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治下利方配伍规律探讨
张仲景治疗下利证的分型与方剂探析

产后气 血两 虚 , 患 热 痢证 。临床 多 治疗 阿米 巴痢 又 疾、 急性菌 痢而属 于热 毒 较 盛 又兼 有 阴血不 足 表 现
者。
2 热结 下利证
由里热 炽盛 , 屎结 于肠 中 , 燥 出现下利 色纯青 或 黄褐 色 , 气味 臭秽 , 脐腹 疼痛 , 按之坚 硬有块 , 口舌干
4 肝 脾不 和下 利证
对急性 胃肠炎 吐泻过 多, 呈现虚脱见证者, 多用 每
之 。此外 , 仲景 还 根据 不 同病 情 , 张 进行 加 减 , 如兼
乌梅丸 以酸 涩乌 梅为君 , 于涩肠 止泻 , 偏 主要 用于久 痢久泻 之证 , 对慢 性肠 炎 、 性痢疾 及慢 性结肠 炎等 慢 属于寒 热错 杂下 利 证 者 , 获 佳 效 。干姜 黄 芩 黄连 每 人参汤 以干姜 、 参 温 中补虚 与黄 芩 黄连 苦 寒 清热 人
相伍 , 中清热 , 温 主要 用于“ 更逆吐下 , 若食入 口即
于湿热 痢 疾 或 湿 热 泄 泻 而 兼 有 表证 者 。以 身 热 下 利 , 门灼热 , 红 苔 黄 , 肛 舌 脉数 等 为 主症 。对 于 急性 肠炎 、 急性 菌痢 、 中毒性 消化 不 良等而属 于湿热 下利 兼 有 表 证 , 多 用 之 。 白头 翁 汤 清 热 解 毒 、 血 止 每 凉 痢, 主要 用 于热 毒 血痢 。以纯 下脓 血 , 痛里 急 , 腹 舌 红苔 黄 , 弦数 为主症 。治疗 阿米 巴痢疾 、 脉 菌性 痢疾 偏 于热毒较 盛者 为宜 。黄芩 汤清 热之 力小于上 述两 方, 因有芍 药 、 甘草 ( 药 甘 草 汤 ) 急 止 痛 之 力 较 芍 缓 强, 主要用 于湿 热痢疾 或泄 泻 , 以腹痛严 重 、 红 , 舌 脉 弦数 等为 主症 。治疗 急性 肠 炎 、 性 菌痢 等 而 属 于 急 湿 热较轻 , 腹痛症 状严 重者 , 为适宜 。 白头 翁加 甘 颇
张仲景药物配伍规律浅析

2 寒 热 兼 治 法
3 3 补 肾药配利水 药 .
代表方 为肾气丸 。《 匮要略》 金 记
载“ 虚劳腰 痛 , 腹拘 急 , 少 小便 不 利者 , 八味 肾气 丸 主之。 ” 主要论述 肾阳不 足的虚劳 证。该 方助 阳之弱 以化水 , 阴 滋 之虚 以生气 , 肾气振奋 , 症 自愈 。 使 诸
张仲 景 药 物 配 伍 规律 浅 析
李
摘
冀, 毕君辉
( 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4 ) 5 0 0 要: 通过对经方用药配伍 规律的总结 、 归纳, 初步 了解伸景遣方之特 色 , 从而为 临床辨证施 治开辟新 的治
疗思路 。 促进 理论与 实践紧密结合 。同时也要 认清对于该领域 的研 究 目前还 不够深入 与全面 , 有待进 一步探 讨。
活。古 人云 : 千方易得 , “ 一效难求 ” 遣方并 不是 执 -方 以 , - _
治一病 , 而是 要深 究其 配伍 规 律 , 慎思 选用 经 方用 药之 精, 配伍之巧 , 效之 著 , 世医家无 不称道 。下面从 经 方 疗 后 的用药配伍 规律方 面进 行探讨 和研究 , 以便初 步 了解 仲景 遣方用药之特色 , 而为临床辨证 施治开辟新 的治疗思路 。 从
病邪。
“ 大实有赢状 , 至虚有 盛候 ” 虚实 夹杂 为疑 难杂 病之 , 特点 , 仲景针对具 体病情 , 常治 以虚实兼顾 , 攻补 兼施法。 3 1 消瘀 药配扶 正药 如大 黄 廑虫 丸 , 方用 以治疗虚 . 本 劳有干血之证 。由于虚 劳 日久 不愈 , 络气血 的运 行受到 经
