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1. 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结合非常紧密,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此外,固态物质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分子间距,分子或原子在固态内部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常见的固态物质包括金属、石英、盐类、冰等。

2. 液态:液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松散,可以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忽略其相互吸引作用。

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任意改变,但是体积和形状又受容器的限制。

此外,液态物质的密度比固态小,分子或原子的运动也比固态活跃。

常见的液态物质包括水、酒精、石油等。

3. 气态:气态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可以自由流动,同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很大,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非常活跃,体积和形状受到容器限制。

常见的气态物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物态变化的条件物态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强两个因素。

温度是指物质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运动速度,温度升高会使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压强则是指物质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压强增大会使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使物质的相态发生改变。

1.气体的状态方程通常情况下,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写作 PV=nRT,其中P代表气体的压强,V代表气体的体积,n代表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代表气体的温度。

在等温过程中,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当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增大。

在等压过程中,当气体的压强不变时,体积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体积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体积减小。

在等容过程中,当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温度成正比,当气体的温度增加,则压强增大;当气体的温度减小,则压强减小。

2.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其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当物质处于熔化点时,会出现熔化现象。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物质一般存在于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些状态之间可以通过物态变化相互转化。

1.1 固态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相对稳定地固定在一起。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运动。

1.2 液态在液态中,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在固态中要弱,分子之间能够互相滑动。

液态物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一定的体积。

1.3 气态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变化的体积。

1.4 相互转化物质之间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加压或减压等方法实现相互转化。

以下是常见的物态变化:•固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液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蒸发。

在蒸发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液态的变化称为冷凝。

在冷凝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态向气态的变化称为升华。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气态向固态的变化称为凝华。

在凝华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知识点2:测量物质状态变化的指标2.1 温度温度是测量物质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和开氏度(K)。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物质状态的改变。

2.2 热量热量是物质内部或与外界交换的能量。

在物态变化时,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可以引起物质的相互转化。

2.3 无定形态部分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呈现无定形态。

无定形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知识点3: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物态变化一般与压强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与压强的关系:3.1 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有关,可通过下列关系来描述:•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当气体的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成反比关系,即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以下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主要知识点:一、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熔化:当物质受到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增大,突破了分子间的结构力,使得物质表面开始融化,并最终变为液态。

二、液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固:当物质受到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液态物质的分子振动减小,逐渐靠近,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使得物质逐渐凝固为固态。

三、液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一部分分子能量足够大而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从液体表面跳出变为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2.沸腾:当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也会产生气泡,并从液体底部不断冒出,液体不断汽化并产生大量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四、气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1.冷凝:当气体受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使得气体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液体,这个过程称为冷凝。

五、固态到气态的物态变化:1.升华:一些固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的过程。

在升华过程中,固态物质的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脱离,转变为气体。

六、气态到固态的物态变化:1.凝结:气体遇冷或其他因素的作用时,分子速度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使气体中的分子逐渐靠近并形成固体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有:1.熔化:冰块融化为水;2.凝固:水凝固为冰块;3.蒸发:水中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蒸发;4.沸腾:水在经过加热后开始沸腾;5.冷凝: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6.升华:固态干冰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7.凝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雾。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固态的性质:1.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固态下,分子间相互靠近,排列整齐,能量较低。

2. 固态的特征: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固态的性质:固态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脆性。

4. 固态的结构:固态的结构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二、液态的性质:1.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液态下,分子间相互较近,随机排列,能量较高。

2. 液态的特征:液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液态的性质:液态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和粘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

4. 液态的结构:液态的结构是由分子通过弱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三、气态的性质:1.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状态,在气态下,分子间相互较远,随机分散,能量最高。

2. 气态的特征:气态具有没有一定的形状和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3. 气态的性质:气态具有一定的压力和体积,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4. 气态的结构:气态的结构是由分子通过弱的范德华力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四、物态变化的过程:1. 熔化:固态物质受热时,温度达到熔点时,固态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2. 凝固:液态物质降温时,温度低于固体物质的凝固点时,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3. 蒸发:液态物质受热时,温度达到沸点时,液态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4. 凝结:气态物质降温时,温度低于气态物质的凝结点时,气态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五、物态变化的条件:1. 温度: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固态和液态来说,是通过增加或降低温度来改变其物态状态的,而对于气态来说,是通过升高或降低温度来改变其物态状态的。

