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述闻》特殊音近材料与同族词系联

合集下载

汉字音、形、义的联系

汉字音、形、义的联系

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来源:语文味1.形态 2、量词 3、同源词、语转词 4汉语的形、音、义的关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尔雅音训》同族词疏证

《尔雅音训》同族词疏证


祷 :盏 :栈
《 尔雅 ・ 释器 第 六》: “ 谓 之祷 。 郭璞 注 : “ 衿 ” 衣小
带 。 黄侃批 :“ 之言孱 也。孱 ,小也 ,亦言缵也 、继 也 ; ” 祷

《 尔雅 ・ 释鸟第十七》 谒鸠 ,鹞。 :“ ”黄侃批 :“《 淮南
说林》 篇 云 :乌 力 胜 日,而服 于 雕 礼。高 诱 注 :雕礼 ,
兢 是 浅 毛 虎 …… ” 以 上 浅 、侥 、 浅 、贱 、 钱 、口 、靛 从 戋
声而有 小 义。祷 、盏 、栈 与戋 声 近 ,且 祷 的 别体 幔 、盏 、 栈直接从戋 得声 ,祷 、盏 、栈 当有小 义 ,其 为 一组 同族词
行文体 例如下 :一 、列 出词 条 ,词 条下 引黄侃 先 生 的 批校语④;二 、求证 同族词 之间的音 近四义通关 系 ,明确 同 源关系 ;三 、疏 证 ,先 分析 各词 的语 源义 ,然后 使用 同类
《 尔雅 》谓之 裨笠 。案雕礼 叠韵 ,礼笠声转 。……又裨 之言
庳也 ,庳 ,小也 。 ( 2 1页 ) ” 第 8
语音上 ,“ 、“ ” 同为 帮纽 支部 ,两字 同音 。 裨” 庳
语义上 , “ ”为 古代 等级 低 的礼 服 ( 最 高级 的礼 裨 与
服 比较 而言 ) 庳 ”为 中间部分 低 的屋舍或 低 的屋舍 ,它 ,“
者谓之栈 。 陆德 明 《 ” 释文》 引李巡 云 :“ ,浅也 。 《 栈 ” 通 典》 卷一百 四十 四: “ 钟 ,东晋初 得 ,则 《 栈 尔雅 》 所谓 钟小者栈也 。 ”今按 ,戋声 的字多有小义 ,刘钧杰 《 同源 字
典再补》 认为 :“ 浅是上下 或内外距离小 ,窄小 ,微小 ;侥 是浅 ,薄 ;贱是 价 值小 ;遴 趣是 浅 薄 的样 子 ;口是 小 阜 ;

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

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

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作者:毕谦琦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音义材料是研究中古音非常重要的材料。

相比于韵书、韵图、字书注音,对音义材料的利用还不十分充分。

文章分类介绍了存世的中古时期的注音材料情况,对研究者利用这方面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文章也对这些音义材料在音韵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音义材料《经典释文》佛典音义中古音一、引言研究中古音可资利用的注音材料,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中古韵书和韵图。

第二类:中古字书的注音材料。

第三类:训诂专书和训诂材料中的注音材料。

第一类和第二类最为显著,利用得也最充分,本文将不再介绍讨论。

第三类在学术界有一个名字,叫作音义材料。

所谓音义,指的是随文注音释义。

这类注音材料的特点是零散,但数量巨大,利用情况并不如前两类充分。

本文着重介绍第三类: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

(一)汉语注音方式早期的经典及其阐释主要靠口耳相传。

纸张的发明和书籍的普遍流通,使得古代学者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学习经典。

学习过程中遇到生字,就靠前人的注音释义来学习。

在反切兴起之前,古人的注音方式主要有譬况、读若、直音等。

譬况法是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述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主要有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术语。

如《淮南子·墬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乃得之。

”读若法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

格式一般是:“A读若B”,或“A读如B”。

如,《说文解字·口部》:“哙,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高诱注:“酏,读如《诗经》‘虵虵硕言’之‘虵’。

