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必修3 1.1区域与区域差异(2)学生版

1.1区域与区域差异(二)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2.了解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3.了解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认识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学习难点: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是中国人口_________和经济________的地区。
_______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土地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青藏高寒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_________为主,少数地区可以适度发展林业和________,该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_________。
4.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山区和青藏高原地区,________、_________条件复杂,建设交通路线比较困难,___________阻碍着西部地区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它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大致以_____________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此线以北为________区,属________农业区,河湖冬季___________,地形多为________和________;此线以南为_______区,属__________农业区,河湖一般__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主。
八年级地理上册1.1三级行政区划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1.1三级行政区划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三级行政区划1课题三级行政区划1课型新授执笔人教研组长审核签字校区审核时间第周第导学稿教师寄语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能力目标: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并填注其名称。
3、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省级行政单位。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辽阔的领土和优越的位置教学难点能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1、我国三级行政区是、、。
我国有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
2、在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中,纬度最高的是,纬度最低的是,最早见到日出、最东的是,最晚见到日出的是,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是:,人口最多。
跨经度最广,跨纬度最广。
我国领土最北端和最东端都位于。
山东省的邻省。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是。
3、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五江二宁青陕甘:(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x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x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内重台海福吉安:(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还有港澳好河山:(香港和澳门)4、简称: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名)江西省(河名)安徽省(山名)福建省(河名)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两个简称的: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5、默写出34个省区的行政中心: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x疆、宁夏、辽宁、青海、陕西、甘肃云南、贵州、x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三、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四、课堂巩固检测1、与江西省相邻的省(区)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是()A.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B.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C.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D.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2、下列省份与濒临的海的连线,正确的是()A.辽宁、河北、山东——渤海B.辽宁、山东、江苏——东海C.江苏、安徽、山东——黄海D.浙江、广东、广西——南海3、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省区有()A.云南、广东、广西、台湾B.台湾、广东、广西、云南C.云南、广西、广东、台湾D.台湾、广西、广东、云南4、我国直辖市中,位于西南地区的是()A.重庆市B.北京市C.天津市D.上海市5、我国最南端的省区是()A.广东B.海南C.广西D.黑龙江6、下列省区中,邻省最多的是()A.x疆维吾尔自治区B.陕西省C.四川省D.x藏自治区7、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A.x疆维吾尔自治区B.陕西省C.四川省D.x藏自治区8、跨经度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A.x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x藏自治区D.海南省9、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A.x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x藏自治区D.海南省10、位于我国最东部的省级行政区是()A.黑龙江省B.上海市C.江苏省D.台湾省教学反思:。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教学内容:(1)区域的概念及特点;(2)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3)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3)了解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2)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区域的特点;(2)分析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提问:你能说出身边的一些区域吗?这些区域有什么特点?2.概念解释:(1)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区域的概念;(2)定义区域:区域是指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理范围或地区。
3.区域的特点:(1)含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2)有明确的边界和相对一致性的特征;(3)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理要素。
4.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1)按地理位置划分:a.洲际区域:如亚洲、欧洲等;b.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等;c.地理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等。
(2)按地理要素划分:a.自然区域:根据自然要素进行划分,如气候区域、植被区域等;b.人文区域:根据人文要素进行划分,如宗教区域、文化区域等。
5.区域的作用和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集中发展;(2)促进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促使人们相互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3)保护自然环境:区域划分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4)促进政府管理:区域划分有利于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
6.总结和拓展:(1)点名回答本节课的要点;(2)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区域吗?为什么?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加深对区域概念及其分类和划分方法的理解。
1.1区域的基本含义_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刘海荣 青岛开发区致远中学初中部 邮编:266510[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课前准备】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 包括⎩⎪⎨⎪⎧ 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课堂活动】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1】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2.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归纳】1.否。
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地理:1.1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掌握区域的含义与划分方法。
了解区域的类型及其空间尺度的划分。
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自主学习1.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形状、范围和______,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的______性,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图表导读读图1—1—2,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原因。
读图1—1—3,甘肃省划分为哪几个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合作探究区域有哪些划分的方法?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______性或______性的区域。
2.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______的区域。
图表导读读图1—1—4,本图把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合作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点三、区域的特征自主学习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_ 。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_______,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性。
3.开放性: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_____要素之间,以及______要素和________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图表导读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1.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2.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1.1区域及其类型学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四个基本特性。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正确理解划分区域的指标和区域空间尺度的大小。
(区域认知)3.通过资料掌握四种区域类型及其特征。
(区域认知)【自主预习】一、区域的特征1.概念地球表面一定的①范围。
2.基本特性第一,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②、③构成的一个整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文化等。
第二,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④的,而区域之间的共性是⑤的。
第三,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随着区域的开放性不断⑥,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
第四,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⑦是可以变动的。
二、区域的类型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
按自然特征划分为高原区、雨林区、季风区等;按人文特征划分为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稻作农业区等。
1.自然区域(1)概念: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具有⑧的区域。
(2)分类:各种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部门自然地理的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在层次上属于⑨;大兴安岭针叶林区、华北平原落叶阔叶林区、海南季风林区等是自然区。
2.行政区域(1)概念: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2)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
(3)分类:我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还有特别行政区。
3.经济区域(1)概念:在⑩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
(3)特征:较大的经济区域一般以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为脉络,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并在宏观格局中担负着某些专门职能。
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11认识区域》教案

甘肃分哪几个干湿区?
干湿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区域概念和内涵):
知识窗:
区域划分的指标是多样的
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
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
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什么?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课外作业
学案
教学小结
备课时间
2013年08月31日
编写:文亮
上课时间
第二周周一9月9日
班级节次
课题
总课时数
第4节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了解区域的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知道区域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区域的分类
区域的特征
教学参考
教参
授课方法
讨论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区域的含义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个要素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三、学习难点
1、区域的划分及其界线。
2、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
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3、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有显著的。
4、区域具有一定的。
5、区域之间是。
二、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和等。
1 /
3、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状有:、、、和。
5、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和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资源配置状况、等。
第一产业包括:
3、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包括:
第三产业包括:
4、区域结构的差异
三次产业占的比重
〈1〉表现三次产业的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
〈2〉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第产业比重较大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
的区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比重较小,比重较
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和比重较大〈3〉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
历史时期产业结构
早期农业经济比重大
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比重上升,劳动力由第产业向第
产业转移
城市化时期三次产业比重呈现“”格局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2 /
3 /
一、单选题
1、关于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 .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
A. 行政区域
B. 文化区域
C. 植被区域
D. 气候区域
3、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C. 基本的不连续性
D. 完全的相同性
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
A. 整体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开放性特征
D. 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 .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 .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 .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 .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
回答7~9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
A .37.6:17.4:45.0
B .31 6:30 5:37.9
C .15 5:24 5:60.0
D .37.6:24.5:
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⑧
D .④
9、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探究拓展】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1968年、2000年相同比例尺平面示意,比较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比较200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200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六、课后反思
4 /
12.(1)工厂向郊区移动,郊区新建绿化带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2)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和进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实现郊区城市化。
(3)荒山绿化成果园,新建乳牛场和花卉基地,利用低洼易涝地建设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