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复习提纲资料
舆论学考试重点背诵
舆论学考试重点背诵
舆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概念是指某种舆论而言,即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形成的共同意见。(刘建明的舆论概念)
广义上的概念是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纷争称作舆论。
舆论波包括意见波和行为波两种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表达舆论运用语言,通过议论、讲演、游说、新闻媒介表达意见。当人们无法或不愿用语言表达意志,或由于强烈的愤恨或过度兴奋,便以各种行为表达强烈意向,出现行为波。
舆论的数量指的是舆论的一致性程度。不是指的舆论有多少种说法和多少种不同的态度。
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众说纷纭的境地,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便不存在关于这个客体的舆论。
因而,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
把握舆论的数量,目的在于了解关于某一舆论客体的不同舆论的力量对比。对于舆论导向来说,这也是估量舆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引导的依据之一。
媒介事件:美国传播界使用的概念,指媒介报道的事件,程度不同地带有有意安排或推动的成份。媒介倾向性的作用。
准事件:又称“假事件”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Boorstin,D)提出的。“假事件”指的是新闻工作中的制造新闻的现象,如新闻摄影中的“摆排”新闻报道中的“导演”现象。
潜舆论:也就是问题的潜伏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二是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
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在较少约束的情况下,无形中使得它反而拥有了几分纯真。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
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
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舆论学期末复习.doc
舆论学期末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填空题(2'X5=10')
范围: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
要求:填空即可(复习时细读教材)
二、简答题(1O'X2=2O')
范围: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第三章舆论的产生于生成模式
要求:列出要点,稍作解释
三、简述题(20'X 1=20')
范围:出几个关键词或是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要求:尽可能多写点儿
四、写文章
范围(二选一):
A卷: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舆论监督的意义)B卷:言论自由(阐明事实够不构成侵权,原告没必要诉诸法律程序-言论是可逆的;言论动辄诉诸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要求:根据材料写文章,不可写成感想式或是牢骚式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正向舆论的功能
正向舆论是指反映社会规律、维护绝大多数公众利益的共同意见。正向舆论给人的活动提供正确的认识方向,具有真理性。包括铮言、褒扬和曝光丑恶,构成人类主要的思维内容。
铮言是正向舆论的基本形式,是指那些真实、诚恳揭示事理的言论
浄言的价值:①认识和改造世界;坚持真理②科学决策③道德建设④完善民主制度⑤推动历史进步褒扬是指宣扬好事和优秀人物,宣传正确的经验或理论
褒扬的价值:①形成多数人的信念和价值观②弘扬道德力量,塑造公众精神③融合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负向舆论的危害
负向舆论是指违背真理、歪曲事物真相,蛊惑人心,形成负向舆论。负向舆论常常被落伍的党派或别有用心的人所制造和利用,包括浮言、谬理和谣言。
浮言的含义:美言,美丽的空话
浮言的公害:A.浮言的欺骗性,思想行为丧失理性;B.社会制约机制削弱,缺乏生机;C. 怂恿人的自满心理,听不得不同意见,批评的丧失;D.品评事物失去严肃性,形成吹嘘的风气
舆论学复习提纲资料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
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
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
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
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主体:公众
B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质量:理智/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
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
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
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
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
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
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
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教程知识点总结
引言
舆论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形成观点或观念的学科,是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在现代社会,舆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舆论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文将从舆论学的基本概念、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手段以及舆论管理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
1.1 舆论的定义
舆论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对于某种事件、事物或观点所形成的一种公开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或评论。舆论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点表达,而且包括了对事件或事物的判断、评价和态度。舆论是社会舆论活动的产物,是社会群体意见、看法和评论的集合。
1.2 舆论的特点
舆论具有公开性、集中性、传染性和重构性等特点。舆论是公开的,是指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公开展现的。舆论具有集中性,是指舆论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共同关注和评论。舆论具有传染性,是指舆论具有影响他人观点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迅速传播。舆论具有重构性,是指舆论不断地受到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1.3 舆论学的研究对象
舆论学主要研究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过程,以及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舆论学不仅研究舆论的意见和观点,还关注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传播的媒介、引导的手段和管理的方法等。
二、舆论形成的过程
2.1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