”直音法指的是用同音字来为被注字注音,如,《穆天子传》“道里悠远,山川间之”,郭璞注:“间,音谏。

”这些注音方式有不少的弊端,如注音不精确,适用范围受限等。

反切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注音方式逐步取代了上述注音方式。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为一个被切字注音,其原理是: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介音的信息有时反映在反切上字,有时反映在反切下字,大部分情况下反映在反切下字。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释名》同源词疏考陈建初(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刘熙《译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着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关键词:释名;同源词;考证本文考证《释名》中部分同源词,行文体例一依拙文《(释名)同源词疏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1.脐一剂(释形体67J刘熙:"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今按:剂,齐断之义;从齐,齐亦声."《尔雅?释言》:"剂,剪齐也."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邢呙疏:"剂,为齐截也."《后汉书?刘梁传》:"《春秋传》日:'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李贤注:"《左传》作齐."王力《同源字典》以剂与齐为同源.《尔雅?释言》:"齐,中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脐.脐者,齐也."按,王氏以为脐得名于齐,而刘熙以为脐得名于剂.从剂,齐同源而推,从系源的角度来考察,两说皆可懿行《尔雅义疏》日:"齐者平也,等也,皆也,同也,又整齐也,五者实一义,皆无长短高下之差,故为中也."则《尔雅》训齐它齐声字也有取平齐,等齐之义者,可为推证.如:侪,等辈,指人的地位,身份,辈份等等相平齐,属同类,同等之人.齑,《说文》日:"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与侪略同."齑,《说文》日:"材也."段玉裁注:"取人材整齐之意."又《释名?释丧制》:"齑,齐也."《说文》:"齑,缏也."朱骏声日:"缝缉其边日缏."按,取缉齐之义,故文献通用齐字,《仪礼?丧服记》:"若齐,裳内衰外."胡培翠正义:"齐,谓缉其边."语音关系:脐与剂,皆从纽脂韵,双声叠韵;侪,崇纽脂韵;齑,齑,从纽脂韵;窬,精纽脂韵;精从为旁纽,崇与从为准双声,皆脂部叠韵.2.坐一挫(释姿容20)刘熙:"坐,挫也,骨节挫诎也."今按:挫,折屈之义;坐,两膝折屈,臀着于足上,故二者同源.《周礼?考工记?轮人》: "外不廉而内不挫."郑玄注"挫,折也."《庄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谓完".成玄英疏:"挫,屈也."《孟子?滕文公》:"威武不能屈."赵歧注:"屈,挫其志也."按,挫为使屈之义.《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刘宝楠正义引江永《图考》日:"古人之坐,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以膝隐地,以尻着踱,而体安者,坐也."则坐的特点正是膝胫折屈,身体较站立为短,故坐声字既有折屈义,又多有短小义.如《说文》:"坐fJ,折伤也."段玉裁注:"与手部挫音同义近."《玉篇》:"判,去芒角也."去物之芒角即折断之义.物折断则短小,如《说文》:"荃,斩刍."段玉裁注:"谓以铁斩断之刍."《资治通鉴?周纪五》:"置荃豆于前而马食之." 胡三省注:"堇,寸斩之藁."即斩切细碎的刍草.又《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作醢及鬻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堇之."孙诒让正义:"荃,引申为细切肉之称."其他如:锉,垄,脞,脞,痤,矬等字皆有短小义…"",可证坐之与挫,语源实同.语音关系:坐,从纽歌韵;挫,精纽歌韵;,堇,清纽歌韵;精清从为旁纽,皆歌部叠韵.3.蹋一榻(释姿容46)刘熙:"蹋,榻也,榻着地也."今按:蹋,以足着地;榻,低矮近着地的床具,故二者同源.《说文》:"蹋,践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四"蹴蹋"注引《埤苍》:"蹋,谓足着地也."字亦作踏,《玉篇》:"踏,足着地."《说文新附》:"榻,床也."《玉篇》:"床狭而长谓之榻."《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则榻是一种低矮近着地面的床.又:"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按刘熙的说法,大床前蹋脚以登床的小床叫小榻,还是取低矮近着地为义.但"榻登"应是指铺在榻上的毛毡之类,字又写作作者简介:陈建初(1955.),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28郑庆君:《释名》同源词疏考也有含贴着义的,如褐,贴身的汗衣;揭,以纸贴着器物以捶印文字图案(今写作"拓"),皆与蹋,榻同源o[2](m23)语音关系:蹋,榻,定纽盍韵,双声叠韵;褐,《玉篇》丁塔切,透纽蕖部;搦,《广韵》i乇合切,透纽合部.透纽双声,与定为旁纽,合与菜为旁转,合部古音并入缉部,蕖部古音并入盍部,古音缉盍旁转.——踌(释姿容56)刘熙:"持,踌也,踌之于手中也."今按:踌,止也;持,使物止于手中,执之也.毕沅疏证:"案持之手中亦止义也."