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代实学的基本概况

合集下载

[哲学]第七章 明清实学

[哲学]第七章 明清实学

[哲学]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一节明清实学概述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2、实学兴起的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重视经验知识2、注重经世思想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关于实学,有两种说法。

•(1)广义的实学•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

•从内涵上看,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

•(2)狭义的实学•指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致用”之学。

•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

•2、实学兴起的原因•(1)政治原因•(2)思想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注重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实学学者贵识时务,重视实效,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而深切关注。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明清实学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3、致力创新的精神。

•明清实学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重复陈言。

•4、研究课题的扩大。

•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

第二节黄宗羲一、生平与著作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二、“一本而万珠”的学术史观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史观1、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2、改革君主专制的方案四、哲学思想1、“气外无理”2、“心即是气”一、生平与著作1、生平世称梨洲先生。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浦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终年八十五岁。

•2、著作••政治著作以《明夷待访录》为代表(可称作十七世纪的中国民权宣言)。

3、实学思想的体现(1)注重史学,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

关注政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鲜明的民主思想。

(•2)的•(3)对宋明理学进行修正,提出“气外无理”、“心即是气”哲学思想,此为他经世之学的哲学基础。

清朝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清朝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

清朝的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体系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朝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的情况。

一、教育制度清朝的教育制度以科考为主要内容,官方设立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为目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和会试两个层次,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获得官职,并进入官方机构任职,成为清朝的幕僚。

科举考试对于清朝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会阶层晋升的途径。

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家族世代都能获得进入清朝官方机构的机会,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贵族的特权、歧视女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整个清朝时期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学校教育在清朝的学校教育中,书院和私塾是主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是官方设立的学校,为培养官员和士人培养提供了平台。

私塾则是家庭或个人自行设立,主要面向家族贵族子弟和平民百姓的子弟教育。

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的学习,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们需要刻苦钻研,通过理解经典中的意义来取得进步。

在书院的教学中,注重讲究规范的礼仪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种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私塾则更加注重实用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在私塾学习主要是为了应试,注重记忆和应用。

私塾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儒家经典的学习,还包括算学、算法、武术等实用技能的教授。

相对于书院,私塾的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用性更强。

总体来说,清朝的学校教育主要以书院和私塾为主,教育内容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局限性在清朝的社会中,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被重视和推崇。

官方的科举制度为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意义,学子们努力学习以期望通过考试取得更好的进展和社会地位提升。

然而,清朝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考试制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机会并不公平,贫苦人家的子弟往往因为缺乏资源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限制了他们的晋升渠道。

清朝的教育与科举制度

清朝的教育与科举制度

清朝的教育与科举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清朝的统治下,教育和科举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延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与科举制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清朝时期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的特点。

一、清朝的教育体系清朝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官学、私塾和民间教育三者构成。

官学是清朝设立的一系列教育机构,是为了选拔掌握朝廷治理技能的人才而设立。

官学分为三个层级:国子监、省城学和县学。

国子监是最高级别的官学,是培养高级官员和文人的重要场所。

而私塾则是负责普及基础教育的场所,由地方士人或学者创办,教授基础知识、文化修养和儒家经典。

此外,民间教育则是由一些社会团体或私人创办的学校,主要是为普通民众提供基本教育机会。

在清朝的官学和私塾中,注重儒家经典的教学,尤其是《四书五经》的学习。

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培养孝道、仁爱和忠诚的品质。

尤其是在官学中,学生们还会接受正式的中央政府授业,学习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担任朝廷官员。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度是清朝选拔官员和文人的主要方式,它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决定一个人的官职等级。

清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个级别: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由省级考官负责组织和评卷,考生通过乡试的成绩可以晋升为举人。

举人可以进入会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候选人的才能和品德。

会试通过的考生可以晋升为贡士,进入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的考生可以成为进士,获得参加朝廷选拔官员的资格。

科举制度催生了大量的文人和官员,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科举制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和文学修养,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相对不足。

此外,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常常存在偏大的主观因素,给贿赂和关系的作用留下了空间。

