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三----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多媒体显示结论】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

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

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学生回答】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

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

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1)有界性【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湘教版必修3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P4“活动”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参考答案:交通运输线路由线装逐渐变为网状,交通运输方式由早期的河运逐渐到中、晚期以陆路交通为主。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三、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而且要识记。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参考答案: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者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3、引导学生做P7页活动14、结合“活动”3阅读P6-7页的内容,讲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大致演进过程。

(三)【课堂小结】:(四)、巩固检测:1.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2)三大自然区划分的界线:AB间_____________________、BC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间_______________。

(3)东部季风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请画在图上适当的位置。

(5)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二)

地理必修3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二)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二】【新课导入】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分别展示:地球、中国、浙江、台州、椒江等行政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地形区导入区域概念的讲解。

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多媒体显示: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两幅景观图;提供表格从地形、面积地表特征。

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从具体的区域入手让学生理解“区域”的含义,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不同尺度、区内共同特征)。

师生讨论表格内容,得出结论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后,就下面的问题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这两个区域是根据以地形为主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的。

(2)再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政区图、干湿区图,引出根据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各类区域。

(3)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同一区域内部有相似性。

(4)引导学生对区域界线的思考:有的区域有明确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区。

明确区域虽有界线,但区域是开放的。

有关区域的特征,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整体性。

从区域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阐述。

(2)差异性。

任何下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性,都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

(3)开放性。

任何下一个区域都还是,也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下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活动一:根据课前要求,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家乡与上述四地区在自然景观方面的差异。

多媒体显示乡村与城市景观图,讨论两个区域的景观差异之后过渡到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

二、区域空间结构通过分析城市和乡村景观图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结合教材文字说明,把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含义及类型。

补充说明:区域安危冷暖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化妆师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形式。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难点: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区域的主要特征”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包括自然区、经济区、居住区等,学生结合教材分组探究,围绕以下问题:图中所示哪些为区域,什么叫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大概用10分钟时间。

随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人为划分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2)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界线模糊。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

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象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

3.强调区域的三方面特征:(1)整体性。

区域是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2)差异性。

湘教版必修3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湘教版必修3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1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通过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分析,学习差异的比较方法,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3 •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分析,学习差异的比较方法,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主要基本特征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画关系图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画关系图理解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关系和区别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划分和主要影响因素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2)。

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

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

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高二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

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

下文为您准备了湘教版必修三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本节教材内容分析地理Ⅲ,是学生在学完地理Ⅰ和地理Ⅱ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中的过程,因此,地理Ⅲ是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着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而本课是地理Ⅲ的开篇内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全书全章的基础。

对于本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而由于目前不同的地理学家,因为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对区域概念所强调方面也有差异,因此,本节教材在紧扣课标的前提下,选取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含义已达成共识来编写,为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并使之符合新课程理念,教材尽量避免做过多纯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题来开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探究复杂地理问题的思路,掌握比较法这种极其重要的地理学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2)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3)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三、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现存知识量来看,虽以前没接触过区域的具体含义,但初中已学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认识了大洲,了解了部分国家,也了解了中国南方北方等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这些都可为讲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奠定基础。

再比如必修Ⅱ中学过城市功能分区中有:工业区、文化区、居住区等这些事例的分析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区域的有关理论。

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对于区域理论的具体升华,由于内容联系实际,所以大多地理习热情兴趣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活动与阅读材料的分析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及掌握比较的地理学习方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精选文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精选文档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复习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为本节的重点。

2.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掌握区域的划分。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 结合不同的图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变化规律。

【使用说明】1.依照复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第2~7页,在课本上总结知识点。

2.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学案,把难以理解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

复习案【知识清单】知识要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

(4)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知识要点二、区域空间结构12★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①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②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③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④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①经济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②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③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④交通:交通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二、三次产业构成常见图表的判读1、柱状图、扇形图和表格首先,要确定图表中的要素,如所示的区域、所示的时间,明确图表表示的是区域间的横向对比还是同一区域的纵向对比。

其次,要正确读取图表中的数据,从数据中分析出相关信息,如三次产业各自的比重。

最后,结合题目设问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满足要求的答案。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

3.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3)-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难点: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区域的主要特征”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包括自然区、经济区、居住区等,学生结合教材分组探究,围绕以下问题:图中所示哪些为区域,什么叫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大概用10分钟时间。

随后小组代表自由发言。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人为划分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2)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界线模糊。

(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的地域空间,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必修三----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理课教案纸
【探究活动】阅读三个区域景观图,从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比较分析回答:
⑴区域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⑶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特点?
⑷一般可以把区域分为哪些类型?
【点拨】(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田园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少而稀、人口多而密、人口密昼夜差异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3)区域空间结构的特点: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工业、商业和城市为点状,交通通讯为线状和网络状,农业空间为面状。

(4)区域分类:乡村和城市区域。

【问题探究】阅读某一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⑴说出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特点。

⑵分析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点拨】(1)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中期:交通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