故二者同源.《广雅?释诂》:"踌,止也."《慧琳音义》卷七十四"踌立"注引《说文》:"踌,行步不前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松乔高踌孰能离."刘良注:"踌,立也."又《西京赋》:"踌游极于浮柱,结重栾以相承."薛综注:"踌,犹置也."字又作止等,《玉篇》:"止等,止不前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列子? 汤问篇》:'不得踅止寻'.止等,与踌同."《说文》:"持,握也."《左传?昭公元年》:"子与子家持之."孔颖达疏:"持,谓执持之也."《诗?大雅?凫骘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孔颖达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执而不释是持的特点,正含止之义.按古汉语中寺声(寺从"之"声)字多有止义,如:侍,待,等,时,峙,恃,等等."持"之音义与之相通,语源当相同,则刘熙以"踌"为训,可以信从.语音关系:持与踌,定纽之韵,双声叠韵.5.寝一侵(释姿容82)刘熙日:"寝,权假卧之名也.寝,侵也,侵损事功也."今按:侵,渐次进入,引申指军队渐次进入他国;寝,卧睡,人睡觉亦渐渐而入睡,故二者同源.刘熙以侵训寝,从系源而言有理,但申训以为取"侵损事功"之义则难从.《说文》:"侵,渐进也."段玉裁注:"又侵陵,亦渐逼之义."《易?谦》:"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侵,渐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钟鼓日伐,无日侵."孔颖达疏:"寝钟鼓以入其境日侵."按孔氏此以寝说侵,说明二者声义相通,但以为取止息之义,不从.《说文》:"寝,病卧也."又:"寝,卧也."王筠句读:"此为日入而息之字."则睡卧之寝本字作寝,但文献通用寝.《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刘宝楠正义引郑注:"寝,卧息也."其它与"侵"同声符字有渐进之义者如:浸,浸润,水渐次进入,《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郭庆藩集释引《正韵》: "浸,渍也,又渐也."《易?迈彖传》:"浸而长也."孔颖达疏:"浸者,渐进之名."字又作寝,《汉书?成帝纪》:"寝以成俗."颜师古注:"寝,渐也."按,《释名?释疾病》:"目生肤入眸子日浸.浸,侵也,言侵明也,亦言浸淫转大也."此种目病日浸,亦取渐进而入眸子之意.稷,古人指阴阳相侵之气,或谓日旁云气,认为不祥之兆.《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衩,非祭祥也,丧氛也."孔颖达疏引郑注:"稷,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是亦取渐入之义.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亏}与蔓,草覆地.《说文》:"蔓,覆也."徐锴系传:"蔓,草覆地."按,草之覆地犹水之浸润,亦渐渐而进之义.豉,淹制豆豉,其过程亦渐渐浸渍之,故《广雅?释器》:"豉谓之睹."王念孙疏证:"最犹寝也."按曼声之字音义多通,故刘熙以为寝))之与侵同源,盖可信也.语音关系:寝与侵,清纽侵韵,浸,衩,蔓,精纽侵韵;最,《广韵》七林切,清纽侵部.精清旁纽,皆侵部叠韵.6.眠一泯[恨](释姿容83)刘熙:"眠,泯也,无知泯泯也."今按:眠,睡眠,睡眠则视不见而觉无知,故刘熙以"无知泯泯"为训,当可从.但"泯泯"为叠音词,状无知之貌,"泯"非其本字.《尔雅?释诂》: "泯,尽也."邢罱疏:"泯者,灭尽也."《诗?大雅?桑柔》:"靡国不泯."毛亨传:"泯,灭也."马瑞辰传笺通释:"泯者,f民之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即训为:"泯,乱也."桂馥《札朴》卷一:"泯泯棼棼,泯,正作f民."则泯泯之泯,本字当作一『民.《说文》:"恨,恢也."又:"恢,乱也."桂馥义证:"f民,或借泯字."《玉篇》:"泯,泯泯,乱也0"《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蔡沈集传:"泯泯,昏也."两例中,泯字皆t民之借字,而昏乱与无知义近,可见刘熙所训"无知泯泯",亦为t民之借也.按眠与泯亦通用,《廿二史考异?史记五》:"视眩眠而无见兮."钱大昕按:"《汉书》眠作泯.泯,眠声相近."《广雅?释诂》:"眠,乱也."此眠亦当『民之借字(王念孙《广雅疏证》以为与"瞑"通)J,但从语源上说,眠与t民当可通.另外,二者皆从民得声,"民"本身亦有无知,昏冥之意.《苟子?礼论》:"外是,民也."杨惊注:"民,民氓,无所知者."《史通?自叙》云:"民者,冥也,冥然罔知."《书?多士序》:"迁殷顽民."江声集注音疏:"民,无知之称."《周礼?地官?遂人》:"致田亡以田里." 郑玄注:"变民言田亡,异外内也."贾公彦疏:"民者,冥也;田亡者,懵懵.皆是无知之貌."按民之训昏冥无知,不能完全理解为阶级偏见和贱民思想作祟,而应看作是社会观念在语源义上的文化积淀,有认知的心理基础.而且据郭沫若考证,民的金文字形象利刃插入左目而盲之,则民的本义与盲相通,含有昏冥无视,懵懵无知之意,引申指众萌,民众,则眠,f民之声符承载的语源义相同,当可信.又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眠与瞑,瞑与冥同源,则两条可以系联,冥声之字可进一步证明眠之得名,取昏冥无知之义.语音关系:眠与{民,明纽真韵,双声叠韵.7.寤一忤(释姿容85)刘熙日:"寤,忤也,能与物相接忤也."今按:忤,逆反,相反之义;寤,寐而转寤,即睡觉醒来,与寐相逆反,故二者同源.《淮南子?主术训》:"故智者先忤而后合."高诱注:"忤,逆也".《汉书?刘向传》:"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忤于贵戚尚书."颜师古注:"忤犹逆也."逆可训迎,迎,逆义通,故引申为接触,迎遇义,刘熙所言"与物相接忤"是也.