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等因素。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条件。社会事件是指引起社会群体关注和评论的具体事件或事物。社会群体是指参与舆论形成的具体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等。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三要素:
1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特点: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
2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特点:问题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
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特点:集合性表层性
2 舆论定义(无):
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3 舆论角色与功能:
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
4 舆论的形成过程(无):
问题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5 突发性公共事危机件的形成机制:
征兆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
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
6 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舆论引导概念:
是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与己不同的舆论变成与己相同的舆论,使受众放弃不符合该传媒所主张的意见的意见,并进而引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
靠“设置议程”来“引导”
靠“沉默的螺旋”心理来“引导”甚至“控制”
舆论监督概念:
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7 媒体怎么发挥舆论引导,监督:
引导:
1、争取主动,迅速收集信息
2、及时汇报,加强沟通协调
3、统一口径,规范新闻发布
4、滚动发布,准确把握角度
5、收集舆情,关注网络动态
监督:
一、把握好“角度”:例如:政府腐败、社会丑恶
二、把握好“宽度”:例如:南京冠生园制假卖假
三、把握好“温度”:例如:明星绯闻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平权论:平等论又称“平等主义”,它强调个体应该享有原生权利,并应受到正义对待。它指出,个体没有任何特殊优势,他们都因本来权利的禁止而享有相等的待遇应该而
非不同的种族,宗教,性别,背景。
实证主义论:实证主义认为,真实的客观性可以通过有效的实验来看出来。它主张以
实际的经验作为判断依据,而非传统的观念。它是一种把社会现象归结于客观实在的学说,如此得出一个有效可信的结论。
复辩论:复辩论认为,要证明一个主张正确性,有必要使用证据和论证来技术分析一
个事件或者另一个观点。复辩认为,做出一个有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判断需要一个逻辑性的
讨论过程。
互助论:互助论的动机是指个体应在共同的目标下建立关系,以便产生互助效应。既
使有对立的冲突或利益,也没有任何一方胜利它把“特殊关系”制定为一种可能性,它强
调双方互助相互关怀,而不是强力控制。
批判性理论:批判性理论强调,有必要集体力量来撤销社会不平等的客观实存的意识
形态制约,这样有利于政治社会的改造。它倡导社会中强有力的核心价值,以克服社会的
不平等,像以某种群体的权利为重的社会关系,社会的问题等。相关的批判性理论包括社
会主义、真理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重视客观史实,以社会变革见证社会形态变迁,作为
社会发展历史的解释和思考的一种理论。它主张以实践为中心,强调人们首先要发现,探
究和认识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推衍社会理论。相关复杂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包括马克思主
义哲学,苏霍姆林斯基文化历史学,西都斯基文化历史学等。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用)
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
一、”舆论”一词的由来
二、中国古代舆论的表现形态
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 opinion》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
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贡献
民主制鼓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表达自由的权利。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肯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
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
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
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
2、近代法国思想家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办法是社会成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
3、近代英国思想家
穆勒:
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李普曼与《舆论学》:
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是群体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方式。这种表达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具有自身期望目标的社会意识的集合,舆
论的期望目标往往扎根于群体自身的切身利益或兴趣之中。舆论具有客观自在性。
2、舆论的共同点:
(1)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非组织群体。
(3)舆论所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没有针对性的舆论是不存在的。
(4)舆论是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
(5)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影响。
3、舆论的不同表现形态:
(1)根据舆论的强烈程度的不同,分为: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2)从舆论的表现形态方面,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和舆论的畸变形态。
(3)从舆论主体的行为方式角度,分为:社会传闻、会议讨论、理论争鸣、艺术鼓动和示威游行。
(4)从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的标准,分为:媒介形态和现实形态。
4、饱和型舆论:是指舆论在某一点上和越过这一点后,外在信息的输入不再对舆论主体产生正向作用,而是引起主体的逆反心理。
5、舆论的现实形态:
(1)议论;
(2)艺术形态的舆论——民谣;
(3)付诸行为的舆论——聚众;
(4)舆论的畸变状态——流言;
6、舆论的要素:外部要素:舆论的数量、质量、强度、持续性、功能性表达(对客体的影响)内部要素:舆论主体、客
体、自身。
7、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舆论形成的标志,是意见量度标准。
8、舆论的质量: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分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第一章认识舆论
1、舆论的定义:书本11页
舆论定义的共同点:
舆论不是官方的意见和观点
舆论时群体的行为
舆论是自由表达和公开传播的
舆论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
2、舆论的性质:
公众见解的体系、工作和意识的整合、社会心理的互动
