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

合集下载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湾以及他的创作背景;2. 帮助学生理解《次北固山下》的内涵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诗中的哲理思想,并对其进行个人解读;4. 培养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次北固山下》的意境与内涵;2. 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思考和个人解读。

三、教学准备:1. 复印《次北固山下》的诗歌原文;2. 课件或黑板、粉笔;3. 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列举一些古诗名句,例如《登高》、《静夜思》等,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对古诗的了解和印象。

2. 引入《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并了解他们对这首诗的印象。

呈现与解读:(15分钟)1. 展示《次北固山下》的诗歌原文,让学生跟读一遍;2. 解读诗歌的表面意思——写作者对别离的思念之情;3. 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例如“北固”代表离别,“天涯”代表思念之地;4.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修辞特色,如描写手法、对仗等。

探究与思考:(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与氛围;2. 提问学生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3.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思想,例如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进一步解读:(20分钟)1. 分析作者王湾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身世和创作环境;2. 分析作者为何选择在《次北固山下》中表达离别之情;3. 分析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法。

个人解读:(2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次北固山下》进行深入讨论;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讲述小组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个人解读;3. 全班共同探讨和分享不同的解读,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2. 分享其他与《次北固山下》相关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3.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次北固山下》诗文。

掌握作者王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体会诗人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句的翻译与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次北固山下》诗文、作者简介、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北固山风景。

简介诗人王湾及《次北固山下》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等。

解读诗中的情感变化,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5. 诗文背诵组织学生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与理解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次北固山下》。

8. 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主题:热爱自然,报效国家1. 比较学习将《次北固山下》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唐诗进行比较,如《望洞庭》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以《次北固山下》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或摄影作品,体会诗中的意境。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诗文知识点。

如:诗中的“客路”指的是什么?2.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诗文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评价九、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我应该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难点
-诗歌韵律的理解: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韵律知识掌握不足,难以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巧妙运用。
-诗歌意境的深入感悟:学生可能难以从诗句中提炼出诗人的情感,并对诗歌的深层意境进行感悟。
-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整体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诗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创作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逐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对时间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颇具盛唐诗歌特色,意境开阔,眼界独大,充满生机。

另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为世人所推许,残夜孕育着朝阳,江春的新气象闯入旧年,其中的“生”和“入”两个字特别能体现唐诗炼字的特点,气势雄浑,也是本诗的重点,值得学生们体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式接触诗歌还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为主,细节研究为辅,通过对“生”和“入”的具体讲解,初步体会唐诗景和情的联系及其炼字的特点,再加以适当讲解诗歌常识及诗人生平,对学习本诗会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歌中壮丽景物所隐含的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物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四)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朗读法、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律诗,一起念课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二环节:介绍诗歌的四联及五言律诗。

(明确:诗歌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点到即可)整体感知阶段第三环节:朗读全诗。

听老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标好注音。

同学自由朗读诗歌。

齐读。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说说你的理解。

(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性字词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次,客路,乡书,归雁,指导学生按思路回答:1.这个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达效果;3.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归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点研读阶段第五环节:描绘画面。

诗词中一个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品味诗歌。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优秀6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

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

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音乐:陨。

旋律: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穿越千年的四季诗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教案:穿越千年的四季诗画

教案2024秋季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或艺术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引导学生将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激发其审美创造力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资源•《次北固山下》原文及注释•诗人王湾的背景资料•相关古代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多媒体课件(含诗歌配图、意象解析等)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讲解法: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意象和意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意象等进行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教学过程要点1.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描绘山水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导入话题:简要介绍诗人王湾及其创作背景,引出《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歌。

2.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注生词难句,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精读分析:•意象解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青山、绿水、潮平、风正等),探讨其象征意义和营造的意境。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语言品味:品味诗歌中的精炼语言和优美词句,感受其语言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

个人、小组学习。

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学习第一首诗词:一、【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诵读全诗。

2、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诗题中的“次”是旅途中暂时停宿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它扼守在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南侧,是南来北往的船只的必经之处。

王湾是洛阳人。

据《唐才子传》说,他尝“往来吴、楚间”。

据《全唐诗》题下小注,这首诗即写于王湾往游吴中的路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洛阳人。

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

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4、背景资料:本诗选自《全唐诗》。

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

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

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5、学生默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出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照应首句,抒发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即景抒怀。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青山绿水,寻常用法,未免近于俚俗,但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却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恰到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
三、解题、作者:
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五、背诵课文。

六、拓展阅读:
师: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

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

那关山万里的阻隔,那思念亲人的感伤,那壮志未酬的失意,那穷愁潦倒的困窘,都化作了游子们的一滴思乡泪。

宦游在外的文人,往往是乡愁的主力军。

他们有的功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

有的虽功成名就,但忠孝不能两全,念家思乡也就在所难免了。

1、张籍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与《次北固山下》从内容和体裁上比较异同。

2、同学们,你还能背出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句?
3、小结:从个人遭际上看,乡愁无疑是令人同情的。

而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乡愁曾经焕发出它持久而浓郁的芳香。

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早已消解了人们的乡思,和由此带来的痛苦。

千里之遥,往往朝发夕至;相距万里,可以直接对话。

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除此古诗词还有写母爱、送别、爱国等题材。

同学们,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我们要多背诵、多积累,在诗的海洋中畅游,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积淀,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