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合成气
化学工艺学概论ppt课件

③生物化工 采用农、林等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通过发酵、 水解、酶催化而生产的化工产品
④矿产化工 以化学矿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⑤海洋化工 从海水中提炼的化工产品
1.1.2 化学工业的特征
⑴ 原料、生产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⑵ 向大型化、综合化发展,精细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⑶ 是多学科合作、生产技术密集型的生产部门 ⑷ 重视能量合理利用,采用节能工艺和方法 ⑸ 资金密集,投资回收速度快,利润高 ⑹ 化工生产中易燃、易爆、有毒、污染环境
1.1.1 化学工业的分类
➢ 分类方法主要按产品和原料来分类 ➢ 按产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有机化工(碳氢化合物及其
衍生物)和无机化工(非碳氢化合物)两大类。 ➢ 一般综合考虑产品的性质、用途和生产量分为如下几
类: ➢ 按原料的性质和来源分:
①无机化学工业
包括合成氨、无机酸、碱、盐和无机化学肥料
②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乙醇
酯化
乙酸乙酯、其它酯类
烯
水合
溶剂及合成原
加氢脱水
丁二烯
合成橡胶
丙酸
氢甲酰化 丙醛 还原 正丙醇
溶剂
加乙烯烷基化 加丙烯烷基化
乙苯 脱氢
丙酮
双酚 A
苯乙烯
聚苯乙烯、丁苯橡胶、 ABS树脂
聚碳酸酯、环氧树脂
异丙苯 苯酚
酚醛树脂、苯胺、壬基酚等
加十二烯
十二烷基苯
合成洗涤剂
苯
加氢
环己烷
己内酰胺
聚酰胺纤维
催化重整 (catalytic reforming)
催化裂化 (catalytic cracking)
催化加氢裂化 (catalytic hydrocracking)
2合成气(化学工艺学)

气体组成
反应前 平衡时
1
1-x
m
m-x-y
x-y
3x+y
y
1+m 1+m+2x
平衡分压,MPa
(1-x)/(1+m+2x)·P (m-x-y)/(1+m+2x) ·P
(x-y)/(1+m+2x) ·P (3x+y)/(1+m+2x) ·P
y/(1+m+2x) ·P
第2章 合成气
第1页,共105页。
合成气(synthesis gas or syngas) CO和H2的混合物
原料: 焦炭 无烟煤 天然气 石脑油 重油
第2页,共105页。
合成气的生产工艺
造气
净化
用煤、原油、或天然气作原料, 制备含氢和一氧化碳的气体。
将原料气中的杂质如CO、
CO2、S等脱除到ppm级(10-6)。
有利
第14页,共105页。
2.1.1.2 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
➢ 催化剂组成:NiO为最主要活性成份。实际加 速反应的活性成份是Ni,所以使用前必须进行 还原反应,使氧化态变成还原态Ni。
➢ ①活性组分:从性能和经济考虑,活性组分, 镍为最佳。
➢ ②助催化剂:提高镍的活性、延长寿命和增加 抗析碳能力。
1200℃燃烧
500~ 550 ℃
一段转化炉
3.1MPa 800-820 ℃
CH4≈ 9.5%
二段转化炉
850~ 860 ℃
370 ℃
回收 热量
1000℃
CH4<0.3%
对流段
化学工艺学 第 2 章 合成气

2.1 合成气的制取
2.1.1 烃类蒸汽转化
2.1.1.5 转化反应工艺流程及转化炉
燃料用天然气 11
8 9 过 热 蒸 汽
5
2
1 3
一段转化
4
二段转化
对流段
7 10 蒸汽 空气 原料天然气 锅炉给水 转化气去变换 6
氢氮气来自合成
天然气蒸汽转化工艺流程
1、钴钼加氢反应器;2、氧化锌脱硫槽;3、对流段;4、辐射段(一段炉);5、二段转化炉;6、第一废热锅炉;7、批二废热 锅炉;8、汽包;9、辅助锅炉;10、排风机;11、烟囱
图解法或迭代法求解x,y
2.1 合成气的制取
2.1.1 烃类蒸汽转化
2.1.1.1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c.影响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平衡组成的因素
水碳比 反应温度 反应压力
2.1 合成气的制取
2.1.1 烃类蒸汽转化
2.1.1.1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c.影响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平衡组成的因素
2.1 合成气的制取
2.1.1 烃类蒸汽转化
2.1.1.1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
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c.影响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平衡组成的因素
温度增加,甲烷平衡含量下降,反应温度每降低 10℃,甲烷平衡含量约增加1.0%-1.3%;
增加压力,甲烷平衡含量随之增大;
增加水碳比,对甲烷转化有利; 甲烷蒸汽转化在高温、高水碳比和低压下进行有利
立式圆筒,内径约3米,高约13米;壳体材质 为碳钢,内衬不含硅的耐火材料,炉壳外保温。
上部有燃烧空间的固定床绝热式催化反应器。
