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的建筑风格
德国柏林文化特色介绍

德国柏林文化特色介绍德国柏林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以下将从建筑、博物馆、音乐和电影四个方面介绍柏林的文化特色。
柏林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
柏林建筑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也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勃兰登堡门,它是柏林的地标之一,也是德国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外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古老的教堂和宫殿,如柏林大教堂和查理王宫,它们展现了柏林丰富的历史文化。
柏林的博物馆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林博物馆岛。
博物馆岛位于斯普雷河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群之一。
这里集中了包括古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和艺术珍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艺术品和文物,感受到柏林浓厚的艺术氛围。
柏林是音乐的发源地之一。
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每年都会在柏林进行多场音乐会。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音乐厅和音乐节,如柏林爱乐音乐厅和柏林爵士音乐节等,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无论是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流行音乐,柏林都能满足不同音乐品味的人们。
柏林也是德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
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电影院和电影博物馆,如德国电影博物馆和柏林动画电影博物馆等,展示了德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
在柏林,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电影,体验到电影艺术的魅力。
柏林作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建筑、博物馆、音乐还是电影,柏林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都能在柏林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去柏林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和文物,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德国科隆大教堂介绍

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瑰宝德国科隆大教堂,又被称为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
这座教堂不仅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更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
它的宏伟规模使它成为德国最大的教堂。
教堂的外观由磨光石砌成,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彩色玻璃上均绘有《圣经》人物,在阳光反射下,绚丽多彩。
这种独特的装饰方式使教堂内部光线充足,同时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氛围。
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东西长145米,南北宽86米,中央大礼拜堂弯顶高达43.35米。
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就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
其中最重的圣彼得钟,重达24吨。
这座巨大的钟已经成为了科隆的象征。
教堂内部还有10个礼拜堂,每个礼拜堂都由磨光石砌成。
这些礼拜堂全部都是按照哥特式建筑风格建造的,内部装饰简约而庄重。
礼拜堂中设有许多宗教画和雕塑,这些艺术品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敬畏和虔诚。
除了建筑和艺术品外,科隆大教堂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包括宗教画、雕塑、圣器等,都是哥特式艺术的瑰宝。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哥特式艺术的重要资料。
科隆大教堂在所有教堂中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世界第三。
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
它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悠久,它的建设过程漫长而曲折。
在建设过程中,科隆大教堂历经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但始终未被彻底摧毁。
即使在二战期间,科隆大教堂也幸免于难,仅有部分建筑受到轻微损坏。
在战后重建中,科隆大教堂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支持,许多艺术家和志愿者纷纷前来参与修复工作。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摘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精髓。
当“少即是多”从德国的现在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更多的是德国这个民族所独有的严谨性和理论性。
德国自古都是一个有着严格传统、固执的性格和顽强作风的民族。
过多的繁琐的结构和浮华与变现的装饰,都被这个民族所淘汰。
密斯?凡德罗的现在主义设计也影响了这一种现在装饰精神在欧洲古典装饰密集的地区得以大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熏陶下,成就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这种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简的设计风格,同样这也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德国甚至世界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空间流动;德国室内装饰一、研究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密斯?凡德罗通过对柯布西耶和沃尔特?罗格佩斯所大力推动的新的建筑主义观念,即成为先锋派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理论实践研究,在思考下得出了新的建筑设计所提倡的主导思想。
因此,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推动下,传统欧式建筑上所能看见的严谨的装饰花纹,和繁琐的石材构件都被一一的排除掉,局部的细节装饰也被他统统拿除,改之为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带有强烈理性思维风格的建筑流派装饰。
这种做法挑战了传统古典欧式建筑的权威,很多古典传统建筑师并不是很认同这样极其简洁,甚至是呆板的建筑形式,认为这样的建筑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古典欧式贵族建筑的奢华装饰提出了装饰过于奢华、造价过于昂贵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建筑形式得到了人们的支持,提倡节约风气的建筑理论在当时孕育而生。
理论学家也大胆地批评过去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只是为了服务皇室贵族而产生的建筑形式,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实用节约的风气。
浪费花俏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在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中被完全剔除,也是人们对建筑的形式从古典转变为现代的开始。
二、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来称“设计学院”。
德国理性主义设计讲解

• 具有明快、简单、 准确、高度理性 化的特点,但是, 同时也有沉闷的、 缺乏个性的倾向。 德国的平面设计 和工业产品一样, 虽然杰出,但是 毫无幽默感,毫 无文化个性可言。
• 德国战后的现代设计发展,为我们展示出 一条发展稳健、高度理性和富裕思考的途 径,德国的设计的发展成功,为世界各国 的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观念和 理论依据,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各国的设计。
• 乌尔姆学院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完全把现 代设计的——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 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从以前似是 而非的艺术、技术之间的摆动立场完全地、 坚决地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坚定地 从科学技术方向来培养设计人员,设计在 这所学院内成为单纯的工科学科,因而, 导致了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 叉化的发展。
