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中韩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0 00  ̄
帕 霉
∞
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得到: = ∑ Ⅱ
=
0
¨
9 6
"
" 年
训 0 ∞ o ∞ o o ’ 4 6 7 I 品射教 } 哺
一
j 贸暑 占尊贸舁颉比 蓐 一 l t
∑(
) ( 中 代 统 加总 上的 × 其 表 计 水平
第四, 中韩产业 内 贸易 以垂 直型 为主. 了能更深 入地 为 分析中韩之 间的产业 内贸易 , 需要将产业 内贸易再 细分为水
图2 中韩产业 内贸易份额 第三 , 工业制成 品的产业 内贸易水平远高 于初 级产品的
行业 ,代表 i 行业 中子部 门的产品 , 代表 置 行业 中 i 品的 商 出 1额 , 代表_ 业中 i : 3 『 行 商品的进 口额 , 代表 Ⅳ 行业 的产 业内贸易指数 ) 一般 认为 , 数大 于 05 即属于 产业 内 …. 指 .,
1' r 指数 + _ 业品I r
初级品『 l T
项重 要 指 标 .
图 1 中韩产业 内贸易指数
1 中韩产业 内贸易 现状
本文先采用格鲁 伯和劳埃 德建立 的格鲁伯一劳 埃德 指
数 =l 一 计算 中韩 贸易 中用 sT ( Ic 第三 版) 分 第二 , 中韩 以产业 问贸易 为主. 图 2所 示 ,9 2年 ~ 如 19 20 0 7年中韩产 业 内贸 易额 占总 贸 易额 的 比重 均在 3 %左 0 右 . ST 在 IC分类的前三位数相 同的 2 7种同组商 品中 , 5 进行 产业 内贸易的商 品组数也均在 9 0组 以下 , 不足 3 %. 5
品的产业 内贸易多为垂直型的. 并对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 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 了实证研 究. 关键词 : 业内贸易; 产 收入水平 ; 直接投 资
中国机电产品对韩出口研究

要点三
降低出口成本
中韩自贸区建成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到韩国的关税将大幅降低,有助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
要点一
要点二
扩大市场份额
中韩自贸区有望促进中韩机电产品贸易自由化,扩大中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份额。
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中韩自贸区将促进中韩两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机电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电器设备等。
不同种类的机电产品在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上存在差异,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出口规模较大。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机电产品对韩出口现状
03
近年来,中国机电产品对韩出口金额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如2018年达到了900亿美元。
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较快,逐渐成为全球机电产品出口大国。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概述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韩国作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韩国政府逐渐加强对环保、能效等标准的重视,对进口机电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全球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研究意义
有助于了解韩国机电产品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市场分析和预测。
有助于了解韩国对机电产品进口的技术壁垒和贸易政策,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和建议。
高新技术产品
中国机电产品对韩出口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内贸易 问题 ,且受季节性影响显著 。Kso h r a ( O 2 i rS am 2 。 ) h
易为主 ;产业内贸易指 数历年都处于 0 以 下 ( 中数字略) . 5 表
S 20 肉及食用杂碎 ,鱼 、甲壳动物 、软体动 物及 分析了加工食品产业 内贸易的重要性 ,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 的有 H D- 4 ( 差异利于产业 内贸易 。近 年来 ,国内学者也从农产品产业 内 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乳品 、蛋品 、天然蜂蜜 ,其他食 用动
口比重有所 下降。由于农产品在 国民经济 中的特殊 地位 ,农 主 ;反之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表 】 是中韩 2 ̄)2O C -C 7年按 H s分 类的 2 4章农 产品的产
产品 贸易常成为中韩 贸易摩擦的焦点。
贸易发展情 况 ,并对发展中韩农产 品贸易提出对 策建议 。 二 、 文 献 综 述
贸 易以 垂 直 型 产 业 内贸 易 为 主 ,并从 加 大技 术投 入 、形 成 规 模 经 济等 角度 提 出 了发 展 我 国与韩 国农 产 品 产 业 内贸 易的 对 策 建
议。 ,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 内贸易 G- L指数
B ula 指数 re r ht
To h m&Mc w U Do e 指数
农业 经 济
2 // 0 16
H O S5
O3 . 4
_
一
豳
03 _ 7
09 . 2
O7 . 2
0l . 4
O3 . 4
H 0 S6
H 0 S8
●
O8 . 3
●
08 . 4
●
_
OO . 3
曩
_
、H 2 杂项食品) S 4 ( 、H 2 烟草 交换 ,即在某一时期出 口某种产 品同时又 进口同种 同类的产 淀粉 或乳制品 、糕饼点心) S 1( ,说明这五章农产品在 中韩贸易 中基本以产业 内贸 品。G u e rb l和 Lo d ( 7)“ 为农产品领域 内也存在产业 及代用品) ly J 5 认 g
中韩机电产业内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中韩机电产业内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作者:李思佳侯伊来源:《商情》2016年第11期一、中韩机电产业内贸易概述机电产业是近年来中国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在中韩产业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竞争与合作是两国机电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发展基调。