化工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化学工艺学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process课程编号: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理论学时:51学时开设学期:五开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应用化学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课程说明化学工艺学是研究将各种原料加工成为更有价值的消费品或生产资料的过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它的作用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化工工艺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较为系统的基础,能较好地应用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掌握化工工艺过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技巧,为学生将来从事化工行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根据化学工业的结构特点,以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为主线,介绍每个典型产品所涉及的化工过程。
共分9章,每一章均根据其特点侧重介绍了有关基础理论和生产方法,如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工艺路线、反应原理、影响因素、工艺条件的确定、流程的组织、主要设备的结构特点等内容。
同时,对技术经济指标、能量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及废物处理也有一定的介绍和论述。
二、教学目标1.将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以处理实际生产过程问题;2.使学生了解化学工业的特点、原料资源和主要产品;理解化学工艺的共性知识中化工过程的主要效率指标,催化剂的性能及使用;3.掌握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4.理解工艺流程的设计,最适宜的操作条件,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规格、结构,产品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教法建议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交流、习题评讲、答疑、等环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较好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应力求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上通过实物、挂图、多媒体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成绩构成:总成绩= 平时考核10% + 中期考核30% + 期末考核60%六、参考书目[1] 刘晓勤,吕效平编.《化工工艺学》.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2] 崔英德编.《实用化工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 廖巧丽,米镇涛编.《化学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 米镇涛编.《化学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 陈五平编.《无机化工工艺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工艺学的研究内容,化学工业的概况。
(必考题)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第2章简答题专项复习题(1)

一、解答题1.CO 和H 2是合成气,这两种气体都可以通过CH 4通过一定的反应制得。
(1)CH 4和CO 2反应可以制得CO 气体,CH 4(g)+3CO 2(g)2H 2O(g)+4CO(g)ΔH=+330kJ·mol -1。
图1表示初始投料比n(CH 4):n(CO 2)为1:3或1:4,CH 4的转化率在不同温度(T 1、T 2)下与压强的关系。
[注:投料比用a 1、a 2表示] ①a 1=___;②判断T 1的T 2的大小关系,T 1___T 2。
(填“>”、“<”或“=”)(2)CH 4和H 2O(g)催化重整可以制取H 2和CO 2,化学反应为:CH 4+2H 2O(g)4H 2+CO 2。
实验发现,其他条件不变,在相同时间内,向上述体系中投入一定量的CaO 可以明显提高H 2的体积分数。
对比实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
①投CaO 时H 2的体积分数增大的原因是___。
②微米CaO 和纳米CaO 对H 2体积分数的影响不同的原因是___。
(3)生成的CO 和H 2可用于合成甲醇,其反应为CO(g)+2H 2(g)CH 3OH(g)ΔH=-90.1kJ·mol -1,根据反应回答问题。
①初始条件相同时,分别在A(恒温)、B(绝热)两个容器内反应。
反应初始时两容器的反应速率A ___B(填“>”、“<”或“=”,下同);平衡时CO 的转化率A ___B 。
②温度T 时,在容积为2L 的某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反应开始至平衡的相关数据如图3所示。
下列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
A .v(H 2)=2v(CH 3OH) B .3c(CO)c(CH OH)=7:3时C .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D .23c(H )c(CH OH)=2:1时③该化学反应10min 内H 2的反应速率v(H 2)=___。
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保留1位小数)。
