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运动全课时经整理
初中化学:运动的水分子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学习目标】1、学会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3、能够理解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4、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通过学习水的人工净化所涉及的方法,来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有关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
【重点】分子的三个特征。
能够理解水的天然循环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难点】分离液体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分离液态混合物的方法—蒸馏【课时】2课时第一课型自主学习【课堂目标】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能用从微观方面解释原因。
2、掌握分子的三个特征。
3、了解并学会分离混合物的几种方法。
4、通过老师批改作业收集学情为第二课型的精讲点拨做好针对性的准备。
复习提问已学知识第一学段:自主学习:1.学生利用教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2.根据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完成检测一3.通过老师批改收集学情导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有了水才有了人类的灿烂文明。
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它有什么用途?我们怎样才能合理利用它?提出问题:1、为什么江河、湖泊中会存在大量的水?2、还有哪些物质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学生活动一】水的三态变化(阅读课本P22)一、实验探究: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清楚观察到体积变大。
提出问题: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许多,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总结】: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和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和分子的。
这样的变化是变化。
所以针管实验的正确猜想是。
注意:固态的水:水分子排列,分子都在的位置上。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排列,在较自由地运动。
《水的运动》教案

《水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运动形式和原理。
2. 掌握水的运动的基本术语。
3. 培养学生对水的运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水的运动的基本术语。
2. 理解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原理。
教学难点:1. 学生掌握水的运动的基本术语的能力。
2.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观察和分析水的运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个实验用的水容器、水、吸管等。
2. 教师准备幻灯片、实物或者图片资料以展示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
3. 教师准备黑板或者白板以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呈现一个装满水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水在容器中是静止的。
”步骤二:导入1. 通过幻灯片、实物或者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如流动的河水、海浪、瀑布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水是如何运动的?水的运动有什么特点?”3. 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梳理归纳学生对水的运动的观察结果。
步骤三:学习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并解释相关的术语,如流动、波浪、湍流、涡旋等。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次展示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和辨认不同的运动形式。
3.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水的运动形式。
步骤四:实践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水倒入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中,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
2. 学生可以利用吸管吹气,制造气泡,并观察气泡在水中的运动。
步骤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水的运动的形式和相关术语。
2. 教师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与学生一同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步骤六:拓展1.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水的运动形式,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利用观察、实验和调查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水的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课堂作业: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水的运动,如水龙头的水流、雨滴落地的形状等,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和解释。
初中化学(水分子的运动) 第一课时 水的三态变化

进行比较,探究出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本质
通过两个事例分析归纳出导致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原因
思考回答
小组合作探究
学会描述
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转换视角看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识图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依托两个生活场景,理顺能量、微粒运动、物质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设计上,将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与能量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主动构建。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切主题
一滴水,看似柔弱,汇聚起来,却可势吞万里!一滴水,看似渺小,细究起来,却自有乾坤。你知道吗,毫不起眼的一滴水中,隐藏着一个数目庞大的水分子兵团。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液态的水中水分子的录像,水还有哪几种存在状态?在自然界中固态的水会以什么形式出现?液态的水呢?无色气体我们是看不到的,比如,空气。打开烧开水的锅盖,立刻看到水雾弥漫,这是气态的水——水蒸气吗?不是,它是小水滴扩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液态的水。太阳出来,冰雪融化,是固态的水变成了液态的水。你还能举出几种不同状态的水相
互转化的例子吗?固态的水能直接变成气态的
看数据、录像,写一写对水分子的印象。
从生活经验中搜集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的知识,思考回答
通过数据、录像两种途径使学生对水分子产生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水循环】一、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意义三、教学难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四、教学方式:
动画演示法、探究式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内因]水循环 [
外因J +
人类活动的影响海陆间循环)
环节海上内循环‘
> 意义内陆储环
【第二课时:洋流】一、学习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实例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分布、海洋污染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重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
启发讲授式为主,辅之小组合作学习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海浪
洋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
动形式
潮汐
<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精选14篇)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精选14篇)《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回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3)、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2、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1.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课件)2.表格(课件)四、教学过程。
1.动画激趣,直捣主题。
让学生观看动画《可爱的小水人》,了解‘小水人’发生了哪些形态变化,再联系生活说说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使学生明白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板书:固态液态气态)2.视频感知,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回忆一天中什么时候能看见雾和露珠?霜和雪一般又出现在哪个季节呢?通过视频的观看,进一步感知水的三态转化,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加深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出示课件)3.动手填表,梳理知识。
