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倾听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

2.自我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来体验分子在持续地运动和分子之间存有间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了解分子的定义,应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以及分子在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性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活动】听故事引入:茅台酒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引出课题分子和原子【学生活动】学生回答2.探究分子的特性探究活动一、感知分子的真实存有和分子的大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看到了苯分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学生活动】观看并思考得出分子是真实存有的并且很小。

【教师板书】一、分子是真实存有的。

分子很小【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通过数据再来感受分子的大小【教师引导】通过故事同时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酒香?【学生活动】说明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板书】二、分子在持续的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

探究活动二、体验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A烧杯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既酚酞溶液),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探究】小组成员观察实验并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为什么B瓶内的酚酞没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举例【教师引导】湿衣服在阴天容易干还是晴天容易干?想一想:分别向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中,加入少量的品红观察现象。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第三单元课题1_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陈洁

第三单元课题1_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陈洁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探究分子的性质。

(3)使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理解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

教学重点1.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与原子的概念。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课件、品红,水、烧杯、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多媒体图片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假如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的香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因为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个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有。

一、分子的存有[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

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

能够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

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

今天我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分子。

学习目标思考,进入情景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的放矢感悟化学源于生活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展示] 分子放大到指甲大,同样比例放大手可以握地球---图片[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

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受热时,分子的运动有何变化?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品红放入冷水中品红放入热水中现象
结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实验探究:气体受压时体积的会发生什么变化?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
微观解释
分子的特性之三:___________。

看书P49第2段。

物体为何会热胀冷缩?
小结分子的性质: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

学习训练:
1. 物质是由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处于不停地____之中。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3)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

(4)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5)在厨房里炒菜时,打开一瓶醋,要把鼻孔凑到瓶口才能闻到气味,而把少量的食醋倒入正在炒菜的锅里,隔很远就能闻到醋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