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1840-1912)(1)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1840-1912)(2)

十年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900—1913年时期代表 了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晚清史(下) 》 请回答: (1) “史实”一般有时间、地点和基本过程构成。概要指出 材料一中叙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年月、地点和基本过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主要看法。 你认为谁应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负责? (3)根据材料一和二,揭示作者研究辛亥革命的基本立足 点。这一立足点与马克思主义史观有何不同? (4)根据上述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史实”和 “史论”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参考答案: (1)年月:1911 年 10 月。地点:以武昌为中心向全国 蔓延。过程:武昌新兵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进而清政府土崩 瓦解,中华民国建立。 (2)看法:辛亥革命是中国将近 20 年大动 荡的顶点,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分化、组合) 。负责:清 政府统治腐朽,引起各种抗议运动;革命派的积极倡导,革命党 人的积极主动的革命热情;列强侵华激化了中国的矛盾。 (3)立 足点:探讨历史事件的客观性,或客观叙述历史过程,客观分析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 影响。不同:马克思主义史观要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使用阶级分析等方法,认识辛亥革命 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地位。 (4)史实:客观,根据第一手材料, 客观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史论:论从史出,根据历史事实, 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实。
其他涉及章节: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 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四节《走向整体世 界》 ;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选修一《戊戌变法》 。选修四《 “亚
1
洲觉醒”的先驱》之《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 【强化记忆】 1.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 影响、 《马关条约》的内容。 (2)黄海海战的背景、爱国将领及结果。 (3)台湾人民反割 台斗争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意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发动国家、结 果及影响、 《辛丑条约》的内容。(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的历史背景、表现、结 果及意义。 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概况、纲领、性质及意义。 (2)武昌起义的 背景、经过及意义; (3)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及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 (4) 间、内容和评价;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代表人物及企业、历史影响。 4.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分析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主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内涵、评价、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学案: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2)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
24.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包括
A.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空前提高
13.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电子计算机的诞生D.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14.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的发明是
A.电影B.电视C.电话D.计算机
15.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②体积更大,便于存储量增加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④体积变小,更轻便实用
8.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其中“量子”的含义是
A.微观世界的多种粒子B.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C.微观粒子的能量D.能量的基本单位
9.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科不包括
A.量子力学B.原子物理学C.广义相对论D.原子核物理学
10.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有①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③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④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均获诺贝尔奖
历史意义: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3.相对论和量子论确立的影响
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③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四部分 中国近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01)宏观概要中国近代化开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上,西方列强为得到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抗争,农民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2.经济上,西方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在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输出。
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机器化大生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
中国开始了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西方科技和民主启蒙思想陆续传入中国。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始发生巨变,这时中国思想界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转变。
【知识整合】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其基本线索为:①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②一种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④一个主题,两个基本任务:一个主题即现代化;两个基本任务包括:政治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经济上,实现工业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工业化)。
⑤两个阶段: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两个阶段。
其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均为反侵略反封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案

某某省某某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案一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的背景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1.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一)黄海海战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遭遇战,爆发时间:1894年9月;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2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反割台斗争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某某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X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意义:某某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某某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体现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
(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概况:起源于某某,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陷落后,慈禧太后在逃亡某某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意义: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四)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的原因: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直接原因:1931年,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希望通过战争转嫁危机。
有利条件:国民党忙于围剿红军,无心北顾,国际社会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侵略过程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日本侵华战争开始。
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37年,八一三事变,攻占某某。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学案:工业革命大潮冲击下的东西方世界

C.无产阶级掌权D.发展社会生产力
8、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皇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国会发表意欲作战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甚为激烈。政府派议员支持政府使用武力,英国自由党政府在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和大鸦片贩子的支持之下,在议会中取得多数,于是决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请回答:
5.19世纪英国的一位政治家对美国1787年宪法这样评价: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下列选项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A.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宪法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和统一
C.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D.实现了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
6.《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1、阶段特征
本阶段最大的特征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蒸汽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英国于18世纪中叶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40年代完成。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欧洲和北美大陆。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形成了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2.19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多次进行议会改革,不断降低选民资格的标准,减少人口缩减的农村在议会中的席位,增加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的议员名额。上述改革说明
高三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

课题六中国近代史(1840——1949)辛集育才中学何铭晚清时期(1840—1912)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两个阶段:1856——1858年,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3、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4、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5、1856年天京变乱6、重建领导核心,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7、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旗号:“自强”和“求富”5、具体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筹建近代海防(4)创办近代教育(5)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2)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3)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学案: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2)

14.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因为①空前打击专制主义②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③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新文化运动后期,曾经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不包括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胡适
D.基础科学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与制度
4.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其中旧道德是指
A.道家思想B.佛教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D.基督教思想
5.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实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2.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Democracy and Science B.Enlightenment C.Renaissance D.Rationalist
3.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主要是指
A.人文科学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科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C.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A.坚决反封建B.消除清朝残余势力
C.反对尊孔复古D.展开文学革命
10.陈独秀《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这表明陈独秀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完全否定儒家思想④代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问题”与“主义”之间的实质,在于要不要
8.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相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这里陈独秀从政治上揭露了
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学案:中国近代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备课
时间
4月
5日
教学
课题
教时
计划
1
教学
课时
1
教学
目标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参考答案:(1)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
(3)变革思想,宣传民主科学。只有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可取。
(4)进化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节《新文化运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难点:这一章节与其他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教学过程
【线索概述】
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经济上:列强的经济侵略,打断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的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代表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
A.广西人民掀起抵制洋货运动B.从国外进口的洋货数量不大
C.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D.广西买不到外国的棉纺织品
7.“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4.“师夷长技”的主张:(1)林则徐的主张与实践;(2)《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的背景、内涵、实践及结果。
5.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表现(大众报刊创办;交通工具更新;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物质生活的变化)。
课外作业
【跟踪训练】
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C
服饰、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出现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其他涉及章节: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三节《“蒸汽”的力量》
【强化记忆】
1.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
教学反思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巧合②鸦片成为引发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个偶然③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密切相关
A.①②③B.②③C.③D.①②
2.“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更为可取的方面”包括C
2.太平天国运动:(1)定都天京的背景、时间、定都天京后的主要活动;(2)《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时间、内容、评价;(3)《资政新篇》颁布时间、内容、评价;(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的标志、原因、教训和意义。
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2)洋务派近代工业(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创办背景、表现及其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时间、创办者、产生途径、著名企业、分布地区等。
A.涉外机构B.军队建设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
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B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4.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D
必修一专题三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上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和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思想上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
社会生活
材料三“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备课人:学科:历史)
备课
时间
3月
29日
教学
课题
教时
计划
1
教学
课时
1
教学
目标
晚清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中华农耕文明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近代文明转变。
教学重点
难点
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前
教学过程
【线索概述】
在西方列强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中国面临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当时社会应对变局所能达到的认识,是在封建统治秩序的框架内,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建设的启示?
参考答案:(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
(2)主张: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
(3)角度: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
(4)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将世界先进文化(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也不可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中国当代的改革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5.王韬《瀛堧杂志》指出“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唯凭通事(即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与这种情形的出现密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90.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说明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主张的含义。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4.社会生活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章节】
考点提示
涉及章节
政治上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