水的三态是怎样变化的,说说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通过讨论完成57页的表格。
(出示课件)4.理性认识,进行归纳。
我们通过对前面的观察和讨论,你知道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水的三态循环图。
2020-2021学年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水循环

三、水循环的意义 1.使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形 成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 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2.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输送和转换, 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3.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
【学与用】
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影响吗?如果能,有哪些途径?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
水循环
概念 类型 意义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统计图,读图,
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B ) A.珠江 B.塔里木河 C.松花江 D.长江 【读图分析】该河径流量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其补 给方式应为冰雪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2、3题。 2.乍得湖流域( D ) 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B ) A.流域面积缩小 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5.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
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B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6.不透水面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C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下列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解析】第(1)题,由水循环示意图可看出丁→甲→ 丙→丁之间的循环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故为 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可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 送、降水等环节,使陆地淡水得到不断的补充,同 时促使物质和能量在四大圈层之间、海陆之间进行 迁移和交换。第(2)题,由图可看出b1、b2、b3分别 属于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中的降 水,其中海上内循环的降水量占海洋总蒸发量的 90%。第(3)题,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应属 于地表径流环节,对于地表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可以 通过修建水库来调节,空间分布不均可以通过跨流 域调水来平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水的运动》第13讲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7.与连兴港相比,共青圩平均盐度明显偏低的主要
原因是( C )
A.沙岛阻挡,潮流涌入较少 B.水温较低,海水蒸发较弱 C.长江主道,淡水流入较多 D.距海较近,海水倒灌较少 解析 从图可知无明显沙岛阻挡,A错误;连兴港和共青圩纬度相差不大,水 温差异不大,B错误;读图可知,与连兴港相比,共青圩所处的南支江面宽阔, 属于长江主道,且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多数流入南支,因此淡水 流入较多,导致盐度较低,C正确;连兴港和共青圩与海洋距离相近,D错误。
影响因素 洋流
海水汇入 冰情
具体表现 同纬度地带,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较高;寒流流经 的海域,盐度较低 有高盐度海水汇入的海域,盐度较高;有低盐度海水 汇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域,盐度较高;有融冰现象发生 的海域,盐度较低
3.海水的密度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2)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④—2月、盐度 ④—8月、盐度 ④—2月、盐度 ④—8月、盐度
解析 连云港位于北半球,8月前21天是北半球夏季,表层海水温度较高,2月 前21天是北半球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因此①—2月、温度,②—8月、 温度。连云港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降水变化较大,夏季陆地径流 汇入较多且变化较大,使港口盐度偏低,且盐度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的变化 而变化;冬季降水少,陆地径流汇入少,因此冬季盐度偏高,且变化小,故 ③—2月、盐度,④—8月、盐度,选D。
(2022·湖南怀化期末)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水盐度、 海水成分、营养盐类等等。其中海水温度是度量海水热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 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热能不仅驱动大部分的洋流,而且还制约着 海洋生物系统运转的速率。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全球 海洋年平均水温为17.4 ℃,相比全球年平均气温高出3.1 ℃。海洋盐度、海洋 密度也与海洋温度密切相关。(盐度:用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常用1 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来表示。)读图,据此完成1~3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教案:水的运动与变化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教案:水的运动与变化。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最基础的物质之一。
它存在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在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界中,还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学生们来说,了解水的运动与变化的基本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水的运动与变化呢?水的运动与变化是指水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形态变化和移动。
它表现为静态水体的形成、河流的湍急流动、海洋的潮汐波动、雨水的降落和蒸发、融雪的产生和沉积物的堆积等。
从这些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水的运动与变化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
在学习水的运动与变化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一些本质特征,这些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水的种种行为和表现形式。
水是具有形态可变性和占据空间的物质,在自然界中以液态存在。
水具有流动性和运动性,即水会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此外,水在自然界中还具有诸如表面张力、黏性、温度、颜色、化学成分等多重性质,这些特征都在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
水的运动与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具有重要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意义。
水的运动与变化是维持生物物种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各种水体的存在和流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的运动和变化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交通和娱乐、旅游等领域的基础,人们通过对水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更好地生产生活。
水的运动和变化也是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人们需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水的运动与变化的课程,是让学生们了解水的本质特征和在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关键阶段。
学生们需要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实践方式,探究水的运动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习得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在学习毕业后,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2.了解海水运动的几种主要形式;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类;认识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了解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让学生绘制世界洋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2. 通过学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以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激趣设悬引入】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板书】一、水循环【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为了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情况,教师有步骤地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循环,如图。
