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大瑶山: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总体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总体旅游形象定位研究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总体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一、总体旅游形象定位的基本框架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形象策划主体为城市在旅游者心智坐标上找到某处位置,以期使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形成生动、鲜明、强烈而又独特的感知形象。
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资源、设施、服务、管理、环境以及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给予旅游者的综合感知和印象。
总体旅游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名片和无形资源,它有助于在旅游消费者心中形成旅游消费的阶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与旅游行为,优秀的旅游形象可以大大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二、广西金秀瑶族总体旅游形象定位考察因素(一)广西金秀瑶族文脉分析民族文化是广西金秀瑶族文脉的最大亮点,广西金秀的瑶族文化在国内乃至世界民族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瑶族文化的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的中心在广西,广西瑶族文化的中心在金秀。
金秀大瑶山是中国瑶族最典型的聚居地,是瑶族语言使用面最宽广地区,是中国瑶文的标准方言区,是人们描述中国瑶族体质特征的对象,是中国瑶族社会的缩影。
从发展历史来看,瑶族并不是大瑶山的世居民族,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他们大多从湖南、广东、贵州等地迁徙而来,但这种迁徙,为金秀瑶族与国内其他瑶族之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瑶族聚居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
从瑶族民族分布特点来看,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中国拥有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处于中国瑶族分布的中心位置,聚居着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坳瑶、山子瑶等五个支系,这五个瑶族支系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既保存了瑶族整体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也保持了支系瑶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使金秀瑶族文化更显丰富多姿。
从瑶族文化的传承性来看,相比国内外其他瑶族而言,广西金秀瑶族文化是最丰富、最原生、最多样、最独特。
民居建筑上,金秀瑶族的瑶族村落大多分布于山谷和溪流两岸山坡下,少部分居住在山脚和山腰,多接近悬崖峭壁,也有分布在山脊陡坡之上,建筑依山就势、凌空飞架、叠石为坎、锯木为梁、筑土为墙、附岩跨越、悬挑吊脚,颇具特色。
莫金山主编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中心》一书出版

莫金山主编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中心》一书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29)3
【总页数】1页(P23-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C55
【相关文献】
1.瑶族族群边界与身份认同-基于广西金秀大瑶山五大瑶族支系的身份认同研究 [J], 雷文彪;
2.瑶族族群边界与身份认同——基于广西金秀大瑶山五大瑶族支系的身份认同研究[J], 雷文彪
3.大瑶山上显身手——金秀瑶族自治县森林公安局大瑶山派出所守护保护区的故事[J], 刘宗才;廖海鹰;李福璋
4.“瑶山百灵”唱响“幸福瑶乡”——金秀瑶族女歌手兰怡个人演唱专辑出版发行[J], 邱琳
5.广西民族大学莫金山教授新作《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的中心》一书出版 [J], 黄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金秀花蓝瑶族源:东来说

po o e h tt ea cso so h rsn u ln Ya t nci ix u rp s st a h n e tr ft epe e t H aa oeh i Jn i ,Gu n x r vn eweefo F - n a g i o ic r r m u P
t e The r r m h s h o y f o t e Ea t