《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1292o07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第4期司马贞索隐:"忤者,逆也.不敢逆视,言人畏之甚也."按,逆视即迎视,不敢忤视即不敢迎面看他.忤,字又作牾,《说文》:"牾,逆也."又作迕,《管子?君臣》:"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尹知章注:"迕,背."《汉书?灌夫传》:"与太后家迕."颜师古注:"迕,相逆忤也."《说文》:"寤,寐觉而有信日寤".《汉书?董仲舒传》:"朕夙寤晨兴."颜师古注:"寤寐之觉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觉寤"注:"寤,眠后觉寤也."皆与寐,眠等相对而言,是寤之得名,确当取忤逆为义.按吾声(吾从五声,五有交午义)与午声字义通,从吾,从午得声之字多取逆反义,如:悟,觉悟,由蒙昧到觉悟,犹如从寐眠到睡醒,悟亦取逆反为义,故王力《同源字典》以寤,悟同源. 牾,与镭同.《方言》卷十三:"适,牾也."钱绎笺疏:"牾,相触迕也."《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无敢牾陛下言者."胡三省注:"牾,逆也."逼,同迕,《尔雅?释言》:"逼,寤也."陆德明释文:"孙本吾字作午."郭璞注:"逼,相干寤."按,干寤犹触迕也.梧,支撑房梁的斜柱,取触迕为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离褛梧而相撑".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臣瓒日: "邪柱为梧."刘良注:"梧,逆也."晤,相遇,接触,今言会晤.《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毛亨传:"晤,遇也."郑玄笺:"晤,犹对也."毕沅《释名疏证》:"晤之义为接晤."捂,《集韵》:"斜相抵触也."《史记集解序》:"或有抵捂." 司马贞索隐:"捂,亦斜相抵触之名."《仪礼?既夕礼》:"则捂受之."郑玄注:"谓对相授."贾公彦疏:"捂即逆也."按,五,古文作X,许慎说象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交午实即交X.又《说文》:"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逆即忤逆,牾逆,则午之训牾,即借为X(五),故五声字与午声字义通,语源义多相同.王力《同源字典》以寤与悟同源,又以忤(牾牾午迕悟)与逆同源,实则可系联为同族词.语音关系:寤,忤,悟,牾,逼,梧,,晤,捂,皆疑纽鱼韵,双声叠韵.——蹇(释姿容87)刘熙日:"嚏,定也,声作定而出也."今按:定,碍滞不通;嚏,鼻塞不通而气喷出阻塞发出声音,故二者同源.《说文》: "囊,碍不行也.:'王筠句读:"囊乃事之有碍,非物之有碍,祗是行不去耳."段玉裁注:"定,即踬字,音义皆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踬碍"注引《通俗文》:"事不利日踬,限至日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六"道踬"注:"踬,碍不通也."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囊其尾."马瑞辰传笺通释: "囊,与踬通."《说文》:"嚏,悟解气也."朱骏声通训定声: "嚏,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喷嚏"注引《考声》:"嚏,气奔鼻而嚏也."又引《说文》日:"鼓鼻而气悟解日喷嚏".则嚏之为名,取于鼻气受滞碍,冲破滞碍而出,冲破滞碍则发出声音,这就是刘熙所谓"声作囊而出",实际上应该说:"定而出声作".然则喷嚏者,喷囊之义也,嚏与囊同源当不必疑.语音关系:嚏,透纽质韵;熏,端纽质韵.旁纽叠韵.——完f释长幼17)刘熙E1:"九十……或E1龊齿,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完齿也."今按:兑,小兄,完童;龊,老人新长出的小完牙齿般的细齿,故二者同源.《说文》:"兄,孺子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幼小之称."《汉书?张汤传》:"汤为兄守舍."颜师古注:"称为完者,言其尚幼小也."《说文》:"觇,老人齿."《玉篇》:"舰,谓齿堕更生细者."《尔雅?释诂》:"龊齿,寿也."郭璞注:"龊齿,齿堕更生细者,皆寿考之称也."龊又通作兄,《诗?鲁颂?闽宫》:"黄发完齿."陆德明释文:"兄,齿落更生细者也.字书作龊."段玉裁《说文》"龊"字注引此诗日:"按,毛诗作完,古文;他书作龊,今文也."则龊为完之分别文,属《广雅?释亲》:"婉,子也."王念孙疏证:"凡物小者谓之倪,婴儿谓之婉,鹿子谓之竟,小蝉谓之蚬,老人齿落更生谓之龊齿,义并同也."又如《玉篇》引《仓颉篇》:"抗,城上小垣."《广韵》:"睨,口完呕,小完言也."《苟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畹呕之."杨f京注:"畹呕,婴儿语声也."王先谦集解:"睨呕,盖为小儿语声慈爱之也."语音关系:龊媲,疑纽支邻纽,支部叠韵.参考文献:[1]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TextualResearchaboutPar0nymofShiming(c.如.厂厶6咖fA,HunanNormalUniversity,ltunanChangsha410081)—perdoestextualresearchaboutpa~ialparonyminordertoverifytheauthenticityofetymologi calrelation.Meanwhile,it alsodeducesandlinkswithsomeotherparonyms.Keywords:Shiming;paronym;textualresearch(责任编校:李彬)130。

