部统一,稳定发展的历史状况,使学生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特征,为其辩证评价三国时期做好准备。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引用何兹全的一段话:“这个时期在大量的消极现象掩盖下,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
”
1.西晋的兴亡
(1)全面统一
公元266年,司马炎建西晋,定都洛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走向分裂
2.从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
(1)东晋十六国
(2)南北朝对峙
四、评价曹操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前面有同学说曹操是一奸雄,也有同学说曹操是一英雄,那么,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呢,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价曹操。
小结:这节课我们除了曹操外,还学习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之,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创造英雄的时代,英雄随着历史远去了,但是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却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我们向前。
下面让我们在这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声中再来感受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