1 表里兼治法
姜、 半夏散寒降逆 ; 、 芩 连苦 降清热 。后 世之苦辛宣 泄 、 苦降 辛 歼、 降辛通等 说 , 苦 实源于此 。
张仲景辨治“下利”证浅析

在对“ 下利” 一百余条经文研习的基础上, 笔者得 以管窥古人对“ 下利” 一证的认识。例如 , 这些条文强 调了疾病治疗的原则 , 即“ 急当救里” 与“ 急当救表” , 强调 了“ 下利 ” 证 的治疗禁 忌 , 如“ 下利 清谷 , 不 可攻其 表, 汗出必胀 满 ” ; 揭示 了“ 下利 ” 证 的病机 I 3 , l 如“ 其
1 治疗 “ 下利 ” 证 的原则
表证 误下 , 下利 清谷 不止 , 身体 疼痛 表证 未 解者 ,
当以四逆汤温里救急 , 待里证缓解后 , 再以桂枝汤攻 表使 表证 解 除 , 以防表证 乘 虚而入 里 。 此 一原 则 , 仅 仅 说其 大 概 。 如 果仔 细推衍 , 则有 两种 情况 。 其一 , 表证 未解 , 下利 , 但 非下 利清谷 , 可先解 表 , 后温 里 , 或投 以 表里双解之剂 ; 其二 , 表证罢 , 里证为急 , 或为协热利 , 或为下利清谷之变证 , 此皆当治其里也 , 只是具体的 法有 不 同而 已。 总之 , 即是 大原 则犹 如尺度 , 须 把握好
文. 进行 分析 与总结。
关键 词 : 下利; 伤寒论 ; 金 匮要 略 ; 病机 ; 辨 证 论 治
中图分类号 : R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5 0 9 ( 2 0 1 3) 0 1 — o o l 5 _ o 3
T h e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Di a r r h e a b y 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C h e n Y e w e n, C h e n Y i j i a n g Z h e J i a n g T C M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 3 1 0 0 5 3 )
《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键词 :伤寒论》 常变思维观; - ̄证; 辨证论治 《 ; F' I
中图分 类号 :2 2 2 R 2 .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8 0 —2 90 10 -8 5 2 0 ) 10 0 -1
《 伤寒论》 虽成 书于一 千七 百多 年前 , 但对 后世 影 响至 为深 “ 久利 ” 所 以, , 当属有别于清热止利 与温 阳止 利的又一 种较为 复 虚烦不得眠为主 , 兼见 中寒 下利 的, 广 , 巨大成就在 于确立 了辨证 论治 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 的精 杂的止利法 。若 以热扰胸膈 , 其 选 用栀子干姜汤 (0 。 胃热 脾寒 的上热 下寒下 利 , 用干 姜黄 8) 选 神实质 , 用仲景 的话 说 , 就是 “ 观其 脉证 , 犯何 逆 , 知 随证 治 之。 ” 这句话 可视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总治则 。仲景论病 , 极善 于阐常述 芩 黄连人参汤 (5 ) 3 9 。