清末实业学堂概况

清末实业学堂概况
中图分 类 号 :K 2 5 7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4— 0 2 1 2— 0 1
列 强侵 略激 发 的变法 图强需 求 ,有 识 之士 开 始 设法 拯 救 中 国 , 经典教育 ,中国传统教学 的方法 主要 以呆读死 记为 主 , 但 清末 实业学 他 们从 实 际出发 ,提 倡 “ 中体 西用 ” ,引发 了实 业 救 国思 潮 ,落 后 堂 中开始广泛采用 了实践 、实验 、实习等 强调既 动脑又 动手 的教学方 的中 国要 “ 自强 ” 、 “ 富国” ,就 必 须 学 习 西 方 先进 的科 学 文 化 技 法 ,从而使 中国学校 中的教学方法 出现了根本变化 。
性极 大 增强 ,一 些 地方 官办 实 业 学 堂 在 这 一 背 景 下 得 以 发 展 。清 末 “ 新政 ” 时 期 的实业 教育 得 到 了 快 速 的发 展 。2 o世 纪初 的封 建 旧中 国 已完 全 沦为 了半殖 民地半 封 建社 会 ,面 对 内外交 困 的情 况 , 清 王朝 开始 采取 一 系列新 政 策 ,新政 内容 涉 及 到经 济 、文化 教 育 、
1 . 1 实 业 教 育 的 宗 旨
实 业教 育 的宗 旨 ,在 一定 程 度上 反而会 阻碍 实 业教 育 的发展 。
1 .6 经费 状况 清 末 时期政 府 的 财政 紧张 ,政府 没有 能 力 负 担 全 国实 业 教 育
清 末 实业 教育 承 载 着 消 除 内忧 外 患 和 挽 救 清 政 府 的 重 任 ,实 的经费 ,进 而把 实 业 教 育 财政 负 担 转 呈 给 地 方 ,但 地 方 政 府 同样 业 教育 始终 担 负着救 亡 图存 的重 担 。实业 教育 传 承 了 “ 经世 致 用 ” 财 政 紧张 。地方 政 府 鼓励 各 地 社 会 各 界 出资 兴 办 实 业 学 堂 。地 方 的思想 传统 ,主要 以 “救 国 图存 ” 为宗 旨,增 强 清 政 府 的 实 力 。 政府 也 在政 策 上 大 力 支 持 实 业 教 育 的发 展 。虽 然 政 府 财 政 缺 乏 , 实 业教 育挑 战 的是 传统 的 注 重 品 德 而 轻 视 技 的 儒 家 文 化 。 比 如上 但 是 ,清政 府 大力 鼓 励 民 间 出 资办 学 和 捐 款 助 学 ,这 使 得 实 业 教 海 女子 蚕业 学 堂 的宗 旨重 视载 蚕 、养蚕 、制种 等实 验 ,“ 并 改 良旧 育 得 到快速 的发 展 。 法 ,用 以扩 大 女子 就业 ,挽 回我 国利 权为 宗 旨” 。 2 清 末实 业教 育 的影响 1 .2 实业 教育 的课 程设 置 实 业教 育从 洋务 时期 的萌 芽 到 维 新 时 期 的 发展 无 疑 都 是 有 识 清 末 实业 教育 的课 程设 置受 教 育 目标 的限 制 ,培 养 的人 才 为 之 士完 全投 入 心 血 的 结 果 ,为 我 国 的 实 业 教 育 做 了充 足 的 准 备 , 清 政府 服 务 。清末 实 业 学 堂 的 课 程 主要 有 四类 。 一类 课 程 是 学 习 为民 国初年 的实业教 育 奠 定 了 基 础 。培 养 了 国家 所 需 要 的实 业 人 应 用力 学 等专 业基 础课 程 ;二 类 课 程 是 学 习社 会 科 学 等 文 化 基 础 才 ,促 进 了社会 的发 展 ,促 成 实 业 教 育 制 度 的 建 立 ,促 进 了观 念 课 程 ;三 类课 程是 学 习 造 船 学 等 的专 业 课 程 ;四 类课 程是 学 习 实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

明清实学思潮简介导读:明清实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含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学术思想形态。

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禅化而提出,至明代后期而蔚然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思潮--明清实学思潮,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