2. 压力: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物质的物态状态随着压力的改变发生变化,例如,提高气态物质的压力可以使其转变为液态。

3. 物质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物态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而造成的。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及举例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的物态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当这些相互作用力受到外部条件的改变时,物态也会发生变化。

物态变化通常包括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等多种情况。

1. 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当物质受到足够的热量作用时,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会减弱,导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从而使其固态转变为液态。

比如,将固态的冰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2. 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将液态的物质受热后,其分子的动能增加,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和重力,蒸发成气态。

比如,将水受热后会蒸发成水蒸气。

3. 固态到气态的变化当物质受到极端的高温和压力时,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几乎被完全消除,使得固态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

比如,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可以使岩石中的矿物直接升华成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物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表面张力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物态的变化。

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质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提高温度可以增加物质分子的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

举例:将冰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温度继续升高会使水蒸发成水蒸气。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同样有重要的影响。

在高压环境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会缩小,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使得物质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举例:将气态的二氧化碳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会液化成液态二氧化碳。

3.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决定了液体的表面形状和液滴形成的条件。

表面张力对于物态的变化过程也具有重要影响。

举例:液态金属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形成微粒状的金属固体,表面张力使得液态金属能够形成不规则的固态结构。

三、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转变过程,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融化、汽化、凝固、升华等。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是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着物质的形状、大小、密度
及使用程度等不同特性的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气态、凝
固态、蒸发态和沸腾态。

本文主要归纳固态、液态、气态和凝固态的物态
变化知识点。

一、固态
1、定义:固态是物体其中一种物态,是物质的分子及原子排列非常
稳定,处于固定或几乎固定的状态,无法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它可以表现
为固体、晶体或粉末状。

2、特征:a、固体的分子量较大,占体积最大,典型的特点是固定形状,表观构造稳定;b、分子间的距离比较紧凑,相对于液体而言,是坚
硬的;c、固体的各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强,因此比较耐热;d、在常温下,固体的收缩率一般要小于液体;e、固体的密度一般较高,具有一定的强
度或刚度。

3、常见固态物质:石头、泥土、铁、玻璃、白糖等。

二、液态
1、定义:液态是物质处于运动、流动状态,它的温度处于固态与气
态之间的状态。

液体的分子受到力的推动而发生不断的撞击,使它不断地
发生变化,但它的形状保持不变。

2、特征:a、液体的分子间距离比固体大,可以流动;b、液体的密
度比固体要低,比气体要高;c、液体的收缩率一般大于固体,比气体小;
d、液体可以经过不同的容器自由流动。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过程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物态的定义和特征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1.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短,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呈有序排列。

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2.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但体积可变。

3.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极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气态物质具有无固定形状和无固定体积的特点。

根据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变过程被称为相变。

二、相变过程相变是物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等过程。

1.熔化: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熔点时,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化是吸热过程。

2.凝固:液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固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3.升华: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直接转变为气态,不经过液态。

升华是吸热过程。

4.凝华: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直接转变为固态,不经过液态。

凝华是放热过程。

5.汽化:液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沸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汽化是吸热过程。

6.凝结: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结点时,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凝结是放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是制冰、制糖、制药等行业的基础。

