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7)—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明清1.四大名著:(1)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2)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着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3)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
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
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全书120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篱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2.于谦,字延益,钱塘(浙江)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
代表作《石灰吟》为作者12岁所作。
3.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明末散文家,60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
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明代部分1、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2、“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罗贯中)、《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
3、《三国演义》虚与实的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4、《水浒传》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有繁本和简本。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有103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水浒志传评林》。
《水浒传》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
5、“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均为吴人。
6、茶陵派代表:李东阳。
7、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8、【9、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0、唐宋派代表: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1、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1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1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14、四大声腔:昆山、弋阳、海盐、余姚。
15、梁辰鱼《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16、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17、《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
戏曲风格悲喜交融。
18、《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9、]20、《西游记》的来源:玄奘口述,门徒辨机辑录《大唐西域记》。
21、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22、凌濛初“两拍”: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23、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明清古代文学的时期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文学成就较高。
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文学呈现出一种复古的特点。
二、明清古代文学的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体现了时代特点和人物命运。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2.崇尚礼教:明清时期社会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文学作品中崇尚礼教的思想非常明显。
作者常常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关注和思考。
3.反抗封建道德:在崇尚礼教的同时,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包含了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修辞手法丰富: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明清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红楼梦》:这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经典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官僚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2.《西游记》:这是一部以佛教传说为题材的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通过孙悟空等主要角色的奇遇和历险,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正义的追求。
3.《水浒传》:这是一部以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主线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对宋江等人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平民英雄的不屈精神。
4.《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集,以幽默、奇幻、鬼怪等元素为特色。
它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改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迷信和人性的丑恶。
四、明清古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摘要:一、明朝文学概述1.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二、清朝文学概述1.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吴承恩与《西游记》3.施耐庵与《水浒传》4.曹雪芹与《红楼梦》四、清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纳兰性德与《饮水词》2.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五、明清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创作方法的传承与发展2.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3.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发展正文: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朝与清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繁荣,流派纷呈,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明朝与清朝的文学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一些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明朝文学概述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方面。
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主要文学流派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情小说等。
代表人物有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等。
二、清朝文学概述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词、散文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特点。
主要文学流派有:考据学派、骈文派、唐宋诗派等。
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纪昀、蒲松龄、吴敬梓等。
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品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吴承恩与《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寓意深刻。
3.施耐庵与《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小说,讲述了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4.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古代文学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许多文学作品出现,而且也有许多文学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
以下是对明清部分古代文学的知识点的总结。
1.文学理论: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如杨时、杨慎、詹春、归有光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
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诗歌:明清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既有唐宋诗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歌偏重于表现主观感情和社会现实,强调语言的流畅和音韵的
和谐。
清代诗歌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心灵的抒发,注重形式上的规范和
细腻。
3.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曲艺。
曲艺是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有昆曲、京剧、评弹等多种类型。
曲艺在明清
时期成为大众娱乐方式的代表,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数量繁多,品种齐全,包括传统的志怪小说、史书小说、神魔小说等。
明代的长篇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
清代的长篇小说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艺术、人
物塑造和社会思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2、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流行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体。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5、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流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个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以文明道。
7、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填空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
“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9.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20.古文三大家: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姚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32.姚门之后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33.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
34.常州词派张惠言开山,至周济发扬光大,蔚为宗派。
35.吴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36.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
37.《水浒传》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为简本和繁本。
38.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论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
39.康熙诗坛上的南朱北王指的是朱彝尊和王士禛。
40.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41.吕天成的《曲品》是继《南词叙录》之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书。
42.清初小说续书的两种方法:仿造和假借。
43.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44.《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二、名词解释1.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太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
2.茶陵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
3.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
从表现特点来说,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是它的对偶性,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4.前七子:主要活动于弘治和正德时期。
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以李梦阳为核心,他们以复古自命,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
实际上是以复古为手段探索文学创作的新途径。
5.后七子:主要活动于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他们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前七子差不多,主张复古,但他们的在学古的过程中更讲究诗文创作的法度和格调,提出要“以汉魏盛唐为第一要义”,即并不单纯地学盛唐和秦汉。
同时他们强调诗歌的情感因素,鼓吹真情。
6.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从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
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
主要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
8.临川派: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被称为临川派。
汤显祖论曲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临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的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多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
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9.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10.三言二拍: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11.“童心说”:李贽对文学持有的与传统文学思想根本不同的一种见解。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处于通信焉者也。
”(《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亦即人的自然性情,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12.公安派: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趣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
13.“格调说”: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格高、调响”,更有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原则。
14.“肌理说”:翁方纲论诗主张“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是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变通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15.“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
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
辞贵自然,追求独创。
反对以程朱理学来束缚诗歌创作,反对拟古倾向和“温柔敦厚”的诗教。
对诗人而言强调要有“才”、有“灵机”,追求凭借天才发露而造成,“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16.竟陵派: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
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
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17.梅村体: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
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
“梅村体”词有100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18.晚明小品文: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轻俊灵巧而有情韵。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19.“神韵说”:王士禛的诗论主张。
其论诗吸收司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会神到”。
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的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
20.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