M o J n h n,Zh o Yih n ,Zh o Gu k n is a a se g a iu
Ab t a t Ac o d n o t e d c m e so it r n ne lg sr c : c r i g t h o u nt fh so y a d ge ao y,t ea t o e e r h ss ro sy a d h u h r r s a c e e iu l n
柳 州 ,在 象州 县 东部 进 入 金 秀 大 瑶 山 。进 入 大 瑶 山的 时 间是 清代 ,与 明 代 大 藤 峡 瑶 民起 义 无 关 。 本 文 在
历 史 文 献 和 家乘 族 谱 记 载 的基 础 上 ,经 认 真 细 致 考 证 ,提 出花 蓝 瑶 的 祖 先 是 从 福 建 、 广 东 而 来 ,宋 元 时 期 溯 西 江 到 达 大 藤 峡 地 区和 “ 州” 居 住 。唐 宋 元 时 期 的 “ 州 ” 故 治 在 今 广 西 贵 港 市 , 不 是 指 今 贵 贵 贵 ,
从家族仪式差异看民族发展动态平衡——基于广西中越边境弄关苗寨的田野调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VOL.43 NO.1□JAN.2021从家族仪式差异看民族发展动态平衡*———基于广西中越边境弄关苗寨的田野调查□周建新,侯曙光[摘 要]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弄关苗寨和其他苗族村落中的仪式,普遍存在着以家族或家族群为界限的同一族群内部的文化差异。
弄关苗族根据仪式活动的差异可分为两类以家族为单位的内部亚文化群体,即以陶姓为代表的“不是真正的苗族”和以熊、李、吴三姓为代表的“真正的苗族”。
这种以家族文化异质性相互区隔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它不仅是以父系血缘相互区分的家族组织制度的符号表征,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不同父系血缘家族在过往历史中的迁徙和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也揭示了族群共同体内部亚群体的文化多样性根源以及民族的动态平衡发展规律。
[关键词] 中越边境;苗族;家族仪式差异;民族发展;动态平衡[作者简介] 周建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云南昆明,邮编:650091.侯曙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广西南宁,邮编:530006.[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21)01-0036-09一、问题的提出文化差异是民族学人类学长期关注的重要范畴之一。
对于民族①文化差异的研究,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主要有两大研究取向。
一是以民族为单元的相互之间的外部差异性研究,其方法往往是特殊主义研究取向。
例如,中国学者长期进行的族别划分研究,从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将民族“特殊化”的研究。
显然,族别研究往往是内部凝聚外部区隔的研究取向,本质上是一种差异性研究。
4固有习惯法_以广西金秀六巷为考察对象

收稿日期:2008-6-10作者简介:罗昶(1964-),女,湖南邵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法史学。
① 莫金山认为金秀大瑶山是中国瑶族最典型的聚居地,金秀瑶族包含了中国瑶族的主要支系,金秀瑶族包含丰富而完整的瑶族文化,金秀瑶人保留了更多的瑶族体质特征,金秀大瑶山是中国瑶文的正音之地,金秀瑶族是中国瑶族的缩影,金秀瑶族处于中国瑶族的中心点上。
参见莫金山.金秀大瑶山瑶族在中国瑶学研究中的地位[J ].广西民族研究,2003,(2).。
文章编号:CN53-1143/D (2008)05-0041-05法学论坛瑶族村规民约的内容与固有习惯法———以广西金秀六巷为考察对象罗 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8)摘 要:瑶族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民族。
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瑶族村规民约的分析,指出六巷瑶族的村规民约受到瑶族固有习惯法的深刻影响,在主要内容等方面明显体现瑶族固有习惯法的痕迹,瑶族固有习惯法通过村规民约形式在当代瑶族地区发挥作用。
关键词:村规民约;瑶族;习惯法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瑶族固有习惯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瑶人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法如社会组织与头领习惯法、婚姻习惯法、家庭及继承习惯法、丧葬宗教信仰及社会交往习惯法;物法如生产及分配习惯法、所有权习惯法、债权习惯法;保障法如纠纷解决习惯法、刑事习惯法等,核心内容为禁止偷盗、促进生产、维持秩序。
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法律规定并结合本村实际讨论制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为规范。
六巷乡位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西南部,是大瑶山区的一个瑶族聚居乡,瑶族文化浓郁,瑶族特色明显。