通论(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通论(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4)重言联绵词: 摹拟声音: 坎坎 溅溅 潺潺 淙淙 辚辚 萧萧 嘤嘤 关关 描绘状貌: 夭夭 灼灼 蚩蚩 冉冉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5)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 玛瑙 珊瑚 陵迟 铿锵 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跳踉
关于联绵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音方面看,绝大多数连绵词前后两个音 节在语音上有联系。 [2]从意义上看,表示连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 整体,不可拆开解释。 [3]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写法比较自由。 [4]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合成词虽然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必须表 达一个新的意思,否则就不是一个复音词, 而是两个单音词构成的短语。 例如: 兵车 布衣 五谷 说客 知县

练习:指出句中词语属于复音词中的哪一类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诗经七月》 3、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论 语里仁》 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 6、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屈原《离骚》 7、(先帝)三顾臣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8、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9、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屈原《离骚》

盥、洗、沐、浴(洗涤)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
怀赢舆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 ” 《汉书· 黥布列传》:“至,汉王踞床洗,而 招布入见。”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王充《论衡》:“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 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通假字的由来

通假字的由来

通假字的由来l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一些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l避讳。

古人最忌讳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写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

所有的人都不能写当朝皇帝的名。

l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l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l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编辑]与假借字的分别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_联绵字语素融合_说疑义