第二章 甲醇原料气的制取

(四) 原料气对毒物与杂质的要求 净化:油水,粉尘,羰基铁,氯化物,硫化物,氨
硫化物的危害:
☆
☆ ☆
催化加中毒
管道、设备羰基化,腐蚀加剧 生产副产物,降低产品质量
二、以固体燃料为原料制甲醇原料气
煤气化:以空气和水蒸气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与煤、 焦炭等固体燃料发生气化反应。
(一) 对固体燃料性能的要求 水分、挥发分、灰分、硫含量、固定碳、灰熔点、粒度、 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化学活性
C+ H2O(g) CO H2
H 131.390kJ/ mol
CO+ H2O(g) CO2 H2 H 41.19kJ/ mol
C+ 2H2 CH4
H 74.898kJ/ mol
☆ 1.01×105Pa下,温度高于900℃,水蒸气与碳反应的平 衡中,含有等量的H2和CO,其它组分含量则接近于0。随着温 度的降低,H2O、CO2及CH4等的平衡含量逐渐增加。 (2.03×106Pa下相似) ☆ 1.01×105Pa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压力的升高,气体 中H2O、CO2及CH4含量增加,而H2及CO的含量减少。 CO和H2含量高的水煤气:高温、低压 CH4含量高的高热值煤气:低温、高压
c. 气流速度 吹空气过程在水煤气制造过程中是非生产过程,应 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蓄积更多的热量。
吹空气阶段,需要提高鼓风速度,通常采用的空气 速度为0.5~1.0m/s。
吹水蒸气过程的速度减慢时,不仅对水煤气的生成 有利,而且使过程的总有效率有所提高,但过低的 速度会降低设备的生产能力, 水蒸气流速一般保 持在0.05~0.15m/s之间。
空气吹净阶段:
目的:回收炉顶残余的水煤气,并提高炉温。
30450-化工工艺学(二)

高纲135 1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30450化工工艺学(二)南京工业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化工工艺学(二)》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从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介绍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原理、流程组织、关键设备、操作条件以及介绍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技术、三废治理、节能降耗等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应考者了解当今化学工业概貌及其发展方向,获得较多的化学工艺知识,培养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触类旁通,为从事化工过程的生产、开发、设计、和管理打下牢固的化学工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九章。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典型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中反应、分离工序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关键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组织比较等。
同时,对不同工艺路线和流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能量回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废物处理作一定的学习。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化学工艺学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覆盖的专业课程内容较多,它的先修专业基础课为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等,与其平行学习的专业课为分离过程、反应工程等。
上述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工艺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化学工业的分类及特征,包括化学工业的分类、化学工业的特征。
2.化工原料、产品及其工艺,包括石油及其加工工艺,天然气及其加工工艺,煤及其加工,化学矿及其加工,生物质的加工工艺。
3.化工工艺计算,包括物料衡算、热量衡算。
(二)学习要求本章学习化学工业的分类及特点、主要化工原料的加工工艺及产品、化工过程涉及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方法。
从而认识化学工艺学这门课程的基本概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化学工业的分类及特点、主要化工原料的加工工艺及产品。
2合成气(化学工艺学)

气化和重质烃类转化 气态和液态烃类主要采用蒸汽转化和部分氧化 法,固体燃料主要采用间歇气化法。
2.1.1 烃类蒸汽转化
合成氨的生产需 要高纯氢气和氮气,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气 态烃类转化过程,经 济效益最高。 天然气主要成份为甲烷(CH4), 还含有乙烷、丙烷及其它少量烯 烃等,其中也有极少量的S等对 催化剂有害的元素。一般以甲烷 为代表来讨论气态烃类蒸汽转化 的主要反应及其控制条件。
2.1.1.4 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