这一学术思潮,由17世纪初的明末东林学派开其端绪,至19世纪60年代初的清朝道光、咸丰年间(182l-1861年)遂告结束而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

这二百数十年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乾嘉时期实证学风的高度发扬,道咸时期实学思潮的再度高涨。

在这一思潮的前后两个阶段中,都把儒学?quot;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救亡图存而务实革新。

而且,从这一进步思潮的高涨而波及的范围说,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从其学术思想的深刻和尖锐程度说,它由批评理学而发展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抨击;终结了以宋明理学为主流的长期统治,冲击着旧礼教、旧传统的束缚,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光彩。

一、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第一阶段: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是以经世致用、倡?quot;实学为其主要特征。

从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康熙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

在此时期,封建地主统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以及国内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导致农民大起义和民族战争的络绎不绝;在江南各地,还爆发了相当规模的市民阶层的反抗运动。

尤其是明王朝的覆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他们痛定思痛,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总结明亡教训,憧憬未来的理想社会。

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这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盛的主要社会基础;加之此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碰撞,开始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对实学思潮的兴盛也起到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哲学]第七章 明清实学

[哲学]第七章 明清实学

[哲学]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七章明清实学第一节明清实学概述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2、实学兴起的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重视经验知识2、注重经世思想一、明清实学简介1、实学的涵义•关于实学,有两种说法。

•(1)广义的实学•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

•从内涵上看,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

•(2)狭义的实学•指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致用”之学。

•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

•2、实学兴起的原因•(1)政治原因•(2)思想原因二、明清实学的特点1、注重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实学学者贵识时务,重视实效,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而深切关注。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明清实学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3、致力创新的精神。

•明清实学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绝不蹈袭古人,重复陈言。

•4、研究课题的扩大。

•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

第二节黄宗羲一、生平与著作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

二、“一本而万珠”的学术史观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史观1、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2、改革君主专制的方案四、哲学思想1、“气外无理”2、“心即是气”一、生平与著作1、生平世称梨洲先生。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浦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终年八十五岁。

•2、著作••政治著作以《明夷待访录》为代表(可称作十七世纪的中国民权宣言)。

3、实学思想的体现(1)注重史学,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

关注政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鲜明的民主思想。

(•2)的•(3)对宋明理学进行修正,提出“气外无理”、“心即是气”哲学思想,此为他经世之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清末改革新学渐兴(1840-1911)1概述

第一章清末改革新学渐兴(1840-1911)1概述

第一章清末改革新学渐兴(1840-1911)1.概述封建教育到鸦片战争前夕已走向穷途末路,即便是“文风最盛”的浙江也呈现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鸦片战争失败后,外国传教士在浙开办教会学校和书馆,传播教义实施文化侵略。

浙江有识之士秉承实学思想传统,倡导经世致用的为学宗旨,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提出了早期的科学启蒙和变法主张。

甲午战争失败后,浙江部分官吏和开明绅商在拥护变法、力主改革的同时,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这些学堂不再以探求儒家义理和追求科名仕宦为目标,而是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雏形。

12.改革封建教育的先声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鸦片战争前夕针对社会危机深重和人才匮乏的现象,猛烈抨击专重儒家经义的教育制度和八股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诗意图》□《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这首诗)3.门户开放与教会办学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外国传教士纷纷来浙江传教、办学。

宁波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教会势力雄厚,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来华后,曾在宁波传教并长期注册宁波。

2□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图□开埠口岸宁波图片(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Array□光绪十九年浙江天主教教会分布表(《浙江教育史》321页)34□光绪十九年浙江基督教教会分布表(《浙江教育史》322页)◇第一所教会女校1844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传教士、东方女子教育会传教士爱尔德塞(Mary Ann Aldersey )在宁波城内祝都桥创办女塾,开设国文、算术、圣经等课程,这是浙江境内亦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女学,开风气之先。

◇第一所教会男校1845年美国长老会海外传道部宁波差会(Ningpo Mission,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在宁波江北岸槐树路创设崇信义塾,这是外国教会在浙所办最早的一所寄宿制男子学校,开设圣经、四书、五经、作文、书法、算术、英文、天文、地理、唱歌等课程。