另外 , 方 只煎 服 1 , 本 次 以取 轻清之气 , 使 变, 灵活辨治 , 而且 阐常简 , 述变繁 ; 阐常少 , 变多。这与后世 的 药力分走上下 , 述 消除寒 热格 拒 , 分体 现 了仲 景用 药之 巧。肺热 充 医家著作 、 尤其是现代 中医学教科 书的阐述方法及辨证思维大相 脾寒 , 而见下利 、 咽喉不利 、 吐脓 血 、 四肢厥逆等症者 , 选麻黄升麻 径庭 , 因而成为仲景 学说 中最 有特 色 之处 。正 因于此 , 讨 《 探 伤 汤( 5 ) 3 3 7 。3 8条乌 梅 丸主 治气 血 双 虚 , 阴阳紊 乱 , 寒热 错 杂 的 寒论》 的常变思维 观 , 于深 刻理 解仲 景辨 证论 治 的基本 精 神 , 久 利 。 对 掌握 《 伤寒论 》 的诊治大法 , 开拓医者 的辨治思 路 , 具有 重要 的意 14 固涩止利 法 固涩 止利 , 治疗 下焦 虚寒 滑脱 性 下利 的治 . 是 义。本 文以仲景 对下 利证 的辨证论治为例 , 简要分析了其临床辨 法 , 尤其是下 利兼 有便脓 血 时 , 收涩 之药 , 但 固肠 , 能止 血。 不 还 治疾 病 的 常 变思 维观 。 其中, 赤石脂 禹余 粮 汤 ( 5 ) 为治 下焦 虚 寒久 利 滑脱 之 良方 。 19 , 下利 , 为临床常见病证 之一 , 伤寒 论》 《 匮要 略》中, 桃 花汤( 0 ,0 ) 适用 于少 阴虚 寒所致 的滑 脱性下 利又 伴 “ 在《 与 金 36 3 7 , 便 是对泄 泻与痢疾 的统称 。《 伤寒 论》中对 下 利的论述 极 为详 细 , 脓 血 ” 情 况 。本 方 煎 服 方 法 独 具 新 意 : 石 脂 一 半 人 煎 , 其 的 赤 取 据统计涉及 下利 的条 文达 九 十条之 多 , 中有 证有 方 者五 十余 温 涩之 气 , 整体求 治 ; 其 从 一半 为末 冲服 , 取其 黏附肠 中 , 加强 收敛 条, 有关 治利方剂越三十余首 , 为下 利的辨证论治奠定 了基础 , 被 涩肠之 效 , 从局 部求 治 。整 体局 部并 举 , 效尤 速 , 取 可谓 药治 之 后世奉为圭臬 。本文 拟从 常、 法两 个 方面 探讨 仲景 对 下利 巧 , 变 很好 地体现 了仲景治法 的创新精神 。 证的辨证论治 。 2 变 法 治 利 探 讨 1 常法 治 利 探 讨 所谓变法 治利 , 是相对 于前 面所述 的常法治利 而言 的 , 即 亦 常法 , 即临床 常用之法 , 针对下 利之 常见 病机而设 的 常规 针对临床特殊病机或特殊下利 而设 的有别于常规治利法的治法 。 是 治法 。知常才 能述变 , 以只有掌握 了常法治 利 , 能针对 特殊 这类治利法 , 所 才 虽非 临床常用 之法 , 但其辨 证论治 的意义 却不容忽 情况的下利而灵活地采用变法 。 视 , 为变 法 治利 往 往 反 映 了 中 医活 泼 灵 动 的辨 证 思 维 。 因 1 1 清 热止利法 热陷大肠 , 湿热下 注 , 邪热下利 的常见 病 2 1 逆流挽舟 法 所谓逆流挽舟 , 清代医家喻昌创立的治疗痢 . 或 是 . 是 机, 因此清热止利是治疗下利证 的常法 。治疗时应根据热利在气 疾初起兼有表证 的 治法 。其 实 , 种止 利法 在《 这 伤寒论 》 即有 中 在血的不同 , 而采用不 同方法 。热 在气分 又兼表证 的 “ 协热利 ” 体现 , 3 , 如 2条葛根汤证 。本 条下利 为太 阳阳 明合 病而 致。病机 用 葛根 黄芩 黄 连汤 ( 4 条 文 序 号 以赵 开 美 复 刻 宋 本 为 准 , 3, 下 为太 阳表邪郁闭过重 , 阳寒水 之气 内逼 阳明 , 太 胃肠传导 功能失 同。 