3、舆论的特征:
公共性,体现在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有关
冲突性、反常性、现实性
4、舆论的要素:(书本11页)
舆论的主体:公众,特点是结构变动、意识自主
称为舆论主体的两个必备条件:个体间由相近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
舆论的客体:社会现实、以及各种现象、问题。客体通常要有冲突性、矛盾性、争议性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情绪表现的总和,信念处于核心位置
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四分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
是“较多”的底数
舆论的强度:
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强劲有力
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行为舆论、二是未表露的内在态度
舆论的持续性: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以上七大因素是必要因素)
舆论的质量:理智成分和废理智成分
5、舆论的分布
第一种是“J”形分布:在对一个问题上,有一种相对一致的意见占优势,决策者要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如孙志刚事件
第二种是双众数分布:两种相对的意见相持不下,决策者采用延迟决策或模糊决策等手段
如网络实名制利弊的讨论
第三种是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对现实、对现状、对现行决策时满意的,决策者的决策应该是改良型的,而不是根本的、纯结构变动的决策。
第二章: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形成过程:
问题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见的互动与趋同、舆论领袖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
第一章认识舆论
1、舆论的定义:书本11页
舆论定义的共同点:
舆论不是官方的意见和观点
舆论时群体的行为
舆论是自由表达和公开传播的
舆论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
2、舆论的性质:
公众见解的体系、工作和意识的整合、社会心理的互动
3、舆论的特征:
公共性,体现在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有关
冲突性、反常性、现实性
4、舆论的要素:(书本11页)
舆论的主体:公众,特点是结构变动、意识自主
称为舆论主体的两个必备条件:个体间由相近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
舆论的客体:社会现实、以及各种现象、问题。客体通常要有冲突性、矛盾性、争议性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情绪表现的总和,信念处于核心位置
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四分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舆论的强度:
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强劲有力
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行为舆论、二是未表露的内在态度
舆论的持续性: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以上七大因素是必要因素)
舆论的质量:理智成分和废理智成分
5、舆论的分布
第一种是“J”形分布:在对一个问题上,有一种相对一致的意见占优势,决策者要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如孙志刚事件第二种是双众数分布:两种相对的意见相持不下,决策者采用延迟决策或模糊决策等手段
如网络实名制利弊的讨论第三种是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对现实、对现状、对现行决策时满意的,决策者的决策应该是改良型的,而不是根本的、纯结构变动的决策。
第二章:舆论的形成
舆论的形成过程:
问题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见的互动与趋同、舆论领袖
舆论学复习资料(考题)
一、名词解释
舆论:舆论是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是德国著名学者诺依曼提出的,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李普曼: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公众舆论》是舆论学的奠基之作,曾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是李普曼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舆论监督: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
见的人,或者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
内容分析: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量化的研究,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包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一、单选题。
1.(B)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A.《礼记》
B.《尚书》
C.《老子》
D.《尧典》
2.(A)叙写了尧选贤能的情况,是原始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记录。
A.《尧典》
B.《尚书》
C.《孟子》
D.《道德经》
3.(C)是《尚书》中另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A.《尚书》
B.《尧典》
C.《洪范》
D.《老子》
4.原始社会中,作为人的个体意识尚未从(D)中分化出来。
A.个体意识
B.群体意识
C.公共意识
D.集体意识
二、多选题。
5.《尚书》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ABC)。
A.历史人物
B.历史传学
C.历史事件
D.历史传学
E.历史故事
6.当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就会出现保守与激进思想的(A)。
A.二元尖锐对立
B.三元尖锐对立
C.四元尖锐对立
D.多元尖锐对立
7.民本主义舆论传统源于(B)。
A.东周
B.西周
C.商代
D.夏朝
8.西周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C)。
A.孔子
B.老子
C.周公旦
D.庄子
9.轻言主义的主要代表是(D)。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程朱理学
D.法家学派
10.(A)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A.商鞅
B.李悝
C.韩非
D.李斯
11.《管子牧民》的中心思想是(ABCD)。
A.政之所在
B.在顺民心
C.政之所废
D.在逆民心
E.民心向背
三、填空题。
12.由于原始舆论赖以产生的条件呈现出(初级的)、(不完善的)特征,所以,原始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
13.主体意识的替代物——(巫术),实质指向人的(主题自我意识)。
14.政治大转变时期的到来,政治哲学思想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丰富的古典舆论思想也孕育其中。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其内涵是: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
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
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包括: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
