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吸收

合集下载

氨气吸收实验

氨气吸收实验

§1-9 氨气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吸收的基本原理,学会操作填料塔。

2.掌握NH3 在水及空气中的分析方法和操作。

3.了解NH3 在水中吸收的特点,掌握控制重点。

4.学会吸收塔物料衡算及吸收系数的计算和相应的数据处理。

二、药品和仪器NH3 吸收装置,NH3 钢瓶(带减压阀),移液管(1ml、10ml),容量瓶(100ml,2 支),量筒(50ml),HCl(0.1M/l,0.0001M/l),甲基红指标剂,乙醇,酸式滴定管。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使混合气体与适当的液体接触,气体的一个或几个组份便溶于该液体内而形成溶液,不能溶解的部分则保留在气相中,于是混合气体的组份得以分离,这种利用各组份在液体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气体的操作称为吸收,气液中吸收相的浓度构成动力部分,两相的界面、气膜、液膜构成阻力部分,为直观起见,这里以NH3 为例介绍单组份吸收。

操作中NH3 与空气混合,与水在吸收塔中逆流接触,在填料的表面,液体与气体充分接触,而在液体内与混合气体中的NH3 的浓度为NH3由混合气中向水中扩散提供了动力,NH3 分子有进入水中的趋势,但在相界面处,我们理想的认为存在两个停滞膜及气膜和液膜,而在停滞膜外液体气体充分湍动,浓度均匀,两个膜成为NH3 扩散的阻力源,由于NH3 易溶于水,故液膜阻力很小,则气膜阻力在总阻力中占主要部分,NH3 要克服气膜阻力进入水的内部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本实验进气浓度为y1,尾气浓度为y2,可由分析器测知:液体出口浓度可由出口液取样滴定测得,其余气体流速可由流量计设定,操作压力已知而平衡系遵循y*=0.9x且K G a与气相质量流速大体无关,故填料吸收系数K G a可求,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高度边均可核算,在填料塔中,充分的接触面积由填料提供,所用的BX 填料有很好的比表面积,是效率很高的一种填料。

我们用的吸收设备,由填料塔和控制仪表、泵风机组成,泵和风机的流量由流量计控制,NH3 流量也由流量计控制,由流量配比,各控制点控制准确,设备配备在线分析器,能同时分析原料气和尾气浓度,准确、方便。

氨吸收设计论文

氨吸收设计论文

(一)设计方案简介在化学工业中,经常需要将气体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加以分离,其主要目的是回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或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以免污染空气。

吸收操作是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氨是化工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生产原料,但是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于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都会造成破坏和污染,因此,为了避免化学工业产生的大量的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直接排入大气而造成空气污染,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对于工业尾气中的氨气进行吸收,本次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的方法来净化含有氨气的工业尾气,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一、方案的的确定1.装置流程的确定用水吸收NH属高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和分离效率,所以,本实验选用逆流吸收流程。

2.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对溶质的组分要有良好地吸收能力,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其他组分不吸收,且挥发度要低。

根据本设计要求,选择用清水作吸收剂,且氨气不作为产品, 故采用纯溶剂。

3.操作温度与压力的确定操作温度:20C 操作压力:常压二、填料的类型与选择填料的选择包括确定填料的种类,规格及材料。

填料的种类主要从传质效率,通量,填料层的压降来考虑,填料规格的选择常要符合填料的塔径与填料公称直径比值D/d。

填料的材质分为陶瓷、金属和塑料三大类。

根据本设计的要求,选择用塑料散装填料。

本方案选用聚丙烯鲍尔环作为填料设计填,其主要参数如下:三、设计步骤a)查询物性数据b)物料衡算和能量c)确定吸收剂最小用量:d)操作气速u=no (n=0.5~0.85)e)计算填料塔径Df)校核操作气速u<nu F,反之调整n值重复第四步操作g)校核匕山吸收剂用量,反之则调整塔径Dh)确定填料层高度Zi)填料层压降的计算j)辅助设备设计(二)工艺流程图及说明在该填料塔中,氨气和空气混合后,经由填料塔的下侧进入填料塔中,与从填料塔顶流下的清水逆流接触,在填料的作用下进行吸收。

氨的吸收原理

氨的吸收原理

氨的吸收原理氨(NH3)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气固氮和有机物分解产生。

氮气固氮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壤中的根结瘤菌和一些自由生活的土壤细菌身上,这些菌通过固氮酶将氮气转化为氨。

