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概况
浅谈内蒙古南木林业局森林资源状况与分布特点

232 有林 地面 积 、 .. 蓄积按 优势 树 种分 布
南木林 业 局 主要 优 势 树种 有 : 桦 、 叶松 、 黑 落 柞
第 6期
李桂芝 : 浅谈 内蒙 古 南 木林 业 局 森 林 资 源 状 况 与 分 布 特点
・3 ・ 9
多 的 是 以落 叶 松 为 优 势 树 种 的林 分 ,其 蓄 积 为
关 键词 : 南木林业局 ; 森林资源状况 ; 分布特点
中 国 分 类 号 :7 72, ¥ 5 .+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F r s Re o r e n h i sr u i n C a a trsi so n o e t s u c sa d T erDiti t h r ce t fNa mu b o i c
详 见表 2 。
23 有林地 面积 、 积资 源分 布 . 蓄 231 有 林地 面积 、 积按林 种 分布 _ . 蓄 在有 林 地 面 积 、 积 中 防 护林 比重 最 大 . 积 蓄 面
00 %; . 3 四旁 树 蓄 积 20 m , 00 % ; 生 木 蓄 积 7 8 占 .2 散
第3 5卷 第 6 期
2 2年 1 01 1月
I e on ol 古 sr nv s设 计 a ein nn rM g 内蒙 r 林业 调查 ia o nd D sg i Fo e ty I etg t n a i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概况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
总土地面积118.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耕地面积1.12亿亩,人均4.8亩,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倍。
天然草场13.2亿亩,占全国的1/3,人均56.7亩。
林地面积2.65亿亩,人均11.4亩。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丘陵、阴山山地丘陵、鄂尔多斯高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六个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各个条件悬殊,资源分布不平衡,平原和滩川地区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农作物构成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谷子、高粱、莜麦、荞麦、糜子、黍子、甜菜、葵花、葫麻、蓖麻、瓜果菜等。
河套、土默川的小麦,西辽河流域的玉米,大兴安岭岭东南的大豆、水稻,阴山燕山北麓的马铃薯和杂粮品质好、产量高,是自治区的主要优势粮食作物。
内蒙古自治区所辖4市8盟,101个旗县(市、区)。
全区总人口2325.7万人(199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1549.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区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7年,自治区党委四届五次会议决定,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列为三项奋斗目标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区上下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农,使我区的粮食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90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94.6亿斤,人均占有粮食900斤,仅3年就实现了粮食总量基本自给的奋斗目标,结束了长达20多年从区外调入粮食的历史,使自治区几代领导为之奋斗的希望变成现实。
其后几年,各级始终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1998年全区各地战胜了以洪涝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再次获得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了315.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较1987年的121.4亿斤增长了近1.6倍,人均占有粮食1355斤。
油料、甜菜总产也分别达到了18亿斤和259万吨,比1987年增加了7.2亿斤和91万吨。
简述内蒙古自然环境特点

简述内蒙古自然环境特点
内蒙古是中国大陆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境内北部,其自然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 地理位置:内蒙古位于中国境内北部,总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 气候条件:内蒙古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气温波动较大。
3. 地貌特征:内蒙古地势起伏,山地、平原和盆地并存,其地貌以草原、戈壁和沙漠为主。
4. 植被分布:由于内蒙古气候干燥,植被分布主要以草原和蒿原为主,也有部分沙漠和林地。
5. 动物种类:内蒙古具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其中马、羊、牛等畜牧业动物,以及草原鼠兔、貂、狼、鹿等野生动物较为常见。
总的来说,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富含特色,以草原和戈壁沙漠为主,同时具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
这些特征不仅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访。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最近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考察调研后,我们认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地位和战略地位在我国现有的自然生态林中十分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要改变“常识”。
过去总认为大兴安岭在黑龙江境内,其实不然。
大兴安岭95%以上的林区面积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大约14万平方公里,其中只有1万平方公里散落在黑龙江境内。
在内蒙古东北部的林区,大约1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管辖境内, 2万多平方公里分布在内蒙古各盟市地方林管局管辖范围内。
其次,大兴安岭主脉贯穿内蒙古大兴安岭整个林区。
境内河流779条,湿地众多,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区。
其森林生态是东北粮食主产区与呼伦贝尔草原之间的天然屏障。
再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直接影响和调节着我国华北、东北、华东等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我国局部气候带的气候差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温差。
是中国寒温带亮针叶林最大的浓缩基因库。
第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占国有林区的10.9%,占东北、内蒙等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的32%,森林蓄积量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2%,占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的33.5%。
森林年生长量达1200多万立方米,潜力生长量在1700万立方米左右,居国有林区之首。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地位对履行我国政府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0%--45%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具有现实和重要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边境境外战略资源十分丰富。
内蒙古大兴安岭与蒙古、俄罗斯毗邻,边境线长440公里,其中阿尔山林业局与蒙古国边境线长80公里。
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世界罕见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俄罗斯3/4的资源:潜在能源储量80%;矿物燃料动力资源的75%;石油储量60%;天然气储量80%;动力煤储量90%;炼焦煤储量70%;木材储量76%,这里应是我国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对外经济开发与合作的重要目的地。
内蒙古自治区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补种树木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内蒙古自治区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补种树木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和人为破坏,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下降,林业生产条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恢复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和改善林业生产条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制定补种树木标准。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和林业生产条件改善的现状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措施。
通过该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以便读者可以清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示例: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条件的现状和挑战,包括自然环境与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分析;其次,将重点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措施,包括科技进步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通过论述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制定补种树木标准的必要性,来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进展和努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详细分析和讨论,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恢复植被和改善林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性,并提出补种树木标准的制定方案。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当前植被恢复和林业生产条件的现状,结合政策支持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为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制定补种树木标准旨在规范树木种植的过程,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进而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植被恢复和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正文2.1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恢复条件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其植被恢复条件受到了广泛关注。
内蒙古森林面积达3.92亿亩

