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的桂花开了,大家做下深呼吸,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知道桂花为什么会“飘香”?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化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核心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象思维。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四、学习方法: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来到美丽的北中,花香鸟语,感觉很好,可为什么没看到花,却闻到花香?糖溶于水时,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这又怎样解释?展示一组由远及近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同学们可能要问,这些微粒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投影]不同物质放大后的图像,强调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能清晰看到分子的结构。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分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水分子为例来说明。
板书:分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观察与思考]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猜想:分子可能是不断运动的;【教师展示一】向盛有40毫升酚酞溶液的D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将D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几分钟改进实验:铁树开花,描述现象。
学生解释现象,为什么棉花会变成红色?[思考问题1]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教学设计

3.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这些现象都与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作用”。
(二)讲授新知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师用PPT或板书形式,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强调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
2.完成课后练习册题目时,要求书写工整,解答过程简洁明了,注重细节。
3.实验方案需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行性,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4.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思考价值,与同学交流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时,做好笔记,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
2.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稳定电中性实体。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运动速度快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介绍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知识,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燃烧、腐蚀、溶解等,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分子和原子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和表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三单元课题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3.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分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如分子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等,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让学生学会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从微观的角度了解原子的定义。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与对策备习知识性准备:分子的性质物质性准备:多媒体课件技能性准备:微观想象能力复习知道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的不同。
并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在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可质疑。
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讲授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三、化学反应的实质1、分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2、分子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3、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吗?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展示目标;投影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激趣、引入新课。
利用问题引领、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形成原子的概念。
与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化学反应,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简要总结、概括明确目标,倾听、思考。
观看动画、听教师讲解、分析设置的问题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讨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观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明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学习情景中,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很难建立原子的概念。
教师设置引导性讨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描述有关的物质的变化,达到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精习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点。
〔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梳理总结原子的性质,对照课标要求进一步明确、落实重要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反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一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8~49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填写“探究”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2 实验3操作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现象溶液不变色溶液变红色烧杯A烧杯B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分子间隔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点拨】1.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但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如热胀冷缩现象、瘪的乒乓球置于热水中鼓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新授课)【理论支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这些有关微观粒子的知识比较抽象。
教学过程中通过由抽象→具体→抽象的教学流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知识的理解。
符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3.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仪器与药品】仪器:烧杯、滴管、试管,药匙、量筒药品:蔗糖、医用酒精、浓氨水、品红、酚酞其它:香水、绢花【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走进花园里,我们为什么会闻到花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为什么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试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分子之间有间隔。
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课内探究】探究1——分子的真实存在。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活动探究】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点拨引导】我们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构成酒精的粒子不断的运动,就闻到酒精的气味。
【讨论交流】阅读课本P49页思考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点拨引导】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活动探究】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知物质的可分性,领会物质是由许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点拨引导】阅读课本P50页图3-6、3-7思考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探究2——分子的基本性质【讨论交流】教材上50页第二段数据说明分子的什么性质?【分析小结】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数据,或事例让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出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
【点拨引导】(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香味吗?【分析小结】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共同探究】请再举例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过渡:(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自主探究】:课本P50活动探究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取一只烧杯加入40ml蒸馏水,再滴入5~6滴酚酞试液。
1.取上述少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毫升氨水,有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参考答案:A烧杯中酚酞变成了红色B烧杯中没有变,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2.如教材P50图3—8实验【分析讨论】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问题思考】为什么夏天晒衣服比冬天更容易干?【讨论交流】物质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有何性质?【分析小结】3.分子间有间隔【自主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ml ?讨论交流: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点拨引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
当把100ml水与100ml酒精相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小于200ml,就好比一篮黄豆和一篮玉米棒相混合总体积小于两篮一样。
【反思交流】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粒子间有空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联系实际】为什么铁路上的铁轨之间要留一些空隙,夏天自行车的气不能太足?【问题思考】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方案证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方案汇总】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3.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归纳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板书设计】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一.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堂反馈训练】1.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D.分子间有空隙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分子不可再分。
D.分子大,原子小。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4.(选做题)下图是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在滤纸上每隔1.5-2c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并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花,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花上滴10-15滴(已知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此现象说明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A 2 . A 3. C 4. 滤纸上酚酞由试管底到试管口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课后提升】1."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A.微粒在不断运动B.微粒之间有间隔C.微粒很小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2.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理论解释的是()A.刮风时尘土飞扬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3.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A.100mL酒精和100 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45材料1: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
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
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__ 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_____ __________;(2)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 。
6.如图,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1)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如甲所示):烧杯B 中的现象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做题)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做微型实验时将一洁净的大胶头滴管倒置,向其中注入红色的水,水量约占总体积的一半(A 处),再继续向其中注满酒精(B 处),然后用拇指按住管口,上下颠倒几次,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有少量气泡产生,橡胶头稍稍变瘪,松开拇指,液面下降到C 处。
请你分析液面下降的原因是 。
9.(选做题)已知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
探究小组的同学在相同条件下,向A 、B 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无色的硫化氢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
如上图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过一段时间,观察到A 、B 两个集气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
从上述实验中,除了能推测出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参考答案1. A 2. A 3. B 4. D 5.(1) 分子、原子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人们还可以控制分子的运动 6.(1)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酚酞变红了、A 中挥发出的氨气扩散到B 烧杯中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没必要,实验1 已做了。
8.分子间有间隔 9.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浓氨水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甲A B 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蒸馏水乙BA 第8题图 第9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