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 力教案2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6章第1节力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学习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1.不要以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
2.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方法指导:同一物理现象包含的物理知识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如手拉弹簧,弹簧伸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手拉弹簧,感觉弹簧拉手,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于物体的状态。
②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力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后面一个物体称为受力物体。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你认为能(选填“能”或“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的例子:磁铁靠近铁块对铁块的吸引力。
知识板块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主阅读教材P102~10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观察图中情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1节《力》教学应用指导(新版)沪科版

【教师空间】【同步导学】-[题库]-《力》提升检测
【教师空间】【同步学习】-[预习导学]-《怎样描述力》预对物体的作用的图片展示,并结合课件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2、通过提水、滑冰鞋上推墙、水面上推船等动画演示,并结合拍手、拉弹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力的作用效果的生活场景展示,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优教通“五步教学法”应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说明
1、展示生活中力的场景:人推车、推土机推土、拖拉机犁地、磁铁吸铁钉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习兴趣。
2、展示大炮、飞机的反冲运动的动画,引出为什么大炮发射炮弹时会向后运动,飞机为什么能够飞行?
图片
【教师空间】【快捷备课】-[新课导入]-生活中的力/力的作用效果/动画材料:大炮的反冲运动/动画材料:飞机的反冲运动
资源形式
资源位置
学情分析
1、导学发布、导学反馈;
1、发布新课《力》预习导学,查看导学反馈情况,通过《力》导学检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在线导学
【同步学习】-[预习导学]-《力》新知预习
【同步学习】-[预习导学]-《力》预习检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案下载、浏览、参考
Word
【快捷备课】-参考教案
课堂应用
1、新课导入
3、随堂练习
能够举一反三的经典例题,进行知识运用情况检测。
网上题库、随堂课件
【教师空间】【快捷备课】-[随堂练习]-《力》随堂作业
【授课端】【同步授课】-[随堂练习]-《力》随堂练习
4、拓展延伸
(1)打开《拓展阅读:力的概念的起源》介绍力是如何发展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一节 力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6交流与讨论。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例如,通过播放运动员举重、拔河比赛等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同时,我还将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提水等,让学生认识到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等关键知识点。
2.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如:
a.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力的三要素在其中的作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6.1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第六章第一节“力”的教学中,我们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如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力的本质及其作用效果。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性与探究性活动。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过程,激发他们对力的本质的兴趣。此外,结合课堂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合成与分解,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方向,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三川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教案2 沪科版

怎样描述力能认识力的存在,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示意图对比学习:回顾光的表示方法,探讨力的表示方法。
探究活动:人用150N的力向右拉小车,在图中将拉力表示出来,试一试!并描述自己的作法。
方法归纳: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具体作法:1)确定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也可以沿力的方向的反方向画);3)沿力的方向,在线段的第二个端点处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4)如果已知力的大小,必须在箭头端写出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3力的表示方法: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这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应用教师出示问题:有一小孩想把木板上的钉子拔下来,可始终拔不下来,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帮他吗?学生实际操作体验。
展示图片,提出解决方法。
反馈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大小相等的力,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B、甲、乙两个同学都向东推箱子,则这两个力的效果相同C、若两个力大小、方向都相同,则它们的效果就一定相同D、用一只手将铁锨抬平,将手放在锨把的中间比放在锨把的末端感到容易是因为力的作用点不同2、重约1牛的物体可能是()A、一张作业纸B、100ml的水C、一个大西瓜D、一头牛3、说明下列现象是哪个要素在影响力的效果。
(1)拧螺丝时,手握在螺丝刀柄上比握在刀杆上省力()(2)大人可将更大的石块举起来()(3)起瓶盖时,手向下压起子将打不开瓶盖。
()(4)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往下凹陷,这是力作用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的沙发时,沙发凹陷的程度不同,这说明()。
(5)你注意到洒水壶有两个把手吗?当用洒水壶提水时,应该用()把手;当用洒水壶洒水时,应该用()把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⑶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2⑴通过观察图片、生活和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科学归纳法简单描述出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⑵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⑶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力的作用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生活体验以及物理实验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铁、排球、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请学生看老师表演魔术。
用支架吊起一条形磁铁,不接触它,使它动起来。
提问:为什么磁铁能动起来?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教师设计的自主学习题,看课本,并完成自主学习题。
然后小组内对照答案。
合作共建:认真地观察和研究多媒体展示的几幅图片,看看这几幅图片中发生力的现象时各有什么特点和共同点?归纳得出: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表示。
讨论:⑴发生力的作用时必须有几个物体?⑵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力是离不开物体而存在的;主动施加力的物体---施力物体;被动受到力的物体---受力物体。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的、也可以是不直接接触的。
实验体验: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学生通过做上述实验,回答出:手疼、手热、手受到拉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手拍桌子、手本来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疼痛,说明桌子给了手一个力,此时桌子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
www.21-多媒体展示,滑板车少年推墙后退视频。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此可见:同学们能让身边的物体或器材形状发生改变吗?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做一做:手拉弹簧、挤压气球、拉橡皮筋……讨论并展示。
八年级物理 第六章 第一节 力教案2 (新版)沪科版

课题
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能画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知道里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按性质和效果来命名。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德育目标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具
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圆规,三角板,投影仪
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1)磁铁吸引铁钉。
(2)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
磁铁对铁钉施加力的同时也能感觉到铁钉对磁铁也有吸引的作用。用手拉弹簧,手也被弹簧所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8.6.1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
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条形磁体11个、小车22个、气球30个、乒乓球(11个)、橡皮泥(11)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力的存在
学生搬书,谈感受。
引出什么是力。
二、归纳概括力的概念
学生练习实际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板书在黑板上。
如:
人推车
拖拉机拉犁
人提水桶
运动员举杠铃
运动员踢球
磁铁吸引铁钉
物体作用物体
力的概念。
三、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思考:
1、若只有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2、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或事例说明。
四、创设情境,引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一个同学去拉另一位的同学(注意做好学生的保护)
提出问题: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哪一位同学?
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学生完成学案上活动2的内容
五、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如何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完成学案上活动3的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小结:
谈收获(从知识和方法上)
方法介绍:科学抽象法
课堂练习:节后练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