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绘《朴园图》
张大千山水画赏析之十二

张大千山水画赏析之十二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山水画赏析之十二密林清湫镜心对联片设色纸本己丑(1949年)作(拍卖694.4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画款:一、穿连林窈下清湫,逝水秋来贯石流。
行遍山丘爱幽树,高怀惟是看巢由。
拟一峰道人笔,己丑秋日,大风堂写,大千居士爰。
二、辛卯夏日,检此奉贺,国砺仁兄新居,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
书款:庭前大树老于我,天外斜阳红上楼。
国砺仁兄法正,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
《密林清湫》是张大千1949年摹拟黄公望之作,时年51岁。
此幅设色浅绛,以黄大痴之笔墨运董巨之丘壑。
近景石坡处,有松柏数株,有高士二人正挥清谈。
山腰处有一栈道山路蜿蜒而上,有一飞泉叠瀑潺湍而下,起承开合别见用心。
飞泉叠瀑之上架设一具廊桥,后山又有屋宇数栋。
山头运以披麻皴法,以中锋画出苍茫空灵之感,渴笔淡墨,层层皴擦,以求心迹抒发。
青城旧居图镜心设色纸本 1949年作款识:青城上清宫有独房栗十七株,相传天师所手植,故山中人呼为天师栗也。
乙丑秋日写予上清旧居因并记,大千居士爰。
钤印:蜀客(朱)、张爰私印(白)、上清借居(朱)。
青城山是张大千艺术生命和世俗生命的双重灵魂所系,张大千一生描绘青城山题材作品甚多,1938年自称“青城客”的张大千卜居灌县青城山之上清宫,即此幅所写景致,此件作品作于1949年,为张大千离开四川赴台湾前的一件佳作。
仿石涛山水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题识:门前照溪影,墙后交竹枝,屋瓦多破碎,落叶相蔽亏。
贫贱客不弃,堂中罗屦綦,有酒愿客醉,此外无所知。
戊子六月写于潇湘画楼。
爰。
钤印:张爰(白)、大千居士(朱)此幅作品为大千先生仿石涛山水之佳作,设色典雅,构图精妙。
远山近水,茅庐散立。
二位高士相对攀谈,水畔一孩童正在浣洗,以极淡花青色写水,寥寥几笔顷刻让观画者感觉清入心脾。
配合以诗入画,古代文人所追求之恬静阔达情怀跃然纸上。
松荫独钓立轴 1948年作款识: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
古意中的科学

古意中的科学教学成为日本学校的正统。
留学归来后,张大千留居中国最开放、中西文化艺术碰撞交融最激烈的上海。
当时西方绘画、摄影大量进入上海,特别是结合国画与摄影的“画铅照”大行其道,受到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归国后不久,张大千又拜沪上名士曾熙、李瑞清为师,而后者则是国内最早使用摄影辅助其书法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作为活跃于上海的商业画家,在东西方文艺交融的大环境下,在老师艺术创作的影响下,张大千不可避免地爱上了摄影,并开始关注摄影与绘画之关系。
从初登黄山、远游瑞士到横游台湾,只要出去游历,张大千基本上都会随时携带相机,将喜欢的景与物摄下,用于绘画创作。
他有时也将自己拍摄的绝美照片印版发行或登报发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大千的几幅摄影作品还多次获得世界级的大奖。
如1931年摄影作品《黄山云海》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的“摄影金质奖”。
张大千是最早在世界上获得摄影大奖的中国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摄影大师。
如果张大千继续潜心摄影的话,可能中国会憾失一个艺术大师,但也可能会多一个世界级的摄影大师。
虽然,摄影不是张大千的艺术重心,但摄影却在他的艺术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梳理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可以发现许多画作都与摄影有着密切关系。
结合张大千的画艺发展,张大千的绘画与摄影之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探索期1924年,张大千的父亲张忠发在江苏病逝,他在悲痛中,精心绘制了《先奉政公六十四岁遗像》(图1)。
画中人像微侧,头戴冠帽,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目光凝重,表情肃穆庄严。
此画最为特别的是,画家在人物脸部刻画上选择了迥异于传统国画的画法,采用了类似西方素描的绘画技巧,人物面部光影效果十分明显,额角、眼眶、脸侧的阴影与面部正面的受光部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脸部轮廓具有体积感,呈现出近似照片般的真实感。
此画是张大千画作中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西方写实素描技巧的画作。
将此画和近年发现的张大千父亲生前照片(图2)进行比对,可以发现二者高度相似。
画作应是张大千在照片的基础上创作的。
名家作品赏析——张大千《慈湖图》