①从1982年12月开始,六巷乡各瑶族村相继制定了村规民约。
六巷瑶族村规民约的内容基本承继了固有习惯法的内容,村规民约保护财产、禁止偷盗;保护森林、禁止乱砍;保护妇女、禁止奸辱;保护生产,爱护牲畜;保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调整公共事务。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4、1927年七八月间,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这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机构。 1928年3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内 分4组,第一组是民族学组,组长由蔡元培亲自兼任, 成员有凌纯声、颜复礼、商承祖、林惠祥等人。 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后,分为历史学、 语言学和考古学3组。人类学研究最初放在考古学 组, 1934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改归历史语言 研究所第四组,即人类学组。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衡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 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 国民族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 族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
1934年10月,凌纯声、陶云逵还对云南傣族、彝族、佤族等进行 了调查。1935年,方国瑜调查滇西傣族、拉祜、佤族等,出版 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 年印行)。
二、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
(二)、 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
(三)、 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四)、 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在中国人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
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人类学和民族学 没有严格的区分。 20世纪初至1937年,是中国人类学的创 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学在中国的传 播和初步发展,表现在西方人类学学说 的介绍、田野调查的开展、相关教学 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国民族学 会的成立4个方面。
中国是从20世纪才引进的人类学。最初是梁启超、严 复等人翻译了一些西方的人类学着作。1907年,蔡元 培在德国攻读哲学和人类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开 设人类学讲座,一般认为他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 奠基者。
广西茶山瑶女子头服特征及区分功能研究

2023 中国纺织125茶山瑶自称“伽拉”,意味“居住在山上的人”,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除桐木镇、三江乡、大樟乡和六巷乡外,都有分布。
不同地区的茶山瑶男子服饰相同,但女子服饰,尤其是头服却不同。
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刘玉莲《茶山瑶服饰探略》一文中,记载了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的茶山瑶女子服饰有银钗、银簪、竹篾、絮帽四种[1] ;2013年《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编》一书的作者也沿用了此种说法。
笔者于田野考察后发现,对于上述提到的茶山瑶支系四种女子头服,均有印证,并且保持较完整。
但金秀镇六段村六段屯的茶山瑶女子服饰与这四类不同,且未被统计其中,在“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将金秀镇六段村茶山瑶女子服饰根据其头服特征头定义为“海簪式”。
此外,长垌乡平道村还有另外一种更常装扮的头服,此处暂且称其为“簪帕式”。
广西茶山瑶女子头服特征及区分功能研究摘要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中部大瑶山地区,境内分布着五个瑶族支系,是同时居住着最多瑶族支系的县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茶山瑶是境内五个瑶族支系之一,分布广泛,女子头服更是类别丰富,别具一格。
