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
现代汉语第一章 绪论

章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附】线条性: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而导致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发出,无人可于同一时间位置说出两个声音。
即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出现。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偶然的。
2、现代汉语:从狭义而言,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从广义而言,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狭义的现代汉语,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方言:即俗称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人民的语言,并不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5、现代汉语规范化:即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以此清除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分歧。
6、文学语言:指经加工、规范所得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7、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指由于性别、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
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特点?【可分述或将之与印欧语言对比,自行诠释】(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语调变化,具有音乐性,具体如下:Ⅰ没有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不存在两个或以上辅音相连的情况,音节界限分明;Ⅱ元音占优势;音节必有元音,可仅由一个元音构成音节,乐音比例较大;Ⅲ有声调;音节均有声调,使得音节间界限分明而富于变化,有区别意义作用;Ⅳ声母与韵母内部系统性较强;即声母与韵母间配合规律规范严谨;(2)词汇方面:Ⅰ语音多为单音节,词形较短;有时一个语素即一个汉字,存在大量单音词;Ⅱ双音节占优势;汉语词汇有双音节化趋势,旧的单音节被双音节大量代替;Ⅲ新词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即“实语素+实语素”构词法,少有派生法构成;Ⅳ对于吸收的外来词多为音译兼意译,或以汉语语素对译,直接音译较少;Ⅴ成语多为四音节结构;Ⅵ存在大量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且音节数量不定,可见汉语词汇形式的伸缩性;(3)语法方面:Ⅰ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如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结构)改变了语法结构关系;又如猫抓老鼠—老鼠捉猫,则改变了语法意义;真正语法上的语序变化应为词语的次序改变使语法结构关系及语义随之变化,如: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Ⅱ主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①有些结构有无虚词会导致结构和语义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联合结构)--爸爸的妈妈(偏正结构);②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虽语法结构关系未有改变,但语义变化,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一指特定学校,一指北京所有大学;③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会导致语用意义的变化,如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虽都为偏正结构、修饰关系,表意相同,但前者强调“属性”,后者强调“分类”,指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文化;Ⅲ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都存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地震—地面震动—地面震动了)Ⅳ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词汇同一词可充当多种成分,好-a/v;Ⅴ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名词与数词结合需要加入量词,且随着对象不同而变化量词,如一头牛、一棵树;语气词的变法则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2、与古代汉语对比,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什么?(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语音系统简化;①浊塞音、浊塞擦音、清鼻音声母消失;②复辅音声母消失;③辅音韵尾大大减少,入声不再独立成为调类;(2)词汇方面:①新词大量产生;②词的双音节化倾向明显;③词缀和类词缀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增多;④大批印欧词语和日语汉字进入汉语词汇系统;(3)语法方面:①增加大量量词;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现代汉语兼类词较多;③古汉中语言省略现象较常见,现代汉语则少见;④古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常有宾语前置现象,现汉几无;3、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通行于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方言则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即规范的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2)共同汉与方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吸收的关系;Ⅰ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而形成,形成后又渗透到各方言中,制约方言的传播与发展;Ⅱ方言的表达形式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共同语需吸收方言中有利成分以促进自身发展;4、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形象而言即一个装置,其最主要特点是分层。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一、学习导引1、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流体具有质量,单位体积里的质量称为密度,记作ρ,其单位是3/m kg 。
流体的密度与压强p 和温度T 有关,即),(T p ρρ=,以上称为流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状态方程为RT p ρ= (1-1)式中,p 是压强,单位是2/m N 或Pa;T 是绝对温度,单位是K (开);R 是气体常数,对于空气,)/(287K kg m N R ⋅⋅=。