有机物分解作用主要由分解菌和土壤动物完成,它们将有机物分解为氨。

氨在土壤中的吸收和转化过程相对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和机制。

首先,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植物根部。

植物根系通过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营养离子的功能。

氨的吸收利用了根毛上的吸收细胞,这些细胞上有大量的绒毛,增大了吸收面积。

根毛表面的细胞壁上富含负电荷,而氨分子带正电,因此能够通过根毛的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其次,氨的吸收还与植物的根系代谢状态和土壤环境条件有关。

植物根系的代谢活动可以影响氨的吸收速率。

例如,在植物根系的细胞呼吸过程中会产生负氧离子,使细胞表面电位下降,增加了氨分子进入细胞的驱动力。

土壤中的pH值、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氨的吸收。

一般来说,土壤pH值越高,氨离子的负荷越小,其吸收速率越快;而土壤温度越高,氨的分解速率越快,吸收速率也会增加。

此外,氨的吸收过程还受到其他营养离子的竞争影响。

植物根系吸收氨的过程中,常与其他离子如氢离子(H+)、钾离子(K+)等发生竞争。

当土壤中这些营养离子的浓度较高时,会降低氨的吸收速率。

最后,氨在植物体内进一步转化和利用。

部分吸收的氨被转化为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等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参与植物体内的氮代谢过程。

氨也可在植物体内与其他物质结合成为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

综上所述,氨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过程受到植物根系结构、代谢状态、土壤环境条件以及其他离子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原理和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氨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氨液吸收法

氨液吸收法

氨液吸收法
氨液吸收法是一种用于去除气体中氨气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化肥生产过程中,以去除氨气,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氨液吸收法的原理是利用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通过加热或冷却氨气,使其溶解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吸收和排放氨气的目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收集氨气:首先,需要收集含有氨气的气体。

这可以通过在气体收集器中安装一个装有活性炭的滤网来实现,因为活性炭可以吸附氨气。

2. 加热氨气:然后,将收集到的氨气加热,使其溶解度增加。

这可以通过在收集器中加入热源(如电热器)来实现。

3. 冷却氨气:接着,将加热后的氨气冷却,使其溶解度降低。

这可以通过在收集器中加入冷却设备(如冷却塔)来实现。

4. 吸收氨气:最后,通过将冷却后的氨气与水混合,利用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实现氨气的吸收。

这可以通过在混合器中加入水来实现。

5. 排放氨气:吸收后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气,可以通过排水的方式将其排放出系统。

以上就是氨液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去除氨气,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
此在使用时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5氨吸收实验

实验5氨吸收实验

1912 131811 16 15 17 2202414 223108 2821239296425空 气5727水一、试验目的试验 5 吸取总传质系数的测定1. 了解填料吸取装置的根本流程、设备构造,并把握其操作方法;2. 把握总体积吸取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膜掌握过程的特点;3. 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喷淋密度对总吸取系数的影响;4.了解气体流速与压降的关系。

二、试验任务1. 测定规定条件下的总吸取系数;2. 综合几个组的试验结果,分析操作条件对总吸取系数的影响;3. 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三、根本原理1 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

计算填料塔需用动力时,必需知道压降的大小。

而确定吸取塔的气、液负载量时,则必需了解液泛的规律,所以测量流体力学性能是吸取试验的一项内容。

2 总吸取系数的测定要打算填料塔的塔高,总吸取系数是有待确定的参量,而试验测定是其来源之一,另外在测定生产中塔的性能时,也需要测定总吸取系数,在吸取过程为单膜掌握时,单膜吸取系数近似等于总吸取系数,因而可用总吸取系数的测定,代替单膜吸取系数的测定,从而可建立单膜吸取系数的试验关系式。

当吸取溶液的浓度小于 10%时,平衡关系听从亨利定律,则总吸取系数为G (Y α - Y ) K Y式中:h —填料层高度,m ;=12h ⋅ ∆Ym(5-1)G —气相摩尔流量,kmol/(m 2·h) Y 、Y —分别为塔底与塔顶的气体摩尔比; 1 2 ΔY —气相平均推动力。

m四、装置与流程(1) 氨吸取试验装置与流程本试验装置如图 3.9 所示。

126图 3.9 吸取装置流程图1—填料吸取塔;2—喷头;3—填料;4—栅板;5—风机;6—旁路调整阀;7—空气缓冲罐; 8—空气转子流量计;9,15—温度计;10,17,28—表压计;11—氨瓶;12—钢瓶压力表; 13—氨压力表;14—氨缓冲罐;16—氨流量调整阀;18—氨气转子流量计;19—尾气调压阀;20—取样管;21—稳压瓶;22—旋塞;23—吸取盒;24—湿式气体流量计;25—水流量调整阀;26—水转子流量计;27—液封;29—压差计由叶氏鼓风机输送的空气进入稳压罐后,经转子流量计2 进展吸取塔3 底部,在塔内与水进展传质后,从塔顶排出,液氨钢瓶内的氨气减压后,经转子流量计6,与空气混合进入塔底,吸取剂水经转子流量计4 至喷头5 入塔。

