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华文化2015
2015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

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 汉字的作用和地位
汉字的作用和地位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 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见证之二:史书典籍
源远流长的见证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泥板字-楔形
文字
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 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 诞生地, 古印度人民还 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 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 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 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 了辉煌的文明, 摩亨 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 表。公元前1750年 印 度河文明突然失落 被 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 化。
史书典籍
①地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 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③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走进近代
文化衰微
衰微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
国家衰落
政治、经济
决定
文化衰微
反映 反作用
独特性
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 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1、文学艺 术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 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 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风格鲜明独特
在世界上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的地位
中华文化之科学技术篇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真题汇编】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2.(2021·海南真题)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日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有助于发火和燃烧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D.硫磺是“发烛”发火和燃烧反应的催化剂【答案】D【解析】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助于发火和燃烧,A 正确;B.发烛具有可燃性,“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B正确;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正确;D.硫磺也燃烧,不是催化剂,D错误;选D。
3.(2021·辽宁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
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答案】C【解析】A.由题干可知,“乌金纸”是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故“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A正确;B.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故“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确;故答案为:C。
语文高考复习第3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4 仿用、变换句式—形神兼备,巧妙变换

专题四仿用、变换句式——形神兼备,巧妙变换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
实质上与修辞格“仿拟”近似。
变换句式就是能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所提供的句子准确改成适应语境要求的句子。
2017年高考创新题型中出现的逻辑推断题与仿用句式结合起来考查。
在此类题型中“仿用句式”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和例句完全不一样,对内容的理解则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
2018年全国Ⅱ卷又对仿用句式进行考查,考查恢复传统形式,提供例句与材料进行仿写。
变换句式全国卷未做考查。
本专题把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放在一个专题,是因为仿用句式要求“形神兼备”,其中“形”里面就有修辞。
又因为修辞一般不单独设题(江苏卷有时会单独设题),所以本专题准备通过让考生掌握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分类及其特点,便于考生在仿用句式及阅读中分析判定修辞。
在掌握修辞的基础上,再了解仿用句式题的各种类型。
仿用句式题类型虽多,但解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相同,所以在让同学们了解仿用句式题的基本类型后,统一讲解仿用句式题的通用解题技巧。
变换句式的复习,在让考生简单了解考情的基础上,采用逐个题型突破的形式进行。
1.(2018·全国卷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奋斗团结梦想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垦田拓海开天辟地守望相助抗灾治水逐日奔月同舟共济解析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
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
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4专题四 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随堂达标检测
2.(2023·广西)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 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D )
A.泽被天下的农业 C.四通八达的交通
B.灿若星辰的文坛 D.光耀千古的科技
随堂达标检测
3.(2023·东莞模拟)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 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随堂达标检测
材料二 2005年8月18日,香港发行的四枚“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特 别邮票。
随堂达标检测
(2)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请选择其中你感兴趣的两项发明,分析其对世界 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 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大 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任答两点即可,4分)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随堂达标检测
1.(2023·泸州)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 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3000多年的 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C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教材知识归纳
3.指南针 (1)发展历程:①战国时,制成指南工具——司南;②北宋时,制成指南针, 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2)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3年中考 2年模拟 1年预测】2015语文专题四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

专题四病句的辨识与修改考纲测评解读3年中考2014年全国中考真题演练类题1:辨析选择1. (2014·天津·3,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2. (2014·广东广州·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
B. 新建的广州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 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 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3. (2014·江西·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 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 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 谁能否认李时珍没有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4. (2014·湖北武汉·3,2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武汉铁路局宣布将加开19对临时客车,用以疏通端午小长假的客流。
B. 上海试行医疗区域协作方案,既方便了患者,又提高了社会医疗效率。
C. 武汉市汉阳中心书城项目暨“书香江城,体验阅读”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D. 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5. (2014·甘肃兰州·3,3分)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 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新闻稿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 概括其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第 (1)(2) 问均考查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紧扣材料,逐条列出。题目难度
并不大,但要从材料出发。
答案 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 独立主权 的国家。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 政权。
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 2 3 4 5 6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 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 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 2 3 4 5 6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社会主义宪法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2)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 国家性质 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
社会 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确立了新中国向_______ 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意义 社会 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 人民民主 原则和______
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自我测评 (教材P69)1.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历 史意义。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中
2015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ls

京剧舞台上的关公在伦 敦的市中心耍起了大刀。
首次走出北京的高碑店 高跷队,和着喧天的锣鼓, 从伦敦西敏寺大街到鸽子 广场一路踩来。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 瓷 器 艺 术 独 领 风 骚 故 宫 珍 藏 - 珐 琅 器 皿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园林艺术无与伦比:苏州园林
3.文学艺术丰富绚丽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①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 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 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 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56个星座56枝花,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从文化上看, “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 出了贡献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3.文学艺术丰富绚丽
民间艺术: 皮影戏
思考: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有什么样的 作用、特点和地位?
A、 作用 B、 特点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 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C、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地位
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成 四川菜主要有“麻、 辣、咸、甜、酸、苦、香”7种味道,
巧妙搭配,灵活 多变,创制出麻辣、酸辣、红油、白油等几 十种各具特 色的复合味,味别之多,调制之妙,堪称中外菜 肴之首,
中国文化概论2015新版

中国文化概论2015版课程代码:00321绪论考试大纲(一)“文化”的界定识记:(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领会:(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综合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是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识记:(1)民族文化的定义。
(2)国别文化的定义。
领会:(1)中国文化的性质。
(2)两个文化层面一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识记:(1)传统文化的定义。
(2)文化传统的定义。
领会:(1)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
(2)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
综合应用:当前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分析。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识记: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
领会:(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
综合应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
怎样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的意识。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习题1.简述历史上不同地区的人群分布?2.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3.简述五千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4.简述历史上区域文化的变迁?5.试述古代利用、改造环境方面的成就和教训?考试大纲(一)中国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识记:(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
(2)气候变化大势。
领会:(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2)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简单应用: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对文化系统造成的影响。
综合应用:地理与中国文明道路的关系。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识记:(1)草原人群的历史变化。
(2)大统一观念。
领会:(1)广阔地域的人群众多。
(2)“天下”观念。
(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地理的历史舞台与文化的悠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全面认识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文化特点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人
文化交流
文化传承
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10.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如何进行文化强国的建设?
专题四 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特点
表现
1)
2)
3)
2.中华文化的作用(力量)
(1)
(2)
3.中华文化的精髓——
内涵
核心
特征
为什么弘扬
必要性
重要性
民族生存
怎样弘扬
1)
2)
3)
4)
5)
弘扬的意义
4.中华文化的现状
原因
表现
态度:
态度:
净化文化环境的举措
5.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根本保证
2)价值导向
3)宏伟目标
4)重要措施
5)同一过程
6)中心环节
7)重要途径
8)主体
6.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1)方向保证
2)文化传承
3)文化交流
4)文化创新
5)民族精神
6)任务
教育
科学
文化事业
思想道德
8.比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
别
含义
资金来源
目的
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