表里双解 , 热止 利 ; 在血 分下利 脓 血 的热利 , ) 清 热 则用 白头 司。虽表里同病 , 但表 病是先 因 , 病本 , 是 治病求 本 , 故治疗 重点 翁 汤 (7 ,7 ) 热燥 湿 , 血 止利 。 3 133 清 凉 在 于解太 阳之邪 。表邪得 解 , 液得 升 , 津 胃肠 功能得 以恢复则 下 12 温 阳止 利 法 脾 阳 虚 衰 , 化 失 职 ; 肾 阳 虚 衰 , 于 固 摄 , 利 自止 。本法适 应于下利兼发热恶寒 、 . 运 或 失 脉浮等表证者。 是寒性下利 的常见病 机 , 故寒利往往见于太 阴病 和少阴病 。温法 2 2 通 因通用法 通 因通用 , 《 . 是 内经》 出的特殊治 法 , 常规 提 非 是治疗太 阴病与少 阴病 的常法 , 当然 也是 治疗寒 利的 常法 , 所不 治法 , 即变法治法 。如 三承气 汤证本 来是用 于 阳明实热 内结 , 亦 同者 , 有温脾 ( 阴 ) 太 与温 肾( 阴 ) 少 之别 。温 脾止 利 , 理 中丸 大便秘 结证候 的。《 寒 论》15 2 6 3 1 3 4条 用之 , 选 伤 0 ,5 ,2 ,7 则属 于 ( ( 8 ) 桂枝人参汤 (6 ) 汤) 36 、 13 。其 中, 后者为与痞证 的类证 鉴别 “ 泻燥 热实邪 以止利 的通 因通用 ” 。12条 十枣 汤之逐水 止 通 法 5 而设 , 适用 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虚 的表里 同病 , 有表里两解 , 重在 利 , 但 也属通因通用之治 , 适用于 水饮 内停 , 趋大肠 之下利 。《 下 金 温里之功 。温 肾阳止 利 , 首选 四逆 汤 , 原 文 2 5 3 7 3 3 匮要略 》 则 如 2 ,1 ,5 , 的甘遂半夏 汤证 , 属逐 饮止 利 , 则 适用 于肠 有 留饮 而下 3 4 30,8 ,8 5 ,7 3 8 3 9等条。 利者 。 13 清温并用止利 法 此法主要治疗寒热错杂 的下利证 , . 一般 是 2 3 利小便实大 便 法 若 体 内水 液代谢 发 生紊 乱 , . 当入 膀胱 之 上热下寒证 , 因此 , 清” 针对 上热 , “ ” 其“ 是 其 温 是针 对下寒 。所 水 , 不循 常道反趋人大肠 , 即可致利。治疗这种下利 , 就要着 眼于 以 , 根本上说 , 从 仍属 温阳止利 的范畴 。但 本下利证 的病机寒 热 调节水液之代谢 , 即所 谓“ 利小便 实 大便 ” 。亦 即强 化膀 胱 的气 错杂 , 又有不 可 明确 划 分 的上 热 下寒 的情 况 , 乌 梅 丸所 治 的 化排水之功能 , 体 内之水少 走大肠 , 如 让 那么 大便 自然就 “ ” 实 了。 如 19条 即提到的下 利 “ 5 复不 止者 , 当利其 小便 ” 即指 用此 法。 , 3 6条 五 苓 散 证 、1 8 3 6条 真 武 汤 证 , 都 可 归 属 于 “ 小 便 以 实 大 也 利 作者简介 : 赵桂 芝 ( 9 1), 汉族 ) 山东莱阳人 , 17 一 女( , 现任 山 东中医药高等 便” 的具体证治 。其 中 , 法 五苓 散适 于下 利水 泻 , 兼小 便短 少的 专科 学校讲师, 学士 学位 , 主要从 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 学和研 究工作. 水 湿下利证 。真武汤适 于 阳虚 水泛下 利证 , 以阳虚水 泛 、 心悸 厥
最精辟:诠解仲景用药思维!