张大千(8 9 9 3, 1 9 -l 8 )名爰 , 小名季爰 , 四川 内江庄 、 亦俗亦雅 、 玩世而从艺虔 诚 的人 。 当同时代 画家在注重借 鉴西方绘 画样 式技法时 , 他却从极 富生命力 的民间传 统艺术 中获得 创造 的启 示。其晚年 的泼 彩泼
墨, 彻底 走 向抽 象 化 , 成 对 传 统 山水 画 的超 越 。 完
《 慈湖 图》 大片的石青石绿 , 构成斑驳 陆离 的抽象水 墨表现 , 山不似 山、 见 见水不似水 , 千峰 竞雄 , 云蒸 霞蔚 , 恍兮惚兮 , 人心魄 , 撼
具尺幅千里之势。该作品融北宗之骨、 宗之韵 , 南 采大写意之渲 淡, 开现代 山水画之大境 , 逾越 山水之 间的大美之感。
劈 诗| 曳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张大千款《山居图》这件署名为张大千的《山居图》(图1,纵141.5厘米、横55.5厘米),是沈阳某拍卖行20XX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该公司在这件拍品图片下面有这样几行字的说明:附98年北京市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中心章津才先生鉴定证书;另附单国强先生为此画鉴定后与此画合影的照片。
著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8页。
我第一眼看到这件《山居图》,觉得这一构图形式在我的记忆里有似曾相识的印象,然察其气象,总觉得与张大千先生笔下的山川意趣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落差。
既然是似曾相识且又似是而非的画作,我就格外地认真起来。
实践告诉我,作为鉴定家,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需要的是冷静和缜密的甄别,仅凭感觉往往会导致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误判。
这件《山居图》之所以给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因为张大千先生创作过构图与此类似的《雅宜山居图》(图2),该图曾71996年在北京翰海以RMBl98.000元拍出。
对这一题材的重复在张大千先生的笔下很类其《巫山清秋图》,反复创作而幅幅有异。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山居图》因有《雅宜山居图》的存在而轻率地予以否定。
因为肯定一件作品与否定一件作品必须以该件作品的笔墨语言特质为依据,尤其是在构图相似且笔墨手段接近的情况下,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我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便是具体的比较和辨析:一、这两件作品的构图基本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唯一的差异是图1相对于图2而言,布局乱而窘迫,设色过“花”,因而显得整个构图琐碎,布局气息不畅,墨色不纯,很有可能是拼凑图2及张大千先生其他山水画而成的。
张大千先生早年浸淫石涛,而石涛则是个中国画“点”之运用集大成者,故而张大干先生用起“点”来也算得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断断不会出现类似图1中那种无感觉、无隋趣、无力度的板结、死且乱的苔点的。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风不同.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浅谈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

□刘பைடு நூலகம்晨
摘 要:20 世纪的中国画巨匠张大千,是一位在传统与创新两方面都有建树的大师。泼墨泼彩是张大千的艺术创造,此种风格不 仅是他绘画的巅峰,也给后世留下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张大千 泼墨 泼彩 绘画特点
一、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的成因
1.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形成的外因 (1)古法启示 张大千重视师法古人,临摹与研究了大量名家的画作。他 认为,创新是建立在摄取前人经验基础上的,要将绘画的技巧融 会贯通,用于自己的绘画之中。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积累是 张大千泼墨泼彩画形成的基础。他曾说:“讥人临摹古画为依傍 门户者,徒见其简陋。临摹如读书、如习碑帖,几曾见不读书而 能文,不习碑帖而能善书者乎?” 自古就有泼墨法的启示,《宣和画谱》有记载:“王洽不知何 许人也,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虽然年代久远致使 王洽的画作无法考证,但从相关文献记录来看,王洽的泼墨法先 以墨泼,然后用手引导轨迹,再加以收拾而成。由此可见,他画 画的过程不拘泥于具象的形体,无拘无束,随着墨迹加以收拾成 具象的形体。从抽象到具象,这种大胆创新的方式为后世带来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也正是吸收了此类 绘画的手法。 (2)中西合璧 张大千痴迷于写生,他认为写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他曾 说:“今人学画,每不知临古与写生二者不可偏废。”敦煌壁画色 彩艳丽,用笔细致。张大千曾在敦煌面壁了两年多,在这段时间 内,张大千临摹了大量的壁画,也正是这次经历,张大千的山水 画在用墨用色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之后,他敢于用重 色,色泽艳丽,线条更是遒劲有力、勾勒严谨。壁画场面浩大,其 壮观程度让张大千敢于尝试巨幅画作。多次临摹的经验,使他 能够经营纷繁杂复的画面,他的作品《大墨荷通屏》正是此类佳 作。此外,张大千移居海外多年,曾观摩过大量的西方画作,中 西绘画在绘画语言上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绘画讲究用笔用墨, 而西方的绘画更加注重块面与色彩,两者看起来并不相融,张大 千却认为中西绘画并无很大的分别。他对此进行研究,是否吸 收西方绘画元素也成为张大千泼墨泼彩前后的最大区别。 2.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形成的内因 (1)“无不造其极”:个性成为泼墨泼彩的基础 张大千的画作以工笔、写意、泼墨、泼彩等技法表现山水、花 鸟等,构图精巧、色泽亮丽,诗文率真豪迈,书法劲拔飘逸,这都 与他的个性密切相关。 个性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张大千的个性 可以用“无不造其极”来概括。张大千在 30 岁左右便名扬天下, 他享名之早,持续时间之久,都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奇迹。“无不造 其极”的性格造就了张大千泼墨泼彩的一个“极”字。他的泼墨 泼彩摆脱了前人精于工笔的束缚,用大碗的墨进行肆意挥洒,再
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