密度的倒数称为比容,记作ρ/1=v ,单位是kg m /3,它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都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全微分的概念,密度的变化率为dT dp dT Tdp p d T ακρρρρρρ-=∂∂+∂∂=11 (1-2) 式中,Tvv T T ∂∂=∂∂-=11ρρα,称为热膨胀系数,单位是1/K 。
它表示增加单位温度时,体积的变化率。
pvv p ∂∂-=∂∂=11ρρκ (1-3) 称为体积压缩稀疏,它表示在温度不变时,增加单位压强所引起的体积压缩率。
κ的倒数记作E ,称为体积弹性系数,即vpvp E ∂∂-=∂∂=ρρ(1-4) 单位是Pa ,它表示体积压缩率为1时所需的压强增量。
由RT p ρ=知气体的体积弹性系数ρ1=E (1-5)液体在20℃时的体积弹性系数)(0B p pnp E += (1-6) 2、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体抵抗变形运动的能力。
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流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以及流体内部存在剧烈的动量交换。
粘性切应力是粘性的具体表现。
粘性切应力τ与流体微团的角变形速率有关。
对于一元流动,dyduμτ= (1-7)式中,μ称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稀疏,单位是2/m s N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记作υ,其定义是ρμν= 单位是s m /2。
3、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有张力。
液体自由面上单位长度的流体线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表面张力稀疏,记作σ,单位是m N /。
液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在液体壁面与固壁面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切面与固壁面在液体内部所夹的角度θ称作接触角。
绪论、第一章

❖ 高必达主编《植物病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2003
教材
❖ 教材:陈利锋等人主编,农业植物病 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植物病理学? 2、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哪些? 3、防治植物病害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 (3)病害发生的结果,植物生长和繁衍 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对病害理解的两种观点
❖ 1、经济学观点:判断某植物是否得病主 要是看其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是否受到了 损害。(碎色郁金香、茭白茎部膨大等)
❖ 2、生物学观点:从植物出发,认为只要 植物正常代谢过程受到干扰或破坏,导致 植株生长偏离正常轨迹即是发生了病害。
❖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 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
四、植物病害系统
❖ (一)自然植物病 害系统
1. 寄主植物;
2. 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寄主和病原以外 的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气象和土壤因素);
3. 病原生物;
寄主
病害三角
环境
(寄主病原物结合体)
病原物
(二)农田植物病害系统
一、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 社会重要性: ❖ 经济重要性: ❖ 直接损失:产量(据FAO统计,全世界每年因病害
造成的损失平均达10-15%,相当于2000亿美元), 质量,防治成本 ❖ 间接损失:产后病,消费者的开支增加,对中间消 费者的影响。 ❖ 生态重要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限制种 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恶化等)。
二、病因分析
❖ 1.生物因子(动物和昆虫除外):特点是群 体发病时不均匀,有发病中心.具有侵染性 和传染性
绪论、第一章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40 学时为授课学时,8学时为课堂作业 时间。
第一章 生产管理概论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企业的生产与运作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 展的基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出无限丰 富的社会财富。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创造价值,自身获取利润 的主要环节。 ●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重要 组成内容。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管理利器。
(一)通用产品和专用产品 (二)流程生产型和加工装配型 (三)备货生产和订货生产
(四)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生产
1、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的划分 (1)工作地生产类型的划分 ①工序数目法 指根据固定于工作地工序数目的多少来确定工作地的生产 类型。s1—1
②工序大量系数法
所谓大量系数就是指工序单件工时与零件出产节拍(零件 出产节拍r为计划期有效工时总数除以计划期全部零件产量) 的比值。(s1—1) (2)小组、工段、车间、企业生产类型的划分 (3)按零件大小、产量划分(s1—1)
(七) 劳动管部门
劳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根据各个生产部门 的特点,合理配置员工,以达到最佳组合效果。并负责企业员工的技 术、技能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四、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任务
(一)企业的基本任务
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 体,其基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产 品或服务,同时要求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 产出,以期获得必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狭义的生产管理:是以产品基本生产过程为对象的管 理,即对原材料投入、工艺加工(转换过程)直至产品 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的管理。
广义的生产管理:是以企业生产系统作为对象的综 合性的、系统的管理。
一、绪论(一、二章)

Sociology 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amily
思 考:
家庭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婚姻是什么?人们在婚姻中有怎样的关系? 家庭和婚姻是怎样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变迁?