本文将以田野考察内容和结果为支撑,通过阐述金秀境内茶山瑶女子六款头服的构成、穿戴方式等特征,以此体现茶山瑶女子头服的地域、年龄以及婚否区分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茶山瑶;女子头服;服饰文化;区分功能表: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茶山瑶分布情况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论 文PAPER126 中国纺织 2023圈、长边花带、头帕、耳环,需要他人帮助才能穿戴好。
在穿戴之前,先将头发按照银簪式女子的发型,在头顶束发髻,前额盘一片头发,但无需在中间夹银发卡。
装束好头发后,将发髻置于竹圈内,并将竹圈用绳子绑好;接着用包头布把整个竹圈和头部盖住包好,并用绑带缠绕固定,但要留出前额的盘发;将短边花带绑在前额盘发之上,漏出些许盘发,这时再把银圈扣进包头布包裹着的竹圈外,并在确定耳环位置之后,用长边绑带绑在短边花带之上,固定耳环;最后盖上头帕,从中心盖向银项圈并向后交叉拉扯,将右边覆于左边之上,向左边飞出头帕的一角;最后整理头帕即可。
金山秀水·丹峰挺拔圣堂山r——广西大瑶山(金秀)地质公园

金山秀水丹峰挺拔圣堂山r——广西大瑶山(金秀)地质公园陶琦【期刊名称】《南方国土资源》【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4页(P46-49)【作者】陶琦【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来到金秀大瑶山,如果没有爬过圣堂山,就像一个人回到老家,没有得以拜见家中的长寿老人一样,令人遗憾。
听说,圣堂山上真的有一位圣堂老人,要想与这位洞察人生的圣堂老人见上一面,只有往那云封雾锁的深山中走去。
圣堂山是圣堂山脉的主峰,海拔1 979米,是大瑶山最高峰、桂中第一高峰、广西第五高峰。
圣堂山脉有8座海拔1 500米以上的巍峨群峰。
来到金秀西南部,距县城45千米的圣堂山北面山脚下,我们看见滴水河静静地在山脚流淌。
抬头望去,几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云雾缭绕,高入云端,不容易看清。
带着崇敬之情我们去探访这位圣堂老人。
从山脚景区大门乘车约20分钟,来到登山入口,准备步行爬山。
此处海拔1 179.2米,虽然圣堂山主峰的海拔有1 979米,但我们实际爬山的相对高度只有800米。
登山步道以台阶为主,从登山入口至山顶,为4 200米,据说仅台阶就有3 300级。
这个路程,仅单程就需要爬两三个小时。
山中弥漫着雾,沿路可看见近处高大茂密的树林,植物多种多样,还可以听见峡谷中湍急的流水声在山峰与山峰之间回荡。
人在雾中行,恍如置身蓬莱仙境。
行至420米处,也就是海拔1 280米的地方,看到一个较大的崖壁立在眼前,红色的崖壁仿佛是用一大块一大块的方石垒起来的,山中沿路的崖壁皆如此,由紫红色砾岩和砂石组成。
再细细一看,似乎有一把无名的刀将这块崖壁雕刻成一只棱角刚锐的睡卧于林间的巨大的狮子,栩栩如生,立于其前,你甚至可以想像着雄狮如若醒来,那傲立或跃起的种种神态。
这就是“圣堂睡狮”景观,那是一个红色的天然雕塑,也是一块丹霞象形石。
由于圣堂山的植物生长茂盛且多样,最开始游人会忽视其地质基础,直到看见圣堂睡狮,圣堂山的地质景观才慢慢地展露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秀大瑶山: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摘要: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是1928年5月中山大学考察队在金秀大瑶山的考察,而不是人们常说的颜复礼、商承祖在广西凌云县瑶村的考察。
中山大学考察队对金秀大瑶山的考察,在时间上比之早、范围上比之宽、成果质量上比之高。
这次考察奏响了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开场曲。
关键词:金秀;瑶族;考察民族学在中国被视为研究少数民族的一门学问。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就已有专文记录,但是,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从西方舶来的。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人类学的先驱。
1923年,蔡元培先生出席了先后在荷兰、瑞典召开的国际民族学会会议。
随后,他接受德国友人的意见,去汉堡大学研究民族学,前后达一年之久。
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第一卷第12号上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这是一篇篇幅不长但对中国民族学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文章。
他说:“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文化而从事记录或比较的学问。
”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该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法制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4个组,他亲自兼任民族学组的组长,列出下列课题开展研究:1.广西凌云瑶族的调查及研究;2.台湾高山族的调查及研究;3.松花江下游赫哲族的调查及研究;4.世界各民族结绳记事与原始文字的研究;5.外国民族名称的汉译;6.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的收集。
1928年7月22日,颜复礼和商承祖两人赴广西凌云县考察。
1929年初,林惠祥赴台湾高山族地区考察。
1929年仲夏,中山大学杨成志单骑赴凉山考察彝族等。