_联绵字语素融合_说疑义

“联绵字语素融合”说疑义*沈怀兴现代联绵字观念所表现出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向有争议,已形成肯定派与否定派。

许惟贤(1988)、陈瑞衡(1989)、李运富(1991)、白平(2002:152-169)等否定派学者考察了语文学史上的“联绵字”及相关术语,发现它们从不区别单纯词与合成词,大致相当于现代词汇学中的“双音词”。

肯定派学者从现代联绵字观念出发,则认定部分合成词语素融合,遂变成了联绵字—双音单纯词。

此即所谓“联绵字语素融合”说。

笔者至愚,每见此说总不免疑惑,见的多了,疑惑也多了,便希望求教于达人。

行文中若有一得之愚,亦略作叙述,望读者批评指正。

下面以时间顺序排列各家观点。

(1)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词和词素消亡了,或者形、音、义发生了演变,有的词可能跟它所由形成的词失去语义联系而“孤立”起来,从而它的内部形式也就变得暧昧不明,以致为人们所遗忘。

……有时候,合成词由于语音和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而成了单纯词,它的内部形式也就从人们的语言意识里消失了。

例如:英语barn……。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词素的溶合”。

(2)“琵琶”本作“批把”,我们是否可以依据“推手前”,“引手却”(《释名》),把“琵”和“琶”都看作语素呢?从“批把”到“琵琶”,字形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语感的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琵琶”这两个音节已经成为囫囵一团,依依不可分割的单语素词了。

(3)今人便悟出了同义或近义的并列复合词由于长期连用而结构凝固,形成了联绵词。

(4)合成词(包括合成词和词组)组合之初,其词源结构对音义的指示作用是很显著的,通过其逻辑语法关系就可了解其表达的内容。

但这种指示作用不能永久保持下去,所指的改变,语音的变异等都可能使词源结构指示意义的作用不同程度失效。

……词源结构模糊的极至会造成非联绵结构理据的完全失落,从而与其他词失去联络,完全孤立起来,变为单纯性的联绵词。

(5)有一些联绵词来自于同义或近义语素联合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声纽 上的特 殊 音近
[ p l 】 ;… ・ ・ ”【
《 述 闻》 音训 中声 纽 方 面 的特 殊 音近 材 料 如 下 表 ( 数字为例数)
}牙馀类 匣馀6 见馀 5 疑馀 2 影馀5
帮来2 心 明1
影章 1 影禅 1
疑 山1 影心 1
匣透 2 晓泥1 见端 1 溪 透 1 喉 牙 舌 匣 章 1 晓书2 见 章 2 溪 昌 1 群 章 2 晓 日1 见 1 3 l 溪 船 1 匣邪2 晓L U2
唇化 的喉牙音通齿音” 。[ 8 1 董 同稣先生也说 : “ 另外一 些 中古 t G - ,t G ‘ ,也‘ 一 , ,G 一 , - ( 即章 、昌 、 船 、日、书 、禅母——引者)的字是另有一个来源的, 因为在上古,他们不跟t 一 , 一( + _ 一 t 一 )系的字发生关 系而专与舌根字谐声 。 ”[ 9 t 张博先生验证了 “ 端见两组 声母绝非界限划然 ,而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_ l 0 】 舌 、齿 音 原 本就 关 系 密切 ,牙音 除 了与舌 音 或 可 相通 外 ,与 齿音也 可相 通 ,兹略举 二端 以验 之 。 1 . 谐声 :公【 见东】 一颂 ( 颂扬)松【 邪东] ;惟 ( 怪)
( 四)喉 牙音 与章纽 相通
I唇相关 匣 明1 晓明5 2 例 、溪昌1 例 、群章2 例、影章l 例 、晓 日1 例 、见 日1 例 、溪船 1 例、 影禅 l 例。陆志韦先生 ( ( 古音说略》 谈过这个问题 ,认为这
是 “ 两 种势 力 所 产生 的 ,一 是 喉 牙音 的腭 化 ,一是 从



