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
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抗凝血酶III与脑梗死程度相关性

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抗凝血酶III与脑梗死程度相关性王萍;沈琦【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D-dimer,D-D)、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AT-III)水平变化。
方法:以92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
比较2组受试者、轻度与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浆D-D、hs-CRP、AT-III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其AT-III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轻度组D-D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组(P<0.01),其AT-I I I水平显著高于中重度组(P<0.05)。
2组患者h s-CRP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1、r=0.652,AT-III(r=-0.609)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炎性因子高表达状态,使血浆D-D、hs-CRP、AT-III水平显著上升,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病情预测、预后评估等均具有价值。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抗凝血酶III;脑梗死【作者】王萍;沈琦【作者单位】山东菏泽成武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山东成武 274200;上海闵行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群体脑梗死人数有所增加[1]。
脑梗死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判断梗死程度,及早干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关键。
有研究发现,D-二聚体(D-dimer,D-D)、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是机体炎性反应、反映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重要标志物[2]。
血浆 D-二聚体对预判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应用价值

血浆 D-二聚体对预判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应用价值李兴伟;常剑;黄荣;王增亮;刘鹏【摘要】目的:探讨血浆 D-二聚体含量对预判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迟发性脑内血肿(DIH)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 TBI 患者71例,其中 TBI 后DIH 患者33例(研究组),非 DIH 患者38例(对照组)。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 D-二聚体含量,分析血浆 D-二聚体含量与 DIH 的关系。
结果研究组 D-二聚体含量为(7.541±4.966)μg/mL,与对照组 D-二聚体含量(1.268±0.843)μg/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入院时 GCS 评分、中线偏移>0.5 cm、环池消失或者模糊、蛛网膜下腔出血、出院后3个月 GO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 GCS 评分、D-二聚体含量、中线偏移>0.5 cm、环池消失或者模糊、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与DIH 相关(P <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P <0.05)与DIH 相关性最强;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2.67μg/mL 时,曲线下面积=0.989,95% CI =0.971~1.000(P <0.001),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4.5%。
结论TBI 患者血浆中 D-二聚体含量>2.67μg/mL 时,对 DIH 的发生具有超早期预判价值。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the D-dimer in plasma for forecasting delayed intracerebralhematoma(DIH)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Methods The 71 TBI patients were observed,and all of these patients wer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of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i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2015,including 33 patients with DIH after TBI (study group)and 38 patientswithout DIH (control group).Immune turbidimetry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dimer in plasma.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t test and ROC curv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dimer and DIH.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D-dimer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study group [(7.541 ±4.966)μg/mL]and the control group [(1.268±0.843)μg/mL (P <0.05)],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GCS score on admission ,midline shift over 0.5 cm,ring pool disappear orblur,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he GOS score after 3 months (P<0.05);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ospitalization GCS score,the D-dimer content ,midline shift over 0.5 cm,ring pool disappear or blu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ere associated with DIH (P <0.05),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dimer (P<0.05)was relevant to DIH;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when D-dimer lev-els were over 2.67 μg/mL,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was 0.989,95% CI was 0.971-1.000 (P <0.001), sensitivity was 100%,specificity was94.5%.Conclusion It is valuable when the D-dimer in plasma was more than 2.67 μg/mL to forecaste delayed intracerebral hematoma (DIH)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in early.【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9)009【总页数】4页(P1135-1138)【关键词】创伤性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内血肿;D-二聚体【作者】李兴伟;常剑;黄荣;王增亮;刘鹏【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1 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 1 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 1 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 1 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迟发性脑内血肿(DI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脑内血肿,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CT始出现脑内血肿;或者在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Frech和Dnlin,1977)。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的颅脑损伤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而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在颅脑损伤后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概念及生理作用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状态密切相关,是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指标之一。