这些考察活动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开创中国民族田野调查的先河”〔1〕(P208),“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 〔2〕(P12)。
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中国民族学调查的开场是中山大学考察队赴金秀大瑶山的考察。
一、中山大学考察队在金秀大瑶山考察的过程及收获1924年中山大学成立以后,生物系的教师就很重视对两广地区的生物种类的考察和收集。
1926年中山大学任国荣等人曾赴大瑶山考察,在盘瑶居住的横涌村住了4日。
1927年秋,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再度赴大瑶山考察,但因中途被土匪阻拦,未能成行。
1928年,辛树帜(1894~1977年, 湖南省临澧县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农史专家,1950年任西北农学院院长直至去世)担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上任伊始,他就极力主张赴广西大瑶山考察。
他认为,我国生物种类之多,素为世界重视,但由于我国科学落后,尚未有人对我国生物作精密的调查。
历来所见有关中国生物记载,多出自外国人之手,这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
为促进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查明各地物产实际情况,以供国家开发利用,实属刻不容缓的事情。
广西交通不便,外人尚未有调查。
广西大瑶山不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其语言、习惯、风俗、民情,都没有经过专门考察,应列为首选调查的对象。
〔3〕有识于此,他起草了一份赴广西大瑶山考察的计划上报中央研究院,这个计划受到蔡元培、李四光等人的重视。
李四光作为中间人负责两广方面的接洽,并以中央研究院的科研任务相托。
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朱家骅为此拨出专款,慷慨助力。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的傅斯年、顾颉刚两先生又殷切希望作瑶族、民俗学方面的考察,于是生物系与语言历史研究所两方集议,合图大举,遂促成此行。
1928年5月10日,辛树帜率领石声汉、任国荣、黄季庄、蔡国良等组成广西瑶山考察队,离开广州,溯西江而上进入广西,沿途得到广西省政府的招待和保护。
5月19日,考察队从平南县马练乡进入大瑶山,先在坳(正)瑶聚居的罗香村及其附近的几个村寨调查,然后到横村。
在那里,他们为了“打破瑶人的神话”,执意要攀登桂中最高的山峰——圣堂山(海拔1979米),因途中任国荣被砂枪误伤,只得半途折回。
此后考察队到了罗运村、白牛村、罗丹村等,又深入大瑶山腹地金秀四村(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并从罗梦村、平林村返回罗香。
7月20日离开大瑶山,撤回广州,前后历时两个月。
这次考察获得巨大的成功,采集各种标本共两万件,其中包括植物近千种,哺乳类动物10余种,鸟类100余种,昆虫600余种,两栖类动物20余种,爬虫40余种。
“在如此短时期所得种类及个体之多,足破吾国之记录。
”〔4〕这次考察在民族民俗上也取得很大的成绩,搜集到瑶族服饰标本数十件,记录当地风俗习惯调查记录本一本。
辛树帜写《广西前途和瑶山研究》(《新广西旬报》1928年2卷13期),任国荣写了《瑶山两月观察记》,石声汉整理出版《正瑶歌》和《甲子歌》等两百多首,黄季庄搜集到不少风俗什物。
这些什物和材料后来都送给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文字材料刊登在《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广西瑶山调查专号”第四卷,第46、47期合刊上。
考察队员石声汉(1907~1971年,湖南省湘潭县人,农史专家,建国后在西北农学院工作)所收录的《瑶歌》是本次考察在民族学方面的一个成果。
瑶族能歌善舞,有“日耕田地,夜唱山歌”的习俗。
石声汉在大瑶山罗香村考察期间,每天晚上与“正瑶”(坳瑶)唱歌。
初时,因瑶民对他不了解,心存芥蒂,所唱的是“甲子歌”,是瑶民用六十花甲记年月的说唱词,没有什么新意。
但随着时日的延长和唱歌情意的延伸,瑶民疑心渐释,于是便唱起有关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男欢女爱这类的民歌。
石声汉用罗马字母拼音记录,转唱给瑶民听,字义唱音与瑶民所唱无别,使瑶民大为惊讶,说“这个人会用番字唱歌”,实在了得。
于是越来越多的瑶民,甚至是邻近琼五村的歌手也赶来聚会唱歌,他因此收集到两百多首的瑶族歌谣。
这些瑶歌对了解坳瑶社会民风、民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抄录两首如下:甲子乙丑甲子一年开细学,乙丑二年读细书。
一年学会甲子字,二年学会百二歌。
甲子一年哥便念,乙丑二年哥便连。
一年连妹成习惯,二年习惯成旧情。
“细学”即是小学,细书即是小人书。
瑶民初学时读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相配的“甲子歌”,以记年月。
其后学唱山歌、情歌,在学会120首歌谣后,才具有初步识字能力,也才有与姑娘谈情说爱的资格。
好里(的)平田种花树打开屋背种苓香种得苓香手拍背回家揩手尚闻香。
苓(灵)草是大瑶山最宝贵的一种植物,也是瑶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任国荣说当时100 斤干货值二十五六元,销到海外则值七八十元。
