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

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本文探究了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入发展,院校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教育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培养核心能力的同时,展现其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创新和改革非常关键。
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他们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为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改善教育质量。
首先,在课程编制阶段,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合理设计,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课程设置要与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相对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
同时,课程的内容应该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
其次,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来说显然不够,应用型本科的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PBL教学、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以致用。
同时,采用新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实验室现场直播等,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教学体验,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最后,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不仅仅是成绩,它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外,教师可以采用多角度评价的方式,如项目评价、演示评价、综合评价等,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体系中去,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合 的交 叉学 科 , 要开 设 的实 验课 程包 括 《 物 化学 保 护 》 主 植 《 药 合成 》 农 药 分 析 》 农 药 加 工 与 测定 》 农 药 学 概论 》 农 《 《 《 《 药生 物测 定》 。 9 7年 国务 院学 位 委 员会对 有 关学 科 农 等 19
关键词 农药 学: 实验教 学 ; 革 改 中图分类 号 G 4 .1 6 24 文献 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 — 7 9 2 1 )6 0 3 - 2 0 7 5 3 (0 0 0 — 0 4 0
Dic s i n o a h n n o a o f Pe t i e S in e Ex e i e t a h n n Un v r i e s u so n Te c i g I n v t n o si d ce c p rm n s Te c i g i i e st i c i s ZHANG e- u n YANG a g l g ZHAO u q n W ig a g Gu n - i n Ch n- i g
农业基础 科学
现代农 业科技
21 00年第 6 期
高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张 卫光 杨广领 赵春青
( 东农 业 大 学植 物 保 护 学 院 , 山 山东 泰 安 2 11 ) 7 0 8
摘要 结合 实验 室工作 的体会 , 农 药学课程 实验教 学 中存在 的 问题进 行探 讨 , 对 包括改 革 实验教 学理 念 、 高 实验人 员素质 、 立开 提 建 放 实验 室、 丰富教 学手段 、 学企 结合等 几方 面, 以为培 养适应现 代化 生产技 术 需要 的农 药 学人 才提供 实验教 学改 革建议 。
农药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

农药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摘要:农药学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本文通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进行分析,从而使农药学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药学教学改革探讨一、农药学的发展农药学属农业、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加工与测定》《农药概论》《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合成》《农药残留分析》等。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同时国家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这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探讨(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农药学课程主要学习有关农药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农药剂型、农药使用方法,农药品种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生物源农药,农药的环境治理等内容。
课程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新农药创制、知识产权保护和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需求。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教材的质量应与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相接轨。
由于农药学课程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所以以徐汉虹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第四版)》为主要教材,结合韩熹莱主编的《农药概论》、沈晋良主编的《农药加工与管理》为参考,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农药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教材主要参考黄彰欣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其他农药药效实验。
我们通过与周边农药公司联系,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及时地将公司中最新的农药信息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了解最新的农药动态。
另外在开设农药课程之前,学生应系统地学习了相关专业方面的课程如:《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农业昆虫学》等,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药学的知识,成为具有丰富生物学知识的农药学实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需求的增加,农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农学专业以农业生产、科研和教育为主,培养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变革,对于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转变,需要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方面地方高校农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忽视了对实践操作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如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态学等课程的设置,同时加强对实际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如农作物栽培、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课程的设置,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二、实践教学方面地方高校农学专业要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和内容。
传统的农学专业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设置。
应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研能力方面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高校农学专业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
应该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加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训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地方高校农学专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应该加强对农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

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林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改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中,我们将分析当前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教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将回顾历史发展,梳理现状,为后续的教改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剖析背景情况,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改实践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教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部分将详细阐述当前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讨论,为教改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改实践,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课程设置与调整、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案例分析以及资源整合与应用等方面的探讨和实践,旨在实现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探索适合农林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农业和林业领域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对教改效果的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展望,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课程设置与调整课程设置与调整是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改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针对当前农林类专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重点考虑了农林类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包括土壤学、植物生长发育、农作物栽培、林木栽培等内容,并结合行业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进行更新和调整。
高等院校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院校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摘要分析农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探讨农药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教改模式,对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需要的农药学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药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1-2]。
农药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实践性很强。
农药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验证农药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索和发现农药学新知识的必要条件,是植保专业和环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但较之农药学理论教学而言,实验教学相对滞后,大大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提高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农业适用性人才的要求,国家对农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年来实验教学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当今农药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 农药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教学手段单一,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传统的农药学实验教学是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实验时教师把实验原理、设备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详细讲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性操作,而且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采取分组实验,学生依赖性强,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只做旁观者。
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实验内容少,缺乏相互联系,实验类型单一农药学实验课程包括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残留量测定、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物理形状测定、农药生物测定、农药药效试验、农药毒理、农药环境毒理等内容,是一门内容丰富而相互联系的课程[3],仅靠20学时不可能安排到所有的实验内容,通常仅选择经典的实验内容,导致实验内容相互独立,缺乏相互联系和延续性,学生仅以完成某个实验项目为目的,既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问题,更无法将每个实验取得的结果综合分析。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化,高校农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调整。
传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与实际生产结合,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下面就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强化实践教学传统的农学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侧重理论教学和实验研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农业应用技能相对欠缺。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
可以开设农业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下地去种植,去饲养,去管理,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农业的实际情况,并能够在毕业后迅速投入工作。
二、加强就业导向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导向,了解农业生产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实用性强的专业方向,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还可以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跨学科融合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农艺学、植保学、园艺学等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农学专业与工程学、信息技术、商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培养出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四、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创业导论、创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创新型人才。
五、加强实用性能力培养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

