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标准化引领循环经济——“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成效初显

孙 晓康 副 主 任 在推 进 会 上 强 调 ,循 环 经济 标 准 化
试点 城 市建 设 工 作 要继 续 加 强 领 导和 组织 协 调 ,在 推 进 工 作 过 程 中 ,要 各有 侧 重 ,集 中 力量 实 现 突破 。要
9月 2 5日至 2 9日 ,国 家标 准 委 、国家 发 改委 专 家 组 对 山 西 省 太 原 、长 治 、 晋 城 、运 城 4 城 市 的 个 “ 国家 循环 经济 标 准化 试 点城市 ”建 设 工作 进行 了考 察
标 准化 工作 取得更 大 实效 。
循 环 经 济 的 实 施具 有 高 度 的 综 合 性 , 必须 涵盖 工 业 、农业 和 消费 等 各类 社会 活 动 ,并 需要 各种 新 技术 作 为支 持 ,需 要法 律 、规 章 的保 障 。而标 准 化是 在 经济 、技 术 、科 学及 管理 等社 会 实践 中 ,对 重 复性 事 物和 概 念 通 过 制 定 、发 布和 实 施 标 准 ,
门 要 多 指 导 帮 助 企 业 制 定 标 准 ,完 善 标 准 ,建 立 标 准 体 系 。在 标 准 的 制 修 订 方
面 ,企 业 要将 技术 标准转 化 为生 产 力和 效 益 要 大 力 加 强 标 准 的 贯 彻 、宣 传 和 实 施 ,使 每个 企 业人 了解标 准 的 内涵 ,按 标 执 行 ,质 监部 门要做 好监 督 检 查 和 服 务 。
的特点 ,初步构建了城市一级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
架 ;企 业层 面 ,部分 企 业 的 循 环 经济 标 准 化 工作 已经 取 得 了一定 的成 效 。专 家 组 同 时也 客 观 地 指 出 了试 点 工 作 中存在 的不 足 ,为 下 一 步更 有 效 地 推 进试 点 工 作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

1 国 内外 研 究现 状 .
循环经济 的思想 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 的 2 0世纪 6 0年代 。美 国经济学 家波尔 丁指 出要 把传 统 的依赖资源消耗 的线性增 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 型资源 循环来发展 的经济 。2 0世纪 9 0年代 以后 , 发展知识 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 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国外 的学者将循 环经济 的内容看成 是生态经济学 的一部分 , 对于 资源使用 的“ 减量化” “ 利用” 资源化” 了大量 的研究 。在促 进资源循 环利 用的手段研 究方 面、 、再 和“ 作 针对 不 同资源 的循环利用 方面都 有一些研究成果 ; 资源的循环利 用涉及 面非 常广 , 物质层 面 、 制层面 、 从 体 价值层 面 实行全方位 的变 革。如 F本是 目前世界上循环经 济立法最完善 的国家 , 国针对废弃物处理也 制定出一套行 I 德 之有效 的方 法体 系。但对循环经济这种经 济发 展模 式本身 的理论研究 比较缺乏 , 侧重 于在具体 领域 的应用和 实现手段 的研究 , 缺乏系统性 , 且这些研究 大多数是 基于 国外 实际 情况进行 的。例如 当今循环经 济 的四种模 式 一企业 内部循环经济 的杜邦模式 、 工业 园区模式 、 国的回收再利用体 系和 F本 的循 环型社会模 式都是在 德 I 国外 的社会 、 经济体 系上建 立起 来的 。 在 国内 ,0年代末 国 内学 者开始关注循环经 济 , 了相应 的研究 并发表 了成 果 , 9 作 大致可 以分 成两类 : 第一 类是介绍循 环经济的概念 、 阐述 我 国发展循环经济 的重要性 及策略 ; 第二类是研究发展循 环经 济的手段 , 如对 清洁 生产 、 生态工业与循环 经济关系 的研究等 。随着政 府对发 展循环经 济 的重 视 , 我国建立 了许多发展 循环 经济实践 的试点。综合 国内的研究情 况可以发 现 , 我国对循环 经济 的研 究刚 刚起步 , 尤其对 循环经济 理论方 面 的研 究还基本是空 白, 乏针对作为 经济系统 的循 环经济 系统的集成性分 析 , 对循环经济 系统 的评价指 缺 针 标体 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 , 缺乏针对影 响循 环经济系统 的经 济、 文化 以及人力 自身等因素 的系统研究 , 在 观念认 识 、 制度 环境 、 法律 与政 策 、 管理体制 、 技术支撑 和外部 推动力等方 面均存 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 。 总的来说 , 在循环 经济发展 的量化评价 方面 , 应该用 哪些 指标 来衡量 , 用怎样的统计方法 和调查体 系来 采 搜集数 据 , 国内外无论 在理论还是实践方 面都 还 比较薄弱 , 中国尤其 如此 。因此 , 无论从 理论需 要 的角度 , 还 是 现实需要的角度 , 探讨循环经济 , 尤其是循环经济评价 指标体系 的建立势 在2期 ( 总第 2 8期 ) 1
如何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如何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在当今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循环经济旨在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循环经济体系呢?首先,要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转而接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都应当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发展战略和日常行为中。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例如,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待遇,鼓励企业进行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和资源利用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加强对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非法倾倒和无序竞争。
技术创新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加大对资源回收、再生利用、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例如,开发高效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研究新型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要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鼓励发展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产业,提高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水平;扶持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企业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循环经济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中。
中国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lgsisa d if r ain b t e r a n u a r a . S o it n n o m to ewe n u b n a d r r la e s o。 t e me s rn i e so s o r a c h a u ig dm n in fu b n— r rl u a c mm e ca n r d n e r to h u d icu e r a o ril d ta e i tg ain s o l n ld :u b n— r r lb sn s lw n e r t n u b n— r rl a u a u ie s fo it g a i , r a o u a
lgsisi tg a in a d u b n— r r li fr t n fo i tg ain o it n e r t n r a c o u a n o mai lw n e r to .Ba e n t e t r e dme so s h s o s d o h h e i n in ,t i
p p re tb ih st ee au tn dc t r fu b n r r l o a e sa l e h v l ai g i iao so r a — u a mm e ca n r d t g a in.a d u e h s n c r il d ta e i e r to a n n s st e
并制定出符合 实际的循环 经济发展 目标 和政 策体 系, 以确保循环经济的良性运行 。因此 , 关于循环经 济 发展 评价 问题 的研究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理论 和现 实
意义 。
国外对 循环 经济评 价重 点关 注 的是生 态效率 评 价, 侧重 于应 用产业 生 态 的方 法 评 估 经 济活 动 对 环 境 的 冲击 , 即从环 境 负荷 的角 度 来 评估 产 业 活 动 及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

出 的 。发 展循环 经 济要坚持 “ 减量 化 、 利用 、 再 资源化 ”
由 于循 环经 济标 准化 工作 是一 个复 杂而 庞大 的 系 统工程 , 需要 在今 后的 实践 中不 断探 索 , 展重 点领域 开 的标准 研制 和标 准化 工 作 ,做好 已有 标准 的贯 彻实施 工作 , 重做好缺 失标准 的制定 等 。 着
脑、 废纸 、 金属 包 装物 、 塑料 、 橡胶 、 荧 光灯管 废 废 废 废 等特 种废 物 回收 利用体 系 ,积极 倡 导有 利于 节约 资源
和保 护环 境 的生 活方式 和消 费观 念 ,着 力构建 节约 型
2、 准 化 在 发 展循 环 经 济 中的 作 用 标
标 准化 是在 经济 、技 术 、科学 及管 理 等社会 实践 中 , 重复 性事 物和 概 念通 过 制定 、 布和 实 施 标准 , 对 发
消 费模式 ; 结合城 市污 水处 理厂 建设 , 加快 建 立城市 中 小回 用系 统 , 积极 推广 小区 中水 回用 ; 励宾 馆 、 店 、 鼓 酒 餐饮 业 、洗浴业 减 少一 次性 用品 的 消费 ;遏制 过度 包 装 、 侈消 费等行 为 , 奢 实现 消 费过 程 中和消 费过程 后物 质与 能 量的 循环 , 同时 建设 节 约 型机 关 、 约型 学校 、 节