最精辟:诠解仲景用药思维!仲景处方不但用药很精简,其配伍也都有一定的法度。
编者对此略有体会,写出来供初学者参考,并借以就正于先进。
仲景承认桂枝是温药(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并用苓桂术甘汤治痰饮,可见仲景是以桂枝为温药),所以主要只用于未化热的寒证,而不用于热证。
假使已化热而必须用桂枝,那就要配以解热药,或泻火药,黄连汤便是一个例子。
仲景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太阳病都要用到桂枝汤,桂枝汤是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药。
桂枝、芍药所主治的患者,虽然有时也会出汗很少,但总是比较容易出汗的。
正因其容易出汗,脉搏必不紧张,肌肤必不粟起,所以发热也不会太高。
因为桂枝汤里有芍药,时解肌剂而不是发汗剂,能解表而又能固表,所以只适用于脉缓汗出的表虚证,而不适用与脉紧无汗、热不得越的表实证。
仲景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就是指此而言。
王叔和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是指此而言。
假使单用桂枝而不配以芍药,也可以起解肌的作用。
不过这是比较轻微的表症:虽然有点怕冷,但脉搏并不紧张,虽然没有显著的出汗,但肌肤并不显干燥、发痒,虽然有点发热,但热度也很轻微。
这种表症或者是由于已经发过汗,只是汗出不彻而已,或者是本来所感就很轻,又经过时日已在欲解之候。
对这样的症候,既不需要配麻黄以发汗,也不需要配芍药以和营,一味桂枝便足以了之。
五苓散和桂枝人参汤里的桂枝所起的解表作用就是这样。
桂枝与芍、草同用,不但能调和营卫以解肌,同时也能温通经脉以止痛。
桂枝汤之所以能和营卫,并能治“头痛”和“身疼痛”,桂枝加芍药汤之所以能治“腹满时痛”,也就靠这几味药的作用。
又桂枝茯苓丸、当归四逆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所以能止痛,其道理也就在此。
但“胃气弱易动”者,宜减芍药(可参考280条)。
“胸满者”宜去芍药(可参看21条),方书所谓“减芍药以避中寒”殆即本诸此。
芍药、干草同用,能除血痹,缓挛急,对腹挛痛及腿脚挛痛尤为有效。
仲景方与十剂疗法!(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仲景方与十剂疗法!(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仲景方与十剂疗法仲景先生比魏晋南北朝的徐之材早很多年,但根据徐之材先生归纳的“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用方分类十剂,我们可回溯探讨如下:1.宣可决壅仲景先生的栀子豉汤、瓜蒂散,当胸膈积水痰饮或胸口紧闷造成不通,就可用这二个方剂催吐。
2.通可行滞由于水份囤积身体某部位,导致泌尿系统小便不利,或痰饮导致身体组织异常,仲景先生用五苓散、十枣汤通利。
尤以十枣汤内有大戟、甘遂属大戟科,而芫花则属瑞香料,含有强烈生物碱,属峻烈之品,而以利尿法使腹水消退,达到通可行滞的疗法。
3.补可扶弱我们身体因正虚而受外邪致病,因致病而体更虚弱,如心脏虚弱、低血压导致畏寒肢冷、脑部缺氧或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仲景先生就用四逆辈的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理中汤或小建中汤等滋补方剂治疗。
4.泻可去闭闭与滞相较而言,闭较滞为严重。
泻可去闭,仲景的代表方有陷胸汤、承气汤、抵当汤系列,因为这些方都有大黄制剂。
一般宿食、宿便因发酵,使大肠蠕动不良,有时到发高烧不退,藉大黄生物碱可清宿食宿便。
在阳明病可以找到“拈衣摸床,神昏谵语”症状,与现代的脑膜炎症状相同,都是高烧引起,用泻法可治危急重症。
5.轻可去实这“实”是指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实,实就是实证。
邪气实,如风邪、寒邪导致实证,用葛根汤、麻黄汤等,内有麻黄,麻黄与木贼同样,都是轻剂,轻剂通常有发散作用,达到去实效果。
6.重可镇怯所有矿石介壳类药材都有镇静作用,仲景的代表方如旋覆代赭石汤,就是藉代赭石的重达到镇逆、降逆,如气逆恶心、食道逆流,用本方效果就很好。
依我临床经验,服本方,我会交代患者大小便如出现红色,是因代赭石是红色的,不用担心。
又如脑内压、脑血管病变、中风或脑异常放电造成癫痫,用柴胡龙骨牡蛎汤,龙牡就可达到重镇效果。
7.滑可去著“著”是指病邪附著在人体某一部位,如肠胃消化系统障碍,大便已从肠管直肠到肛门,但就无法排出,只差临门一脚。
老中医论仲景组方规律

老中医论仲景组方规律经过几十年对仲景方的运用和研究,发现仲景组方配伍有一定的研究,尝谓:同样几个药物,配伍或组方得当,临床可收卓效,反之,治疗失败者屡见不鲜。
又云:《伤寒》、《金匮》两书,方剂近300 首,看起来似有浩繁之感,但细加推究,仲景的每一方剂组成,每一药物配伍,都有其严格的原则和规律,而且病药合拍,丝丝入扣。
现分七个类型述之于下:1.制短扬长《金匮》栝蒌薤白半夏汤,为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之良剂,其组方配伍之妙,堪为后世法。