nit 內壽古森棘面麹达3.92亿苗2019年9月23B,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秉荣发布了内蒙古生态建设发展成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牧远就荒漠化防治、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的成效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内蒙古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深入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认真执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釆伐,大力推进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全区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92亿亩,增长1.9倍,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从7.73%提高到22.1%,提高了14.37%;草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较2000年提高14%。
今后,内蒙古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
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为保障,实行统一规划,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
大力弘扬“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推广库布其治沙经验。
努力构建沙区生态安全体系,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沙不成害、风不成灾、水土不流失。
融合林草生态保护修复,草灌乔合理搭配、种改保有机结合,着力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修复、草原资源合理利用,尽快形成人草畜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划分及初植密度表

防护林
840
2490
云杉
防护林
840
2490
用材林
1110
3330
兴安落叶松
防护林
840
2490
用材林
1260
5100
油松
防护林
840
1980
用材林
630
1980
樟子松
防护林
1110
2490
用材林
840
1980
白桦
防护林
840
3330
表B.1(续)
级分区
级分区
地区
树种
培育目的
最低初植密度(株/hm2)
附 录 A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划分及初植密度表见表B.1。
表A.1内蒙古自治区主要造林树种区域划分及初植密度表
级分区
级分区
地区
树种
培育目的
最低初植密度(株/hm2)
最高初植密度(株/hm2)
亚湿润、湿润区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亚区
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
经济林
2490
5100
笃斯越桔
经济林
2490
5100
大兴安岭东南麓丘陵平原亚区
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
红皮云杉
防护林
1650
2490
用材林
1980
2490
兴安落叶松
防护林
1650
2490
用材林
1110
1980
樟子松
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现状与保护发展对策