【板书】1.概念2.环节地表径流下渗蒸降水地下径流3.类型(讨论]图2-2-2怎样参与水循环?)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看,水循环可以分哪几类?;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学生回答:海陆间水循环:蒸发(初始环节)、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地表与地下)海洋内循环:蒸发、凝结降水陆地内循环:蒸发和蒸腾、凝结降水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你能给水循环下个定义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4、讨论水循环的意义促进水循环的能量:太阳辐射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下渗,降水,径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①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并能持续利用③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问题回放】学生回答,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李白诗句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
【知识扩展】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趋利避害,人类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
如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我国21世纪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们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学生活动】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
说一说你的理由。
(讨论过程略)【信息反馈】课件展示下列问题:(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一、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
(√ )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 × )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 )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来实现。
(×)6、海陆间水循环只发生在外流区(√)7、陆地水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8、内流区只有陆地水循环(√)二.说一说下列地理现象主要参与了哪种水循环?A.刚果河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B.塔里木河(陆地内循环)C.未登陆的台风 (海上内循环)D.青海湖湖水蒸发(陆地内循环)E.鄱阳湖湖水蒸发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F.新疆地区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G.太平洋上空的暴雨(海上内循环)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导入】漂流瓶问题:澳大利亚小孩杰克在悉尼附近海滩上拾到一只漂流瓶,打开一看,瓶内有一封来自秘鲁小朋友写的祝愿信。
看完信后,小杰克马上写了一封回信,放到漂流瓶中,并且将漂流瓶扔回到悉尼附近的海中。
请想一想,漂流瓶是如何漂洋过海到达悉尼的?你认为秘鲁小孩有没有可能收到小杰克的回信?为什么?【新知讲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海水运动有哪些主要的形式?【板书】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教师简要讲解海浪与潮汐内容】1、联系东南亚海啸讲解海浪知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于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
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
海啸以震中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像一头猛兽迅速扑向周边地区,造成了死亡人数超过22万,以及重大的财产损失。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海浪的一种,它的出现将给沿海地区居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问题讨论】俗语说:无风不起浪。
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学生讨论:略2、课件展示(Flash动画):月相与潮汐现象。
潮汐是在日、月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当日、月、地呈直角关系时,引潮力减少,形成小潮。
【承转】在三种形式的海水运动中,洋流规模巨大,对地理环境影响广泛是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本课要讲的重点内容。
【板书】2、洋流的形成与分类【实验观察】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不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读图过渡】读教材上“地球上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如下图)。
对比两模式图,联系刚才的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据洋流模式图,给洋流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海洋表层的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叫洋流。
2、仔细观察:风带中的风向与洋流的流动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这说明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洋流的流动方向基本上与风向一致,这说明定向风的作用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主要原因。
教师简要归纳总结:除了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海流外,形成洋流的原因还有因海水的补偿作用而形成的补偿流以及因海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密度流。
【板书】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洋流还可以根据水温的相对高低来分类。
阅读教材48页,根据教材内容,判别下列图中A、B、C洋流属于寒流还是暖流?10°C20°A B 14℃30° 12℃40°10℃【教师归纳】暖流是指海水由水温相对高的海区流向水温相对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则相反。
【板书】洋流按水温相对高低分类:有寒流、暖流【课件展示】展示“洋流模式动画图”与“世界洋流动画分布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世界洋流分布的实际情况与洋流模式图的分布情况有何差异?(要点提示:对比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洋流分布情况)。
2、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流向有何规律?(要点: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为什么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冬、夏流向会相反?冬、夏洋流流向的特点是什么?(要点: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4、在学习了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你还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发现一些什么规律?(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却是寒流?为什么北半球的高纬海区洋流为环流形式而南半球这种环流形式不存在?等等。
学生有可能会发现:在副热带海区的南北半球,大洋东岸洋流的性质都为暖流而大洋的西岸则为寒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从成因来看为补偿流南北两侧则为风海流……)【板书】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5、总结洋流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北顺南逆(反气旋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
(气旋型环流)(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
(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形成寒性的洋流)(4)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环流。
(夏顺冬逆)6、阅读“失而复得的旅游鞋”[问题]旅游鞋由哪些洋流把它们送达?同理————澳大利亚东海岸至英国的飘流瓶?(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设问过渡】1、课件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示意图,提问: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地方:尽管靠近海洋,却是沙漠广布,你能说出这些地方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仔细观察,这些地区海域附近的洋流有什么特点?洋流与这些地区沙漠的形成有因果关系吗?【设问过渡】2、课件展示“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提问:请说出世界上著名渔场的名称。
世界上著名渔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3、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这是为什么?【板书】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讨论、思考来一一解决。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寒流:降温减湿,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