其香味很浓,人手触摸便留香,即使用水冲洗也不易消除,但也因其贵重,常被偷窃。
为防偷盗,瑶民常将之种在屋背的山林里,故有“打开屋背种苓香”之说。
1928年11月,辛树帜又组队第二次进入大瑶山和广西其他地区进行考察,其规模比第一次更大,考察的区域范围比第一次增加了一倍,直到第二年2月才返回学校,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1931年春,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第四次进入金秀大瑶山,庞新民先生随行,居住在今六巷乡的古陈村,在采集动植物标本之暇,着手调查各村风俗习惯。
他的调查“其为任国荣《瑶山两月观察记》中所无,而又多为瑶民所固守者,则援笔杂记之”。
内容涉及瑶族姓氏、人口、社会组织、汉瑶关系、服饰、饮食、居住、婚嫁、丧葬、农具、田产、敬神、迷信、疾病与医药等方面的内容,文字达3万多字。
他将这部分文稿与1930年春赴广东北江(曲江、乳源、乐昌三县)瑶山调查所写的《广东北江瑶山杂记》集合为一,以《两广瑶山调查》为书名,由中华书局于1935年9月出版。
与其他事物在草创阶段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与不足一样,任国荣的文章的这些弊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不必深责。
三、顾颉刚、赵元任对考察成果的评价和发掘中山大学考察队大瑶山之行及其取得的成果,引起当时学术界顾颉刚、赵元任两位专家的重视。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民俗学家、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918年,北京大学刘半农教授发起征集各地民歌运动,顾颉刚将自己在家乡收集到的数百首歌谣发表,公之于众,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1924年4月,他赴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任职,担任教授并兼任历史系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在此期间他还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创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在这过程中,他得知辛树帜将率生物采集队赴大瑶山考察,于是他力主生物考察与民族民俗考察相结合。
他的建议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
考察队结束任务返校后,顾颉刚将任国荣所写的《瑶山两月观察记》和石声汉的《瑶歌》集合成集,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上〔8〕。
顾颉刚还为此书亲写4500多字热情洋溢的“跋语”。
顾颉刚写道:“本校生物系教授辛树帜先生、助教石声汉、任国荣、黄季庄、蔡国良诸先生,于今年(1928年)五六七,首尾三个月中,到广西中部的瑶山采集动植物标本,得动植物标本二万件,这真是一件大功绩。
他们对于学问的热心和勇气不以在生物学上开一新记录为满足,还要在民族学和方言学上开一个新记录。
”“这次调查时间仅有两个月,但他们成绩已有这么多,可见世界上自有走不完的道路,只要你有热心和毅力,遍地的黄金珠玉等待你去俯首拾取。
”“我们中山大学设在广州,对于西南诸省的民族研究实有不辞的责任。
这一方面,情形太复杂了,从前人们也太不注意了。
到了现在,我们方知道这是研究学问的一个大宝藏,于是这一副千金担子就压到我们的肩上了!”赵元任(1892~1982年),江苏五进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权威人士,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
1928年他在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教,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一道被称为“四大导师”。
中山大学考察队离开大瑶山时,石声汉的民歌采集工作尚未完结。
石氏为完成这个课题,将瑶族中善于歌谣演唱的赵光荣、赵春荣请到广州,继续协助其开展民歌研究。
恰于此时,在广州的赵元任得知此事,于是约请石声汉和两位瑶族歌手演唱,他用留音机录下歌手演唱的内容,回北平后继续开展研究,著成《广西瑶歌记音》一书,于1930年出版。
该书收录瑶族七言歌197首,记录大约450个歌词的唱音。
该书共分4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介绍收集瑶歌记录材料的过程,瑶歌音韵的大体情况和记音凡例。
第二部分“瑶歌正文”是该书的主要内容,收录“正瑶舞歌”90 首、“十二月花开歌”12首、“甲子歌”95首的单字音材料。
第三部分“瑶歌音韵”,以列表(包括瑶歌音韵表、声母比较表、韵母比较表)的方式进行瑶歌读音与中古音系的对照,简单地论述了瑶歌音韵上的特点。
第四部分“附录”,介绍瑶歌的乐调和若干与瑶语有关的词汇。
这部《广西瑶歌记音》是中国第一本研究瑶族歌谣的专著,对人们研究大瑶山民族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由于它是瑶民用广东方言(粤语)演唱的,对汉语方言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它成为赵元任语言学的重要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