本文使用SITC分类标准的第7类来表示机电产品。
九类产品是:发电机械、特种工业机械、金属加工机械、一般工业机械设备和机器零件、办公及自动资料处理仪器、电信、录音及音响设备仪器、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道路车辆(包括气垫车辆)、其他运输设备。
二、竞争性、互补性分析(一)中韩机电贸易竞争性机电产品竞争力的衡量涉及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
本文以张金昌提出的三项影响因素作为国际竞争力的判断标准。
这三项指标可概括为:(1)显示性比较优势(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巴拉萨所提出,目的在于衡量某国某一行业特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大小。
这一指数包含了所研究国经济规模与待研究特定产品。
计算公式为: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为j国i产品出口额,Xj为j国出口总额;Xiw为世界i产品出口额,Xw为世界出口总额。
通过RCA数值大小判断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判断标准如下:(2)显示性竞争优势(CA)。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表示一国特定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与进口比较劣势的差额。
计算公式为:RCAij为j国i类产品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Mij为j国i类产品进口额,Mj为j国总进口额;Miw表示世界范围内i类产品总进口额,Mw表示世界范围内总进口额。
CA数值越大,其竞争优势越明显。
CAij≥1代表j国i类产品竞争优势较大;CAij≤1则代表j国i类产品竞争优势相对较大,而CAij< 0则表示j国i类产品处于进口比较劣势。
(3)贸易竞争力指数(NTB)。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含义为:某国净出口额与该国进出口总额之比,这一指标通常在衡量一国某些产品国际竞争力时被使用。
计算方法如下:NTBij表示j国i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取值范围为[-1,+1],值为-1时表示产品在j 国贸易中仅存在进口,越接近-1表示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差;值为1时表示产品在j国贸易仅存在出口,越接近1表示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时,产品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其他国家趋于一致。
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2、贸易结构:中韩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如机械、电子电器、化工等。同 时,农产品、钢铁、矿产品等也是重要的贸易商品。
3、贸易不平衡:长期以来,中韩贸易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韩 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较大,而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较小。
三、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韩 国对中国的一些工业制成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导致中国企业在韩国市场的竞争 力受到一定影响。
1、合作效应概述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合作指的是两国之间在电子产品进出口方 面的经济交流与互动。这种合作充分利用了两国的产业优势和市场资源,推动 了电子产品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各自的国品贸易合作效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两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贸易合作。其 次,韩国在电子产品制造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实力,而中国拥有庞大的消 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双方具有互补优势。最后,政府层面的推动和国际经济 形势的变化,也为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合作效应的实际体现中韩电子产品贸易合作效应在实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两国在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领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此外, 双方企业在电子产业链上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共同研发、生产、销售的格局逐 渐形成。这种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了中韩 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对策探讨
为了促进中韩电子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政府支持。中国和韩国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双边电子产品贸 易的健康发展。通过减少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为中韩电子产品贸易 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此外,两国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合 作机制,加强跨境电商领域的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
中韩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状况分析

前 ,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结构互补 ,各有所需 ,让
两 国 的经 贸合 作 存 在 必要 性 和 现 实性 。
12 进 出 口商 品结构 不断 变化 .