• 乌尔姆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技术、工业 生产、社会政治三个方面的训练,成为企 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因此明确被认 为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社会政 治三个基础上的应用学科,而为了到达精 炼、明快、准确、现代的视觉效果,设计 教育还应该种植发展学生的视觉敏感水平、 学生应该在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 础上,同时还要具有尖锐视觉敏感和表达 能力。
• 布劳恩公司生产的收音机 1955
• 布劳恩公司生产的收音机和唱机的 组合装置 1956 拉姆斯、古戈洛特
• 袖珍型电唱机收音机组合,古戈洛特、拉姆斯,1959
• 德国另一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 的传播与推广,其基本概念是以 系统思维为基础,目的在于给予 纷乱的世界以秩序,将客观事物 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并通过系统设计使标准化生 产与多样化的选择结合起来,以 满足不同的需要。
• 三、德国的理性主义设计特点及企业、产品: • 背景:德国的工业设计在战前就有坚实的基础,
论德国现代设计思想形成的过程及现代设计的特点以及对于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二.德国现代设计的特点
德国的设计师们认为设计可以使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他们的设计哲学是“清除我们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他们所设计出来的生活方式是重功能的、重技术的,强调系统性和秩序感的。德国的设计几乎完全摈弃了传统的装饰,而从造型和功能上获得美感。强调设计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他们的设计是通过把混乱的现象秩序化和规范化,将产品造型归纳为有序的、可组合的几何形态,取得均衡、简练和单纯化的逻辑效果。德国还是最早提出“绿色设计”的国家之一,重视环境保护成为德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的重要内容。但德国的设计因为过于理性,而被人们认为少了一分人情味,多了几分机械化的冷漠感。
1955年正式招生的乌尔姆国际设计学院,其最大成就在于完全把现代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完全的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将设计作为单纯的工科学科,坚定地从科学技术方面来培养设计人才,因而导致了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多学科交叉化的发展,这也是战后德国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
三.德国现代设计对中国的影响
1.机器美学思想
机器美学是德国工业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的设计思想,工作联盟和包豪斯全面发展了这一思想。它的贡献之一是为工业时代的产品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美,即产品造型的几何结构的形式语言。
2.功能主义思想
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是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施时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效益性的、和效率
3.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德国设计师的一种突出的特征,这种特征的产生和康德的哲学思想分不开,他的思想不仅对德国,更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按照义务的要求,不以外在的目的(如职业、赚钱等目的),把人培养成为有人格(Personlichkeit)的人。”
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宏伟

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宏伟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以其宏伟壮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著名于世。
这座教堂不仅是德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一、历史背景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始于公元1248年,耗时多达600多年,直到1880年才完全竣工。
它是大规模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融合了浩瀚的宗教力量和建筑艺术的精髓。
二、建筑特点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为哥特式,其特点是高耸的尖塔、饰以精美雕刻的石脊和窗花,以及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
它的立面高度达到157米,是世界上曾经最高的建筑之一。
三、内部装饰进入科隆大教堂的内部,可以欣赏到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氛围。
教堂内部以圣坛为中心,周围是精美的壁画和浩瀚的玻璃花窗,描绘着圣经中的故事和宗教人物。
教堂内还有许多雕塑和艺术品,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四、游客体验科隆大教堂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登上塔顶,俯瞰整个科隆市区的壮丽景色。
同时,还可以参观教堂内部的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教堂建造和历史的知识。
五、文化意义科隆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它见证了德国乃至欧洲的艺术与建筑发展,被誉为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同时,科隆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吸引着众多宗教人士和艺术爱好者。
六、保护与维护为了保护科隆大教堂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德国政府和科隆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其保护与维护工作。
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以确保教堂的完好与延续。
总结:德国科隆大教堂作为一座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和精美细致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它的建造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从建筑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科隆大教堂都是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
相信未来,科隆大教堂将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他们带来非凡的美感和宗教体验。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初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之一,他提出的“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即是多”理论是密斯·凡德罗建筑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被认为是现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特征。
他认为,简洁、凝练的设计可以让建筑物更加美观、实用、高效。
这种思想就是在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物质丰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也就为德国的建筑风格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德国,密斯·凡德罗的设计风格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和学生,并使得德国建筑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他的设计理念促进了德国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推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德国的兴起和发展。
德国以“功能主义”和“工业化生产”为设计原则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也被称为“德国装置风格”。
这种风格桥接了设计和工业制造之间的巨大鸿沟,允许建筑师通过尽可能扼要的形式表达当代工业、技术和文化的真实面貌。
这种风格的建筑物追求功能、实用性与审美并重,有力地展现了几何形式和空间的清晰、简洁和精致。
