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蜀相》导学案

合集下载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链接”的阅读,能够说出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在熟读基础上,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蜀相》的内容和主旨。

3、当堂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简介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高效课堂导学案《蜀相》导学案答案预习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探究点一: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诗歌的内容一般为:(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历史事件)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探究点二:1、咏史怀古诗七言律诗2、(1)诸葛亮“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蜀相》导学案自制H

《蜀相》导学案自制H

篇首寄语: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

这两者是成才的大忌。

《蜀相》导学案潼南一中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

2、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其它相关方法理解本类诗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诗颔联所表现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一、相关知识1、蜀相: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2、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一直持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杜甫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并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7 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二、基础知识积累1.掌握字音祠( )堂黄鹂( ) 频( )烦开济( ) 满襟( ) 好( )音2.文学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按体材分为___诗和近体诗。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和手段】朗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2、作者杜甫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眉然不动。

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 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屮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而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①黄鹏()④祠堂()2.辨形组词。

②频烦() ⑤柏森森() ③未捷() ⑥空好音()【要点突破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诗中常自称
,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具体篇名)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字
,号
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
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

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不休。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
和XX一XX一X一X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

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

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总结拓展
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附:参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
、对题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诸葛亮。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

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

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联写祠中之景。

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

“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

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4、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
忠心耿耿的的精神。

是正面描写。

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