通 过 对 中 韩 两 国 进 出 口结 构 的 分 析 ,可 以得 出 中 韩 贸 易
贸易中产业 内贸易正逐渐取代产业 间贸易而成为 中韩贸易发展 的一个趋势 ,中韩贸易结构正处于产业 内贸易和产 业间贸易平分秋 色的时期 。
【 关键词】 贸易结构;产业 内 分工;产业内贸易 【 中图分类号】 5. 【 F 2 文献标识码】 【 7 7 A 文章编号】 7— 6820 ) — 05 0 1 4 08 (09 1 01- 3 6 2
似 ,这 为我 国与 韩 国 之 问 的贸 易 的 发展 提 供 了 良好 的条 件 。 目
美 元 ,增 长 3 . , 自韩 国 进 口 11 1 1% 8 2 . 美 元 ,增 长 81 6亿 .%。
值得注意 的是 ,受 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 ,2 0 0 8年 1 月与 l 1 2月 两 国双边贸易额下滑 ,虽然对 20 0 8年两国贸易整体走势影响
11 两 国贸易快 速持 续增长 .
自 19 9 2年 8 我 国 与韩 国 正式 建交 以来 ,贸 易 形 式 从 间 月 接 贸 易 转 为 直 接 贸 易 , 贸易 额 迅 速 增 加 。据 我 国海 关 部 门统 计 ,2 0 0 8年 我 国 与 韩 国 双 边 贸 易 额 达 到 18 11 美 元 , 比 6 . 亿
【 bt c】 h uhaa z gt a s u n nec o td n onn eir i ur td dxbten A s at Tr g nli e tu qoadt dn fr eadcut gh t — dsy r ei e e e r o y n h s t e y a i t n a n t a n w
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直产业 内贸易( Ir ; V, ) I - 其 中 ,V 、V u 。u 分别表示 贸易产品的单 位出 口价值
命周期 型贸易。而差异产品的产业 内贸易又分为产 品水
平差异 的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垂直差异的产业 内贸易 。
( ) 业 内贸 易的衡 量 方 法与 指标 二 产
和单位进 口价值 , 为离 散因子 , 本 文取 = . 5来考 ( 02
察 ) 两 者 的相 对 比值 越 高 ( ) 示 出 口产 品 的 相 对 质 , 低 表
1 .基本 G L指数 格鲁贝尔一 劳埃德指数 ( L指数 ) 指在多边 或双 G 是 边贸易的基础上 , 某一 产业或 商 品组 的 出 口在多 大程度
( ) 业 内 贸 易 的特 征 及 分 类 一 产
2 .垂直型产业 内贸易与 水平型 产业 内贸 易 的统计
指 标
产业 内贸易细分为水平产业 内贸易 ( 1 和垂直产 mI) ' 业 内贸易 ( I ) V I 。其 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 同行 业 中产 T 品质量虽然一样 , 但性能设计有所差别 的产 品, 体现了规
21 0 0年第 1 2期 总第 18期 9
黑 龙 江 对 外经 贸
HL oeg c n mi eain JF rin E o o c R lt s& Trd o ae
No 1 2 0 . 2, 01
S fa No 1 8 e l .9 i
[ 国际贸易 ]
中韩产业 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当1 一d≤U U ≤1+ 时 , 于 水 平 产 业 内 贸 V/ V 属
产业 内贸易可 以分为同质商品与差异商品两类产业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看中韩贸易

8 一 卜 二丝 l
一 ( i M + )
较充 分 的解 释 。但 是 自 2 0世 纪 7 0年代 以来 , 种 这 贸 易理论 距离 国际 贸易 的现 实 越来 越 远 , 素 禀 赋 要 相似 的发 达 国家 之 间 的相 同或相似 产 品 的贸 易越来 越 多 , 比重 占据 了 发 达 国家 间 贸 易 的 绝 大部 分 。 其 在这样 的背景下 , 产业 内贸易理 论 逐步 发展起 来 , 在 报酬 递增 和不 完全 竞 争 的 假设 下 , 调 用 国际 贸 易 强 产 品的异 质性 或差 别 性 、 求 偏好 的相 似 性 和 多样 需 性 、 业化 分工 和 规模 收 益 递 增 等概 念 来 解 释 产业 专
维普资讯
20 0 8年 8月
延边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 fYa b a ie st ( o ilS in e o r a n in Un v r i o y S c a ce c )
A ug 00 .2 8 Vo1 No. .41 4
问 贸 易为 主 迅 速 发 展 为 以产 业 内 贸 易为 主 。随 着 产 业 内贸 易 的发 展 , 中韩 两 国 外 贸 企 业 竞 争 加 剧 , 主 要 原 因 有 中 国 外 贸 竞 其
争 力 不 断 增 强 、 平型 产 业 内贸 易 不 断发 展 、 水 中韩 经 济发 展 模 式 大致 相 同 等 。 [ 键 词 ] 业 内 贸 易理 论 ; 关 产 中韩 贸 易 ; 实证 分 析
第 4 卷 第 4期 1
从 产业 内贸 易理 论 看 中韩 贸 易
尚 旭
( 国人 民大 学 商 学 院会 计 系 , 京 ,0 0 6 中 北 10 8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作者:江喜玉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摘要】在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双边贸易中,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类商品。
目前巨额的贸易逆差,主要由于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加之竞争日益激烈,双边贸易摩擦频发等。
要想继续提升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形成规模经济,打造品牌,积极对外投资;政府要制定完善的贸易政策,营造良好的双边贸易环境,同时要加强两国经济交流,尽早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关键词】中韩贸易;产业内贸易;机电产品一、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一)中韩贸易整体情况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151亿美元,对华出口1343亿美元,自华进口808亿美元,韩顺差535亿美元。
在中韩贸易发展过程中,产业内贸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已远远大于产业间贸易。
截至2012年12月20日,韩对华出口商品中,重电机器和半导体分别增长22.4%和13.5%;自华进口商品中两项分别增长16.9%和6.7%。
由此可见机电产品贸易在中韩总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韩两国工业制成品的双边贸易中,机电产品已经成为彼此之间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
我国与韩国的机电产品贸易多年来一直是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虽然这种差距有所减少,但距离双方达到贸易平衡的状态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二)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近年来机电产品贸易整体规模在中韩贸易进出口额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并成为最大宗的商品。
