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精选--中文言文词优选类活用学习知识点优质总结计划大全.doc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下面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语法知识点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其中,名词的用法更加广泛,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等不同类别。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通常是“主谓宾”的顺序。

有时也会出现倒装、省略等特殊的语序结构。

3. 句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包括并列句、主谓句、从句等。

从句有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不同种类。

二、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2.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特征。

3. 借代:用一个与原指不同但相关的词来代替,常用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借代。

4.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言语表达,以强调或渲染其效果。

5. 排比:通过多次列举同类事物或相似结构的句子来增加语言的热度和修辞效果。

6. 对仗:通过平行排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形成对称的结构和语言的和谐感。

三、语言特点1. 文言文注重文法和词义的准确,句子结构通常比较规范,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善于运用比拟、夸张等手法。

2. 文言文词汇丰富,有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注重意象的表达,常用典故来说明或强调。

3. 文言文注重音韵的运用,有明显的韵律感和平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辞章等。

4. 文言文在句法结构上较为复杂,有时候使用从句和并列句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四、阅读技巧1. 注意词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2. 理解句子:句子结构较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注意标点: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注意标点的位置和作用。

4. 阅读背景知识:文言文中常涉及历史典故、古代文化等知识,通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学习计划安排

文言文学习计划安排

文言文学习计划安排一、学习目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文言文学习计划,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语言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内容文言文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文言语法、词汇、阅读和翻译等方面。

在这方面,我将按照以下内容安排进行学习:1、文言语法首先,我将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包括语序、虚词、句式等方面。

然后,结合语法规则进行练习和总结,以便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

2、文言词汇其次,我将学习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包括古代诗词中的成语、典故等,以及一些常用的古诗文名句,并且不断积累和记忆,以便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

3、文言阅读此外,我将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原著进行阅读,包括《论语》、《道德经》、《史记》等,通过阅读,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也能够提高我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文言翻译最后,我将进行一些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包括古诗文的翻译和古代文献的翻译,通过翻译练习,不仅能够提高我的翻译水平,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方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我的文言文水平: 1、多读多背首先,我将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原著,包括诗词、名篇、典籍等,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感和修养,并且对一些经典的句子进行背诵,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多写多练其次,我将尝试写一些自己的文言文作品,包括古诗、古文、散文等,通过写作,不仅能够提高我的文言文表达能力,也能够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魅力。

同时,我也会进行一些语法练习和翻译练习,以便不断巩固和提高我的文言文水平。

3、多问多思此外,我会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向他们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多思考一些文言文的句子,找出其中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学语言。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关键。

下面将对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基本特点包括:- 句法复杂、语序灵活: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的顺序,但也经常采用其他语序,如倒装、状补等。

主谓宾中间也常插入各种修饰成分。

- 词汇丰富、含义广泛: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意义相对较多,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 字形繁复、注音有规律:文言文的字形复杂,注音往往没有完全记录。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技巧,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理解句子结构: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同时关注修饰成分的插入位置和语序的变化。

- 学习常见的文言词汇:通过积累和记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容。

- 注重上下文的理解:文言文常常使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和推测词句的含义。

3.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表达情感或修饰。

- 比喻:用其他事物和现象对所要表达的事物进行类比,增加表达的形象感。

- 借代:用一个事物指代另一个事物,突出表达的意义。

- 修辞疑问:通过问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或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4.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句型包括:- 平行句:主谓宾结构平行,用于表达并列关系。

- 三句并列句:三个句子并列,通过相同的主谓宾结构传递信息。

- 破折句:在句子中使用“呜呼”、“咳咳”等词语,表达感叹或抒情的语气。

- 省略句:舍去一些不影响意思的成分,使句子更简练。

- 倒装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起到强调、排比或修辞等作用。

5. 文言文的作文技巧文言文的作文要求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遵循文言文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作文所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要符合文言文的特点。

word完整版本初中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计划大全,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本初中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计划大全,推荐文档

2019年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大全名词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常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每日、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渐渐。

[小练习]找出以下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说。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同样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同样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常常出现第1页共8页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此后,名词变为有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以下各句顶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说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4、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5、范增数目项王。

目:示眼色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以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第2页共8页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委任为将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看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中的“师”,就是“认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来宾其父来宾:把看作来宾。

②鱼肉百姓鱼肉:认为鱼肉③孟尝君客我客:把看作食客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只是把亲人看作亲人,不只是把孩子看作孩子。

”第3页共8页动词五、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拥有了名词的特色。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初中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以“故”为例,有“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虽有名马)等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来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之(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

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桃花源的景象。

(2)作助词,有“的”(水陆草木之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等用法。

(3)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2、而(1)表并列,“和、又”(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然后、就”(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