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改实践农林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改实践是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同时适用于农、林、畜、渔、草、森、食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学科。
本文将选择其中的农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介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实践效果及反馈。
一、课程目标农业领域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是培养农村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生态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人才,建设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和生态文明建设能手、农业科技推广骨干等的重要途径。
因此,农业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需要符合“应用技能和实用能力强、同等学力考试及硕士研究生观念和能力基础与要求相符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1)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农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农产品生长特性提出适应性技术方案;(2)现代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能力:具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开展现代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3)应用技能和实用能力:掌握农业领域基础实用技术,如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后期处理和包装、化肥农药的安全使用等,能够解决农业领域实际应用中的各种相关问题;(4)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开展探究、创新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知识体系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知识体系:土壤学、作物栽培和生理学、农业机械、肥料学与土膜病诊治、植物保护技术和食品科学等。
其中,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和生理学是农业专业重要的基础知识;农业机械学是农科专业的重点必修课;肥料学和植物保护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核心;食品科学学科在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2)教学方法农业领域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① 分层级课程设计。
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各个层级的课程互相补充,形成系统性的培养体系;② 小组讨论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技服务 2019,36(10):109 〜110
应用型本科院校农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智亚楠,王国君,刘红敏*
*[收稿日期]2019-08-24
[基金项目]信阳农林学院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项目(ZDXK201701),倍阳农林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项目(YXJCJXZZ201705),河
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河南省爲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SJGLX135),借阳农林学院教学
程项目(JXTD201604)
[作者简介]智亚楠(1985 — ),女,讲师,硕士,从事农药生物研究。
E-mail :zhiyanan000@ 126. com * 通讯作者:刘红敏。
E-mail :liuhongm8@sina. com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省豫南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院士工作站,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针对农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入手,探
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和学生就业及自身发 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药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用型人才
作为新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阳农林学院以
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为己任。
农药学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
门专业必修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交叉课程,集政策性、 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⑴。
课程的教学目
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掌握主要农
药的理化性质、剂型加工、作用机理及合理使用的基 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为从事农药应用、农药生产、 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农药学课程常采用 大班制教学,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更
多的知识信息,常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听得 被动、学得被动,时间长了,学生对课程的就慢慢失
去了兴趣,教学效果差。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课程教学所必须要思考
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人才全面发展为根 本,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
因此,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
法、考核方法入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期提高教 学质量,满足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农药学课程涉及农药剂型加工、农药毒理学、农
药抗药性治理、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农药分类、产品 特色和应用技术等。
内容繁多,且对学生的植物病 理学、昆虫学、杂草学、化学等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以拓宽专业视野、培 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在教
学内容上进行更新和调整。
在授课过程中,以农药学教材为主线,但又不能
仅局限于教材,而是紧密联系生产及学科发展动态, 不断补充教材之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农药学课程 目前以徐汉虹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第5版为教材,
虽然再版时间较新,但与农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 依然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单独依靠教材传授知识培 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农药人才的需求。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及时
地向学生传递和分析国内外农药产业和学科发展的 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新进展,使教学内容一直保 持新颖性、前沿性和前瞻性。
如,在介绍氯化烟酰类 杀虫剂时,补充这类杀虫剂对蜂类的影响的知识;在
介绍天然产物源农药时,讨论绿色农药的发展问题;
并在课程中增加农药登记程序、农药标准的制定等 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加强与 学生的课后交流,以促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最新的
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 质。
2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现代教学手段多样,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仍
然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在大班制教学中以教师满
堂灌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 性难以充分发挥,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 动力阂。
农药商品内容部分,农药种类和品种繁多,
性能也各不相同,学生记忆困难,实践应用效果更是 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相
•110•
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通过动画演示把抽象枯燥的农药化学结构式、农药的作用机制等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多媒体信息;在介绍农药剂型时,可以通过视频了解每种剂型的加工流程和使用要求,便于学生理解。
而基本概念以板书和讲授为主。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单一依靠多媒体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传统教学对某些内容缺乏直观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理解⑷。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案例教学法,将课堂讲授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
农药学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在课堂上,可以将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事件与讲课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剖析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介绍农药残留毒性时,结合当年新闻报道的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引导学生从新闻报道中总结出残留超标发生的原因、残留和残留超标的区别。
在介绍有机磷农药时,结合几种高毒品种禁用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人们对农药安全的要求。
通过案例分析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使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3将课堂与互联网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目前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的涌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线下学习的机会⑷。
针对农药学教学,网络上有关各种农药的详细资料,学生可以获得课堂上接触不到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完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更好的补充和提升。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发布课程相关文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方便。
也可以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2.4走动式教学,时刻关注学生
大班授课,如果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坐在后排的学生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走下讲台,在走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增加眼神交流,不仅能督促学生打起精神听课,了解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也能观察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从而调节讲课的进度。
3改革考核方式,创新评价体系
考试方式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⑸。
目前,农药学课程一般是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生一般通过考前突击背笔记的方式应付考试,这不仅不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也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这种考核方式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针对这个问题,对农药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将总成绩分为3个部分,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课下思考题成绩。
这种课程考试方式贯穿了课程学习全过程,不仅能督促学生在课程上积极参与讨论,课下及时查阅资料,分析总结;也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农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应用科学,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未来仍需不断的改革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农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最终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农药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sl30-136.
C2]袁昊.改革还是改良——班级授课制带来的思考[J].安徽文学.2011(11),249-250.
[3]卢海博,龚学臣,张红杰.农药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学周刊,2014(21):29.
[4]金永玲,孔祥淸,郭永餒,等.微信在植物化学保护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0):
43-44,50.
[5]王照雯.应用本科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17(6):80-81.
〈责任编辑:聂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