实验四 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

实验四 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

实验四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7d97e6e4-715c-11ec-8b34-7cb59b590d7d实验四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实验四氨的吸收和解吸实验实验四氨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2.了解气体流速与压强降的关系;3.了解气流速度和喷雾密度对总吸收系数的影响;4.掌握总吸收系数K的测量方法;5.掌握填料塔水动力性能的测量方法。

2、实验装置的特性测量流体力学性能是吸收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

计算填料塔需用动力时,必须知道压强降的大小。

而确定吸收塔的气、液负载量时,则必须了解液泛的规律。

实验用空气与水进行,在各种喷淋量下,逐步增大气速,记录必要的数据直至刚出现液泛时止。

必须注意,不要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避免冲跑和冲破填料。

三、实验装置流程如图图1xsgx-1吸附脱附实验装置流程图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本项实验操作不要开动氨气系统,仅用水对空气进行操作。

1.首先启动供水系统。

首先打开出水阀,然后缓慢打开进水阀,启动供水系统中的滤水器。

注意:如果入口阀在出口阀关闭时打开,则水过滤器可能超压。

2.开动空气系统。

开动时要首先全开叶氏风机的旁通阀,然后再启动叶氏风机,风机启动后再通过关小旁通阀的方法调节空气流量。

否则风机一开动,系统内气速突然上升可能碰坏空气转子流量计。

3.缓慢增加气体速度,使其接近溢流,充分湿润填料一次,然后返回预定气体速度进行正式测量。

4.正式测量时,固定一定的喷淋量,测量填料在一定气速下的压降,并根据实验记录表记录数据。

5.实验结束后,停止机器。

转子转速下降后,完全打开旁通阀并停止机器。

否则,如果机器突然停止,气流突然停止,转子将突然下降,损坏流量计。

(2)传质系数的测定1.确定好操作条件(氨气流量、空气流量、喷淋量),准备好尾气分析器。

2.开动水系统和空气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动氨气系统。

无水氨操作要点

无水氨操作要点

无水氨操作要点(1)氨的吸收。

氨的吸收是由化学平衡控制的,即温度、压力和溶液中NH3与H3PO4的摩尔比。

相对而言,温度和压力对氨的吸收影响较小,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个因素:(1)进入吸收塔的贫液量;(2)贫液中NH3与H3PO4的摩尔比。

在一定吸收温度下,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磷酸铵溶液液面上氨的分压,即取决于溶液中磷酸二铵的含量。

所以,控制溶液中铵盐总量、一铵和二铵的质量比(NH3与H3PO4的摩尔比)是十分重要的。

而贫液中NH3与H3PO4的摩尔比取决于解吸工序的操作效率,因此在吸收工序,主要控制进入氨吸收塔的贫液量。

通常,贫液中NH3与H3PO4的摩尔比为1.2—1。

3时,吸收塔底得到的富液中NH3与H3PO4的摩尔比为1.7—1.8。

如果溶液量减少,装置的运行成本降低,经济性好,但富液摩尔比将升高,当超过1.8时,吸收过程吸收的酸性组分将增多,使装置的腐蚀程度加剧。

生产中除对贫富液组成按规定进行化验外,还可对溶液进行简单的密度和pH值测定,以便及时调整操作。

下式表示溶液密度与溶液组分的关系,其关系式:D=0.975+0.00675X-0.0004TX—溶液中铵盐总量(质量分数)%;T—溶液温度,℃以下数据位某焦化厂无水氨贫富液数据,供参考。

贫液富液NH3与H3PO4的摩尔比 1.2 1.75溶液组成(质量分数)/%NH3 6.2 9.5H3PO4 30 31.4PH值 4.75 6.6结晶点/℃25 <25相对密度 1.20 1.233(2)系统水平衡。