《 经义述闻》 特殊音近材料与同族词系联
◎ 刘 江涛
系联汉语同族词至少需要音近和义通两方面 的证 样,在上古时代是个【 】 ,到中古时代变为半元音【 。 据 ,而音近如何判定 ,很难准确把握。二王经典著作 他 自注道 : “ 最近看见李方桂先生一篇文章 ,他把喻 ,和我的意见相近。 ” 李方桂 《 经义述闻》 的音训材料中存在一部分较特殊的音近材 四的上古音拟测为某种r 料 ,对 于 系联 汉 语 同 族 词 判 断 音 近有 一定 参 考 价 值 。 先生说 : “ 喻母四等还有跟唇音或舌根音互谐的例子, 如聿 ( 参看笔)盐 ( 参看监)等 ,这类的字可以拟作 今不揣浅陋,试讨论之。 何为特殊音近材料 * b i j 一 或 一 。 ” “ 这个介音 r 不但 可以在舌尖音后 出 j 为研究 《 述闻》 的音近标准 ,我们全面收集了书 现 ,也可 以在任何别的声母后 出现 ,也可 以在介音 的前面出现 ,不过在唇音及舌根音后这个介音多数已 中的音训材料千余条。选材原则如下 : g r j 一 变成j i 一( 喻母四等与舌根 ( 一)二王所述均收 ,统称 “ 王氏” ; ( 二)只要 在 中古时期失去 ,只有* 音谐声的字) ,* b r j 一 也变成j i 一 ( 喻母四等与唇音谐声的 是王氏作出的音训而非单纯引用 ,均计人 ; ( 三)训 释字和被释字相同的,仅取一次 ,反 向训释亦不复取。 字) 。 ”[ 3 1 可见馀纽可与舌根音相谐。 我 们采用王力先 生三十三 个声母 、三十个韵 部 ( 二)牙音与唇音相通 ( 包括冬部)的上古音系统 ,查出训释字和被释字的上 有匣明l 例,晓明5 例 ,见帮1 例。高本汉拟测的上 x m 】 ,其主要依据是 古音 ( 少量查不到的搁置不论)[ 1 l ,整合出可用的音训 古汉语复辅音声母 中 ,就有一个[ 存在 许多 晓 、明纽 字谐声 的现 象 。 王力 先生 不接 受这 材料 1 0 9 9 组。再根据王力 《 同源字典》 中的方法 ,标 拟测 , 《 同源字典》 中收有 “ 黑、墨”这一组同族 出训释 字 与被释 字声 纽 、韵部 的相转 关 系 ,归到 双声 、 词 ,然而他在读音 关系上又打破 全书体例 ,只标 了 旁纽 、对转 、旁转、通转等等类别。 “ 叠韵” ,并加按语说: “ ‘ 黑’的古音可能是m x a k ,故 我们发现, 《 同源字典》 中的现有类别常常不够 墨 ’m o k 同源 。 ” 其审慎若此 ,却反倒证 明晓、 用 。1 0 9 9组音训材料中,声纽关系不能归类的有6 0 例, 与 ‘ 明二纽相通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 韵部关系不能归类 的有5 9 例 ,声 、韵关 系同时不能归 ( 三)帮来相通 类 的有4 例 ,即 共有 1 1 5 例 不 能被 判 断 为音 近 ,占 有2 例。陆宗达 、王宁先生说 : “ 古音 ‘ 见’系 、 1 0 . 4 6 %。这 1 0 . 4 6 %就是本文所称的 “ 特殊音近材料” 。 ‘ 帮’系、 ‘ 端’系的塞音常与 ‘ 来’纽相通。 ”㈣ 张世 十分之一的特殊音近材料 ,表明不能 固守王力先 “ 在谐声时代显然还有其他许多 生的旧例 ,而应当有一些补充 ,也引导着我们去分析 禄 、杨剑桥先生说 : 复辅 音声母 ,例 如 ‘ 禀 ’【 p ] 跟 ‘ 懔凛 禀 ’【 l 】 谐声, 这1 1 5例特殊音近材料,尝试归纳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 ‘ 剥 ’【 P 1 跟 ‘ 录绿 ’【 l 】 谐 声 ,它 们的上古 声母 当为 的条例。
喉 牙齿 匣精 1
匣心 l 晓心3
溪邪 1 群清 1 疑崇1
表中很 多相通现象 ,可从现代学术成果中找到相 应 解释 。 ( 一 )喉 牙音 与馀 纽相 通 有匣馀6 例 、见馀5 例 、疑馀2 例 、影馀5 例 。喉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