3、以(1)作介词,“用、拿、把”(以刀劈狼首)。

(2)作连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文言句式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于厅事之东北角)、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等。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初中七年级的课文文言文词优选类活用总结计划.docx

初中初中七年级的课文文言文词优选类活用总结计划.docx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 6 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中考临近,多花点儿时间加强识记背诵,在中考里拿下这些必得分。

顺祝中考成功!加油!七年级(上)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山市》)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山市》).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咏雪》).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与友期》)..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

(《智子疑邻》).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智:形容意用法,⋯⋯ 明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近:形容活用,靠近、接近。

11、家富良(《塞翁失》).富:形容活用,“有很多”。

七年(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仲永》).异:形容作意,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客其父。

(《仲永》)...奇:形容意用法,“以⋯⋯奇”。

客:名意用法,以⋯⋯客。

14、父利其然也。

(《仲永》).利:名意用法,⋯⋯有利可。

15、令作,不能称前之.。

(《仲永》):用作名,名声。

16、策十二,百千。

(《木》).策:名活用,登。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善:形容活用,擅,善于18、会客大宴。

(《口技》).宴:名用作,行宴会。

19、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20、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21、一狼洞其中。

(《狼》).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2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隧: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常用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

其基本特点包括:1. 用字繁多,常用的汉字有两千多个。

2. 多用双音词和多音词。

3. 词语混淆,有一些字在文言文中是相通的,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4. 语法复杂,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

5. 用词规范,需要特别注意虚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变化。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词类文言文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

名词比较容易识别,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时间等。

动词在句子中起着谓语的作用,常见的动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

形容词和副词是修饰名词和动词的词语,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句子成分,包括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助词是用来构成动词或助动词的词语,用来表达语气、时态等。

2. 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前后定语结构、状语结构、主谓补结构等。

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前后定语结构是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修饰语结构。

状语结构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修饰语结构。

主谓补结构是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的补语结构。

3. 文言文的常用成语文言文中有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常见的文言文成语有四字成语、六字成语、八字成语等,这些成语在表达含义和修辞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要想读懂文言文,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要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

其次要注意虚词的使用和语序的变化,不能将文言文看成口语或现代汉语的直译。

最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如主谓不一致、逻辑不通等。

三、文言文的实际应用虽然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汉语、普通话所取代,但它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 (《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 ,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接。

(注:以上三都可作名作状象。

)(5)活用名出在主或的位置上,表示与个作行有关的人或事,它就活用作名。

如“吾射不亦精乎”(《油翁》)中的“射”,本是“射箭”,里化名“射箭的本”。

(6)形容活用名在句子中,形容如果于主或的位置,具有明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形容就化名。

如“无肥滋味之享” (《送阳生序》)中的“ 肥”,就是形容化名,作“新肥美的西” 。

(7)形容活用形容后面了,形容就化。

如“天下苦秦久矣”(《涉世家》)中的“苦”,因“秦”,意“(秦王朝的残暴治)感到苦” 。

(8)意用法意用法是指具有“ (以)⋯⋯怎么”的意思。

名的意用法。

名的意用法,是把它后面的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个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稍稍客其父”(《仲永》)中的“ 客”,本名,“ 客其父” 构,“ 客”就活用作,意思是“以其父客” 。

形容的意用法。

形容的意,是主上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个形容所表示的性或状。

如“ 人甚异之”(《桃花源》)中的“异” 形容,活用作,“异之”就是“以之异” ,“ 事奇怪” 。

(9)使用法所使用法,是指具有“使⋯⋯怎么”的意思。

使用法中的,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

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 ,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 ,因其后带宾语“骨” ,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 ,成为使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举例:(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化为动词“点头” 。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化为动词“下霜” 。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

4.妇抚儿乳(《口技》)“乳”化为动词“喂乳” 。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化为动词“说出” 。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化为动词“说梦话” 。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化为动词“宴请” 。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化为动词“汲泉” “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生于患,死于安》)“ ”化“犯失” 。

10.神弗福也(《曹》)“福”化“保佑” 。

11.公将鼓之(《曹》)“鼓”化“ 鼓”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化“打洞” 。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寇”化“入侵” 。

14.然得而腊之以(《捕蛇者》)“腊”化“ 干”,里“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毒”化“怨恨” 。

16.黄梅家家雨(《客》)“雨”化“下雨” 。

17.余袍敝衣其(《送阳生序》)“ 袍敝衣”是“穿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送阳生序》)“腰”化“腰佩” 。