天工|2023年第29期[摘 要]张大千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其独具特色的“泼彩”绘画技法,是对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的青绿山水的发展。
在对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张大千的教育经历,对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进行阐释。
[关键词]张大千;青绿山水;泼彩[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9-005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章涛,李亚男.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J].天工,2023(29):56-58.陈章涛1 李亚男2 1. 储真堂陶瓷工作室 2.宥茧青语陶瓷绘画工作室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作者简介:陈章涛(1986—), 男,汉族,江西乐平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青绿山水。
李亚男(1991—),女,汉族,江西浮梁人,本科,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青绿山水。
张大千是近代一位标新立异的画家,在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下,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泼彩”技法,这种技法是在传统的“泼墨”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泼彩”则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
张大千在艺术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返本”来自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其“开新”则是将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要想实现艺术的创新,对于传统和现代,我们均不能忽视。
一、青绿山水的起源和特点中国的青绿山水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无数画家的作品陈列在艺术殿堂之上,供后人鉴赏。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青绿山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原始萌芽时期青绿山水在中国起步很早。
如果按照单独的山水之景来算,早在原始时期,一些瓦罐、陶罐之上就有简单的图案。
如果以独立的绘画门类来算,人物画显然是早于山水画的。
一开始,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不管是巍峨群山,还是潺湲溪流,都是展示人物形态的场景。
这时,山水画相对于人物画而言,显得古拙简单。
张大千绘画作品题跋涉及人物考(下)

张大千绘画作品题跋涉及人物考(下)打开文本图片集张大千日常交友,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本文继续讨论其绘画作品题跋所涉及的人物。
15、《岁朝清供图》为张大千1941年43岁时所作。
画中铭记题跋为:“岁朝清供,叔文三兄辛巳开福。
大千弟爰。
”叔文:即张叔文(生卒年不详)。
江浙人。
抗战时期四川灌县中央银行任职。
16、《东坡居士笠屐图》为张大千1941年43岁时所作。
画中铭记题跋为:“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臞仙。
兹大千抚本,乃尔广颊丰。
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今披此图,可想见别黎子云家,风雨归途,野服萧然,妇孺追随,邑犬群吠之状也。
辛巳新秋,沅叔傅增湘书于藏园之石斋。
”“心香一瓣散馥芬,不用海南兰麝薰。
升阶自集乡人笔,冠剑杂沓会风云。
时事摧肝笔砚焚,碧血成晕苔生纹。
岷江浩渺万派分,哪得和气含氤氲。
暮颐山头长髯君,芸窗早岁窥皇坟。
万斛源泉发高文,下眎百家如蠛蚊。
黄惠迁谪实足云,绣寰画袁铭殊勋。
我欲笔阵扫千军,老拙不学兼不勤。
燕市酒薄难为醺,胡不归去躬耕耘。
万里何尝异乡枌,肴擾罗列旌旗分。
迎神一曲声凄焄,去天尺五公应闻。
张朝墉。
”傅增湘(1872—1950),字叔和,一字润沅,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老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等。
四川江安县人。
近现代藏书家、学者、教育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1917年12月至“五四”运动前,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
傅氏一生藏宋金刻本一百五十种,四千六百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三千七百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更多,总数达二十万卷以上,是晚清以来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又一大家。
他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堪称一代宗主。
张朝墉(1859—1942),字北墙,一字伯翔,晚号半园,以蓄长须,又被称为张髯。
四川奉节人。
清廪生,精通宋代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