L i n y e y u a n y i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保护工作在多年落实中,在可持续性、覆盖面积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实际的资源发展和保护效果较差,虽然在近些年的努力中,该区域相较于上世纪70到90年代,其综合保护水平获得了逐步提升,但是一些方面依然差强人意。
一、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保护现状1、可持续现状只有灌木林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才可以确定现有的资源保护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规划制度,可持续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非外力作用以及人为保护的情况下,该生态系统可以自主运行,另一个是该灌木林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参数分析,只有生物物种多样时才能够抵御自然环境的冲击,在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技术,让灌木林生态系统具有更好的运行效果,说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质量存在问题。
2、覆盖面积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灌木林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只有覆盖面积较大时,才可以容纳更多类型的物种以更好抵御自然风险。
从当前的覆盖区域分析结果上来看,虽然生态系统覆盖面积呈每年扩展状态,但是一方面每年的增长比例较低,和初期的发展势头相比呈现持续放缓状态,另一方面当地的一些污染型企业不注重对于自身思想的提高,甚至出现偷排、排污管道渗漏问题,导致在多年的运行中使得已经取得的保护成果毁于一旦。
3、生物多样性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灌木林资源只有具有了较多的生物类型,并且能够自发形成生态系统的情况之下,才具备了更好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的外部干扰能力。
当前一方面旧有的生态资源保护思想当前依然处于落后的应用状态,导致只注重对于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对于动物资源的加入和保护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程中,当地的大量民众并未了解到动物资源的重要性,一味残杀以及出售珍贵动物资源,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
二、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保护发展对策1、可持续发展保护对策对于可持续发展保护过程,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对策首先是注重对于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尤其是要降低人类活动的负面干扰,以防止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现有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概况内蒙古林业厅一、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全区国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据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林业用地面积406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4.4%,森林面积2078.9万公顷,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天然林面积为1341.35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活立木总蓄积1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
人工林面积571.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57%。
境内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11片次生林区(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迪彦庙、克什克腾、茅荆大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和额济纳);中部高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
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12种,野生(维管)植物2718种。
分布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3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424.53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 %,居全国第三位。
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在阴山北部还分布有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内蒙古既是森林资源大省区,也是荒漠化大省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林业六大工程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和发展。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宏伟目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与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全力实施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黄河上中游和岭南八局三个工程区。
工程实施以来,木材产量大量调减,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管护面积逐步扩大,富余职工妥善安置,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
1、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
工程区包括17个森工公司、2个林业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工程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
1998年9月开始试点。
规划建设期为11年,即2000─2010年。
2、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
工程区位于我区的中西部,涉及6市1盟,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实施单位35个旗(县、市、区)、4个盟市直属国有林场和1个综合开发示范区。
工程建设期为11年,即2000—2010年。
完成公益林建设122.07万公顷。
3、岭南八局天然林保护工程。
工程区包括呼伦贝尔市的免渡河、乌奴耳、巴林、南木、红花尔基、柴河和兴安盟的白狼、五岔沟8个次生林林业局。
(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涉及我区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4个盟市31个旗县。
2000-2007年,国家共下达我区沙源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任务128.85万公顷,完成建设任务135.07万公顷,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2007年监测,工程区森林面积7年增加了7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1%,增加了3个百分点。
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56.6万公顷,减少22.16%。
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的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林草覆盖度增加20%以上。
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
(三)退耕还林工程。
自2000年在我区试点,2002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
工程建设涉及12个盟市,96个旗县。
建设内容主要是退耕地还林和配套的荒山荒地造林,2005年增加了封山育林。
2007年开始不再下达退耕地还林任务,只有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以巩固建设成果为主,并延长退耕地钱粮补助一个周期。
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92.2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52.93万公顷,封山育林9.33万公顷。
(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开始实施,工程规划期10年。
国家共下达我区建设任务21.8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95万公顷,封山(沙)育林3.81万公顷,飞播造林0.13万公顷,均超额完成。
(五)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湿地以及荒漠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野生动植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发展。
截止2007年底,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32处,面积991.1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8.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处,面积228.53万公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1处,面积651.43万公顷;盟市级65处,面积11133万公顷。
(六)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该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采取以市场融资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投入机制。
2001-2007年,全区共完成建设面积10.4万公顷, 2008年实施速生丰产林大径级材培育建设任务。
三、生态建设成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自治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林业步入了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阶段。
(一)造林绿化。
10年间,共完成造、封、飞林业生态建设面积786.67万公顷,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双增长”。
2003年第五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比1998年增长326.67万公顷,林木蓄积比1998年增加1.2亿立方米。
(二)防沙治沙。
四大沙漠周边重点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不同幅度提高,沙地向内收缩。
其中,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逆转,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一些地方初步形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全区近400多万公顷农田、533.3多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800万公顷风沙危害面积和80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首次出现“双减少”。
荒漠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160万公顷,沙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48.67万公顷。
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林业产业。
在全力抓好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林产工业规模扩大,木材综合加工利用率明显提高。
灌木原料林、灌木饲料林、经济林建设快速发展,种苗、花卉、森林食品、药材培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森林旅游业、沙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我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320元。
(四)林业改革。
积极推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国有林场和苗圃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林业的内在活力得到激发,林业的发展动力得到增强。
在坚持全民义务植树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物质利益的原则,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建设流动、聚集。
(五)保障能力。
10年间,我区共完成林业投资300亿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投资270亿元,解决了制约我区林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除六大工程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我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给予了极大的保障。
全区共启动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为515.43万公顷,每年中央财政补偿3.87亿元,涉及10个盟市64个旗(县、市、区)。
2007年,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共启动地方公益林补偿面积57.27万公顷,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涉及8个盟市44个旗县。
(六)林业科技。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提高了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全区林业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已达7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科技进步对林业生产的贡献率提高到27%以上。
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林业地方标准总数达36项,基本上涵盖了种苗培育、造林经营、抚育采伐、森林保护与管理等林业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
(七)依法治林。
林业法制工作不断增强,目前,我区已制定7部地方林业法规,4部政府规章。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依法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制定,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同时,林业执法和护林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加大执法、普法和执法监督力度,对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控制和打击能力明显增强。
四、今后工作(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和建设“生态内蒙古”为目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促进兴林富民,为改善生态、服务“三农三牧”、建设和谐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治理区全面好转”,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三)工作重点。
一是增资源。
我区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在全国虽然排在前几位,但森林覆盖率偏低,仍然是少林省区,尚有1.7亿亩宜林地需要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是目前我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是保成果。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区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森林资源持续“双增长”,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丰富,但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日显突出。
特别是个别地区为了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还有一些不法之徒,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胆以身试法,从事“四乱四滥”行为,给我区的林业保护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和极大的威胁,我区的保护工作仍很艰巨,要放在优先位置抓好。
三是提质量。
虽然我区每年营造林66.67多万公顷,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加之个别地区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造林,造成质量偏低,森林功能不够完备。
要充分发挥人才、教育、科技的优势,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大在树种选择、建设方式、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
四是促效益。
我区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林业产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林业的多样化需要。
要作为重点抓好,提高林业经济实力,为国民经济增长做贡献。
凉城县辖11个乡、3个镇,143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822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万,农村人口20万,人口密度为70人/平方公里,有汉、蒙、满、回等15个民族。
[面积]凉城县土地总面积518万亩(34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5万亩(水浇地20万亩),林地146万亩,草地14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