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数的认识(1.11.4节)1.1节:认识100以内的数1.2节:数的组成与分解1.3节:数的大小比较1.4节: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2. 第2章:图形的认识(2.12.3节)2.1节:认识平面图形2.2节:图形的拼组2.3节:观察物体二、教学目标1. 理解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方法。
2. 学会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运算。
3. 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图形的拼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分解与组成,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形卡片,计数器,磁性黑板。
2. 学具:学生用数字卡片,图形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数教室内的物品,引出数的认识。
2. 新课导入:讲解数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运算。
讲解平面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拼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练习。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运算。
学生用图形卡片进行图形的拼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与分解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2. 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图形的拼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的大小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答案:10<15。
整十数与整百数的加减法:30+40=70,5020=30。
图形的拼组: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拼组出不同的图形。
2. 答案:见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在数的认识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
在图形的认识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创意拼画。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19篇)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19篇)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 1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统计与可能性;九、混合运算;十、总复习。
教学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具体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经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篇下面是我收集的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篇,供大家赏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突破教学难点,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学生观察、自主学习来突破重点,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根据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你们的算说的能力了:看图说算式。
点击课件出示练习。
2、同学们真棒,那么,你们能根据乘法算式说出除法算式吗?(点击课件出示练习)小结: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他们都是关于什么的乘法口诀呢?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新课:同学们真棒,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电影明星,他为人聪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爱开动脑筋,排除困难,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喜洋洋)今天喜洋洋不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宝物呢?但同学们必须开动脑筋,闯关才能取得宝物哦。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庆祝的?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庆祝哦﹗看,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欢度这个节日正在布置教室呢?看看他们多开心呀,咦,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点击课件,个别举手描述)(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出图中的大意)(一)观察教学情景图,学会搜集信息从上往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那些关于数学的信息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已知条件,)1、我们做了一些彩旗。
2、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
3、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二)根据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帮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①做了49颗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这题缺了什么?(问题)那么谁帮他加上问题呢?②我们做了多少面彩旗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数彩旗?出示课件,这图是什么意思?(7个8是多少)那有多少面彩旗?教师板书:7×8=56(面)(三)根据问题解决问题1、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根据图片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好不好?出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课件这道题可以解答了吗?(不能)缺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给它添上个问题?“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教师要引导: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呢?) 板书:56÷8=()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数据处理: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
2. 几何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3. 10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4. 时间与货币: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认识货币,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5. 乘法口诀与乘法应用:掌握乘法口诀表,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测量与分类:学会使用尺子进行测量,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掌握分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掌握乘法口诀表,认识几何图形,了解时间与货币的计算。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运算,乘法口诀的运用,时间与货币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加减运算,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认识几何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磁性板、计数器、尺子、钟表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钟表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挂图、磁性板等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方法。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2. 内容:按章节划分,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2×3= 4×5= 6×7= 8×9=物品1:______ 物品2:______ 物品3:______2. 答案:(1)课后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复习与提高;二、乘法、除法(一);三、统计;四、乘法、除法(二);五、几何小实践;六、整理与提高。
重点是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从连加引出乘法。
知道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等的名称:参加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类推乘法口诀,娴熟口算表内乘法;在动手分东西的活动中,引入除法,知道除法算式各局部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余数的含义。
能够依据生活实际口头提出一些简洁的应用问题。
培育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初步养成仔细踏实的学习态度。
2、初步学会在方框中填写要求的数3、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
通过观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
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观看,动手操作等活动,获得对简洁几何形体的直观阅历,在已有的空间知觉的根底上,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4、从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及形象化的统计图,让学生初步经受数据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并依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洁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组织数据处理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统计体验。
5、学习从不同角度观看实物,通过尝试,调整查找答案。
6、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九九表的来历,感受人类的聪慧才智。
三、班级状况分析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局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也根本养成,但是仍需进一步的强化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常抓不懈,应当实行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把握数学学问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数学比拟感兴趣,有肯定的观看力量,能区分一些简洁的形图形和方位,能较娴熟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用不同的方法进展计算,具备了肯定的数感,具有肯定的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但个别同学自主探究问题的力量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敏捷运用学问的力量,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力量及仔细听题的习惯。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3)开展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反馈机制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时间认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通过生活实例、钟表模型等教具,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时间单位,学会读取时间。
3.分类与排序: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要设计多样化的分类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类与排序的方法。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实践情景引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详细内容包括以下章节:
1.数一数,认识基数和序数
2.比一比,认识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3.分一分,认识分类和排序
4.认识加法和减法
5.认识10以内的数
6.时间的认识
7.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加减运算等基本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和课程内容的分析。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数的加减运算、时间认识、分类与排序是核心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部分。
1.数的加减运算:重点关注学生对运算规则的掌握和运算策略的形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实物操作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的直观感受。
2.广度:通过变式和拓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数的认识(第13节)认识10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整十数和整百数的读写方法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 第2章:数的运算(第46节)加法运算: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减法运算: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减,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减解决加减混合运算问题3. 第3章:几何图形(第79节)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学习图形的拼组和分类理解图形的对称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比较大小和加减运算能够识别和描述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2.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简单的加减运算和应用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算盘几何图形卡片、七巧板2. 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彩色笔、剪刀、胶水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计数器、数字卡片等教具,引导学生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通过七巧板、几何图形卡片等,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特征2. 例题讲解:以具体例题形式,讲解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讲解几何图形的拼组和分类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解答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点评,鼓励积极发言、主动思考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整十数、整百数的读写方法2. 数的运算:加法、减法运算规则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3. 几何图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和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读写100以内数,比较大小完成加减运算练习题描述和分类基本的几何图形2. 答案:依据教材和课堂讲解,提供正确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结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1)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强化学生对进位和退位概念的理解,通过实物操作、教具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进位和退位的过程。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倍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学生1:×高,×矮。
学生2:×轻,×重……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学生1:……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
(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
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
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学生1: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龙车小学牟成楷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在分一分,说一说中复习平均分。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4份
⑵每3根一份
(3)你是怎样理解平均分的?谁来说说?
(4)师小结引题。
二、探究新知,分一分,认识除法算式
1、认识“÷”
⑴课件出示例1图。
在老师指导阅读下,让生说明题意。
同时老师和学生一同拿出8个小●表示此题,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 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 (板书)
谁知道8÷4=2 是什么算式吗?
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课题:除法
8÷4 = 2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算式呢?师教读2遍:8除以4等于2,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师作补充。
⑸课件演示书上分桃的过程,再指生说说。
(6)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
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1、课件出示例2:
体育委员安排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⑴师引导学生读题,说说题意。
学生操作
⑵写出算式,问,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
指生说说,师小结。
板书:
12 ÷ 3 = 4
⑶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⑷说一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对除法进行了初步认识,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数作除数或商。
四、课堂活动
1、指导完成“课堂活动”第一题,摆一摆,填一填
(1)教师引导读题,理解这两题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
让学生在边摆中边说。
(2)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指导完成“课堂活动”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教师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自己完成,说说是怎么分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
在引导学生总结中再次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