a. 压力 通常为3~4MPa 能量合理利用 全厂流程统筹
采用加压条件的主要原因:
降低能耗 提高余热利用价值
减少设备体积降低投资
b. 温度: 一段炉温度
综合经济效益
理论上,温度↑反应越有利。 主要考虑投资费用及设备寿命, 一般选择760~800℃
原因:一段炉最重要最贵的合金钢管在温度为950℃时寿命8.4万小时, 960℃时减少到6万小时。 一段炉投资约为全厂30%,其中主要为合金钢管。
废热锅炉流程
利用废热锅炉间接换热,副产高压蒸汽。 原料气出废热锅炉后进一步冷却到45℃左右, 经脱硫后进入变换工序,因此废热锅炉流程对 硫含量无限制,但比激冷流程回收的热量少 10%-20%。
1.原料油和气化剂 (O2+H2O)的预热 2.高温下部分氧化 3.出口高温合成气 的热能回收 4.碳黑的消除 与回收
(1-x)/(1+m+2x)· P
(m-x-y)/(1+m+2x) ·P (x-y)/(1+m+2x) ·P (3x+y)/(1+m+2x) ·P
1
m
1-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脱碳方法的选择
氨加工的品种
取决于
气化所用原料和方法 后继气体精炼方法 各脱碳方法的经济性
2.2.4.原料气的精炼(CO、CO2、O2、水等)
1、铜氨溶液吸收法 氯化铜氨液 吸 蚁酸铜氨液 收 碳酸铜氨液 液 醋酸铜氨液 (1)、铜液的组成
总量≤10ppm
铜离子浓度(铜比) 氨含量 醋酸浓度 残余CO、CO2(再生液)
3、甲烷化法
互逆 甲烷蒸汽转化 机理分析:
甲烷蒸汽转化机理
CH4 + [ ] ? [CH 2 ]
[CO] [ ] + CO
甲烷化机理
CO + [ ] [CO]
H2
[CH2 ] + H2O [CO] + 2H2
[CO] + [ ] [C ] + [O]
[C] + H2 ? [CH2 ] H2 揪快? CH4 [ ]
CH 4 + H 2O CO + 3H 2
H2O + [ ] [O] + H 2
[O] + H2 ? H2O [ ]
CO2 + [ ] ? [CO2 ]
[CO2 ] + [ ] [CO] + [O* ]
CO + [O] [ ] + CO2
CO + H 2O CO2 + H 2
利用催化剂使CO、CO2加氢生成CH4使气体 精炼的方法,可使CO、CO2&度增加都会造成扩散系数下降
5.活性系数与催化剂用量
活性系数指真实工业条件下的使用活性与标准条件下的比值 催化剂用量:
VK
yCO ,2 dy G CO = r òyCO ,1 xA k
G - 湿基处理气量,kmol/h
r - Cat堆密度,kg / m3
yCO、yCO,1、yCO,2 - CO湿基、进出口含量,mol分率
2
以温度表示,化简可得:
Tm =
Te RTe E2 1+ ln E2 - E1 E1
降低蒸 汽消耗
7.变换的节能
• 降低变换过程的汽气比:采用优质低温催化剂;分段时采
用合适的降温措施;预防Cat衰老和失活
• 改善变换系统的热回收:改善饱和热水塔性能,回收更多 蒸汽,减少蒸汽添加量
• 加强保温措施,降低系统的热损失:改善保温材质,增加
保温厚度
2.2.3. CO2的脱除
经变换后的原料气中含有大量CO2,它不仅会 使合成氨催化剂中毒,而且稀释了原料气降低了氢、 氮的分压,CO2本身又是制尿素、纯碱、碳酸氢铵 等产品的原料,还可用于加工成干冰或供食品行业 使用 1、循环吸收法(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变压吸附)
2、生产成品脱碳法
吸氨 澄清 碳化 煅烧 纯碱 过滤 吸氨 换热 盐析 冷析 Nacl 分离 NH4cl
以水蒸汽为气化剂
以空气和水蒸汽为气化剂
合成气制备
间歇式半水煤气方法 氧或富氧空气与蒸汽连续气化法(包括常压 连续和加压连续气化法) 单炉发气量大,便于大型化
加压法优点
动力消耗低 燃料适用范围宽
缺点
CH4含量高须转化
2.2合成气的净化
各种方法制得的原料气在合成之前都需要经过净化以除去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 工艺包括脱硫、一氧化碳变换、脱除二氧化碳和少量一氧化碳 2.2.1.脱硫(H2S、CS2、COS、RSH、RSR/、噻吩等) 脱硫方法有四五十种,由脱硫剂物理形态可分为干法和湿法 活性炭吸附法 1.干法脱硫 接触反应法(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锰) 转化法(钴钼、镍钼加氢有机硫转化为硫化氢 再用脱硫剂将硫化氢脱除)
Ni + 4CO ? Ni(CO)4
仅适用于CO、CO2含量<0.5%的气体精炼, 且常与低温变换工艺配套(烃类蒸汽转化)
4、分子筛变压吸附法
分子筛脱除CO、CO2、CH4,在合成氨中在代替低 变、脱碳和甲烷化过程 优点:装置简单、操作成本与现代低能耗装置相当 缺点:需设置空分装置以提供合成气所需的氮 过程可分为:吸附、减压、解吸、加压
温度:提高温度对转化反应有利,但受一段转化炉管材限制 水碳比:目前国外新设计的低能耗合成氨装置中,水碳比已 能从3.5降至2.5
空间速度:可表示转化催化剂的反应能力,压力赿高则反应 速率赿快,可采用较高空速
2.1.2.重油部分氧化法
在高温下,利用氧气、富氧空气与重油反应,一部分完 全燃烧,另一部分与CO2、H2O(g)生成CO、H2。 反应条件:1200-1370℃、3.2-8.37MPa、无催化剂
氨水催化法、改良蒽醌二磺酸法(ADA)、有机胺法、 拷胶法、MSQ法、螯合铁法等 ADA法: NaCO3+H2S→NaHS+NaHCO3 2NaHS+4NaVO3+H2O→4NaOH+Na2V4O9+2S H2O+2ADA(氧化态)+Na2V4O9+2NaOH→4NaVO3+2ADA(还原态) ADA(还原态)+空气→ADA(氧化态)
层绝热催化层)变换,段间进行冷却
变换反应温升和分段
已知变换炉进出口气中CO含量可确定反应的变换率(干气)
y
' CO,1
= y
' CO,1
x + (1+ y
' CO,1
x) y
' CO,2
x=
' ' yCO y ,1 CO ,2
y
' CO ,1
(1 + y
' CO ,2
)
例:已知变换汽气比为0.8,混合气平均比热为37.0kJ/mol, 中变反应热为3.77×104kJ/mol,氧化反应热为4.92×105 kJ/mol,求每变换1%CO的温升,干气每含0.1%O2会造成多 少的额外温升(反应前后体积变化不计)?
