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3.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掌握尿液排出的途径和机制,包括膀胱的储存和尿道的排出。
3.了解尿液中的主要成分和废物,以及它们对人体内部环境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尿量异常、尿色异常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3.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属于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途径,对于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4.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水分平衡、注意饮食健康等。
4.结合实例,解释一些常见的尿液异常现象,如尿量异常、尿色异常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如: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查找尿液形成和排出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是如何适应人体内部环境的?尿液的排出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请结合图3.4-2看教材68页最终一段,然后回答: 肾小管起什么作用?原尿和尿液有什么区别?
原 尿
细长旳肾小管
尿液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哪些成份 全部或部 分被肾小 管重新吸 收回血液?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管周围旳
毛细血管
➢原尿与尿液成重份吸比收作较用
单位:克/100毫升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旳葡萄糖、大部分旳 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
小结
滤过作用
尿液旳形成
重吸收作用
肾肾肾小小小球囊体 肾小管
肾单位
课堂练习
人喝进体内旳水,有
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
这一部分水不一定会经
过旳器官是( D )
肾小管
A.心脏 B.肺静脉
C.肾动脉 D.肾静脉
在下列血管中含尿素至
少旳血管是( B )
A.入球小动脉 B.肾静脉
C.肾动脉 脉
D.肺动
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旳?
请根据右图 3
1
按照血液在
肾单位里旳 4
流动路线,
给数字代表
旳构造排序。22 肾小 Nhomakorabea4
1
管
动
入
脉
球
小
动
脉
3 肾 小 球
出
周
球
围
小
毛
动
细
脉
血
静 脉
管
说出肾单位旳构造构成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单位
(分布在 皮质)
肾小囊
(每个肾有
100多万个) 肾小管
(分布在皮质和髓质)
肾单位是肾构造和功能旳基本单位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尿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泌尿系统的健康。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含量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肾单位结构模型、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排尿现象,提问学生:“我们每天都会排尿,那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依次介绍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并强调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2、肾单位的结构(1)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模型,详细讲解肾单位的组成部分,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2)让学生观察示意图,指出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位置,加深对肾单位结构的理解。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讲解: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通过动画演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质的过滤过程。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接着讲解: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送回血液,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同样通过动画演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
4、尿液的排出(1)讲述尿液形成后,经过肾盂、输尿管暂时贮存在膀胱里,当膀胱内的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产生尿意,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课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尿的排出
肾小管 集合管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
知识小结
泌尿 系统
尿的 形成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滤过
重吸收
皮质、髓质、肾盂 肾单位
尿的排出
病人尿液中哪些指标不正常? 推测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问题?
子蛋白质
3、在C处全部的 被吸收进入血
液。
葡萄糖
(前面观) 腰子 (后面观)源自肾脏形态(外面)肾门
思考:血液由肾动 脉流入,再由肾静 脉流出,血液有什 么变化呢?
肾动脉 肾静脉
输尿管
肾脏形态(里面)
1 皮质 深红 2 髓质 色浅 3 肾盂 漏斗状
4 输尿管
位置关系
肾脏(羊)
皮质(色深) 髓质(色浅) 肾盂
肾脏的微观组成 肾单位
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
肾脏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球 肾小管
肾小体
皮质 髓质
肾
单
位
肾小囊(外面)
肾小球(血管球)
肾小管(细长)
肾单位模型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① 滤过
重吸收 ②
净化后 的血液
尿液
肾单位形成尿液 滤过 重吸收
尿液的形成步骤一
肾小球滤过作用
血液
原尿
水分 无机 盐 葡萄 糖 尿素
血液
肾小球 肾小囊
尿检 项目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g/L) 尿酸 无机盐
正常值 –
0
0
2.0 0.05 11.0
病人
4.5.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排泄和排遗
• 排泄: 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 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氧化碳
呼气
多余的水
排泄 出汗 排尿
无机盐
尿素
粪便
排便
排遗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 (输送尿液) 泌 尿 系 (暂时贮存尿液) 膀胱 统 尿道 (排出尿液)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0.10
0. 72
0 . 10
0 . 72
0 . 00
1 . 10
尿素
0 . 03
0 . 03
1 . 80
பைடு நூலகம்尿的意义?
肾
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
– 每个肾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主要成分
血浆中 肾小囊中 尿液中 (克/100毫升) (克/100毫升) (克/100毫升) 90 8 . 00 98 0 . 03 96 0 . 00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等。
2、模型:肾单位模型。
3、实验材料:新鲜的猪肾、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人体泌尿系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排出的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奥秘。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讲解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同时,介绍各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单位的结构教师展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模型,讲解肾单位的组成,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球过滤作用的动画,讲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师播放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动画,讲解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示例和案例,解释尿液排出的意义及其对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探讨尿液的形成过程及其排出机制。”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如何排出废物吗?尿液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排泄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排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的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排泄系统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重要性。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生物教学中,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节内容涉及到人体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尿道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描述。因此,我设计了一份教学案例,通过实验、讨论和观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2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
2.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重点: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11章第2节第二课时,在第1节学习了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明确了尿液能排出大部分水、大部分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在第2节第一课时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尿液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讲解时要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结合模型和生活中的实例,并科学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如“尿形成示意图”、“肾透析——血液透析装置”等,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时是第2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尿的形成和排出。
在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获得了“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的概念,同时知道了“肾脏是由多个肾单位组成的,肾单位包含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知识较抽象,需要借助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尿的形成过程一、肾单位结构简图二、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1.血液由和血浆组成,血浆中主要含有、、、和等物质。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和外,血浆中的一部分、、、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全部、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任务二】概述尿的形成过程——习题检测三、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表格中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取自肾脏的不同部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