控制系统水平衡,即控制吸收和解吸工序水平衡,目的在于控制溶液中H3PO4的浓度。

溶液中H3PO4的浓度对溶液结晶点和密度有影响。

H3PO4浓度低,溶液密度下降,影响除焦油器的正常工作;反之,溶液结晶点升高,易引起结晶堵塞。

当贫液中H3PO4浓度达到35%时,结晶点将升高至40℃左右。

因此,正常操作中控制系统的水平衡,使溶液中H3PO4的浓度控制在30%,基本保持稳定,在此条件下,溶液相对密度为1.2—1.3,结晶点<25℃。

金属对氨气的吸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金属对氨气的吸收_概述及解释说明

金属对氨气的吸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金属对氨气的吸收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研究的领域。

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它在工业生产、农业和环境领域中广泛存在。

因此,如何高效地去除或吸收氨气成为当前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

金属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和吸附性能,在各种环境中对氨气进行吸收具有巨大潜力。

金属与氨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将氨气转化为无害或可利用的物质,并促进其稳定储存或排放。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引言、金属对氨气的吸收、实验和观测结果、应用领域及前景展望以及结论与总结。

引言部分介绍了整个文章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金属对氨气吸收技术在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要性。

2 金属对氨气的吸收2.1 金属和氨气的相互作用本节将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探讨金属和氨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金属表面与氨分子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以及催化转化等方面。

这些相互作用形成了金属对氨气吸收过程中的基础机制。

2.2 吸收机制解释在此部分,将介绍金属对氨气吸收的机制解释。

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反应和催化转化等不同机制。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机制,可以有效提高金属对氨吸收效果,并为后续实验设计提供指导。

2.3 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本节将详细分析影响金属对氨气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

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种类和浓度等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实验条件和提高吸收效率。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金属对氨气的吸收,揭示其基本原理和机制,并探索其在工业应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

通过实验和观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对氨气吸收的效果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发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建议。