例如,将冰块放入水中,由于水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会熔化成液态水。

2.液体的汽化和凝结过程是蒸馏、煮沸、蒸煮等过程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5 物态变化小结 物质存在着三态,而三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变化,其中吸热的物体变化是:汽化、熔化、 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凝固、凝华.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凝固
B. 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液化
知识点 3 晶体和非晶体
物质举例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过程 凝固过程 熔化条件
晶体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
各种金属 有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无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熔化图象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注意: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要分清是 0 ℃以上还是 0 ℃以下的温度,0 ℃以下的
温度应看清 0 以下的格子数,并加上负号.
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
读取温度计示数时,首先要确定温度计示数是 0 ℃以上还是 0 ℃以下的温度,看
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如果是 0 ℃以上的温度直接读出温度数值即可;如果是 0 ℃以下的温度,
液体温度的高低;
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体表面上压强的大小
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共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注意:水沸腾前水中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水中气泡由小变大.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 A、B、C 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__.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C. 秋天,草地上出现霜——升华
D. 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汽化
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 A 错误;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
壁“流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故 B 正确;秋天草地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遇到温度低的草发生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 C 错误;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是水蒸气
温度/℃ -8 -6
-2 0 0 0 0
0
0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态
5 0 ……
(4)由图象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填“变化”或“不变”) 本题考查晶体的熔化特点.(1)冰直接从周围的空气中吸热升温,升温慢便于记录
数据,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可以用搅拌棒搅拌;(2)为了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一 方面应该记录冰的状态,另一方面应该记录对应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是-4 ℃;(3)在利用 温度—时间表格作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4)从冰熔化记录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冰在熔 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1)读温度计测量分数时,人眼的视线应该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 B 正确. (2)描述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应该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3)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故表格中温度不变的示数就是当时水的沸点.由于水沸 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故为了说明水沸腾时是否需要吸热,应该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能够沸
(1)慢 用搅拌棒搅拌 (2)状态 -4 (3)如图所示 (4)不变 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时,为了让被加热的物体均匀受热,常采用以下
三种方法:(1)水浴法加热;(2)将被加热物体碾碎后放入试管中;(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地搅 拌物体.
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较为复杂,需注意:(1)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2)当晶 体处于熔点或凝固点时,晶体的状态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晶体在熔化时, 吸热温度不变,故晶体的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两者缺一不可;晶体凝固 时,放热温度不变,故晶体的凝固条件是: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两者缺一不可.
放出热量
凝固图象
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 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__(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 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 夏天打开冰柜看到白雾 B. 深秋草叶上结出白霜 C. 洗过的湿衣服被晾干 D. 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
夏天打开冰柜,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发生液化,出现“白雾”(小水 珠).深秋草叶上结出白霜,是凝华现象;洗过的湿衣服被晾干,是水汽化变成水蒸气,属 于汽化现象;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现象. A
(3)自然现象: 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是雾. 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是露. 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物体凝华成大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是霜. 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下落便是雨. 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下落便是雪. 冰雹:雨下落遇到低于 0 ℃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是冰雹.
知识点 4 “白气”和自然界中常见现象的成因
(1)“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 水珠.水蒸气是无色看不见的.
(2)几种“白气”的形成过程:烧开水时,壶嘴里向外冒“白气”,是壶中的水沸腾时 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细小水雾;冬天,从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呼出气体中的 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细小水雾;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或冷冻食品冒“白气”,是空气中 的水蒸气遇到冷冻物体周围的冷空气而液化形成的.
腾.
(4)实验时,由于为了得出水沸腾的规律,应该多次实验,得到普遍性的结论.
(1)B (2)如图所示 (3)99 停止加热 (4)①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是热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要熟悉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要能根据数据画出沸腾图象,得出结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加热时间过长,要缩短实验的 加热时间常常采用的方法有:用少量的热水加热、给烧杯加盖、加大酒精灯火焰并使用外焰 加热等措施.另外,平时人们所说的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100 ℃,实验时,不要认为水的沸点 就是 100 ℃不变,要了解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的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1 温度 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要会估算常见温度的数值,例如: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大 约是 20 ℃,人体正常体温为 37 ℃,南京夏天的最高气温可达 38 ℃左右,冬天的最低气温 可达 -8 ℃左右,我国北方最冷的气温可达 -30 ℃以下.摄氏温度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 为 0 ℃,把 1 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 100 ℃. 物体的温度可以利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 利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应:(1)看: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放:将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测温物体充分接触;(3)等:等温度计上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4)读:读 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测温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5)记: 记下测量的结果,测量的结果应是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 热,应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填序号). ①得到可靠的结沦 ②减小实验误差
要看清 0 以下的格子数,记作零下多少摄氏度或负多少摄氏度.
-14
知识点 2 蒸发和沸腾
项目
蒸发

沸腾
只在液面进行;
在液面和内部同时进行;在
特点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 一定温度下(沸点)进行;沸腾 蒸发的过程是缓慢地,没有 的过程是剧烈的,在液体内
气泡产生;
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沸腾
蒸发时液体温度降低
时温度保持不变
要吸热;丁图中,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
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 D 错误.
B
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甲、乙 B. 乙、丁 C. 甲、丙 D. 丙、丁
要判断物体变化的吸、放热,关键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甲图中冰凌消融属于
熔化,需要吸热;乙图中,霜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丙图中,干冰变小属于升华现象,需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____变化,并每隔 0.5 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 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 1 min 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