基 本原 则 , 以减 少 资源 消耗 、 低废 物 排放 、 高 资源 降 提
生 产率 为 核心 , 进 资源 利 用 由 “ 促 资源 一产 品~废 物 ” 的线 性模 式 向“ 资源一 产 品一 废物 一再 生资源 ” 的循环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然而,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充分、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一:资源利用不充分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总量仍然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
一方面,某些企业仍然在传统的“取之、用之、弃之”的生产模式下运作,无法有效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资源节约利用的意识仍然不强,对资源浪费问题缺乏有效监管。
问题二: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垃圾分类、再制造、废物回收等环节有待进一步优化。
其次,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相关技术和设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
问题三:监管不到位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监管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监管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强大,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
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对策一:加强资源管理和利用为了解决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加强资源管理和利用。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资源保护的意识。
其次,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建立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
同时,加强对资源消耗高、浪费严重的企业的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对策二:加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了加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投入和支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其次,完善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统一标准和监管机制。
循环经济项目管理的国内外标准对比与应用研究

标准比对循环经济项目管理的国内外标准对比与应用研究■ 高彦鑫 付 允 高东峰 丁 爽 朱 艺 赵琬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循环经济项目管理标准化是通过标准化活动制定的标准文件,规范项目管理,为项目实施提供规则、指南。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管理标准,对比研究中国《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管理通则》(GB/T 34152-2017)与法国《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项目管理系统-要求和指南》(XP X30-901:2018)标准文本的项目运行模式、核心内容。
通过标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循环经济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体系不健全,企业项目经营产生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不统一。
针对我国循环经济项目管理标准制修订与应用研究提出建议。
本研究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循环经济,项目管理,标准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05.029Study on the Comparison and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for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GAO Yan-xin FU Yun GAO Dong-feng DING ShuangZHU Yi ZHAO Wan-ying(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Abstrac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standard document formulated through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to standardiz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vide rules and guidelines for project implemen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ject operation mode and core contents of the standard text of China’s GB/T 34152-2017, General principle of circular economy management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France’s XP X30-901, Circular Economy-Circular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standard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ore problems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include the imperfect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dustri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non-uniform economic, resourc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benefits produced by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evis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 It will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building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China. 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 project management, standards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清洁与循环生产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农业生产资料包装废弃物分类与安全回收技术及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8YFF0213504)。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任务 (3)第2章农业生产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4)2.1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4)2.2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的特点与原则 (4)2.3 国内外农业生产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5)第3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5)第4章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6)4.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6)4.1.1 耕地利用率 (6)4.1.2 土地产出率 (6)4.1.3 土地多功能性指数 (6)4.1.4 耕地质量指数 (7)4.2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7)4.2.1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7)4.2.2 农业水分生产率 (7)4.2.3 降水利用率 (7)4.2.4 水资源承载指数 (7)4.3 农药、化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7)4.3.1 农药利用率 (7)4.3.2 化肥利用率 (7)4.3.3 农药、化肥减量指数 (7)4.3.4 农药、化肥残留指数 (7)第5章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标 (8)5.1 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8)5.1.1 土壤肥力指标 (8)5.1.2 土壤结构指标 (8)5.1.3 土壤污染指标 (8)5.2 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8)5.2.1 物种多样性指标 (8)5.2.2 生态系统功能指标 (8)5.