课程内容
家庭社会学的理论和主要概念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婚姻的概念与特征 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结构
第二节、家庭社会学的内容和逻辑体系
一、不同学科关于家庭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涉及家庭领域的观点和看法很多,研究家庭及有关问题 有不同的路径。家庭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人类学、生物学、人 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 宗教学等一系列学科。但是没有一个学科能独揽婚姻家庭领 域,各门学科在家庭领域中的研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概念和 解释。由于没有一门学科能够综合全面地描述家庭,因而不 同学科总是对家庭研究的某一领域持别关注,在探寻中对同 样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二、家庭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1、家庭的性质 对家庭的概念、家庭的生物属性和家庭的社会属性 的认识,并从中抽象出家庭的本质属性。 2、家庭结构 家庭社会学需要研究各种类型家庭的结构特点, 研究家庭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制约结构变动的各种 因素。 3、家庭功能 家庭社会学不仅要对家庭的多种功能进行分门别 类的研究,而且尤其要关注家庭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六、家庭研究方法的类型
美国的家庭社会学家希尔(Hill.R.)根据不同的研究 构想和侧重点,将家庭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五个类型:
1、制度法
2、构造—功能法 3、相互作用法 4、场所法 5、发展法
附: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6篇《婚姻、生育力 和家庭》
绪论与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要点(其中带“★”者应作为要点中的要点来理解和掌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
(参考教材P4—P6第1段)●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
(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
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逆循环
正循环 正循环:顺时针方向
p
1
T
2
2
V
净效应:对外作功
1
S
净效应:吸热
逆循环 逆循环:逆时针方向
p
1
T
2
2
V
净效应:对内作功
1
S
净效应:放热
热力过程 新的平衡状态
典型热力过程:
等温过程
Q U W W
等体过程
等压过程
PV nRT
nRT P V
热力循环:封闭的热力过程。
过程进行的推动力:势差! 非平衡状态
热力过程
平衡状态
1.3.1 准静态过程
状态1、2均为平衡态
p2
取走沙粒的方式: A:每次大量取;
2
沙 粒
B:每次少量取;
1、压力 p
注意事项: ① 压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② 压力的单位: 1 bar = 105 Pa
1 MPa = 106 Pa 1 atm = 760 mmHg = 1.013105 Pa 1 mmHg =133.3 Pa 1 at=735.6 mmHg = 9.80665104 Pa
说明:在人类利用的能量形式中,80%以上是热 量。
0.4 热力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宏观研究方法——用表征系统总体性质的物理量
描述系统的热力学特点; 微观研究方法——以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的统计 学结果描述系统的热力学特点;
系统的观点; 抽象、概括、简化、理想化的处理方法; 演变的观点; 特别提醒:特别注意把握各种热力学概念的准确物理 意义。
工程热力学
毕明树 主编
绪论
0.1 本课程介绍
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属于技术基础课; 工艺与装备之间的桥梁; 过程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生命科学等科 学的共同基础与纽带; 促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的有力工具;
0.2热能及其利用 能源、能量、能源的利用、热力学、工程热力学、热 机、工质 能源:可以释放出能量的物质资源。 如化学燃料、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 目前利用得最多的是化学燃料。
1.2 热力状态 1.2.1 热力状态及状态参数
热力状态:系统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宏观物理状态。 例如:教室内气体在某一瞬间的存在情况。状态随 时 间的变化历程称为热力过程,即热 力过程是由 热力状态构成的。 由状态A到状态B是一 个热力过程,其间的 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 热力状态
B
A
热力状态参数:描述系统的热力状态的宏观物理 量。如:压力、温度、比体积、内能、熵和焓等。 基本状态参数:压力 p、温度 T、比容 v (容易 测量) 物理中压强,单位: Pa , N/m2 气体分子对单位面积的容器内壁上的撞击作用力 的宏观统计结果。与分子密度、分子运动平均速 度等因素有关。
pv RT
pV mRT
实际工质的状态方程???
(3)状态参数坐标图 简单可压缩系 N=2,平面坐标图
p
说明:
1
1)系统任何平衡态可 表示在坐标图上
2
常见p-v图和T-s图
2)过程线中任意一点 为平衡态
v
3)不平衡态无法在图 上用实线表示
1.3 热力过程
平衡 状态
来自外界的影响 (提供过程进行的 动力) 驰豫时间
绝热系统
系统 可以有其它形式的能量交 换,但无热量交换! 环境
孤立系统
系统
环境
无能量、质量交换! 孤立系统一定是封闭系统!
简单可压缩系统 最重要的系统 简单可压缩系统 只交换热量和一种准静态的容积变化功
容积变化功
压缩功 膨胀功
准静态过程是指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 状态变化时经历的全部状态的总合。
(1)状态公理 闭口系:
不平衡势差 状态变化 能量传递
消除一种不平衡势差 达到某一方面平衡 消除一种能量传递方式
而不平衡势差彼此独立 独立参数数目N=不平衡势差数 =能量转换方式的数目 =各种功的方式+热量= n+1 n 容积变化功、电功、拉伸功、表面张力功等
(2)状态方程 简单可压缩系统:N = n + 1 = 2 绝热简单可压缩系统 N = ?