心,体阴而用阳,居于胸中;胸为清阳之腑,不为阴邪所干;痰为阴邪,今痰湿踞于胸中,必然干扰心阳,阻塞心脉,因而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胸中阴邪既盛,其治疗何以用寒润之栝蒌,且以之为君?仲景组方配伍之妙,即在于此。
栝蒌性虽寒润,但其涤除胸膈痰湿之效,却非它药可比,而且臣使之药均为辛温苦燥:薤白辛通,散滞逐寒;半夏苦温,燥湿祛痰:白酒辛热通阳,可助薤夏之力,三药相合,又有监制栝萎性寒之功。
辛热与寒润呈三与一之比,量亦如是。
因此,其助阴伤阳可以无虞矣。
四药相伍,除痰湿而通心胸之阳,临床施用,能收桴鼓之效。
就括蒌而言,其组方配伍可谓制其短而扬其长。
2.相互为用《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治邪不外解,入里化热,壅肺而喘。
岳老谓:仲景麻、石配伍恰到好处,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
两药之辛,可协同疏散表邪;麻之温可制膏之寒,防其过于清泄,而膏之寒可制麻之温,防其过于宣散。
因汗出表邪已疏,无须再汗,故麻黄不与桂枝伍,否则过汗伤阳。
寒邪入里化热,虽有小汗而表邪未清,故麻黄不与芩、连伍,以其寒苦则降,而且臣使之药均为辛温苦燥:薤白辛通,散滞逐寒;半夏苦温,燥湿祛痰:白酒辛热通阳,可助薤夏之力,三药相合,又有监制栝萎性寒之功。
辛热与寒润呈三与一之比,量亦如是。
因此,其助阴伤阳可以无虞矣。
四药相伍,除痰湿而通心胸之阳,临床施用,能收桴鼓之效。
就括蒌而言,其组方配伍可谓制其短而扬3.动静结合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浅析仲景《伤寒论》之解表法治下利

浅析仲景《伤寒论》之解表法治下利浅析仲景《伤寒论》之解表法治下利原创章美玲胡珂张仲景伤寒论研究《伤寒论》源自1800多年前的西汉中末年,为中医辨证论治观的理论渊源,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甚广。
其虽总言六经辨证,但其所涉及的疾病论治方法仍是现代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仍是现代中医学子学习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其中很多治法非常独特,现就其所论述的运用解表法治疗兼有表证的下利谈谈个人看法。
《伤寒论》中多处论及下利的辨治,笔者在学习研究原文时,总结出其所提到的下利十二证,包括脾胃虚寒,下利不止之理中汤证;久利滑脱,下焦不固之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及兼入血分之桃花汤证;脾之转输功能失职,清浊不分而致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之五苓散证;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致热泄热利,泻下急迫之黄芩汤证;热结旁流,下利臭秽青水之大承气汤证;脾胃虚弱,外邪内陷,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见心下痞满,下利不止之泻心汤证;厥阴热毒下利之白头翁汤证;气滞阳郁而致泄利下重之四逆散证;以及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兼有表证的下利五证。
传统观点认为,下利属八纲辨证范围内的里证,并且仲景所提倡的辨证治疗原则为表里同病时,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治里,如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由此可见仲景对解表的重视程度。
然在论及下利病时,兼有表证则独创解表法以治之,现就原文结合临床,浅析仲景运用解表法治下利的辨证论治规律。
1《伤寒论》解表法治下利集萃1.1 葛根汤证(风寒表实证)“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条)本证太阳表证,因方用麻黄,必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之邪内遏阳明,下走大肠,使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发为下利。
下利虽属里证,但由表证起,病偏于表,故治疗只需解表,不需治里,葛根汤主之。
方用麻黄汤去杏仁合桂枝汤解表散寒,葛根解肌发表升清止泻,使表里自愈,亦属逆流挽舟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利 , 则 当与 黄芩 汤 清 之 , 以和其 里 也 。 ” _ 2 其 中“ 下
利” 一症 是辨 证 的关 键 。
1 仲 景治下 利方 分析
下 利兼 有 表 证或 表 里 同病 者 , 仲景 有先 治 里 后 治 表与表 里 同治之 法 。前者 如“ 下 利腹胀 满 , 身体 疼 痛者 , 先 温其 里 , 乃 攻其 表 。温里 宜 四逆汤 , 攻 表 宜 桂 枝汤 。  ̄ [ 3 1 2 1 2 后 者如 “ 太 阳病 , 桂 枝证 , 医反下 之 , 利 遂 不止 , 脉促 者 , 表 未解 也 ; 喘而汗 出者 , 葛根 黄芩 黄 连 汤 主之 。 . [ 1 1 5 o 表里 同 治 ( 双解) 之法 , 除下利外 , 后 世 已拓 展治疗 多种 病证 。对 于病 证 由表 陷里而 成 的 痢疾、 泄泻 , 喻 昌创 “ 逆 流挽 舟” 之法, 其 谓“ 外 感 三气 之 热而 成下 痢 , 其必从外而出之, 以故 下 痢 必 从 汗 , 先 解其 外 , 后 调其 内” _ l 4 ] 。