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指标 (8)5.3 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指标 (8)5.3.1 氮磷污染指标 (9)5.3.2 农药污染指标 (9)5.3.3 农业废弃物处理指标 (9)5.3.4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9)第6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9)6.1 农业产出与投入评价指标 (9)6.1.1 农产品产量指标 (9)6.1.2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 (9)6.1.3 农业投入指标 (9)6.2 农业产业链延伸评价指标 (10)6.2.1 产业链完整性指标 (10)6.2.2 农业产业附加值指标 (10)6.2.3 农业产业布局优化指标 (10)6.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评价指标 (10)6.3.1 农业废弃物产生量指标 (10)6.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指标 (10)6.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品附加值指标 (10)6.3.4 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与技术水平指标 (11)第7章农业生产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11)7.1 农业就业与收入评价指标 (11)7.1.1 农业就业率 (11)7.1.2 农业劳动力生产率 (11)7.1.3 农民收入水平 (11)7.1.4 农村贫困发生率 (11)7.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评价指标 (11)7.2.1 农业科技贡献率 (11)7.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11)7.2.3 农业科研投入强度 (11)7.2.4 农业技术培训覆盖率 (11)7.3 农业教育与培训评价指标 (12)7.3.1 农业教育水平 (12)7.3.2 农业培训质量 (12)7.3.3 农业教育资源覆盖率 (12)7.3.4 农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 (12)第8章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政策与管理评价指标 (12)8.1 政策支持与保障评价指标 (12)8.1.1 政策制定与实施 (12)8.1.2 政策效果评估 (12)8.1.3 政策保障措施 (12)8.2 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评价指标 (12)8.2.1 管理体系构建 (12)8.2.2 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13)8.2.3 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13)8.3 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评价指标 (13)8.3.1 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13)8.3.2 法律法规实施效果 (13)8.3.3 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13)第9章评价指标权重与综合评价方法 (13)9.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3)9.1.1 德尔菲法 (14)9.1.2 熵值法 (14)9.1.3 组合权重 (14)9.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14)9.2.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14)9.2.2 综合评价模型 (14)9.3 评价结果与分析 (14)9.3.1 评价结果 (14)9.3.2 结果分析 (14)第10章案例分析与政策建议 (14)10.1 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14)10.2 案例分析结果 (15)10.3 政策建议与措施 (15)10.4 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前景与展望 (15)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上升,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对于指导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综述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情况,基于此提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依据和结构框图,最后提出当前急需的循环经济基础标准。
关键词:循环经济;标准化;标准体系Abstract: Building a standard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s a basic and guiding work,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guidance to amend standards of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actice situations on standard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n, this paper proposes construction thoughts, construction basis and structure diagram of standard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current urgently needed basic standards of circular economy.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 system1引言[1]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因此,循环经济将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标准化是开展循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政府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在整个循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1]。
具体而言,标准化是固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工具,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循环经济评价认证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估循环经济绩效的基本依据[2]。
对于循环经济标准化,《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3]。
但是,我国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明显与现实需求不匹配,有必要加大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力度。
本文将重点研究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重要基础标准研制建议。
2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2.1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研究进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对于指导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从研究层面来看,当前,国内一些学者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但并不完善。
王雪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按照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等三个层次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4];刘玫等按照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模式、产业园区层面的中循环模式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模式等循环经济的实施模式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5]。
从实践层面来看,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始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将在试点单位建立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试点内容。
山西省长治市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为契机,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包括农作物深加工、煤炭产品综合利用、钢铁冶炼、热电联产、新型煤化工、新型工业材料等6个循环发展标准子体系[6];河南省鹤壁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煤电、食品加工、金属镁、新型建材4大循环产业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并顺利了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7]。