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机电产品的促进政策,2009年1月1日起,中国提高了553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2011年,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调整出口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在机电产品贸易中,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规模巨大,已成为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以2009,2010和2011年为例,当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分别占到了当年对华贸易逆差总额的89.4%,97.3%和97.4%,远高于其他产品的贸易逆差额。
结合中韩两国产品的特点,可以将产品内贸易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两种。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相同,其他属性不同的产业内贸易,这类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往往在核心产品特征上是完全相同的,相互替代性很高,价格水平也趋于一致。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不同,其他属性相同的产业内贸易。
这类产品质量存在差别,价格水平也各不相同。
如果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规格的选择,那么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则提供了更多品质的选择。
中韩产业内贸易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在机电产品领域,中国从韩国进口高质量或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性中间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以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或是国内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二、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一)巨大的贸易逆差机电产品贸易是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其累积的贸易顺差远高于其他商品贸易,这显然不利于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稳定发展。
由于中韩两国发展阶段不同,产品互补性强,互替性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需求大增,导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规模不断变大;与此同时韩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机电产品各项要求也十分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目前还难以达到这些标准,所以有些产品无法出口到韩国。
中国机电产品的规模不经济。
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规模经济必须是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上的进步为基础的。
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规模太小,效率不高;或者规模虽大,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另一方面,韩国大型跨国公司在中韩产业内贸易中直接对韩出口,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则主要进行国内贸易,并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外贸中。
韩国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导致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过快。
韩国资源相对匮乏,国内生产成本颇高,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市场广阔,再加上中国需要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同时在华直接投资可以避开一些贸易壁垒,所以越来越大的韩企将生产和加工贸易转移到中国。
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韩国对我国直接投资迅速反弹,增长势头强劲。
但是,在华的韩企主要从韩国本土进口机电设备、零部件,结果就是中国从韩进口额随着韩企对华投资的增加而增加,而这些公司的最终产品却只有小部分返销韩国,大部分直接投放在中国市场。
(二)中国的“比较劣势”地位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垂直型产品差异化分工,中国在这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体系中整体上居于贸易劣势地位。
目前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家用电子、电子零部件等产品上技术相对成熟,在机电,电子通讯设备上与韩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我国机电产品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难度较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在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获利较少。
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垂直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收汇少,效率低,如果长期进行,会极大制约国内机电产品的发展,造成生产闲置。