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权利: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所谓舆论一律,是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其危害有: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舆论学答案复习
舆论学答案复习
一: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三种舆论的定义:
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强调的是舆论对社会的知觉)
2.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二三强调的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共同意见)
注:三者都强调这种意见的“共同”特征。
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强烈态度的持续性。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二: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哪几种形态
1.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
2.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
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3.行为舆论(主要以行为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
狂欢、游行示威等)
三: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
1.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
2.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
3.舆论沟通即意见互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
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
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
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
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主体:公众
B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质量:理智/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
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
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
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
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
以及学术促进功能
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18、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网络评论专栏;网络即时评论或跟帖;网络论坛言
论;博客;贴吧;在线调查。
二、判断题
1、按照感知事物比例思维习惯,四分之一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比
数。
2、行为舆论强于其他舆论;言语舆论强于情绪舆论。
3、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客体的知晓状况有关。了解越多,确定性越强,舆论反应越强。
4、事件和公众持有的普遍的价值反差太大会导致舆论韧性强;另外,事件
和公众持有的普遍的价值高度一致也会如此。
5、舆论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A对事件不产生影响是一般性的讨论
B舆论与其他意见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征
6、舆论容易受传统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一定是正确的。
7、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言论不全是舆论。但际舆论、世界舆论:国际传媒
的一致性看法,约定俗成指媒介范围;
意识形态不是舆论;个人感觉不是舆论。
8、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
9、网络论坛言论是民意生长的新空间。
三、名词解释
1、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2、舆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通过对舆论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来揭
示舆论领域内部的整个知识范畴,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各自间的逻辑联系,揭示舆论与
其外界社会的复杂关联以探寻舆论的本质特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3、谣言: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
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4、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
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舆论的传播、扩散过程中,意
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往往会追随意见领袖的态度而对待舆论。意见领袖
的支持将使得舆论的发展加速。
5、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发表批评与揭露性的意见,对社会中的丑恶和不良现
象进行挞伐,特别是对公共权力进行监察督促,包括工作监督、道德监督、法纪监督等。广义而言,舆论监督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的舆论监督,指通过舆论的力
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6、沉默螺旋理论
7、议程设置理论
8、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
力的意见或言论,简单地说就是网上民意的表达。
四、论述题
1、试析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形成的一般过程
(1)问题的出现;
(2)舆论领袖的发现、
(3)意见的发生、
(4)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
(5)意见的互动与整合、
(6)整合形成大致相近相似的意见:舆论形成。
2、舆论的特性:
(1)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意识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取决于舆论主体分布的发散性。
舆论的发散是指意见产生和传播的多向性和多方位的布局性。
(2)舆论的波动性
作为浮动意识的舆论,第二个突出特性是经久不息的波动性。
舆论层出不穷地迭起,周而复始地消减,总是或缓或急的在社会中传播。
(3)舆论的弹性
舆论意识有很强的伸缩力,时而在社会中浮动,时而转为地下活动,或突然汇成激流,
呈现出时隐时现的弹性。
(4)舆论的惯性
舆论惯性,是指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能量延续。
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顽强地表现出否定现实的力量,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
以陈旧的观点评判现实失误,呈现出舆论的惯性。
3、试析我国当下的舆论特征及媒介引导的策略。
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舆论呈现分散化。
面对当下舆论特征的引导策略:
(1)、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
A、提供的正面价值观念是社会中确实存在的舆论
B、从社会角色定位入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