试点发现,试点单位都初步建立了适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标准体系,但并不全面、不系统和不清晰,急需建立更加顶层的、统一的、普适性的全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研究仅仅给出了构建思路和原则,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体系框图和子体系构成等;(2)按照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思路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会导致各子体系之间存在重叠、交叉;(3)地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往往根据产业链条构建,需要进行总结和统一化,将好的经验纳入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中。
2.2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思路本文运用标准化的手段,以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采用生命周期方法,分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和服务、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处置等六个阶段,针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本研究将基础标准安排在顶层,以使其起到指导和总领作用。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总体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和管理类标准,第二层为各生命周期阶段所涉及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标准。
不同阶段涉及的循环经济领域如图1所示。
图1 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2.3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依据本文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等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2.4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本文在全面、系统收集循环经济相关标准,调研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需求和总结地方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绘制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总体框图,编制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表。
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是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它们构成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上层外延。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第一层次是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它是指导生命周期各阶段、循环经济各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标准。
第三层次为各阶段不同标准领域所包含的具体标准,这部分通常放在标准体系表中,本文未将这一层次的标准放在框图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未将废弃物处置阶段纳入循环经济考虑的阶段和领域,在图中用虚框标明该阶段。
下面将简要说明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和生命周期各阶段所涉及到标准方面。
循环经济基础通用和管理类标准,主要包括循环经济术语、通用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管理通则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面的标准;循环经济标识标志方面的标准等。
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生态设计方面的标准;节能、节水、节材设计方面的标准等。
在资源开采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采节能方面的标准;矿产资源开采节水方面的标准;矿区生态修复方面的标准等。
在生产与服务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生产、服务过程节材方面的标准;生产、服务过程节水方面的标准;生产、服务过程节能方面的标准;清洁生产方面的标准等。
在流通与使用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物流节能方面的标准;物流节材方面的标准;绿色消费方面的标准等。
在资源综合利用阶段,循环经济标准主要包括尾矿综合利用方面的标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标准;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方面的标准等。
图2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图3 循环经济重要基础标准研制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以资源产出效率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头减量、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的技术需求。
无论资源生产率的核算和比较,还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筛选和推广,都需要以关键技术标准做支撑。
3.1物质流分析方法与资源生产率计算方法标准“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指出,将资源产出率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测度指标和目标性指标。
企业或园区资源产出率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不同企业或园区目标的如何比较,都需要一个协调统一的资源产出率核算标准。
另外,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企业或园区涉及的资源种类也有很大差别。
如果分别计算不同种类资源的生产率,势必造成某些资源生产率不可比的问题。
对此,需要将资源生产率的计算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共性的、通用的方法基础上。
而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以将化石燃料、矿物质、生物资源等众多资源统一到以“质量”为衡量尺度的指标上,从而确保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可度量和可比较。
因此,需要研制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原则与框架、要求与指南和资源产出率计算方法等标准。
3.2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我国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很多领域的循环经济标准仍存空白。
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意愿很高,但是由于经验、知识的不足,缺少专门的标准化部门和人员,不知道如何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编制标准。
因此,有必要编制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用于指导企业和园区持续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
3.3 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
产业纵向延长链条和横向耦合链接是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
为此,需要以产业园区或区域为载体,合理设计和搭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立跨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模式,建立企业间能量流和物质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园区内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因此,产业的链接是实现资源跨行业流动的关键,对此需要制定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将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和模式通过标准固化下来,从而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 结语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展,发现国内学者探索建立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但并不系统和完善。
为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采用生命周期思路,分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和服务、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处置等阶段,针对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等领域,构建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最后,本文提出了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标准,主要包括物质流分析方法与资源生产率计算方法标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指南标准、循环经济产业共生和链接技术标准、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