在炎症和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会显著上升,成为临床上判断血栓形成和溶解状态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多聚体蛋白,是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组织损伤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
C反应蛋白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在颅脑损伤中的生物学意义。
有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着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一些研究也显示,颅脑损伤后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呈现明显上升,提示着机体炎症反应的激活。
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也发现,通过给予实验动物抗凝治疗或抗炎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颅脑损伤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从而减缓颅内压的上升。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颅脑损伤患者在颅内压升高的状态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而且,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颅内压的升高呈正相关关系,水平越高,颅内压的升高越明显。
这表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可能在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进而影响颅内压的升高。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D-二聚体含量与伤情及预后的关系

a e ( t isl w i h orlt n ew e dm ra dGagw C maS ae (C )ds n eo diesi nbancmp t o ga h t f raue nut hl tecr ai sb tenD— i e n lso o cl G S, i ac mil hf o ri o ue t ・ , e e o t f n t d morp y (T,n lso ucm cr G S w r l tde . R s l Tamai ba nuyp t nsh dhg e al ls aD dm reesta C )adGagw O t eSoe(O ) eeas suid eut o o s ru t ri ijr ae t a ihrer pam - i e vl hn c n i y l
冯 杰
【 要 】 目的 摘
施
敏
潘 红松
孙 勤
通 过
探 讨 血浆 D一 聚 体 ( — ie , 含 量 作 为 早 期 观 察 因 子 在 颅 脑 损 伤 患 者 伤 情 评 估 、 后 预 测 中 的作 用 。 方 法 二 D dm rDD) 预
对刚入院 6 3例单 纯 颅脑 损 伤 患 者 血 浆 D 二 聚 体 含 量 的 测 定 , 讨 D 二 聚 体 含 量 与 格 拉 斯 哥 昏迷 分 析 ( S 、 C 一 探 一 GC ) 脑 T扫 描 中 线 移 位 程 度 及 格 托 斯哥 预 后 评 分 ( O ) 关 系 。 G S的 结 果 颅 脑 损 伤 早 期 就 出现 D 二 聚 体 含 量 增 高 ;D 二 聚 体 含 量 与 G S呈 负 相 关 , 中线 移 位 程 度 呈 正 相 一 一 C 与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在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价值

行诊疗评定[13]。
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及预后与帕金森病不尽相同,左旋多巴诊疗帕金森综合征效果较差,而安坦治疗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外伤后出现肢体抽搐的原因较多,但并发肢体抽搐将对疾病的治疗结果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因此防治脑外伤后肢体抽搐、对已出现肢体抽搐者及时明确抽搐原因并给予正确治疗,可有效降低进一步的损伤。
参考文献[1] 潘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肺水肿防治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0):942-943.[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4-285.[3] 金保哲,张新中,周文科,等.难治性外伤性癫疒间的综合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1):69-71.[4] Englander J,Bushnik T,Duong T T,et al.Analyzing riskfactors for late posttraumatic seizures:aprospective,multicenterinvestigation[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3):365-373.[5] 张瑾.额叶癫疒间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3):299-300.[6] 陈谦学,吴立权,王军民,等.外伤性癫疒间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8):452-455.[7] 袁国艳,岳双柱,金保哲,等.外伤性癫疒间的手术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4):3816-3822.[8] 陈湛,陈文荣,莫仕文,等.抗抑郁剂治疗前后癫疒间患者的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研究[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6(3):212-216.[9] 李六一.癫疒间患者抑郁情绪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3(2):116-117.[10] 宋明浩.重度颅脑损伤并间脑发作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272.[11] 马文斌,宋明浩,李志祥.脑外伤并间脑发作与间脑癫疒间的临床鉴别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094.[12] 谢英,易旭夫,陈晓刚,等.颅脑外伤后假性癫疒间的法医学鉴定[J].法医学杂志,2006,22(4):299-302.[13] 刘卫,牟翔,王冰水.脑外伤后帕金森综合症的评估[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31-1032.收稿日期:2011-05-27 修回日期:2011-09-06(本文编辑:徐小红)·临床应用研究·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在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价值吕冬冬1,胡殿宇2,张亚飞3,王红宇3,杨再珍1(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郑州市 450052;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市 450052;3.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心外三科,郑州市 450006)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造成的病理性改变,通常包括颅骨骨折、脑挫伤、脑出血等。
颅脑损伤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严重的颅内压增高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导致脑疝等严重后果。
对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监测和干预至关重要。
而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在颅脑损伤后的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它主要在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中发挥作用。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当机体遭受感染或损伤时,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或组织细胞受到破坏时,C反应蛋白的含量都会明显升高。