在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包括柏林的展览馆和克勒佩利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兰克福的新博物馆和建筑组合三角洲。
这些建筑物充分展现了“少即是多”理论的精髓,他们构建的建筑空间,简洁而不是简单,精致而不是浮华,充分展现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精髓,因此成为代表性的建筑遗产,对德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重大。
总的来说,“少即是多”理论充分表明了亚历山大·克劳斯与密斯·凡德罗等建筑界传承者的小心构思和高度创造力。
它被证明是无可争议的,是现代建筑中多年来所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个理念深刻影响着建筑界和广大公众,使得现代建筑具备了更加理性化、轻松愉悦、高品质的特征。
在德国,这种理念被贯彻到了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了现代德国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对现代德国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建筑大师格罗佩斯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作品的艺术特征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的整个德国都被战败的阴影笼罩着。
这时,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有一个人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
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所以,虽然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他就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格罗佩斯。
沃尔特·格罗佩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
1907至1910年间,他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B ehren 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
后来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进行合作。
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即:将创造性的设计师与机器作品相结合的制作方式。
该组织反对模仿,同时讨厌为功能而行的简单理论。
1919年,格罗佩斯成为G rand Ducal Saxon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Crafts Academ 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S taatl iches Bauhau s Weimar)。
后来包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沃尔特·格罗佩斯设计思想在设计思想方面,格罗佩斯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主张设计面向大众,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新材料,为尽量压低造价,他强调摒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德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合分,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在德国,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个性。
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表现的是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世俗情趣。
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各地的建筑是与其地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
一、罗曼式风格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罗曼式的建筑风格是外表轮廓分明,门窗和拱廊采用半圆型、桶型或交叉拱顶,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感觉。
塔高96.75米的施佩耶尔的纪念教堂就是德国最大的罗曼式建筑。
二、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Gothic)是13到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
它最先在法国出现,随后传入德国并发扬光大。
哥特式建筑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厅等世俗建筑。
比如地处南德巴登-符滕堡州的弗赖堡大教堂,建于1340年,是哥特时期欧洲最精湛的、最有魅力的建筑,它与科隆的圣·彼得大教堂同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另外,北德各地还建有不少砖砌的哥特式教堂。
三、文艺复兴式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边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宫邸和富商宅第.在Würzburg 最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当属有400多年历史的Alte Uni,Festung Marienberg 也曾在17世纪初按照Julius Echter的意愿建成了文艺复兴风格.
四、巴洛克式风格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
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
作为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尔修道院的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顿附近的维斯教堂。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常常穿插曲面与椭圆空间。
放荡不羁,极尽奢华是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巴洛克建筑里装饰满了壁画雕塑。
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
五、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
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六、其他地方色彩的风格
德国的地方建筑风格16世纪初,德国建筑地方性很强,迟迟不能形成有影响的风格。
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
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
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
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
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看高高的尖顶,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
6世纪后,受意大利影响逐渐明显,柱式被广泛采用,构图趋向整齐,风格趋向一致。
德国南部建筑大多为北意大利式样,西北部比较接近于荷兰式样,北部较多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传统。
18世纪后,德国建筑移植了法国建筑艺术,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
这些建筑部具有独创性,有强烈的德国特色,室内装饰达到很高的水平,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题材和手法与墙式混合任一起,变得毫无节制。
七、德国与中国的建筑风格对比
历史上,中国建筑在艺术特色和技法上重视中外交流,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建筑产生过重大影响。
今天,现代的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的艺术特色,兼容并收,不断发展。
对比德式与中式建筑,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中国不同的地域也有着截然相反的建筑风格。
比如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偏向于现代风格的建筑;比如古城西安,积淀着上千年中国历史的城市,更偏爱用仿古性的建筑来保持她的古朴;比如乌鲁木齐,聚集了多个民族的地域,汉文化与多种民族文化融合而衍生出特立独行的建筑。
当然,中国建筑较之德国建筑有着自己独有的鲜明特点。
中国建筑是辉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起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其总体风格是古朴、典雅和静谧,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建筑群以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为主;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