垂直型的产业内分工对我国产业机构的调整并没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中国受自身产业结构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承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过时、淘汰的技术;国际市场的价格却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倾斜,这可能带来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中国的机电行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在销售收入中仅占0.9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频发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采用双重标准。
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本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常常单方面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产品对韩国的出口,从而导致中方利益受损,包括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歧视性政策。
例如韩国限制外国汽车进口:实施技术限制;制订国内税法限制汽车进口;提倡使用国产车;对进入汽车工业的外资予以限制。
我国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2012年暑假过后,韩国手机在华销售下降了3.4%,三星和LG的市场份额分别下降了50%和21.4%。
因为中国移动电话制造商掌握了关键技术,一系列国产品牌,如华为,OPPO,小米脱颖而出,扩大了市场,使国产份额超过了50%,中国手机产品的迅速崛起对韩同类产品构成了直接威胁。
三、提升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途径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既会给中国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
对此,要有针对的采取措施,使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向有利于双方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层面企业应提高我国机电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大型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长期累积的经验进行独创性技术开发,中小型机电企业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另外,我国机电企业可以进行联合,集团化发展。
企业还应实行品牌化经营。
将以往单纯依靠低廉价格获得出口优势的策略转变为依靠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品牌竞争策略,加强产品差异化,定期更新品牌形象,保护自己的品牌。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
对于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和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充分利用组织管理、统一销售、专业分工的潜在优势,提高效率,较低成本,扩大产出。
在某些产品上建立规模经济优势,促进我国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良性发展。
(二)政府层面政府应积极合理缩减两国贸易逆差。
韩国应当更多地向中国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增加对华进口,扭转中韩贸易过程中中国严重的逆差局面,中国应提升本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贸易纠纷。
优化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是要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特别是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具有劳动力优势,重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引导韩资流向。
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韩资流向通信、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及能源交谈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技术贸易。
完善贸易壁垒相关信息通道,建立预警机制。
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加大信息收集,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向机电企业发布信息,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帮助和指导国内企业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三)区域层面建立有效磋商机制,加强两国交流,解决好两国贸易中的摩擦和纠纷。
在WTO规则下,中韩两国需发挥两国民间沟通机构的作用,及时交换信息,规范企业行为,维护贸易健康发展。
加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
随着中韩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两国各自市场规模将会不断的扩大消费者需求也将不断增。
为此,应进一步推进两国间的经贸合作,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实现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
加快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程度,为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双方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得以在扩大了的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应结合“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机电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且处于较低技术层面的部分机电产品生产向其他国家进行转移,保留较高技术层面的机电企业,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培养自主品牌。
参考文献:[1]白雪峰.2011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分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2012,(3)[2]李季.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0,(6)[3]郑宁,唐丁祥,黄文学.中国与韩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特区经济,2010,(5)。