(二)名作状1.日扳仲永于邑人(《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以入(《黔之》)“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小溪(《小石潭》)“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斗”“蛇”是“像北斗星” “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犬牙”是“像狗的牙一” 。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翼”是“像的翅膀一开” 。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湘(《岳阳楼》)“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形容的互用1.攘除奸凶(《出表》)“奸凶”,形容作名,“奸凶之人”。

2.臣,小人(《出表》)“ ”“ ”,形容作,“ 近”“疏”。

3.此皆良(《出表》)“良”,形容作名,“ 良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奔”,化名,“ 奔的”。

5.其地之出,竭其之入(《捕蛇者》)“出”“入”,化名,“ 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

政》)“故”“新”,形容化名,“旧知”“新收”。

(四)意用法1.父异之(《仲永》)“异”是“以之异” 。

2.邑人奇之(《仲永》)“奇”是“以之奇” 。

3.父利其然也(《仲永》)“利”是“以其利” ,“ 那有利可” 。

4.吾妻之美我者(《忌王》)“美”是“以我美” 。

5.人甚异之(《桃花源》)“异”是“以之异” 。

6.不耻下(《。

公冶》)“耻”是“以⋯⋯耻辱” 。

(五)使用法1.无竹之乱耳,无案之形(《陋室》)“乱”“ ”是“使耳乱” “使形”。

2.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所以心忍性(《生于患,死于安》)“苦”“ ”“ ”“空乏”等都是使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息”,“使心息”。

5.乱花欲迷人眼(《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七年(上)1.鞭数十,之院。

(《童趣》)(名活用):用鞭子打。

2.学而之,不亦乎《〈〉十》(名用作状):按。

3.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同上)(形容用作名):A 指旧的知,学的西。

B指新的知,新学的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作状):像洞一。

七年(下)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仲永》)(形容作意):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客其父。

(同上)(形容作意):⋯⋯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作意)把⋯⋯看作有利。

8.令作,不能称前之。

(同上)(用作名):名声。

9.策十二,百千。

(《木》)(名活用):登。

10.会客大宴。

(《口技》)(名用作):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也。

(同上)(名用作):出。

12.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活用状):像狗一。

13.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活用):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活用状):从隧道。

八年(上)15.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形容活用):以⋯⋯异或⋯⋯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名。

(《陋室》)(名活用):名,着名。

17.水不在深,有灵。

(同上)(形容活用作):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活用):此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有了芳馨。

19.无竹之乱耳。

(同上)(用作使):使⋯⋯受到乱。

20.无案之形。

(同上)(用作使):使⋯⋯感到累。

21.中敞者,箬篷覆之。

(《核舟》(名用作状):用箬篷。

22.石青之。

(同上)(名用作状):用石青。

23.石青之。

(同上)(名用作):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之”的前面,用作,即涂染。

24.卧右膝。

(同上)(使用法):使⋯⋯卧,平放。

25.右臂支船。

(同上)(使用法):使⋯⋯屈,弯曲。

26.而其左膝。

(同上)(形容用作使):使⋯⋯,起。

27.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名用作):梳着椎形髻。

28.故人不独其。

(《大道之行也》)(第一个“ ”意用法):以⋯⋯。

29.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

(同上)(第一个“子”意用法):以⋯⋯子。

30.故外而不。

(同上)(名用作状):从外面。

31.乘奔吁御不以疾也。

(《三峡》)(用作名):善跑的。

32.春冬之,素湍潭。

(同上)(形容用作名):急流。

33.素湍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用作名):清波。

34.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用作):霜。

35.食百物皆倍穹常。

(《潮》)(形容用作):高。

36.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文身。

(同上)(名用作):画文彩。

37.浙江之潮,天下之也。

(同上)(用作名):景象。

38.乘弄旗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用作名):。

39.乘弄旗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名用作):立,。

40.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名用作):客居。

41.与余舟一芥。

(同上)(名作状):像小草一的微小。

八年(下)42.从流,任意西。

(《与朱元思》)(名作状);向或向西。

43.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用作名):指奔的。

44.上,互相邈。

(同上)(形容用作):A 指(争着往)高外; B 指(争着往)。

45.先生不知何人也,亦不其姓字。

(《五柳先生》)(形容用作);(地)知道。

46.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同上)(形容用作名):戚朋友。

47.,以其志。

(同上)(形容用作):使⋯⋯。

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用作):辱没。

48.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用作):吃完。

49.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用作):鞭策(用鞭子打),使。

50.食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用作):行千里。

51.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的使用法):使⋯⋯尽,竭尽。

52.戴朱宝之帽,腰白玉之。

(《送阳生序》)(名用作):挂在腰(腰挂着)53.余袍敝衣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