ma r i z e d i n t h e p a p e r .F o r e x a mp l e ,h e a t s y n d r o me s a r e t r e a t e d b y P u l s a t i l l a d e c o cd e c o c t i o n;e x c e s s h e a t i s t r e a t e d b y Da Ch e n g q i De c o c t i o n o r Xi a o Ch e n g q i De c o c t i o n;c o l d s y n d r o me s a r e t r e a t e d b y S i l i d e c o t i o n;d e f i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e s a r e t r e a t e d b y t h e Li z h o n g p i l l o r Ha l l o y s i t e L i mo n i t u m d e c o t i o n. T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a b o v e f o r mu l a s t o g e t h e r wi t h c 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r u l e s a r e s u mma r i z e d f o r c l i n i c a l r e f e r e n c e .
摘要 : 对仲 景 治 疗 下 利属 寒 热 虚 实 等 不 同证 候 所 采 用 的 不 同 方 剂进 行 归 纳 总结 , 如 热 利 以 白头 翁 汤 、 黄芩 汤治疗; 实热利则 以 大、 小承气汤治疗 ; 寒 证 以 四逆 汤等 治疗 ; 虚讧或 虚寒者, 以理 中丸 、 赤石 脂 禹余 粮 汤 等 治 疗 。通 过 对 以 上 方 剂 的 分 析 , 结合 临
KEY W ORDS: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d y s e n t e r y a n d d i a r r h e a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下利 是指 大便 溏 薄 , 甚则水泻 , 或 便 下 赤 白, 里
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学 报 2 0 1 4 年 3 月第 3 O卷 第 2期
一
1 0 8 一
J 6 1 . RN AL
NA N J I N 3U NI V N ̄I T YO F 删
V o l
2
. 2 0 1 4
仲 景治 下利 方 配伍 规 律探 讨
管华 全 , 李 飞 ( 南京中医 药大学基础医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G UAN H ua q ua n, LI Fe i
( C o l l e g e o f B a s i c Me d i c i n e ,N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Na n j i n g ,2 1 0 0 2 3 , C h i n a )
床体会 , 归纳其治疗下利的配伍规律 , 为 目前 临床 提 供 参 考 。
关键词 : 张仲景 ; 下利 ; 配 伍
中 号: R2 2 2 . 1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一 o 4 8 2 ( 2 o 1 4 ) o 2一 o 1 o 8一 o 3
Di s c u s s i o n o n Z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s F o r mu l a s Tr e a t i n g d y s e n t e r y a n d d i a r r h e a
寒, 与少 阳寒 热往来 等证 并见 也 。若 表 邪盛 , 肢节 烦 疼, 则宜 与柴 胡桂枝 汤 , 两解其 表矣 。今 里热 盛而 自
急后 重 等一类 病证 。在 仲景《 伤寒 论 》 和《 金 匮要 略 》
中及 后世 医家 所说 的下 利 , 现 今 为 泄泻 与 痢 疾 的 统
AB S TRAC T:Z h a n g z h o n g j i n g ' s d i f f e r e n t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s o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c o l d ,h e a t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e x c e s s s y n d r o me s a r e s u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