(2)、铜液吸收反应:
Cu(NH ) + CO+NH3 ? Cu(NH3 )3CO
+ 3 2
+
H2O + CO2 +NH3 ? NH4HCO3
+ + 2+ 4Cu(NH3 )2 + 4NH3 +O2 +4NH4 ? 4Cu(NH3 )4 +2H2O
NH3 + H2S NH4HS
+ NH4 +HS-
2.2.2.一氧化碳的变换
由不同的原料得到的原料气都含有一定的CO,CO不是 合成氨的直接原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与铁系催化剂 反应并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活。
CO+H2O==CO2+H2+41.19kJ/mol 1.化学平衡:(温度、压力、水碳比)
温度是控制变换反应的最重要的工艺条件,由于是放 热反应,对CO浓度较高的原料气通常采用多段(二至三
xA-活性系数
k - 反应态下的反应速率,kmol /(kg ?h)
6.操作条件(压力、温度、汽气比)
变换反应是可逆,有最适宜反应温度存在。
- 0.5 对r = kyCO yCO (1- b )求导、并令导数为零 2
b=
yCO2 y H 2 K P yCO y H 2O
可得到最适宜温度条件:
E2 yCO2 yH 2 E2 (KP ) m = = ( K P )2 e E1 yCO yH 2O E1
CS2+4H2→H2S+CH4 COS+H2→H2S+CO RSH+H2→H2S+RH 干法脱硫具有极强的脱出有机硫、无机硫能力,气体净化度
高。但脱硫剂再生困难或不能再生,不适于脱除大量无机硫,
只能用于气态烃、石脑油、合成气的精细脱硫
再生 方式
吸收 方式
循环法 氧化法
2.湿法脱硫
化学吸收法 物理吸收法 综合吸收法
<0.05mn3/m
3
<1.5mol/L
总铜(mol/L) 极限铜比(Rm)
0.5
1
1.5
2
2.5
3
3.5
37.4 18.5 12.6 9.67 8.06 6.17 5.88
2Cu+4HAC+8NH3 +O2 ® 2Cu(NH3 )4AC2 +2H2O Cu(NH3 )4AC2 +Cu ® 2Cu(NH3 )2AC
第二章 合成气
2.1
合成气的制取
2.1
合成气的制取
烃类与水蒸汽反应生成H2、CO 碳燃料 天然气 焦炉气 炼厂气 石脑油 重 油 焦、煤
2.1.1.烃类蒸汽转化法
①一段转化
②二段转化
合成氨原 料气氢源
③蒸汽转化工艺流程:美、凯洛格法(Kellogg),丹麦、托普 索法(Topsφe),英、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法(ICI),一段转化略 有不同,都包含有一、二段转化,原料预热及余热回收
® 3Cu(NH ) +2NH +CO2 +3NH3
+ 3 2
+ 4
2、液氮洗涤法—深冷分离法
不但能脱除CO(<10ppm),还能有效地脱除CH4、Ar 等得到惰性气含量<100ppm的高质量合成气。还可 分离原料气中过量N2 原理:基于各种气体沸点不相同的特性进行分离 常与重油部分氧化、煤的纯氧和富氧气化以及采用 过量空气制气的工艺相配用。(液氮洗涤法)
+ + 2Cu(NH3 )2 + HS- Cu 2S +NH4 +3NH3
<5pp m
(3)、铜塔操作及铜液再生与还原 a、压力的影响:10.0~14.0MPa
b、温度的影响:8~12℃
c、铜液再生与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