学习_清代文学概述

学习_清代文学概述

• 二、 清代文学概况
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
短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短篇白话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李渔)
教P257)
《玉娇梨》《平山冷燕》(才子佳人小说
传奇:《长生殿》《桃宋派(钱谦益)、神韵派 (王士祯)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概述
1644—1842 (努尔哈赤 天命)、(皇太极 天聪、 崇德)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一、清代与文学有关的几点社会状况: (一)自始至终存在的民族矛盾 (二)文化的高压禁锢政策
1、文字狱 2、禁毁书籍 3、科举取士 (三)清代前期启蒙思想的理论及特点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 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 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
乾嘉学派 “汉学”,亦称“朴学”,指东汉诸儒考
据训诂之学。至清代中期,形成了推尊汉儒朴 学风尚,以训诂、考据治经的乾嘉学派。他们 反对明末空疏不学的风气及王学流弊,主张根 据经、史立论,通经致用。以汉儒经、注为宗, 专从文字学入手,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史乃至 诸子,治学谨严缜密,不尚空谈,于古籍整理、 辨伪辑佚、语言文字的研究,及古代历史地理、 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考索求证,做出 了较大的贡献。但它又是适应当时文化制度的 产物,逐渐丧失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与独立思考 的批判精神,有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倾向。
格调派(沈德潜)、肌理派(翁方纲)、性灵派(袁 枚)
词:阳羡派(陈维崧)、浙西派(朱彝尊)、常州派(张 惠言)
古文:桐城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启蒙意识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民运动的 开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必然会出现反映 市民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意识。市民阶 层的启蒙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在土地 制度上,他们已突破“均田”“限田”的 说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如王源提出 的“惟民为有田”的主张,开启了近代 “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先河。在经济思想 上,黄宗羲、唐甄 、王源等人反对“崇本 抑末”的传统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这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地位的提 高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王源以初步的所 得税制代替封建的榷关制度,为近代所得 税制开辟了理论先河。
对这一学说,有些学者把它叫做 “早期启蒙思潮”,有的叫“自我批 判思潮”,有的叫“经世致用思潮”, 有的则叫“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 潮”。 这种思潮一方面抨击宋明理学的 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抨击封建专制的 腐朽统治。从不同角度提倡经世致用, 倡导实学,反对迷信,宣传无神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提倡个性解放,推 崇理性,要求民主,使中国哲学面貌
在政治上,他们以民本主义为武器,猛然
抨击封建君权,多方限制封建君权。黄宗 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著名论断,指出:“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企图通过“置相” (即设立宰相,接近于近代责任内阁总 理),“学校”(接近于近代议会)来实 现他提倡的“众治”,反对“独治”。唐 甄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人 也”,认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 贼也”。
3、衰颓时期。大体相当于清康熙时中期 到鸦片战争前期(1685—1840年左右)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唐甄、颜元、 李塨、章学诚、洪亮吉、焦循、戴震、 龚自珍、魏源等人。
三、明清实学争论的主要问题
1、理气(道器)之辩 2、心物(知行)之辩 3、理欲之辩
四、明清实学的现为四种精神:
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复社君子,编印《皇明
经世文编》,其目的就是“资后世之师 法”。顾炎武的《日知录》和《天下郡国 利病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 “明道救世”之作。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的龚自珍、魏源等进步思想家,针对当时 激化了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各种社会改革 方案。明清时期的经世思想,其立足点虽 在“补天”之上,但与理学家的“凭是天 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逃世态 度形成鲜明对照,在历史上是起过进步作 用的。

在哲学上,以王艮、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派哲学 家,除了大力宣扬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鼓吹个性 解放和人本主义之外,还针对宋明理学的“存理灭欲” 的说教,大力宣传理欲统一说,揭露以理杀人的本质, 从而使封建主义的天理人性论变成近代意义的自然人性 论。他们藐视封建偶像崇拜,公开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 是非。在伦理道德上,他们针对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 特别是君为臣纲,认为正常的君臣关系应是师友关系, 而不是君尊臣卑的主奴关系,他们以朋友一伦来衔量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四伦,含有民主、平等的启蒙思 想。在文学艺术上,随着封建正统文艺之衰败,兴起了 一股市民阶层反传统的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徐渭的 “本色论”,(质朴自然、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李贽的 “童心论”,(不受外界影响之心)汤显祖的“至情论”,袁 宏道的“灵性说”(反对摹拟复古)都是对封建正统文艺 的鄙弃。所有这些启蒙意识,都在原则上不同于地主阶 级改革派的进步思想,不是“补天”,而是“拆天”, 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在思想领域中的表现。
本节思考 明清实学的特点