在颅脑损伤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且其浓度与颅内压的增高呈正相关。
这说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可能在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反映了颅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的程度。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侵害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能够清除伤害部位的病原体和废弃细胞,促进伤口愈合。
当炎症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颅脑损伤后,机体会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引起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升高。
这种炎症反应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可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增高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客观地评估颅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的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颅内压的进一步增高。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相关。
在颅脑损伤后,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通透性的增加,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导致脑血流灌注减少、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常发生在交通事故、工伤等外伤,或者是脑出血、脑卒中等病理因素造成。
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升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早期判断颅内压升高的生物标志物,对于颅脑损伤的预测、诊断、干预及疗效评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中均有参与。
当脑组织受损后,纤维蛋白的聚集受到抑制,而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增强,则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一些研究表明,脑损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颅内压升高有一定关系。
例如,Lin et al.(2015年)的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周围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相应增加,而且随着颅内压升高,D-二聚体水平也会逐渐上升。
据此可见,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的可能性。
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期反应蛋白,当机体遇到炎症、感染等刺激时,其分泌量会迅速增加。
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白细胞的聚集、血小板的凝集等都有关系,并且可以消耗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的聚集。
因此,在颅脑损伤后,C反应蛋白的升高也可以提示颅内压升高的可能性。
Hu et al.(2014年)的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C反应蛋白水平与颅内压升高相关,并且C反应蛋白水平与严重的颅脑损伤后脑损伤生命体征评分(GCS)下降程度有关。
综上所述,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都可以作为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测量其水平可以早期预测、评估颅内压升高的风险。
当然,这两个标志物的升高也可能受到人体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近年来,颅脑损伤(TBI)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颅内高压。
颅内高压是TBI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颅内高压危象,甚至危及生命。
寻找预测和监测颅内高压的生物标志物对于TBI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而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在TBI患者中可能与颅内高压有一定关系。
本文将探讨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并对其在临床上的意义进行分析。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可在血栓形成或纤溶过程中升高。
一些研究表明,在TBI患者中,血液中的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高压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项发表在《创伤外科院杂志》上的研究发现,TBI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颅内高压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D-二聚体可能作为预测颅内高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还与TBI患者的预后有关。
一项发表在《重症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TBI患者术后24小时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且与颅内高压相关的不良预后风险也增加。
D-二聚体不仅仅是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的预测因子,还可能与TBI患者的预后相关联。
尽管存在上述研究结果,但目前关于D-二聚体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结果不够一致。
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认D-二聚体在TBI患者中与颅内高压的关联,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水平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时会显著升高。
在TBI患者中,由于颅脑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常常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C 反应蛋白可能与TBI患者的颅内高压有一定关系。
一项发表在《外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TBI患者中C反应蛋白水平与颅内高压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C反应蛋白可能作为TBI患者颅内高压的生物标志物。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在TBI患者中可能与颅内高压有一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及C 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的关系刘明昌 郝建 孙凯峰 苏绍臣【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C 反应蛋白(CRP)与颅内压(ICP)增高的关系, 为重型ICP 水平的评估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法。
方法 46例颅脑损伤患者, 入院后采用ICP 监测仪监测ICP,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液D-D、CRP 水平, 根据ICP 结果进行分组, 比较不同ICP 组血液D-D、CRP 水平。
结果 根据ICP 结果, 46例患者分为重度ICP 增高组(10例)、中度ICP 增高组(16例)、轻度ICP 增高组(20例)。
重、中、轻度ICP 增高组患者的D-D 水平分别为(2.01±0.32)、(1.12±0.29)、(0.28±0.43)mg/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3, P<0.05)。
三组患者的血液CRP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5, P<0.05)。
其中, 重度ICP 增高组患者的D-D、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中、轻度ICP 增高组, 中度ICP 增高组患者的D-D、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ICP 增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中D-D、CRP 水平越高, 则ICP 越高, 表示颅内损伤越严重。