2. 金属对氨气的吸收2.1 金属和氨气的相互作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金属与氨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金属与氨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金属对氨气的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吸收实验(流程一)
一、实验原理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2、 Nhomakorabea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内气液两相的接触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板式塔中,两相接触在各块塔板上进行,因此接触是不连续的。但在填料塔中,两相接触是连续地在填料表面上进行,需计算的是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的高度。填料层高度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以及等板高度法等。总体积传质系数KYa是单位填料体积、单位时间吸收的溶质量。它是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是设计填料高度的重要数据。
四、数据处理
在流体力学和吸收数据项可看到自动记录的数据(或手工记录后填写的数据)。
在实验结果项(吸收系数)处可以看到自动计算的结果(点击键可自动计算),也可以把手工计算的结果填入数据栏中。
在数据曲线项可自动绘制出压降和空气速率的曲线。在完成计算后,点击键可自动绘制曲线。
填料参数:12×12×1.3[mm]瓷拉西环,a1—403[m-1],ε—0.764,a1/ε3—903[m-1]
尾气分析所用硫酸体积:1ml,浓度:0.00968N
上图是吸收实验装置界面,氨气钢瓶来的氨气经缓冲罐,转子流量计与从风机来经缓冲罐、转子流量计的空气汇合,进入吸收塔的底部,吸收剂(水)从吸收塔的上部进入,二者在吸收塔内逆向流动进行传质。
Vp—填料层体积[m3]。
△Ym—气相对数平均浓度差。
Y1—气体进塔时的摩尔比。
Ye1—与出塔液体相平衡的气相摩尔比。
Y2—气体出塔时的摩尔比。
Ye2—与进塔液体相平衡的气相摩尔比。
3、计算方法、公式:
(1)氨液相浓度小于5%时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
温度[℃]:0 10 20 25 30 40
亨利系数E[atm]:0.293 0.502 0.778 0.947 1.250 1.938
第四步:传质系数测定
建议的实验条件:
水流量:80 l/h空气流量:20m3/h氨气流量:0.5m3/h
以上为建议实验条件,不一定非要采用,但总体上要注意气量和水量不要太大,氨气浓度不要过高,否则引起数据严重偏离.
1、通入氨气
将鼠标移动到钢瓶阀上,鼠标会变成扳手形状,此时左键点击打开,右键点击关闭(不能在此调节流量)。氨气流量计前也有压差计和温度计,用氨气调节阀调节氨气流量(实验建议流量:0.5m3/h)。
(2)总体积传质系数KYa及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og整理步骤
a、标准状态下的空气流量V0:
[m3/h]
式中:
V1——空气转子流量计示值[m3/h]
T0、P0——标准状态下的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T1、P1——标定状态下的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T2、P2——使用状态下的空气的温度和压强
b、标准状态下的氨气流量V0’
第二步:调节空气流量,测量干塔压降
1、调节空气流量。
打开空气流量调节阀,调节空气流量。由于气体流量与气体状态有关,所以每个气体流量计前都有压差计(测表压)和温度计,和流量计共同使用,转换成标准状态下的流量进行计算和比较。将空气流量调节阀的开度调节到100,稍许等待,进行下一步。
2、读取数据
鼠标左键点击空气的转子流量计,读取空气的流量,如下图所示:
本实验是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很低。吸收所得的溶液浓度也不高。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可以认为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在x-y坐标系为直线)。故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相应的传质速率方程式为:
所以
其中
式中
GA—单位时间内氨的吸收量[kmol/h]。
KYa—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3·h]。
从塔顶出来的尾气进到分析装置进行分析,分析装置由稳压瓶、吸收盒及湿式气体流量计组成。稳压瓶是防止压力过高的装置,吸收盒内放置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作为吸收液,用甲基红作为指示剂,当吸收液到达终点时,指示剂由红色变为黄色。
三、实验步骤
第一步:启动风机,开始送风
点击电源开关的绿色按钮接通电源,就可以启动风机,并开始工作。
[m3/h]
式中:
V1’——氨气转子流量计示值[m3/ h]
ρ01——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1.293 [kg / m3]
ρ02——标定状态下氨气的密度0.7810 [kg / m3]
如果氨气中纯氨为98%,则纯氨在标准状态下的流量V0’’为:
V0’’=0.98●V0’
c、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G:
G=V0/22.4
2、进行尾气分析
通入氨气后,鼠标左键点击实验主窗口右边的命令键“去分析装置”,进入分析装置画面。
打开考克,让尾气流过吸收盒,同时湿式气体流量计开始计量体积。当吸收盒内的指示剂由红色变成黄色时,立即关闭考克,记下湿式气体流量计转过的体积和气体的温度。
3、读取数据
按照数据处理的要求读取各项数值,按标准数据库操作方法在各项目栏中填入所读取的数据,也可以用自动记录功能记录数据。
d、单位时间氨的吸收量GA:
GA=G●(Y1-Y2)
e、进气浓度Y1:
f、尾气浓度Y2:
式中:
Ns——加入分析盒中的硫酸当量浓度[N]
Vs——加入分析盒中的硫酸溶液体积[ml]
V——湿式气体流量计所测得的空气体积[ml]
T0——标准状态下的空气温度[K]
T——空气流经湿式气体流量计时的温度[K]
g、对数平均浓度差(ΔY)m:
注意: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喷淋量下测量塔的压降,所以水的流量应不变。在以后实验过程中不要改变水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3、读取数据
测量湿塔的压降与测量干塔的压降所读取的数据基本一致,参见“测量干塔压降”的“读取数据”,但只多了一项水的流量,点击水的转子流量计即可读取。
逐渐加大空气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增加空气流量,多读取几组塔的压降数据。同时注意塔内的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料层的压降变化幅度。液泛后填料层的压降在气速增加很小的情况下明显上升,此时再取1~2个点就可以了,不要使气速过分超过泛点。
Ye2=0
Ye1=mx1*
P=大气压+塔顶表压+(填料层压差)/2
m=E / P
x1=GA/ Ls
式中:
E——亨利常数
Ls——单位时间喷淋水量[kmol / h]
P——系统总压强
h、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式中:
G’——混合体气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速
二、实验设备及流程
设备参数:
基本数据:塔径Φ0.10m,填料层高0.75m
第三步:进水,测量湿塔压降
1、降低空气流量。
干塔压降测量完毕后,在进水之前,应减少空气流量,因为如果空气流量很大,会引起强烈的液泛,有可能损坏填料。
2、进水,湿润填料。
打开水流量调节阀,调节进水的流量(建议80 l/h)。然后慢慢增大空气流量直到液泛,鼠标左键点击塔身可看到塔内的状况。液泛一段时间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然后减小气量到较少的水平。
鼠标左键点击空气的压差计,读取空气的当前流量下的压差。
鼠标左键点击空气缓冲罐上的温度计,读取温度。
鼠标左键点击吸收塔两侧的压差计分别读取塔的压降和塔顶的压力,左边的压差计指示塔的压降,右边的压差计指示塔顶压力。
3、记录数据
鼠标左键点击实验主画面左边菜单中的“数据处理”,可调出数据处理窗口,点击干塔数据页,按标准数据库操作方法在各项目栏中填入所读取的数据,也可以使用自动记录功能进行自动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