二、明清实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兴起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体上相 当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万历前期(1506— 1585年左右)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庭相、 罗钦顺、王艮、杨慎、吴庭瀚、高拱、 何心隐、张居正、李贽、吕坤等人。 2、兴盛时期。大体相当于明万历中期到 清代康熙中期,(1585—1685年左右)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贽、吕坤、傅山、 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熊伯龙、王 夫之等人。
3、科学精神

“崇实黜虚”落实到探索自然上,表现为科学 精神。明初,由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 使自然科学处于沉寂、冷落状态。后来,因发展经 济的需要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再加上“西学东 渐”,自然科学开始由沉寂转向复苏;这时,不但 中国古典科学技术进入总结阶段,而且也从西方输 入了近代科学及其思维方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 学家和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 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这些,是宋明 理学衰颓和明清实学思潮兴起的必然产物,他们在 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也 开创了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的一代新 学风。
第七章
明清实学
第一节
明清实学的基本概况
一、何谓明清实学

明清之际,由于明王朝统治阶级的极度腐朽,引起 了中国历史上十分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 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互斗争,中国社会处于极度 的动荡不安之中,正如黄宗羲、顾炎武所说,是一个 “天崩地裂”的时代。同时,这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了一些萌芽状态,西方文化也开始向中国传播,这一切, 使得当时思想界十分活跃。明朝腐败灭亡的教训,使统 治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突出地感到“空谈误国”的严重危 害性,他们主张要恢复儒学重视现实的传统。明清实学 如同宋明理学一样,是儒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 新的儒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反对空谈 心性的“空疏”、“迂腐”的宋明理学。在一切社会领 域和文化领域中提倡一个“实”字,如“实体”、“实 践”、“实行”、“实习”、“实功”、“实心”、 “实验”、“实言”、“实才”、“实政”、“实事”、 “实风”等。
1、批判精神 2、经世思想(精神) 3、科学精神 4、启蒙意识
1、批判精神

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还是新兴的市民 阶层,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别,甚至矛 盾,但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把批判矛头指向封 建制度及其传统文化,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 批判思潮。这一批判思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社会政治领域,他们针对社会政治的积弊, 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和统治 者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 锢人性的陈规陋俗;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他 们全面地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佛道思想进 行批判,这一批判,不只限于哲学领域,还表 现在文学艺术、经学、史学、伦理学乃至自然 科学等方面。
五、对明清实学的评价
从理论价值看,它不仅对宋明理学 所讨论过的范畴、命题,如理气、知行、 理欲等作出了自己新的解释和说明,进 行了总结性的批判,而且也提出了一些 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新范畴、新 命题、新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的理论先驱。
从社会价值看,明清实学一扫宋明 理学的“灭欲存理”“舍利言义”的陈 腐之说,为近代资产阶级富国强兵和发 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明清实学“舍 虚就实”之经世致用的学风,引导近代 资产阶级愤然抛弃心性玄谈,将视线投 向现实社会,救亡图存;明清之际中西 文化交流和龚自珍、魏源放眼世界,向 西方学习的开放精神,更开启了近代资 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2、经世思想(精神)

明清实学表现在经国济世上,表现为锐意改 革社会的经世思想。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和富国 强兵,他们不但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方 面揭露了当时的各种弊端。而且也提出了各种改 革时弊的救世方案,有的还亲自发动和参加了社 会政治改革运动,(如张居正改革)。明清之际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面对“天 崩地陷”的严峻现实,反对王学末流的“落空学 问”,提倡士大夫“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高子遗书》)的治学宗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东林党人救世济 民的崇高理想,也是他们的自我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