1 1, a 1,b
2
2
2
f 2 f1
1 a
b 2
df
0
(2)微分特性
设 f =f (x , y), df是全微分
充要条件: 可判断是否是 状态参数
2、强度参数与广度参数 (1)强度参数:与系统内所含物质的多少无关的 状态参数,不具有加和性。如: 压力、温度、比容、浓度。 (2)广度参数:不仅与系统的状态有关,还与系 统内物质的数量有关的物理量。 如:质量、能量、体积、焓、熵、 和内能。 注意:单位质量物质的广度参数具有强度参数的性 质(但不是强度参数)。
③ 温度为标量;
④ 多种单位及单位换算(摄氏温度、华氏温度、
理想气体温标和热力学温标,见1-4式); ⑤ 涉及温度变化时,每摄氏度与每开氏度是一 样的。
(3)比体积(比容)v:单位物质所占的体积。密 度的倒数。 [m3/kg] (4)内能:组成热力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本身所具 有的能量。 主要包括:动能,位能 ;
热机
机械能
发电机
能
用户
用户
用户
热力学:研究能量(特别是热能)的性质及和其 他形式的能量相互转换规律的科学。
工程热力学: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物质的 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 以及有效、合理地利用热能的途径。 热机: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功)的由装置和工 质组成的装备。 如蒸汽机、内燃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等。
③ 绝对压力、相对压力、环境压力; 一般是工质绝对压力与环境压力的相对值 ——相对压力 注意:只有绝对压力 p 才是状态参数
绝对压力与相对压力 当 p > pb 当 p < pb 表压力 pe 真空度 pv
p pg pb
p pb pv
pg p
pb
pv p
环境压力与大气压力
环境压力指压力表所处环境 注意:环境压力一般为大气压,但不一定。 大气压随时间、地点变化。
1.2.3 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宏 观状态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即稳定 的状态。 条件: ① 热平衡:系统内温度均匀。 ② 力平衡:系统内压力平衡。 ③ 相平衡:相之间达成平衡。一杯水,盖上盖子的 随后时间内? ④ 化学平衡:系统内物质浓度均衡,或即使不均 衡,但也无物质的传递。
说明: 可逆过程的条件: ① 过程是准静态过程(推动力无限小); ② 过程中无耗散效应(摩擦、非弹性变形、电流流 经电阻等) 实际进行的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只存 在于想象中。 引出可逆过程的意义: ① 可逆过程是最理想的热力过程,是实际过程努力 的目标; ② 是研究系统演变的重要基础(例如:金属的腐 蚀、能源的利用等)。 理想气体自由膨胀
状态方程 基本状态参数(p,v,T)之间 的关系
v f ( p, T )
f ( p , v, T ) 0
纯物质
任何物质,组成结构是同一的,化学结 构是处处一致的,就为纯物质。
状态方程式:
f (1 , 2 )
状态方程的具体形式 状态方程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工质的性质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工质:热机工作中的载能物质,如空气、蒸汽、 氟利昂、氨等。
①工质必须有良好的膨胀性,以便于对外做功; ②工质必须有良好的流动性。 所以:工质一般是气体或容易汽化的液体。
热力学的单位:国际单位
0.3 主要研究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热能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热能与其它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规律; 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能量传递与转换的规律; 指导企业的节能降耗、降低产品成本、减小对 环境的影响等工作;
U u 比内能: [J/kg] m (5)焓:H=U+pV ;单位:J,KJ; 比焓h
V v m
dQ (6)熵: dS ;单位:J,KJ;比熵s T
1.2.2 状态参数的特性 1、数学特性:只与状态有关,与过程无关。 功与过程有关,因此不属于状态参数。 数学上:点件,即达成动态的、相对的宏观平衡。
势——过程进行的推动力!
温度场 压力场 如重力场 浓度场
① 温度势:温度梯度
② 压力势:压力梯度
③ 力势:力梯度
④ 浓度势:浓度差
1.2.4 状态方程、坐标图 平衡状态可用一组状态参数描述其状态
想确切描述某个热力系,是否 需要所有状态参数?
状态公理:对组元一定的闭口系,独 立状态参数个数 N=n+1
C: 每次取一粒
p1
1
推动力(压力 差)无限小! 准静态过程:系统经历连续的平衡态从一个平 衡态1演变至另一个平衡态2的热力过程。
系统
气缸 连杆 热 源 T t
飞轮
活塞
系统
情况1:T»t ;非平衡热力过程 情况2:T≈t;准静态过程
1.3.2 可逆过程
逆过程
状态A
状态B
正过程 系统经历某一过程后,如果能使系统与外界同时 恢复到初始状态,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则此过程 为可逆过程。
能量:表征物质运动(存在)状态的一个物理 量。(动能,位能,热量…) 能源的利用
除了风能、水能可以直接转化为机械能外, 其它能源品种往往需要转变为热能,除了少部分 直接利用外,大部分通过热机转换为机械能或电 能。
举例?
天然气 石油 煤
燃烧炉 工业热装置
热
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