因此, 检测血液中D-D、CRP 水平可以预测ICP, 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特别适用于尚未开展有创ICP 监测的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颅脑损伤;颅内压;D-二聚体;C 反应蛋白DOI :10.14163/ki.11-5547/r.2019.13.017hemichorea with T1-weighted MR image hyperintensites. Intern Med, 2005(44):1280-1285.[2] Shobha N, Sinha S, Taly AB, et al. Diabetic nonketotic hyperosmolarstate:interesting imaging observations in 2 patients with involuntary movements and seizures. Neurol India, 2006, 54(4):440-442.[3] Nath J, Jambhekar K, Rao C, et al. 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changes in hemiballism hemichorea with striatal hyperintensity.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6, 23(4):564-568.[4] Pisani A, Diomedi M, Rum A, et al. Acanthocytosis as a predisposingfactor for nonketotic hyperglycaemia induced chorea-ballista. J Neurol Ncurosurg Psychiatry, 2005, 76(12):1717-1719.[5] Wintermark M, Fischbein NJ, Mukherjee P, et al. Unilateralputaminal CT, MR, and difusion abnormalities secondary to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neurologic symptoms mimicking stroke. Am J Neuroradiol, 2004, 25(6):975-976.[6] Mestre T, Ferreira J, Pimentel J. Putaminal petechial haemorrhage asthe cause of non-ketotic hyperglycaemic chorea: a neuropathological case correlated with MRI finding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2007, 78(5):549-550.[7] Jagota P, Bhidayasiri R, Lang AE. Movement disorders in patientswith diabetes mellitus.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2, 314(1-2):5-11.[8] Hawley JS, Weiner WJ. Hemiballismus: current concepts andreview.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2012, 18(2):125-129.[9] Massaro F, Palumbo P, Falcini M, et al. Generalized chorea-ballismin acute non ketotic hyperglycemia: Findings from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2012, 18(8):998-999.[10] Branca D, Gervasio O, Le PE, et al. Chorea induced by non-ketotichyperglycaemia: a case report. Neurological Scienc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talian Neurological Society & of the Italian Society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5, 26(4):275-277.[收稿日期:2018-11-27]作者单位:272200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颅内高压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需要在颅脑外伤术后对患者进行ICP 的监测[1]。
持续有创ICP 监测是当前监测ICP 的有效手段, 该方法对调整治疗措施及提高手术效果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但该方法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 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不适感, 为此作者对本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 2017年2月收治的4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液D-D 及CRP 水平与ICP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期为应用D-D 及CRP 水平预测ICP 提供科学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26例, 女20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8.3岁。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 检查证实为颅脑损伤, 其中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26例, 脑挫裂伤和(或)脑内血肿12例。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6例, 摔伤8例, 坠落伤2例。
入院时间均<3 h,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8分, 其中GCS 6~8分25例, GCS 3~5分21例。
患者入院后均及时送入重症监护室(ICU), 且均符合ICP 监测的适应证。
所有患者均为非手术治疗的患者, 排除休克或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者, 伤前患有脑缺血、颅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者以及受伤前2周内使用过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
1. 2 研究方法1. 2. 1 ICP 监测方法 ICP 通过ICP 监护仪进行监测, 监护仪探头放置于硬膜外, 非开颅手术探头放置于大脑右侧, 开颅手术患者则选择非手术侧, 取发际后2.5 cm, 旁开矢状线 2.5 cm 的纵行切口, 常规备皮消毒后, 切开头皮, 颅骨钻孔, 仔细止血, 将探头准确调零后设置报警值, 放置于硬膜外固定、缝合、包扎后与ICP 监护仪连接进行监护。
ICP 增高分为轻度增高15~2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增高21~40 mm Hg和重度增高>40 mm Hg[2]。
1. 2. 2 外周血D-D及CRP检测 在放置ICP监护仪前(入院2 h内), 抽取患者静脉血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外周血D-D及CRP进行监测。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不同ICP组患者血液D-D水平比较 根据ICP结果, 46例患者分为重度ICP增高组(10例)、中度ICP增高组 (16例)、轻度ICP增高组(20例)。
不同ICP组患者的D-D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3, P<0.05)。
其中, 重度ICP增高组患者的D-D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度ICP增高组, 中度ICP增高组患者的D-D水平明显高于轻度ICP增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852、5.213, P<0.05)。
见表1。
表1 不同ICP组患者血液D-D水平比较( x-±s, mg/L)组别例数D-D水平重度ICP增高组10 2.01±0.32中度ICP增高组16 1.12±0.29轻度ICP增高组200.28±0.43注:三组比较, P<0.052. 2 不同ICP组患者血液CRP水平比较 三组患者的血液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5, P<0.05)。
其中, 重度ICP增高组患者的CRP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度ICP增高组, 中度ICP增高组患者的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ICP增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247、8.156, P<0.05)。
见表2。
表2 不同ICP组患者血液CRP水平比较( x-±s, mg/L)组别例数CRP水平重度ICP增高组1045.78±6.90中度ICP增高组1632.52±7.20轻度ICP增高组20 3.58±1.29注:三组比较, P<0.053 讨论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也是一类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